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公路行經元朗的一段又稱元朗大馬路,此時已經通車,吸引許多村民到來趁墟,漸漸變成元朗的商業重鎮。 廣東七世祖的長房鄧元禎,其兒子從光(字萬裏)由錦田遷居屏山,開枝散葉,鄧元禎被稱為屏山一世祖。 五世祖鄧馮遜官至福建方伯(相當於現時的省長),他在屏山倡建鄧氏宗祠。 族人以宗祠為中心,先後建立三圍(上璋圍、橋頭圍和灰沙圍)六村(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新起村和洪屋村)。
新界西的對外交通過去落後於新界東,早年元朗只靠青山公路與九龍和北區連接。 1988年輕鐵第一期通車,為新界西的鐵路系統揭開新一頁。 1993年新界環迴公路全線通車,1998年三號幹線及大欖隧道啟用,令元朗對外交通大為改善。 加上西鐵線於2003年投入服務,大大縮減往返元朗與其他地區的時間,令更多市民遷入新界西。 此外,深港西部通道在2007年通車,市民來往內地多了一個途徑,同時吸引內地人經此通道到新界西旅遊購物。 雙方的衝突始於4月14日,當日英軍在大埔圓崗搭設草棚,準備接收工作。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大王廟
這間當鋪原來已經有200年歷史,是一級歷史建築,由元朗鄉紳鄧廉明創立。 同樣地,這所當舖隨著舊墟的沒落,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停止營業。 可幸的是,相信鄧氏家族有未當舖定期進行翻新,此建築物現在才能依然屹立不倒。 康熙8年清朝取消遷界令,同年錦田進士鄧文蔚獲封地設墟。 鄧氏遂將原來位於山貝河口西岸的大橋墩墟,遷到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的地方,今稱元朗舊墟。
這裡曾經是整個大西北地區最繁榮的地方,是附近各鄉村農產品集散地。 “遠”,“騎牛翻工翻學”或許是很多人城市人對大西北地區(屯門,元朗,天水圍,錦田)的第一印象。 元朗舊墟2025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西北其實是殖民地年代前香港其中一個人口密度最高,最繁榮的地方。 這裡擁有現時香港最大面積的河谷和沖積平原,是香港最先有人居住的地方。
元朗舊墟: 元朗新墟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佈為準。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元朗舊墟2025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佈,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 其實這個古墟的外圍,很多舊式建築物,已經被重建成現在香港鄉下常見的三層式丁屋。
-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 此廟位於舊墟主要通道–長盛街的中間位置,由鄧文蔚於建墟市後興建,是昔日元朗舊墟居民奉祀楊侯大王和洪聖大王的地方,也曾經被用作衙門和官邸。
- 八鄉祖堂同益堂事後尋獲55名殉難村民的名字,在八鄉古廟旁邊加建烈士祠供奉,每年秋分日由村代表齊集拜祭,並由父老覆述當年景況,讓抗英歷史世代相傳。
長盛街中央有大王古廟一座,為舊墟之主廟,墟內買賣糾紛或爭拗,多於廟內解決。 元朗舊墟2025 舊墟中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就連民居都充滿古代風情,當中,「晉源押」是香港最早期的押舖之一,極具歷史意義,並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附近尚有英龍圍、水蕉老圍、大圍等,廟宇當天后觀音廟、村後大王廟。 靜觀這元朗舊墟範圍及附近各種廟宇多神奉敬情況可想其地曾繁盛一時。 目前神誕亦冷清,新一代無奉神意識,年輕者都外出工作,餘下老一輩真有心無力,但鄉裏親情尚在,早晚也可見婦女往廟中敬神,每年一度元朗天后誕,鄉村亦派出儀仗隊往助興,而村中國術組仍然運作,獅龍齊舞是延續傳統最佳象徵。 早在四五十年前,往元朗南生圍遊玩,從市區乘車到元朗市中心,轉入谷亭街跨河進入西邊圍,途經些豆腐廠及橫街小巷、洪田村、山貝村即進入錦田河南岸,乘渡船跨河登陸南生圍。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及周邊圍村
今日舊墟的長盛街仍保存不少古建築物,稱為「滿清一條街」。 20世紀初期,隨着元朗日漸發展,而元朗湧(舊稱「水門頭」)河牀淤塞,內陸水運貨物需在青山灣碼頭卸貨,再轉陸路運到元朗墟。 今日元朗舊墟的長盛街仍保存不少古建築物,稱為「滿清一條街」。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而元朗湧(舊稱「水門頭」)河牀淤塞,內陸水運貨物需在青山灣碼頭卸貨,再轉陸路運到元朗墟。
是昔日元朗最繁盛的市集之一,中間有長盛街、利益街和酒街,街道兩旁設有各行各業的舖戶。 20 世紀初,新的墟市在元朗湧對岸出現,狹小 的舊墟自此走向衰落,許多店舖關門改作住宅 或工場,廟宇香火寥落。 難得的是,墟市的格局仍然 保存,許多兩層高的樓房未拆,當中逾 30 幢屬 元朗舊墟2025 歷史建築。
元朗舊墟: Category:元朗舊墟
之後瞭解,原來廣東省的保育計劃主要是以,政府統籌資源保育、市場驅動創意投資、民眾參與產品活化這種三管齊下,以促使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提供經濟誘因促使居民支持保育。 這種模式的保育,或許值得香港政府參考,不只是留於為古蹟評級,卻忽略保育。 元朗墟(英語:;1960年前寫作)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墟市,分為元朗舊墟(英語:)及元朗新墟(英語:)。 元朗舊墟位於元朗市中心東北邊緣,現在是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其中一個成員村落。 元朗新墟即是水車館街一帶,後擴展為現時的元朗市,是現在元朗市中心最繁盛的心臟地帶。 元朗墟(英語:Yuen Long Hui;1960年前寫作Un Long Hui)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墟市,分為元朗舊墟(英語:Yuen Long Kau Hui)及元朗新墟(英語:Yuen Long San Hui)。
元朗舊墟: 元朗橫洲二聖宮
很多居住在石屎森林中的朋友, 都不知道其實自己的家跟美麗的古蹟只是紙隔距離, 只是大家沒用心去留意這些古蹟的存在而已, 元朗舊墟 今天就帶大家去一個交通超級方便的「古蹟街」遊覽。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
至鄧族廣東七世祖,分五大房,長子元禎居屏山,次子元亮居錦田,其他三子居東莞。 鄧元亮被稱為錦田一世祖,據鄧氏族譜記載,鄧元亮的兒子惟汲(字自明)娶了宋高宗女兒趙氏,誕下林、杞、槐、梓四子。 後來趙氏獲宋光宗相認,稱為「皇姑」,封為郡主,鄧惟汲獲追贈「稅院郡馬」。 明洪武年間,錦田九世祖鄧洪贄和鄧洪惠兩堂兄弟遷居廈村,族人亦屬皇姑一脈。 在香港, 元朗舊墟 其實許多古蹟都是「這麼近, 那麼遠」,
元朗舊墟: 屏山愈喬二公祠
據清嘉慶廿四年(公元1819年)編《新安縣志》及民國廿七年建的元朗大樹下天后古廟碑記印證,元朗市集初創於大橋墩稱圓塱墟。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錦田鄧文蔚考中進士,當上浙江龍遊縣知縣,獲封地設墟,將原設大橋墩墟市遷到今之東頭村與南邊圍附近,即元朗舊墟,墟中有油街、長盛街、二帝廟及大王廟立其地,古老當舖晉源押即設大王廟鄰。 早在30年前筆者與掌故專家魯金及古蹟辦嚴瑞源通過聯繫得內進參觀,大廳為押奉物件與一般當舖相同,登二樓為儲物倉,藏品十分豐富,且有槍枝掛在牆上(1996年6月元朗區議會出版《元朗文物古蹟概覽》一書有圖文刊出)那當然為護衛而設(長火槍)。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初遊
儘管香港島九龍等地快速發展,很多散落在這片沖積平原各處散落著不同大大小小的傳統村落,時間彷彿停留在半個世紀之前。 康熙八年(1669年),清朝取消遷界令,同年錦田進士鄧文蔚獲封地設墟。 鄧氏遂將大橋墩墟遷到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的地方,今稱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2025 元朗舊墟2025 存於大樹下天后廟內刻於鹹豐六年(1856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中亦清楚紀錄:「清康熙八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 [1]元朗舊墟之擁有者(稱爲「墟主」)是錦田泰康圍鄧氏家族鄧文蔚一房的「光裕堂」。 古時的「墟」或「集」乃鄉民進行買賣的中心,村民一般都會拿農作物到墟集買賣。
元朗舊墟: 晉源押
北宋初年,鄧漢黻由江西吉水遷居廣東,被稱為廣東一世祖。 鄧符為四世祖,定居岑田後建立南圍(遺址在錦田市附近)和北圍(遺址在水尾村附近),後人再建吉慶圍、泰康圍和永隆圍,合共「五圍」。 隨着子孫繁衍,又先後在附近建立水頭村、水尾村、高埔村、錦慶圍、祠堂村和泰康村。
元朗舊墟: 大橋墩墟
古蹟最多的長盛街被命名為「滿清一 條街」,踏足此處頓有時光倒流之感。 元朗舊墟2025 到今日附近圍村變化不大,只是多了些新丁屋,當然亦有發展商興建新屋苑。 從西鐵元朗站望西北出閘,即為南邊圍村、蔡屋村、東頭村、英龍圍、大圍村等傳統圍村。
據嘉慶廿四年重修的《新安縣志》載元朗有名「大橋墩墟」,亦稱「圓朗墟」,惟於遷界後荒廢沒落。 康熙時實施「遷海」政策,元朗墟遷到茅洲去,及後復墟,墟民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 民間稱南海神為廣利洪聖大王,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為南海神誕。 元朗舊墟2025 大王廟是一進兩合式傳統建築,廟內有個鼓,鼓皮被弄破以減輕鼓聲,以免嚇壞小孩。
元朗舊墟: 元朗墟
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時,鄉民以為自己的土地會被奪去,因此起來反抗。 元朗舊墟 他們來自不同村落,在屏山達德公所開會,3月29日在公所張貼「抗英揭貼」,號召鄉勇練兵抗英,又成立「太平公局」作為指揮機關。 元朗沒有優良港口或海灣,但擁有廣闊平原,自宋朝開始便有氏族南來開墾生活。
清初朝廷頒布《遷海令》,沿海居民要 往內陸遷徙,墟市廢棄。 直至康熙八年(1669 年)復界,居民可以回鄉生活。 元朗舊墟 此時錦田官紳 鄧文蔚發起在元朗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建立墟 市,以農曆三、六、九為墟期,方便村民到來 買賣。 可惜的是,裡面除了晉源押,很多清代建築物,如同益棧還有很多沒名的建築物,基本上已經接近倒塌,沒人打理,實屬可惜。 再加上很多建築物顯然是近代興建,基本上正逐漸瓦解這個清代墟市前鋪後居的建築羣。
元朗舊墟: 村民抗英事件
於1864年一幅「廣東圖」中,顯示出元朗墟(即舊墟、目前元朗大馬路稱新墟)附近尚有東頭村、西邊圍及大橋村,元朗墟在3村之中。 1980年代政府再發展天水圍新市鎮,以配合人口的增加。 大型屋邨在元朗兩個新市鎮相繼落成,人口稠密,又設有東頭工業區和元朗工業邨,為區內居民提供就業機會。 不過區內仍可見到大片魚塘濕地,如米埔自然保護區和南生圍,吸引許多品種的雀鳥和生物棲息。 此外,政府將天水圍東北部一幅濕地闢為一個具生態價值的濕地公園,作為教育及消閒場地,2006年開幕,令元朗增添一景。 1949年之後,南來人口激增,元朗新墟更見繁盛,由原本的鄉村市集蛻變為市鎮雛型。
元朗舊墟: 元朗商人的貢獻
本地歷史學家夏思義根據各方紀錄,估計至少有450名鄉民在作戰中死亡。 八鄉祖堂同益堂事後尋獲55名殉難村民的名字,在八鄉古廟旁邊加建烈士祠供奉,每年秋分日由村代表齊集拜祭,並由父老覆述當年景況,讓抗英歷史世代相傳。 錦田鄧族將眾多義士遺體葬於圭角山下,1930年代在逢吉鄉興建妙覺園,再將遺體遷葬於旁邊的義塚。 另外屏山達德公所和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古廟的英雄祠,亦有神位供奉保鄉衛族的村民。 其實這個古墟的外圍,很多舊式建築物,已經被重建成現在香港鄉下常見的三層式丁屋。 元朗舊墟2025 剛進入舊墟第一街–長盛街,相信很多人都會像我一樣,被這棟充滿古代氣色的建築物吸引。
錦田鄧氏家族對這裡的土地幾乎壟斷性的地位, 導致經營者往往要繳交昂貴的租金。 以戴鉅臣、鄧英生、伍醒遲、梁惠戴、鄧可光、黎翌才、易贊臣為首的當地其他鄉紳因此決定在1915年在當時的青山公路元朗段附近(即現在元朗大馬路)另立新墟。 新墟的交通便捷性,以及舊墟被眾多魚塘包圍而導致發展空間有限,使貿易逐漸轉移到新墟,成為大家熟悉的元朗市中心。 相反,舊墟則逐漸沒落,令舊墟的光影被定格了在在1910年代,讓現代人一睹清代墟市的風貌。 1970年代,元朗被納入新市鎮發展計劃,新墟成為元朗市中心的一部分。
元朗舊墟: 【港人帶路。香港自由行】元朗區: 認識香港墟市集, 元朗舊墟一級歷史建築物遊
有趣的是,鑑於地塊狹窄,不能建築丁屋,有一些村民為了改善生活環境,在舊有地塊上建了一些四層高的新式建築物。 而這些新建築,夾縫在60–70年代的建築中間,形成了獨特的鄉村景象。 古時的「墟」或「集」乃鄉民進行買賣的中心,村民一般都會在此把農作物拿到墟集買賣。
踏入1960年代,政府要擴闊大馬路,開始在新墟收地,店舖遷往牡丹街新建的合益市場營業。 此時合益公司董事會由新一代接手,包括戴權、鄧樹安和鄧乃文等,對公司業務和管理進行改革。 他們擺脫舊日街市的經營模式,重點發展地產和租賃業務。 此廟位於舊墟主要通道–長盛街的中間位置,由鄧文蔚於建墟市後興建,是昔日元朗舊墟居民奉祀楊侯大王和洪聖大王的地方,也曾經被用作衙門和官邸。 元朗舊墟(又稱南邊圍)是由新界五大族之一鄧氏,錦田進士鄧文蔚於康熙8年(1669年)創立的墟鎮,處於南邊圍和西邊圍村中間的位置。
元朗舊墟: 歷史
村民上山燒毀草棚,翌日港督卜力派軍登陸大埔,輔政司駱克決定提前於4月16日在圓崗舉行升旗儀式,宣佈接管新界。 之後雙方交戰,由林村打到八鄉,尤以4月18日上村一役最為慘烈,不少村民犧牲。 英軍訓練有素,又擁有先進武器,鄉民不敵,最終在4月19日投降。 元朗另一大族是文氏,以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為廣東一世祖。 明永樂年間,七世祖文世歌由屯門遷居元朗新田,分有三房,人口逐漸繁衍,形成三圍(仁壽圍、東鎮圍和石湖圍)六村(安龍村,永平村,蕃田村,新龍村、青龍村和洲頭村)。 保留至今的祠堂、大宅和廟宇等歷史建築,主要集中在蕃田村和永平村。
要數最早來港定居的氏族,不能不提被稱為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 嘉慶《新安縣志》記載,宋鄧符築力瀛書院,講學於桂角山下。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 桂角山即圭角山,位於岑田(明朝改名錦田),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進士鄧符(字符協)獲授廣東陽春縣令,赴任途中經過此地,尋得四個名穴,並興起遷居岑田之念。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與大王古廟
往昔的墟市景象已不復見,現在只憑谷亭街、水車館街、東堤街和西堤街的位置,大約得知舊日墟市範圍。 英國接管新界的事件平息後,港府興建青山公路連接元朗,1914年元朗至青山的一段公路建成,帶動新界經濟。 元朗古稱「圓塱」,早在明代已設立大橋墩墟,給村民進行貿易。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頒布《遷海令》,廣東沿海所有居民要往內陸遷徙,墟市棄置。 元朗舊墟 此時錦田官紳鄧文蔚發起在元朗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的湧旁建立墟市,以農曆三、六、九為墟期,逐漸成為區內最大的農產品集散地。 元朗舊墟2025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而元朗湧[1] 河牀淤塞,內陸水運貨物需在青山碼頭卸貨,再轉陸路運到舊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