然後,詩人又拿神仙與飲酒相比較,表明飲酒之樂勝於神仙。 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並不是真的要學畢卓以飲酒了結一生,更不是肯定紂王在酒池肉林中過糜爛生活,只是想說明必須樂飲於當代。 第三首詩開頭寫詩人因憂愁不能樂遊,所以說「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詩人希望從酒中得到寬慰。 接著詩人從人生觀的角度加以解釋,在精神上尋求慰藉,並得出「此樂最為甚」的結論。 詩中說的基本是曠達樂觀的話,但「誰能春獨愁」一語,便流露出詩人內心的失意悲觀情緒。 曠達樂觀的話,都只是強自寬慰。
- 這是李白為自己愛酒尋找藉口,詩中說:「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又以貶低神仙來突出飲酒。
- 4.“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 2 李白認為「行樂須及春」,他是怎樣「行樂」來排遣孤獨鬱悶的心情?
-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是漁船順流下行。
- 於是他寄情於狂歌痛飲,藉以宣洩胸中的苦悶,本詩乃是此時此情的作品。
-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 以想像作結,將寂寞的情感升華。 詩人相像自己與明月、影子結爲忘情之交,忘卻物我之別,彼此合而爲一,相約同遊於天上的銀河。 點明地點(花間)及時間(月夜)以帶出詩意。 寫獨自飲酒,孤獨寂寞,因此舉杯邀請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想像三人共飲同樂的情景。
月下獨酌其三: 詩三首2. 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 月下獨酌其三2025 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 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
-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
-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
- 12.無情遊: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遊”。
- 人中有聖賢,聖賢也愛酒,則常人之愛酒自不在話下。
- 我起舞,影子也跟着一同跳舞。
- 1.獨酌無相親:單獨飲酒,沒有可以互相親近的人。
安史之亂時,永王李璘密謀起事,李白為其幕僚,永王終謀反失敗,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投靠族叔李陽冰不久病逝,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才氣橫溢,詩歌以豪放飄逸著稱,獲「詩仙」之譽。 李白的作品呈現出其豐富奇特的想象力,語言清新自然,杜甫以「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評之。
月下獨酌其三: 李白簡介
雖然月、影無感情,但詩人在花前月下一個人飲悶酒,一個友伴也沒有,所以幻想與這些無感情的死物結伴同樂,以排解內心的孤獨和寂寞。 同時,詩人邀月、影共飲,又與它們唱歌跳舞,是要及時行樂,從而自我開解,展現曠達脫俗的思想和人生態度。 內容:詩人筆下,月亮和影子不僅是美好事物的象徵,也成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寄託。 第四首詩借用典故來寫飲酒的好處。 詩人故意貶抑了伯夷、叔齊和顏回等人,表達虛名不如飲酒的觀點。 詩人對伯夷、叔齊和顏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態度,這樣寫是為了表示對及時飲酒行樂的肯定。
所作想像豐富奇 月下獨酌其三2025 特,語言清新自然。 但相比起文學創作,其實李白更渴望報效國家,為國家出謀劃策。 空曠幽靜的羣山剛剛經歷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月下獨酌其三: 十二篇範文傳送門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2)李白詩作常體現道家思想中順其自然的精神和適性的人生態度。 例如「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這兩句,作者願與月、影結為無情之交,表現作者自我開解,忘情超脫的情操。 月下獨酌其三 2 李白認為「行樂須及春」,他是怎樣「行樂」來排遣孤獨鬱悶的心情? 無窮的憂愁有千頭萬緒,我有美酒三百杯多。
年青時跟從父親遷到蜀,居於綿州青蓮鄉。 二十餘歲時獨自出走遠遊,沿著三峽路線出川,周遊各地,求仙學道。 三十歲時到長安求仕,可惜仕途失意。 天寶年間受玄宗之命待詔翰林,但在位一年多便請辭。
月下獨酌其三: 李白《月下獨酌》語譯
《月下獨酌》是李白在天寶三年春天所寫的五言古詩,共有四首,DSE中文指定篇章的《月下獨酌》為第一首。 月下獨酌其三 月下獨酌其三 此詩題下,兩宋本、繆本俱注“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於長安。 詩人筆下,月亮和影子不僅是美好事物的象徵,也成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寄託。 乙句承接甲句而來,寫所邀相伴的明月與影子其實不懂和他飲酒之趣,因此更顯其寂寞。
月下獨酌其三: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
《月下獨酌》全詩幾乎沒有使用艱深字詞,語言近於口語,一氣呵成。 而且「月」、「影」、「我」三字多次重複,並不覺累贅,反覺其率真如話,又意境深遠。 李白用字精準,卻毫不見雕飾之痕。 月下獨酌其三2025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月下獨酌其三: 【月下獨酌(唐詩三首)語譯】全文翻譯+詞義+重點分析|DSE 中文12篇範文語譯系列
當代不樂於飲酒,虛名有什麼用呢? 姑且先飲一番美酒,乘著月色在高臺上大醉一回。 李白才氣橫溢,詩歌以豪放飄逸見稱,獲後世譽為「 詩 仙」。
月下獨酌其三: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
最後六句爲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 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 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因此一直爲後人傳誦。 花叢中擺下一壺好酒,無相知作陪獨自酌飲。 月亮本來就不懂飲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後。 月下獨酌其三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飄前飄後。
月下獨酌其三: 李白《月下獨酌》語譯
最後六句爲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 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 全詩表現了詩人懷纔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 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淒涼。 《月下獨酌四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 這四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 詩意表明,詩人心中愁悶,遂以月為友,對酒當歌,及時行樂。
月下獨酌其三: 【月下獨酌(唐詩三首)語譯】全文翻譯+詞義+重點分析|DSE 中文12篇範文語譯系列
結構隨感情的變化而發展:全詩四個層次,每一層次都有錯綜的揚抑變化,時喜時悲,卻又貫串起來,結構自然而有跳躍感。
月下獨酌其三: 詩三首2. 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即使酒少愁多,美酒一傾愁不再回。 因此我才瞭解酒中聖賢,酒酣心自開朗。 月下獨酌其三2025 辭粟只能隱居首陽山,沒有酒食顏回也受饑。 當代不樂於飲酒,虛名有什麼用呢?
月下獨酌其三: 十二篇範文傳送門
這是李白為自己愛酒尋找藉口,詩中說:“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又以貶低神仙來突出飲酒。 他的“酒中趣”,正是這種難以言傳的情懷。
月下獨酌其三: 李白簡介
最後將飲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於大道,合乎自然,並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傳的。 此詩通篇說理,其實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說理的方式抒情。 這不合邏輯的議論,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發了詩人的情懷,詩人的愛酒,只是對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 他的“酒中趣”,正是這種難以言傳的情懷。 這組詩共四首,以第一首流傳最廣。 第一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另版本「相」為「同」)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譯文花叢中擺下一壺好酒,無相知作陪獨自酌飲。 月下獨酌其三 (另版本“相”為“同”)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月下獨酌其三 李白為了排解這種鬱悶心情,做到及時行樂,於是邀請明月、影子一起飲酒作樂,又想像與明月和影子月下高歌起舞,渲染熱鬧氣氛。 事實上,明月和影子都是無情之物,根本不能瞭解自己的感受,以無情之物與自己相伴,更能反襯當時的場面冷清,更突顯李白的孤獨失落。
月下獨酌其三: 詩三首2. 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8.醒時同交歡:清醒時與月亮、身影一齊享受歡樂。 10.永結無情遊:永遠與月亮、身影結伴,忘情地遊歷。 月下獨酌其三2025 11.相期邈雲漢:相約於遙遠的天上。
13.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 月下獨酌其三2025 “邈雲漢”一作“碧巖畔”。 間:一作“下”,一作“前”。
月下獨酌其三: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
但筆鋒一轉,詩人想到未醉時,明月和影子與自己同樂,但醉倒後,它們終究會與自己分離,不禁又感到寂寞。 這首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時李白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 此詩題下,兩宋本、繆本俱注“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於長安。 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因有此作。 月下獨酌其三2025 (1)李白詩作想像豐富,意境奇妙。
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 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
這是李白為自己愛酒尋找藉口,詩中說:「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又以貶低神仙來突出飲酒。 從聖賢到神仙,結論是愛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 月下獨酌其三2025 最後將飲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於大道,合乎自然,並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傳的。 此詩通篇說理,其實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說理的方式抒情。 這不合邏輯的議論,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發了詩人的情懷,詩人的愛酒,只是對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
1.獨酌無相親:單獨飲酒,沒有可以互相親近的人。 2.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三人」指李白、李白的影子和月。 月下獨酌其三 6.我歌月徘徊:我在唱歌,月亮隨着我往返迴旋 7.我舞影零亂:我舞劍,身影變得零散、錯亂。
皎皎明月在松間灑下月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是漁船順流下行。 春日的芳菲雖然已經凋謝,王孫公子仍然可以留下來欣賞秋景。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辨析方法。
全詩筆觸細膩,構思奇特,體現了詩人懷纔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豪放個性。 李白寫自己「行樂」,上邀明月,下對影子,當下應是快樂的,但我認為他始終未能自得其樂。 因為他很快便明白到這些伴侶都是無情之物,當他醉倒,所有伴侶都離他而去。 內容:「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作者把月亮和影子人格化,當成自己的朋友,幻想它們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反應,刻畫生動。 (1) 以景襯情作者在花間月下飲酒,良辰美景,美酒當前,理應是盡情歡暢的好日子,但他卻「獨酌無相親」。 眼前的景物雖美,卻無朋友與他分享,反襯出作者孤寂和苦悶。
月下獨酌其三: 【月下獨酌(唐詩三首)語譯】全文翻譯+詞義+重點分析|DSE 中文12篇範文語譯系列
一說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時跟隨父親遷至劍南道綿州。 一說即出生於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762年病逝,享年61歲。 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下獨酌其三2025 月兒,你哪裏曉得暢飲的樂趣? 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