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分為3期,視乎癌細胞仍在肺部內的淋巴、氣管淋巴還是最嚴重的鎖骨附近淋巴。 「M」的分類則較為簡單,只分為兩類,顯示肺癌細胞仍在肺部還是擴散至其他器官。 另一類肺癌名為小細胞肺癌,只佔整體病例一成至一成半,較為罕見。 這類肺癌的擴散速度較快,約 香港肺癌2025 7 成患者確診肺癌時,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官。
標靶治療是利用靶向藥物,針對腫瘤中的基因突變,透過截斷癌細胞的生長信號,或者營養供應,從而令癌細胞無法自主繁殖,並逐漸凋亡。 現時亦有一種「抗血管新生治療」(Anti-angiogenesis)的標靶治療方案,方式是將癌細胞內的內皮細胞作爲標靶,以藥物抑制內皮細胞的增生,令血管無法生成,從而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 標靶治療所造成的副作用較化療少,對骨髓造血細胞或免疫系統的影響亦較低。 化學治療是透過抗癌藥殺死癌症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可以經由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注射至體內,或以口服的方式服用化學治療藥物。 化療藥物可以單獨或組合使用,同時亦可以和放射治療與外科手術混合作聯合治療,也可以用作紓緩晚期癌症所帶來的不適。 一般而言,醫生會根據不同因素,包括患者年齡、肺癌種類、腫瘤的生長速度、位置等,而向患者建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香港肺癌: 醫生與你
由於不少癌症病人在會見醫生時都會顯得緊張,有機會忘記本來想查詢醫生的事情,因此在會見醫生之前,病人可以花些許時間,初步瞭解有關肺癌治療的各種資訊,包括各種治療方法、治療所需時間、治療成效、有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等等。 病人可以將腦海中的疑問寫下來,在求診時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透過利用電腦掃描或超聲波掃描的影像作引導,醫生以小型手術刀插入肺部,抽取患者肺部的異常細胞組織進行檢驗,檢查是否有癌細胞。
- 標靶治療所造成的副作用較化療少,對骨髓造血細胞或免疫系統的影響亦較低。
- 團隊成功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大幅提升人類中性粒細胞在腫瘤中的抗癌能力,在實驗小鼠身上證實了中性粒細胞作為新一代抗癌免疫療法的臨牀潛力,有望突破現有療法的障礙。
- 中心致力於蒐集及分析本港的癌症數據,並提供數據資源以支援醫療體系內癌症服務的規劃及評估。
- 小細胞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化療及免疫治療(如是擴散期) ,輔以胸部放療和預防性全腦放療。
- 與其他癌症一樣,肺癌患者的存活關鍵在於能否及早接受專業的治療和支援服務。
- 另外,聖雅各福羣會亦設立惠澤社區藥房,爲有需要要的癌症病人提供藥物援助,病人可以在社區藥房以免費或較低的價錢購買藥物。
- 男性除了比女性有較大機會患上肺癌,男性肺癌患者的死亡率亦比女性高。
另外,聖雅各福羣會亦設立惠澤社區藥房,爲有需要要的癌症病人提供藥物援助,病人可以在社區藥房以免費或較低的價錢購買藥物。 患者在完成治療之後,仍須定期複診,讓醫生跟進患者的病情,並密切監測康復進度,如病人有任何不適,可視乎醫生專業意見,評估是否有需要作進一步檢查,務求及早找出病因,及時治療。 有時單一治癌方法未必能起到最顯著的肺癌治療成效,醫生會根據肺癌病人的病情、腫瘤的期數、位置等等,再配合各種治療方案對腫瘤的針對性,能夠爲患者設計出最適合的聯合治療方案。 其實近年化療藥物不斷發展,很多新型化療藥已經可以大爲減少治療的副作用,加上化療對治療肺癌的效用明顯可見。 美國癌症學會表示,如果在肺癌初期確診並作出適當治療,能夠將死亡風險降低20%,所以進行肺癌篩查可以幫助病人及早發現病情,儘早作出治療。 患者自己亦應注重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及進食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以免受感染而令到病情惡化, 甚至需要暫緩化療。
香港肺癌: 肺癌的常見症狀和前兆
過程中患者需要局部麻醉,不過整個過程只需數分鐘,不會導致過多不適。 肺癌主要可以分爲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小細胞肺癌(SCLC)兩種,而非小細胞肺癌佔整體肺癌大約85%。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60%,但由於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病徵與「傷風咳」或吸菸所引致的氣管不適相似,以致過半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令存活率偏低。 以非小細胞肺癌爲例,早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63%,但若在病情發展至局部轉移時才發現和治療,5年存活率便降至35%,可見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 為減低罹患肺癌的機會,最重要的預防策略莫過於避免吸煙和避免吸入二手煙。
- 以肺癌檢查為例,液體活檢可以在癌細胞出現在一些難以抽取組織的器官或部位時派上用場,例如當肺癌擴散至腦部時,就能夠以液體活檢代替抽取腦部癌細胞作化驗。
- 若證實你患上肺癌,醫生會要求你做進一步的檢驗,以確定癌症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的部位。
- 撐過手術這一關,雅薇坦言,「在30歲能提早發現已經很幸運,如果今年沒有自己加做LDCT,就算每年X光檢查也看不到(X光能看到,可能已經末期)」。
- 阿得貝利單抗去除了這些效應,避免了對免疫細胞的誤殺和錯殺,安全性進一步得到優化。
- 其實近年化療藥物不斷發展,很多新型化療藥已經可以大爲減少治療的副作用,加上化療對治療肺癌的效用明顯可見。
- 現時亦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或反對以低輻射量電腦掃描為無症狀人士進行肺癌篩查或為所有市民進行肺癌篩查。
目前,有多種不同的療法有助控制肺癌,或減輕病情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 治療方法包括單獨或合併使用外科手術、化療(使用抗癌藥物)或放射治療(利用X光對付或消滅癌細胞)。 醫生會根據肺癌的種類、患癌部位和腫瘤大小、肺癌對患者生活的影響程度,以及患者是否有其他病態出現,向患者建議最佳的治療方法。 現時有很多治療方法也可有效控制肺癌,由手術、化療,到較新的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都有助病人對抗癌症。
香港肺癌: 癌症101計劃: 與社區組織合作 及時支援患者五大需要 為肺癌患者導航計劃
另外,多種癌症的分期存活率顯示,病人如能及早發現癌症並盡快接受治療,存活率會越高。 香港肺癌 香港肺癌 香港肺癌2025 香港大部分早期癌症患者的5年相對存活率達90%或以上,個別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等的有關數字甚至接近100%;這也意味著早期癌症患者存活超過5年的比例,與一般人近乎無異。 香港肺癌2025 肺癌的腫瘤切除手術主要是針對早期肺癌患者,適用於腫瘤侷限於肺部的情況,腫瘤切除手術對治癒非小細胞肺癌機會較高。 不過如癌細胞已擴散,或者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則不適合進行外科手術。 對比其他常見癌症例如大腸癌、乳癌、前列腺癌,肺癌的5年存活率偏低。 然而,隨著醫藥進步,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已比過往顯著提升,根據美國肺臟協會的統計顯示,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比5年前提高了13%,達到22.6%。
香港肺癌: 肺癌
由於小細胞肺癌的擴散速度較快,所以普遍小細胞肺癌患者確診的時候,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肺部以外的身體器官,無法以手術切除所有腫瘤。 現時常見引致肺癌的基因突變,包括EGFR、ALK、ROS1、BRAF等等。 透過進行基因測試後找出變異的靶點,便可使用相應的標靶治療。 當應用在肺癌檢查時,病人需要在將輻射糖劑(FDG)注射至血管中,由於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吸收較多FDG,因此透過掃描影像便可以找出癌細胞的位置。 吸煙是目前已知導致肺癌的主因之一,癌症基金會統計數據顯示,有90%的肺癌個案都與吸煙有關,有吸煙習慣的人患上肺癌的機會比非吸煙人士高出20倍,平均每10名吸煙人士中,就有1人患上肺癌。 大約8成肺癌死亡個案都是因吸煙所致,而這情況在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更甚。
香港肺癌: 肺癌是甚麼?
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顯示,黑色素瘤雖然只佔皮膚癌的10%,但卻是最嚴重、死亡率也是皮膚癌中最高。 患者癌細胞會迅速生長,通常在患病初期已有擴散的跡象,可以擴散至肺、肝或大腦。 爲了讓肺癌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夠得到最適切及全面的支援,香港綜合腫瘤中心(HKIOC)及香港港安腫瘤中心(HKAOC)推出「好.在」癌症病人支援計劃,爲肺癌病人在生理及心理上,提供全面支援。 肺癌復發的機會取決於肺癌種類、期數、治療方式等不同因素,而晚期病人的復發風險一般較高。 化療比較常用於擴散速度快的小細胞肺癌,醫生會根據肺癌病人的病情、年紀、健康狀況、癌症期數等而制定一個或多個化療週期,每個週期中有數日需要進行化療,其餘日子則可以讓身體恢復體力。 肺癌切除外科手術主要是針對早期肺癌患者,適用於腫瘤侷限於肺部的情況,肺癌切除手術對治癒非小細胞肺癌機會較高。
香港肺癌: 肺癌免疫治療的功效及成功率
不過,肺癌的發生依然有跡可循,如果有容易疲勞、久咳不癒、咳血、呼吸急促、胸痛、杵狀指、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食慾不佳以致體重快速下降、頻繁罹患肺部疾病等症狀,可能都是罹患肺癌的前兆,建議及早就醫。 通過手術切除肺癌腫瘤及其附近的一些健康組織,手術方式的選擇各有不同,需視乎腫瘤的大小、分期和擴散狀況而定。 有的可能只需切除部分肺組織或一個肺葉,有的則可能需進行全肺切除。
香港肺癌: 肺癌的症狀
若證實你患上肺癌,醫生會要求你做進一步的檢驗,以確定癌症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的部位。 以肺癌檢查為例,液體活檢可以在癌細胞出現在一些難以抽取組織的器官或部位時派上用場,例如當肺癌擴散至腦部時,就能夠以液體活檢代替抽取腦部癌細胞作化驗。 如檢測到有特定基因突變並有對應的標靶藥物,醫生便可利用標靶藥物,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靶點作出攻擊,截斷癌細胞生長。 除了透過上述提及的活組織檢查,基因測試亦可透過液體活檢的形式進行。
香港肺癌: 健康網》血紅素不足喫素怎補鐵? 營養師:掌握2原則 紅潤好氣色
這項研究成果揭示了葡萄糖代謝異常促進腫瘤細胞核苷酸合成、腫瘤生長及放化療抵抗的新機制,爲解決肺癌發生發展和治療抵抗等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進一步轉化的研究方向。 衛福部近日公佈202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肺癌再度高居榜首;WHO也曾示警,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一位,臺灣肺癌發生率全球第15名,尤須留意。 早期肺癌或無明顯症狀,直至發展至一定程度時便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若症狀出現並持續兩周,經治療後未見緩解,便要警惕可能有異常狀況。 用於 PD-L1 水平高(腫瘤比例評分 ≥ 50%),且沒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或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變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成年患者,作一線治療。
香港肺癌: 肺癌的期數與存活率
黑色素瘤屬皮膚癌一種,死亡率為皮膚癌中最高,衞生署資料顯示,2020年錄得106宗新症,比2011年增約一倍;同期死亡患者也由每年約30宗升至約50宗。 肺癌的復發個案大多於確診後5年內發生,在所有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當中,約有三分一患者在治療後發生復發,至於III期患者,則有63%機會發生復發。 肺癌篩查一般以低劑量電腦掃描(Low dose CT scan)的形式進行。
香港肺癌: 基因測試(Genetic Tests)
小細胞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化療及免疫治療(如是擴散期) ,輔以胸部放療和預防性全腦放療。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血液中最豐富的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 (neutrophils)在肺癌中擔當重要角色。 團隊成功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大幅提升人類中性粒細胞在腫瘤中的抗癌能力,在實驗小鼠身上證實了中性粒細胞作為新一代抗癌免疫療法的臨牀潛力,有望突破現有療法的障礙。 相關研究結果已刊載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肺癌在本港每年有超過5,000宗新症及約4,000宗相關死亡個案。 治療肺癌除了傳統的化療及標靶治療,醫生亦開始應用較新穎的免疫療法。
衞生防護中心更稱,黑色素瘤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在過去10年呈上升趨勢,增加1%;黑色素瘤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於過去41年也呈上升趨勢,增加2.3%,但過去10年未有明顯變化。 此研究獲研究資助局,中大醫學院「至臻至美」計劃及Faculty Innovation Award支持。 香港肺癌2025 研究的其他主要參與者包括蒙納許大學David J. Nikolic-Paterson教授、中大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鄧昭俊博士及博士研究生陳金坤。 病人應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突然出現不適,例如持續咳嗽、胸口痛、呼吸急促,甚至骨痛、頭痛、發燒等 ,並持續一段時間,以確認是否肺癌復發的病徵。
小細胞肺癌的生長速度一般較非小細胞肺癌快,大約有7成患者確診時已有擴散跡象。 透過吸收均衡營養,多喫蔬菜、水果,可以保持身體健康,而減少進食加工精製食品及飽和脂肪,亦能夠減低患肺癌的風險。 於 二 零 二 零 年 錄 得 的 癌 症 新 症 當 中 , 有 15.9 % 是 肺 癌 個 案 。 鐳射治療和氣管移植片固定模
香港肺癌: 治療前準備
至於小細胞肺癌,由於擴散速度較快,復發個案一般會於患者完成治療後1至2年內發生。 另外,由於癌細胞的生長速度較非小細胞肺癌快,患者於復發時,癌細胞有可能已經擴散至其他身體器官。 香港肺癌2025 免疫治療主要使用PD-1抑制劑和PD-L1抑制劑,令免疫系統可以重新殺死癌細胞或者令癌細胞不能再擾亂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 由於小細胞肺癌的擴散速度較快,所以普遍小細胞肺癌患者確診的時候,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肺部以外的身體器官,無法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 現時常見引致肺癌的基因突變,包括EGFR、ALK、ROS1、BRAF等等。
香港肺癌: 健康網》芒果一加工營養就流失? 營養師:維生素C、A差很大
以免疫治療為例,有報章指出每劑藥物的費用高達HK$3萬至HK$6萬,平均每2至3星期就要接受另一次療程,約莫需要2年才能斷藥。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HKCaR) 於1963年成立,是一所覆蓋全港人口的癌症資料統計機構。 中心致力於蒐集及分析本港的癌症數據,並提供數據資源以支援醫療體系內癌症服務的規劃及評估。 進一步檢驗:
在2020年,肺癌新症共有5 422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9%,而男女宗數比例約爲1.5比1。 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約72宗新增肺癌個案,而男性發病年齡中位數爲70歲,女性則爲68歲。 在2020年,肺癌導致3 910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26.4%。 嚴正聲明 本會近日收到不少查詢,指有關「香港癌症協會」、「仁德藥惠商城」、「 仁藥德惠商城」的機構,為他們提供癌症講座、代購醫療藥物或收取費用作「驗血診斷癌症」的身體檢查。
另有部分患者或需要於手術後接受化療或電療,以殲滅剩餘癌細胞,減低復發風險。 液體活檢是一種快速的癌症基因檢測方法,能夠讓醫生得知患者的肺癌細胞是否存在基因突變,以判別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標靶治療,並為患者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因為癌細胞的DNA會進入人體的血液中,通過進行血液化驗,能夠簡便地獲取腫瘤DNA,判斷癌症病人所患的癌症基因類型。 化學治療 利用毒性比較強的藥物殺死癌細胞,阻止它們繼續生長。 化療可於手術前或手術後進行,目的是縮小腫瘤或降低復發風險,也可用於晚期癌症以減輕患者的症狀。 以肺癌病人爲例,雖然外科手術是根治肺腫瘤的最徹底方法,但有部分病人的肺癌腫瘤太大,或者位於無法透過手術完全切除的位置,便可以在手術前先利用放射治療或化療,以縮小癌腫瘤,令其後進行手術時可以使進腫瘤切除得更順利。
香港肺癌: 肺癌前兆及症狀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2020年的數據顯示,該年共有3910人死於肺癌,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26%。 為了讓癌症病人和家屬得到適切的支援,政府和坊間都有不同團體和機構,提供經濟、藥物以至心靈健康等方面的資助和支援服務,擔當癌友在抗癌路上的強大後盾,雖然對抗癌症是一場漫長的持久戰,但各位癌友絕不孤單。 常見的免疫治療副作用包括咳嗽、出疹、食慾不振、關節痛等,較嚴重的話亦有機會出現肺炎、肝炎、腸炎或荷爾蒙失調等自身免疫反應,攻擊健康細胞。
香港肺癌: 肺癌治療後的護理
近年免疫治療應用於不同的癌症治療當中,肺癌也不例外,並且多數用於晚期肺癌治療。 近年亦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免疫治療在肺癌治療上有明顯成效,而且可以透過增強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對癌細胞作出攻擊,不過仍有一定副作用。 個人化的肺癌治療方式,是特別針對肺癌病人的癌細胞特徵所設計,可以鎖定癌變的細胞並作出攻擊。 隨着醫學界找出更多靶點,以及研發出更多對應的標靶藥物,患者可以根據癌細胞的突變基因、病情、癌腫擴散程度、身體因素等,與醫生商討出最適合的個人化肺癌治療方案。
香港肺癌: 肺癌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全球首個獲批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抗PD-1單抗H藥——斯魯利單抗注射液也亮相展臺。 經國家藥監局批准,這款國產生物藥用於治療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的實體瘤、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和廣泛期小細胞肺癌,上市一年來已在我國惠及逾23000名患者。 如今,H藥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已在美國獲批開展橋接試驗,有望實現國產PD-1、PD-L1藥品出海的突破。
香港肺癌: 肺癌治療方法
雅薇也給自己打氣「發生了還是會難過,至少這是一個人生測驗題,而且我還有選擇的機會」。 ●維生素D:提升免疫力,大多數免疫細胞都有維生素D的受器。 可從日曬、多脂魚類(富含omega-3的魚類: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鯡魚等)、菇類等攝取。 首次確診癌症,可即時啟用 HK$100 萬癌症治療的保障額,足夠應付大部份癌症於 3 年內所需的治療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