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或更低一級的部隊的旗手所打的旗子一般是他們的團旗尺寸的一半。 據統計,中國目前每年有50部左右的抗日劇誕生,而這些抗日劇中能登大雅之堂的少之又少。 一文看懂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槍械裝備這就要從1930年蔣介石從德國聘請顧問為其訓練警衛軍和教導總隊開始說起了。 在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北伐時期的大蓋帽被一種圓筒形布制軍帽所取代,成為部隊的制式軍帽。
- 不過在1941年的時候,蘇聯和日本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這一條約的簽訂也宣告了蘇聯對華武器支持的結束,這讓蔣介石陷入了十足的危機之中。
- 當時中國是這種不出名但很強力的武器的唯一進口國,並將口徑從芬蘭的7.62毫米改爲德 制的7.92毫米並一直使用到20世紀40年代。
- 這名軍人僅繫着美國M1923式腰帶,手持美軍沒有大量採用但出口到其他許多國家的約翰遜M1941式半自動步槍。
- 登陸艦隊在海上航行了四天,於10月17日抵達基隆港,港口未遭遇駐臺日軍抵抗,而是見到在碼頭等候國軍的臺灣同胞發出陣陣熱烈歡迎的歡呼聲。
為適應未來聯合作戰和大聯勤的需要,統一空軍常服顏色,十分有利於三軍各自特點的展示和識別,有利於聯合作戰行動的實施,也有利於部隊訓練和管理。 1984年1月,中央軍委批准了改革方案,1985年新式服裝裝備部隊,簡稱85式軍服。 85式軍服仍然沿用55式軍服樣式,幹部、戰士增發制式襯衣,增發大檐帽,解放帽作為工作帽予以保留;圓形“八一”徽和軍種肩章、領章取代了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
國民革命軍軍服: 國民革命軍
而實際上,最初的8個軍本質上就分爲8個派系,在接下來的北伐戰爭中又收編了各路軍閥,這就使派系集團更加複雜。 第四階段是戰略決戰階段(1948年9月—1949年1月):通過兩年的作戰,解放軍已消滅國軍29個軍,113個整師和14個師,摺合191個師,264萬餘人;除了東北戰場外,國軍兵力基本與解放軍相當或佔據優勢。 從這個角度看,解放軍主動尋求戰略決戰的條件並不成熟。 主要軍事行動有: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濟南戰役、太原戰役(第一、二階段)、荔北戰役等。 在美蘇等國的斡旋下,國共兩黨1946年2月在重慶簽署了《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爲國民革命軍之基本方案》。
- 國民黨對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所在地實行經濟封鎖,數萬部隊官兵衣食處於極度匱乏之中。
- 1949年2月,軍委後勤部召開全軍後勤會議,將軍服確定為黃綠色棉平布中山裝,標誌符號由臂章改為胸前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黑字白底紅邊的布胸章。
- 極大量的在抗日戰爭中被繳獲或援助 的日軍武器裝備都被內戰雙方的軍隊所使用,這名士兵就是操着笨重的日本有坂38式6.5毫米口徑步槍,並配備與之對應的棕色皮製子彈袋。
- 「艾森豪夾克」是美國陸軍二次大戰時的制服,正式型號為M1944,是由M1943野戰夾克發展而來。
- 國民革命軍成立後,共產黨人周恩來、林伯渠、李富春等擔任了軍的黨代表。
- 第四階段是戰略決戰階段(1948年9月—1949年1月):通過兩年的作戰,解放軍已消滅國軍29個軍,113個整師和14個師,摺合191個師,264萬餘人;除了東北戰場外,國軍兵力基本與解放軍相當或佔據優勢。
美式軍銜在1947年5月大規模配發,並不是少部分高級軍官和高層換髮。 這名年輕的志願兵在只有兩個旅的207師服役,該師1948年10月負責防守已被遺棄的瀋陽。 他戴特別加厚的有護耳的 新式冬帽,穿新式冬裝和很普遍的美援籃球鞋式軍靴(最後這種鞋很多被士兵捐出去或在黑市上賣掉了)。 這名士兵的基本裝備包括了固定在皮帶上的本土製造的帆 布子彈袋,裏面的子彈是多餘的美國庫存,供應36式衝鋒槍(美國點45口徑M3A1“黃油槍”的中國仿製版,由瀋陽的公辦兵工廠製造)使用。 這名軍官的形象應該出現在 年的冬天,他穿着第二次中國內戰中早期出現的新式灰色加厚冬裝,配軍官肩章扣。 舊式的軍銜領章和胸前的身份牌保留 下來,而胸牌的藍色邊框顯示他作爲尉官的身份。
國民革命軍軍服: 司令官
新一代軍服在服飾的整體設計上仍採用了“八一”、五角星、天安門、麥穗、松樹葉、長城等圖案,標誌着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八一”南昌起義成長壯大起來的人民軍隊,是捍衞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 97式軍服是對87式軍服進行改革的試金石,而07式軍服就是以此為基礎進行改進設計的。 國民革命軍軍服2025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很快由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三大軍種。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第一次有了統一制式、統一標準的軍服。 其中,女軍人的夏服和冬服——連衣裙、立翻領、套頭式、長袖、中腰有布制腰帶、裙子下襬長及膝蓋以下、雙排十粒扣、緊袖口、西式褲,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了我國女性最流行的服裝樣式。 從1946年3月開始,國民政府開始對陸軍進行整編計劃,將其109個軍339個師分兩個階段實施整編,整編後,軍一律改稱整編師,師一律改稱整編旅,這次整編規模宏大、涉及面廣,但由於時間短任務量大,整編並不徹底。
他 的馬褲被棕色皮製護腿綁住,而他腳上的軍鞋和軍官馬靴一樣可以互爲選擇穿着。 從1931年前後到1942年,這種顏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國民政府中央軍主要採用的制服顏色。 抗戰中後期,不少國軍部隊雖號稱美械裝備(如反攻滇西的遠徵軍),但實際上這些部隊僅僅是擁有一些美式武器,身上穿著依然是中式軍服。
國民革命軍軍服: 民國44年(1955年)制式
抗日戰爭時期,相對於日軍統一的武器裝備情況,國民黨部隊的裝備則是五花八門,而且在不同時期戰士們裝備的武器也有不小的變化。 紅軍軍裝和小八角帽的設計者是山西省榆次市西赫村人趙品三,他是榆次最早的黨員之一。 第3次反“圍剿”後,趙品三調到中央紅軍學校任俱樂部主任,時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瑞金衞戍區司令、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的劉伯承,有感於紅校學員着裝的雜亂,把設計軍服的任務交給了他。
國民革命軍軍服: 陸軍
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 與此同時,在蘇聯和中共的幫助下,同年9月17日,以馮玉祥爲總司令的國民軍在綏遠五原誓師,宣佈全軍加入國民黨,並率部進軍陝西、河南,有力地配合了北伐軍攻擊河南。 北伐正式開始後,國民革命軍連克長沙、平江、嶽陽等地,8月底取得兩湖戰場上的關鍵一戰——汀泗橋、賀勝橋戰役勝利。 10月,北伐軍進抵武漢,先後佔領武昌、漢陽、漢口,全殲吳佩孚部主力。 1926年5月上旬,廣東革命政府派遣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和第七軍一部爲北伐先遣隊,從廣東肇慶出發,挺進湖南,揭開了北伐戰爭的序幕。 1926年2月,中共中央特別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黨在現時政治上的主要的職任,是從各方面準備廣東政府的北伐;而北伐的政綱必須是以解決農民問題作主幹。
國民革命軍軍服: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歷史沿革
主要將冬服罩衣、棉衣和大衣面料改為滌卡布料,棉衣裏子布改為改維棉布,對皮帽和毛皮大衣採用新工藝生產,並對罩衣減輕了重量。 “前車覆,後車誡”,英國人在南非受到的教訓,很快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汲取。 國民革命軍軍服2025 為了在野戰條件下較好地隱蔽軍隊的行動,人們首先從服裝上着手,不斷改進軍裝的顏色,儘量使之與自然背景的顏色接近。 這樣,世界上的軍隊雖然服裝形式差別很大,但在顏色上卻逐漸在綠色基調上統一起來。
國民革命軍軍服: 北伐時期編制(1926年7月-1928年12月)
我軍原來的常服設計思想是強調常、作結合(在85式軍服之前甚至是常、作一體),即常服也可在訓練、執勤、勞動時穿着,因此不得不設計得寬大些,所帶來的通病就是“肥腰、吊襠、粗腿”。 而此次換裝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提高軍服的適體性,改善板型。 新式男兵常服,與以前的同型號軍服相比,胸圍縮減了2釐米,腰圍縮減了6釐米,臀圍縮減了6釐米,上衣肩寬增加了2釐米,突出T字造型,更能凸顯男兵的陽剛之氣。 新式女兵常服,與以前的同型號軍服相比,胸圍縮減了2釐米,腰圍縮減了4釐米,臀圍縮減了6釐米,突出X字造型,更能體現女兵的倩麗身姿。
國民革命軍軍服: 戦前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國民革命軍の兵士と警察官の生寫真 日本軍服軍衣軍刀帯拳銃剣満州鉄道中國関東軍閥張作霖袁世凱北京蔣介石南京
二次大戰的德國,不管是SS黨衛軍,或是陸軍的裝甲兵,軍服上的骷髏徽章,則源自普魯士騎兵。 本週二(8日)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公佈三軍官兵新款冬季軍便服夾克的樣式。 國民革命軍軍服 新夾克改用類似美軍過去「艾森豪夾克」的短版合身設計,第一波換發估計八萬套,單價約三千元,預計11月開始換裝,明年底完成。
國民革命軍軍服: 民國23年(1934年)制式
不過,由於民國始終處於軍閥混戰、割據的局面,當時的中國軍隊軍服根本無法做到完全統一。 國民革命軍軍服2025 事實上,各路軍閥一直各行其是,各路軍閥部隊軍服樣式自然也十分混亂。 海軍服飾介紹(中士以下(含士兵))物品說明襯衣黑色、白色、藍色褲子黑色、白色、藍色大盤帽無簷大盤帽,繡有”中華民國海軍”字樣臂章由不同單位有不同圖案、及階級臂章階級肩章依據不同官階搭配。 1974年1月的西沙海戰的勝利,大大振奮了軍心、民心。
國民革命軍軍服: 北伐
抗戰以後,師團都是以這套調整師體制,進行整補與戰力規劃。 此時完成了抗戰結束後整編的國民革命軍有430萬人,其中能用於機動作戰的正規部隊 萬人。 與之相對的是1945年9月中共擁有正規軍127萬加268萬民兵。 在國軍中一直存在着有裝備精良訓練充分的部隊和受差別待遇的人員素質和裝備水平都低、軍紀也較壞雜牌部隊並存的現象,後者經常與中央系部隊互相敵視,難於統一指揮。
國民革命軍軍服: 南京國民政府設立まで
一些戰略情報局訓練的國軍部隊裝備美國產的熱 帶制服,但大多數就如圖中的一樣,還是保留了他們的中國造服裝,如棕褐色棉製服以及便鞋。 這名士兵身上的美國貨只限於他的M1式鋼盔、織物做的M1923 式彈藥袋以及點30口徑的勃郎寧M1919A6式輕機槍。 後者是美國M1919A4式帶三腳架的重機槍的一個變種,它配兩腳架、抵肩槍託和手槍式握把,但 是設計成班用機槍它顯然就太重了。 二戰中美國和英國教官訓練的中國部隊往往成爲1946——49年的中國內戰中國民黨軍隊的最精銳部隊。 孫立人將軍作爲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的畢業生,是最有才幹的中國指揮官之一。 他在1942年在緬甸指揮第38師,並在隨後撤退到印度在1942年至43年 國民革命軍軍服2025 間重新裝備和訓練他的部隊。
40年代後期,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統一把草綠色確定為軍服的顏色,帽子改為有一個小帽檐的解放帽,左胸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 國民黨對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所在地實行經濟封鎖,數萬部隊官兵衣食處於極度匱乏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全軍掀起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戰士們自己紡線、織布、染布、做軍鞋。 1903年,清廷成立了練兵處,全面負責全國新軍的編練事宜。
國民革命軍軍服: 國民革命軍軍服: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21式軍服
此時蔣介石認爲國民革命軍作爲國家的武裝力量,裝備如此參差不齊是會對國家形象造成影響的,爲此其決定設計一款全新的單兵武器並將其當做制式武器。 由於國民革命軍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而蘇聯的武器支援又相對有限,因此國民黨的不少隊伍也裝備了這種老式步槍。 在解放戰爭後期,軍需工廠已初具規模,為全軍統一服裝樣式、統一生產、統一供應提供了物質條件。 1949年2月,軍委後勤部召開全軍後勤會議,將軍服確定為黃綠色棉平布中山裝,標誌符號由臂章改為胸前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黑字白底紅邊的布胸章。 國民革命軍軍服 1949年6月,帽子改為圓形短檐帽(即“解放帽”),佩戴“八一”紅五星金屬帽徽。
這種使用裝備混雜的局面雖然是國民政府迫於無奈的選擇,但其也從側面折射出當時中華民國在國力和管理上的嚴重問題。 因此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蔣介石又先後從蘇聯進口了大約五萬支莫辛納甘步槍,這種兵器雖然性能一般,但是可以有效填補部隊的損失。 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不久,鞏縣就落入了日軍之手,後來工業重鎮武漢也宣告失守,這讓國民黨的武器生產受到了極大影響,國民政府只能向外國尋求幫助。 國民黨方面只能倉皇應戰,讓士兵帶着老舊的莫辛納甘和漢陽造上了戰場,這些武器在和日軍的交鋒中處於絕對劣勢,這也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屢戰屢敗,抗日形勢變得萬分危急。
參加北伐戰爭的國民革命軍共八個軍,約十萬人,蔣介石爲總司令。 在北伐軍中,一大批共產黨員擔任各級黨代表或政治處長,或者擔任基層指揮員、戰鬥員。 國民革命軍軍服2025 一些著名的共產黨人,如周恩來擔任第一軍副黨代表,李富春擔任第二軍副黨代表,朱克靖擔任第三軍黨代表,羅漢擔任第四軍黨代表,林伯渠擔任第六軍副黨代表,肖勁光擔任第二軍第六師黨代表等。 同時,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還組織和武裝了大批農民自衛軍、工人糾察隊,用以策應和支援北伐軍的行動。 7月12日和14日,中共中央和國民黨中央分別發表《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和《北伐出師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支持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這名士兵作爲國軍增援部隊被新派到東北戰場的這支部隊的一員,他穿典型的第二次中國內戰時期國民黨軍士兵冬裝。
國民革命軍軍服: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87式軍服現開放意識
士兵夏季服裝一般改爲大翻領,船形帽,短褲、綁腿;士兵冬季服裝仍用舊制。 1936年1月,國民政府公佈《陸軍服制條例》,規定陸軍軍服分冬夏兩季,大禮服、禮服、軍常服三種。 官兵均以領章表明兵種和階級,各兵種的識別標誌是:步兵紅色,騎兵黃色,炮兵藍色,工兵白色,通信兵淺灰色,輜重兵黑色,憲兵風紅色,軍需紫色,軍醫深綠色,測量土黃色,軍樂杏黃色。
第15縱隊擁有良好的組織編制和20家生產全套輕武器和裝備的工廠。 當然,這些工廠也生產軍服,這名戰士就有幸得到了藍色加棉冬裝,新 的幾乎沒有褪色。 國民革命軍軍服 同多數士兵一樣他裝備一對帆布子彈囊,前部的口袋裏放着手榴彈。 全中國的小型兵工廠都生產這種德國式的手榴彈,帶粗糙刻紋的木柄是它的特 色。
至1945年,國軍共有120個軍、354個師,此外尚有獨立旅、獨立團等。 據統計,八年抗戰中,國軍中陸軍傷亡將士三百萬人以上,當中將級軍官陣亡已超過二百名,中下級軍官更大幅傷亡。 此外,抗戰期間國軍亦首次離開中國,組成中國遠徵軍,到緬甸與印度的英軍共同作戰,且亦屢有勝果。
國民革命軍軍服: 烏克蘭
爲適應軍隊現代化,根據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軍裝風格以及中國服裝的特點設計的,全軍換髮了55式軍服,分正式禮服和常服兩種,戴上軍銜標誌,非常美觀大方,被認爲解放軍軍服歷史上比較洋氣的軍服。 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正式更名爲“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統一指定黃色顏色,帽子變成了小帽檐的解放帽,左胸戴着“中國人民解放軍”徽章。 在土地革命時期,紅軍軍服的面料、式樣、顏色並不統一,各部隊往往是籌措到什麼服裝就穿什麼服裝,但典型的標誌是戴粗布製作的八角帽,以及灰色的中山裝。 二次大戰的德國軍服,幾乎是軍事迷公認「最帥」的軍服。 不只軍人有制服,包括警察與各種納粹周邊組織,也都有相當漂亮的制服。 國民革命軍軍服2025 曾經留德的蔣緯國,就曾經留下身著德軍軍服的帥氣照片。
國民革命軍軍服: 國民革命軍初期歷程
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按不同顏色和褲中縫牙線的顏色區分軍種。 女軍官禮服樣式、用料、顏色與所在軍種男軍官相同,系玫瑰紅領帶。 87式軍服還設有文工團演出服和軍樂團、儀仗隊禮賓服。 由於受”左”的思想的幹擾,部隊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軍銜制。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將所轄幾種主要地方軍名目取消,統一組建爲“國民革命軍”,並在軍、師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實現了軍政一體化。 國民革命軍軍服 國民革命軍成立後,共產黨人周恩來、林伯渠、李富春等擔任了軍的黨代表。 在北伐戰爭過去了接近十年的時候,蔣介石依舊沒有完成對於軍隊的全面換裝,就算中正式生產不及,那士兵至少也不應繼續使用清末的漢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