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認為步入老年期有記憶力衰退是正常的,不用特別理會。 我們要留意,正常的衰退是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 若發現自己或身邊的長者開始不能如常的獨自外出、煮飯或照顧自己,便要多加留意。 認知障礙症是一個腦部的疾病,通常始於記憶問題,但接著會影響其他腦部位置,產生其他問題如溝通困難、情緒、或性格的改變、甚至會完全喪失自理能力。
它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但也有早在四十歲就開始病發的個案。 每二+位六+五歲以上的人士中,就有一位會患上認知障礙症。 若我們能及早察覺其徵狀,是有機會減慢記憶力衰退的速度。 所以盡早讓懷疑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接受評估及治療是十分重要的。 葉Sir強調,應對中英文默書,在孩子溫習前家長應先讓他自行默寫一次,留意出錯的地方,針對弱點教導孩子認字,而中英文的記憶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中文可利用影像、故事、分析等方法,把文字的抽象概念實體化,方便理解。 陳飛醫生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並在2001年加入香港瑪麗醫院內科學系服務, 並獲取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以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香港記憶: 我們的團隊
“現在很多人已經不瞭解香港的漁民文化了,他們甚至會專門去日本築地逛海鮮市場,但其實香港仔就有這樣的地方。 “直到20世紀中期,依然有數以千計的漁民家庭居於海上的‘住家艇’。 專家學者—「香港記憶」建立充實的內容得到不同界別的專家和學者支持、付出,例如:構思、整理、編寫多個特藏和展覽,又如慷慨授權上載珍貴藏品。 「香港記憶」工作小組—2007至2011年間,香港大學「香港記憶」團隊邀請專家為「香港記憶」的項目發展提供寶貴意見。 至於血管性癡呆,小劑量阿斯匹靈可能有助防止進一步中風。 另外,可能也需要利用藥物來控制高血壓或高膽固醇。
而我在 2002年擔任局長之初已構思落實有關計劃。 民政事務局除了在2004年初就文物建築保護政策進行首階段諮詢,在同年中, 更著令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方面統籌有關「香港記憶」計劃,該署並於2005年1月委託顧問公司研究該計劃的內容與及技術發展平臺。 康文署於2005 年3月向香港賽馬會申請撥款資助該計劃的開發費用,並按年資助計劃的經常性開支。
香港記憶: 「香港記憶」簡介展覽
患者的認知力雖未能還原,但至少有機會保持到一定的程度。 這些藥也可能對路易體癡呆症的幻覺有幫助。 當腦細胞被破壞到沒有足夠的乙酰膽,此藥便起不了作用。 所以此藥只適用於輕度至中度的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 記憶法一般來自記憶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範疇,全腦訓練(whole-brain training)對提高個人的記憶力、思考力及專注力,很有效用。 從爺爺那代人出海捕魚,爸爸那代人收魚再出售,到陳志豪這代人接手爸爸的生意,陳家爺孫三代人見證了漁業全盛期、海鮮坊輝煌期、漁民“上岸”轉業期的時代變遷。
- 這些藥也可能對路易體癡呆症的幻覺有幫助。
- 他在專訪中詳述被捕過程、監禁情況以及被禁止出境兩年的意外人生。
- 故事法:一些複雜的文字,除了把字形圖像化外,也可配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加入故事背景。
- 從爺爺那代人出海捕魚,爸爸那代人收魚再出售,到陳志豪這代人接手爸爸的生意,陳家爺孫三代人見證了漁業全盛期、海鮮坊輝煌期、漁民“上岸”轉業期的時代變遷。
- 例如「聽」字是「耳王十四一心」、「華」是「十十一十十串」、「春」是「三人日」。
運用想像力把要記憶的內容在腦海中變成一幅誇張的圖畫或影像,甚至以不同的色彩對比,配合如放大縮小等效果表現出來。 很多時爸媽明白這結果非小朋友不夠勤力,孩子、家長都很傷心。 其實這可能是讀書方法錯誤或無效,為此以下有8個記憶法,大家不妨參考助孩子脫離煩惱。
香港記憶: 香港記憶運動理事協會
反而,不少認知障礙症患者都擁有一門過人手藝,有機構就大搞音樂、園藝、烹飪等訓練,配合英、美等地公認有效的CST療法,既讓老友記紓緩病情,同時一展所長,重拾生活中的樂趣與尊嚴。 例如家中是小朋友最熟悉的地方,可在家中建立10個位置去記憶,運用記憶痕跡給予大腦暗示,適當時抽取記憶。 例子︰ 圖中5個詞語分佈在不同位置,利用「場所法」,假設圖中是家中的平面圖,即可聯想到時鐘位置有「地球」;電視櫃上是「海豚」;沙發上有「小鳥」等等,利用熟悉的環境幫助記憶。 香港記憶學院成立於2012年2月,由一羣醉心於教育的團隊而建立。 我們的課程是透過多年來自行鑽研的記憶學技術並整合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英國、德國、澳洲、日本等地)現存的記憶方法及理論所結合而成。
「香港記憶」網站 是一個多媒體數碼平臺,自2012年12月起開放予公眾瀏覽,讓互聯網用家免費瀏覽香港的歷史和文化資料,包括文獻、圖片、海報、錄音、電影及錄像。 為了讓公眾人士對這資源豐富的網站瞭解更多,香港公共圖書館將於2023至2024年透過巡迴展覽,介紹它的源起、內容結構,並展現「香港記憶」網站的特色。 香港大學「香港記憶」團隊—「香港記憶」計劃自2006至2014年,由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和香港大學圖書館的學者、研究員、資訊科技專家、研究助理等,負責執行「香港記憶」計劃各項工作。 先了解小朋友的遺忘速度,令他們達到更持久的記憶力。 例如溫習兩小時,最後的15分鐘是審視之前1小時45分鐘溫習的內容;第二天重溫昨天所溫習的內容;一 周後再重溫一週前溫習的內容。
香港記憶: 記憶法8:腦圖法
假期完結後又到測考季節,註冊社工葉錦熙(Ivan)指出,運用記憶法學習語文,有助孩子快速認字,也能讓學生靈活運用。 香港記憶學院的所有導師擁有超過七年以上經驗,所有課程均由我們導師團隊精心設計,並依照香港教育制度而制定。 香港記憶 香港記憶2025 配合視覺和邏輯記憶的特點,把長篇文章從段落式換成圖形式,容易將複雜的內容記下來。 不過,很多人以為腦圖是溫習後的筆記,其實應該一邊溫習一邊做腦圖,逐步加入新的內容,比起一次過做腦圖,能更有效記憶。
香港記憶: 記憶法4: 音韻法
陳飛醫生現任香港大學內科學系以及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譽助理教授, 為醫學生和醫生提供專科訓練。 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臺以及報章雜誌接受訪問。 「香港記憶」得以建立,有賴多方合作參與。 2006年,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現為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受香港賽馬會委託發展「香港記憶」計劃。 由以前常說的老人癡呆,改名做腦退化症,再有人提倡要改名為認知障礙症……病名一直在變,但我們對這個病症的認識又有沒有加深呢? 其實,即使認知能力下降,也不代表眼神空空洞洞、行動遲緩,亦不一定失去思考能力。
香港記憶: 香港記憶 梁望峯
研究報告於2005年中完成後交予香港賽馬會供參考之用。 籍着這個計劃,香港的歷史文化遺產,將以數碼化形式存留,並透過有系統的蒐集、整理、儲存、編纂等,建構成龐大的資料庫。 然後再通過互聯網,以多媒體形式展示公眾,這樣 不但促進分享、交流、欣賞香港的共同記憶;更鼓勵文化參與、終身學習、推動研究本土歷史的文化風氣;並提高港人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秉承文化承傳的崇高使命。 香港記憶2025 要提升學習效能先要提升學習動機,EDIT Workshop創辦人陳志耀(Tommy)每年走坊多間中小學,當中不乏名校,為老師及家長傳授學生的學習技巧。 香港記憶 Tommy認為小朋友須有學習技巧、策 略、動力和決心,並配合行為模式,如時間管理、知識管理等,才能提升學習效能。
香港記憶: 香港文匯網
他在專訪中詳述被捕過程、監禁情況以及被禁止出境兩年的意外人生。
香港記憶: 記憶法1: 場所法
臺灣商人李孟居於2019年8月從香港入境深圳後失去聯絡,時值香港反修例抗議示威活動高峯,他的失蹤引起臺灣社會擔憂。 [17] 吳啟聰 、朱卓雄,建聞築蹟──香港第一代華人建築師的故事, 經濟日報出版社(香港),2007, p. 116. 葉Sir也提倡以「睡眠保護法」防止溫習後的記憶流失,他稱,記憶事物後立即睡覺,會在兩小時內逐漸遺忘,但兩小時後記憶不會再流失。 若記憶事物後不睡覺,記憶則不斷遺忘,故晚上溫習後立即睡覺,有助穩固記憶。 “小時候出海,母親都是用耳朵聽魚羣的動靜,來確定它們的位置。
香港記憶: 文化
故事法:一些複雜的文字,除了把字形圖像化外,也可配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加入故事背景。 「香港記憶」是多媒體數碼平臺,讓互聯網用家免費瀏覽香港的歷史和文化資料,包括文獻、圖片、海報、錄音、電影及錄像。 「香港記憶」為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世界記憶」而成立。 香港記憶 「世界記憶」旨在鼓勵各地將歷史檔案和圖書館珍貴館藏以數碼形式保存,讓全世界分享這些集體回憶。 有一組藥物稱為「膽鹼分解抑制劑」(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它們可為部份患者減緩阿爾茨海默氏症在病徵上的惡化。 它不能減緩腦部的病變發展,即是不能制止腦細胞被破壞,但他可以減慢「乙醯膽鹼」這種腦部傳遞訴息物的分解,讓它能繼續在腦內發揮作用。
香港記憶: 記憶法2: 故事法
現在用儀器探測,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知道魚蝦蟹羣的種類及精確方位,再用不同的方式自動捕獲,省心省力。 一切都在變,唯有記憶定格在那個夏日午後。 推門出去,迎面撲來炎熱的陽光,我撫了撫口袋,糖果的碎屑還殘留在指縫。 舊時光就在舌尖,我咀嚼着,覺得餘味無窮。 如今我長大成人,再回到老街上,小賣部門前的糖果招牌已經掉了漆皮,門楣上的鈴鐺也不再叮叮作響。
例如「聽」字是「耳王十四一心」、「華」是「十十一十十串」、「春」是「三人日」。 漁業在香港發展過程中曾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隨着時代發展今已式微。 如何保存好水上人的生活面貌與文化,是陳富明時常思考的問題。 香港記憶 “上岸”後的他仍從事着與“漁”相關的工作:一方面以商會身份幫漁民解決在岸上遇到的問題、協助業界爭取權益,一方面爲推廣龍舟文化盡心出力。 無人駕駛漁船、機器人收網並將魚獲分類、高度精確的魚羣預測系統等先進技術,使捕魚這項工作對人力需求越來越少。 有着同樣心願的,還有土生土長的63歲“香港仔”陳志豪。
我會站在糖果架前,認真挑選心儀的糖果,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放進兜裏。 香港記憶 回家的路上,我會一粒粒取出來喫,享受糖果在口中融化的美妙感覺。 分析法:中文字形與字義互有關聯,教孩子認字時可分析字的結構、以具體的物件、事情等說明字義。 如「辯」字可拆成辛言辛,「辯論」需用說話,故用「言」字;「辦」字是辛力辛,「辦公、辦事」都需要力量;又如「辮」是辛糸辛,「辮子」需用一絲絲的頭髮梳成,故要用「糸」字。 他續稱,記憶法應用範疇很廣,對背誦課文詩詞、中英文生字、詞語解釋、課文重點、地圖百科、專業名稱,甚至數字等,都有一定的幫助。 “香港和內地的海鮮進出口貿易日益頻繁,填補了香港漁業式微的現狀。
香港記憶: 香港記憶講座系列 (2021/
這是訓練大腦對知識的記憶,將內容存入中期以至長期記憶。 影像法:把中文字圖像化,有助孩子理解字形結構,增加趣味性,他建議家長做一些圖畫字卡,也可由孩子自行繪畫圖畫,幫助記憶;如「晶」字可用3個太陽圖案代表,「焚」 字是在兩棵樹木下生火,「休」字是人在樹下休息……等等。 要建立孩子的中英語文能力,除了日常多聽多說,也與孩子所認識的詞彙量是否豐富有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成立「世界記憶」項目,提倡利用數碼形式保存歷史文獻。 此後,不少國家和地區推動各式各樣的記憶計劃,保存珍貴的文字、圖像、聲音和影像等資料,輔助圖書館、檔案室和博物館的工作。 全腦記憶法是吸收了心理學、信息學、腦神經科學等學科的理論發展的一套訓練,是利用左右腦對不同信息的識別優勢,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活動和練習,讓學童掌握高效能的記憶方法,並靈活地記下課本常識。
香港記憶: 香港記憶學院
老闆娘相貌蒼老了許多,頭髮花白,步履蹣跚,卻還是一如既往地站在櫃枱後面。 挑了同樣的糖果,我付過錢,老闆娘還想替我多放幾粒,就像在孩提時一樣。 小巷彎彎曲曲,一扇破舊的木門略掩着,門楣上搖搖欲墜地掛着一個破舊的招牌——「陳村小賣部」。 這是老街上一處不起眼的小店面,略顯陳舊而簡陋。
香港記憶: 中文記憶法 急救孩子測默背誦
當中擺放的精美龍舟模型、色彩鮮豔的漁家帽、印有避風塘舊景的展板以及門口的布招牌,提示這裏就是漁民文化博物館。 這家小賣部已開了許多年,是附近孩子們心愛的「糖果王國」。 每日放學時分,孩子們三三兩兩跑來買糖喫,他們嘴邊黏着糖漿,臉上洋溢着天真爛漫的笑容,就像這糖果帶給他們的無盡快樂。 小賣部的一切似乎都沒變,那些布滿花紋的糖果罐,五斗櫥樣的老式貨架,還有老闆娘慈眉善目的樣子,都和孩子們記憶中一模一樣。 每次推開那扇吱呀作響的木門,滿屋子的甜香撲鼻而來,那種興奮的感覺至今仍記憶猶新。 那些糖果的味道,彷彿也浸潤了我的童年,成為那個時光獨特的印記。
香港記憶: 視頻, 香港電臺:全港唯一LGBTQ電臺節目遭停播,主持人稱有心理凖備, 節目全長 2,32
運用想像力把要記憶的東西串連起來,將內容分組去聯繫,逐少加入新的內容記憶。 例子︰椅子+蛋+收音機+書+香水 將這組詞語串連起來︰椅子上有一隻蛋,蛋跌落收音機破了,旁邊的書有一陣香水味。 拆字法:難以說故事的字,可與孩子玩「大斬八塊」遊戲,拆字讀出,又或以口訣記牢,幫助書寫與記憶。
自小在漁船上長大的他做過捕魚、魚獲加工、出口等工作。 香港仔漁村起源於14世紀,爲昔日香港四大漁村之首。 上世紀70年代全盛期,漁民人口達五萬之多。 那時,舢舨船不僅是漁民賴以爲生的工具,更是一家老小的棲身之所。 這座“迷你”博物館規模雖不大,但牆上一張張老照片中,一排排停泊在香港仔漁港的漁船,一幕幕“水上人家”的生活面貌,都留下了昔日漁村印記。 在這裏,有一處外型酷似昔日住家艇的臨時建築。
推門走進去,滿眼都是五顏六色的糖果,糖紙在燈下閃閃發光。 香港記憶2025 架子上,彩色軟糖排排掛着,像小孩子的嘴脣一般鼓鼓的;糖罐裏裝滿了硬糖,散發着甜甜的香氣,糖罐上的花紋已有些脫色,但依稀可見曾經的絢爛;糖果桶裏是裹着糖衣的巧克力,糖衣上留着孩子們手指的小小指印。 老闆娘靠在櫃枱後面,慈祥的臉上洋溢着微笑。 經典劇集《點解阿sir係隻鬼》是1992年的亞視出品,主要演員是萬綺雯、莫家堯、陳錦鴻等新人演員,還有老戲骨盧海鵬及吳浣儀等,講述朱肉榮的鬼魂在校園跟學生互動的故事,離不開青春勵志,初嘗戀愛滋味的套路。 有份演出的盧希萊,就分析劇集成功原因,主要是敢用新人,又模仿了1991年周星馳在《逃學威龍》的表演方式,還有洗腦的劇集主題曲。 BBC 中文記錄了李孟居被困中國的經歷以及服刑期滿後離開中國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