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網狀層( reticular layer):由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構成,是一個堅韌而有彈性的網狀組織。 位於真皮的深層,與乳頭層無嚴格界限,是真皮中最厚的部份。 在網狀層中有許多皮膚的附屬構造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毛囊和汗腺都是由表皮層逐步往真皮層生長,甚至會深入到皮下組織。 因年齡增長、陽光曝曬、缺乏保養會使之萎縮,皮膚鬆弛而產生皺紋。 認識皮膚 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約佔表皮的5~10%,可以製造黑色素(melanin),吸收紫外線而保護皮膚,陽光和角質細胞之間的作用決定黑色素的形成。
- 皮膚的真菌能入侵表皮角質層、毛髮和指甲,引致各種癬病。
- 因年齡增長、陽光曝曬、缺乏保養會使之萎縮,皮膚鬆弛而產生皺紋。
- 因為,只要您允許,在您點選該網址時電腦即可建立一個 cookie。
- 「生而為人,誰能無病?」而皮膚又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每天使用機率和麪積最大,不論溫度、濕度、能見度……空氣中的種種變化與髒污都能影響皮膚狀態,造成各種不同的皮膚病症。
-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培養防曬的習慣,例如在烈日當空時躲在樹蔭下、穿着淺色棉質的長袖衫褲,而到海灘游泳時,亦應在皮膚上塗上防曬太陽油。
指甲其實是皮膚的延伸,由皮膚表皮變硬角化形成,指甲下面連結的肉稱作指芯,若剪指甲時太裡面,很有可能因為張力而破壞指芯,指甲同時也是重要的健康指標,它的樣子受到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所以也要隨時注意身體是不是有給我們一些警訊。 汗腺和皮脂腺都位於皮膚真皮層中,汗腺佈滿全身,手、腳部分最多,可藉由汗腺排出毒素、尿素、藥物等,也可讓體溫下降。 認識皮膚2025 皮脂腺分佈臉部、上半身居多,但手腳卻沒有皮脂腺,主要可分泌油脂,是皮膚滋潤不會乾裂、受傷。 真皮位於表皮下方,上至下可分乳頭層和網狀層,佔據皮膚組織百分之九十的厚度,是皮膚構造中最主要部分,其中布有毛囊、汗腺、神經末梢、淋巴管、血管等構成。
認識皮膚: 皮下組織
毛髮的構造,毛髮露在皮膚表面的部分為毛幹(shaft),皮下部分為毛根(root),毛根最下面的膨脹部份為毛球(bulb),突入毛球底部的部分稱為毛乳頭(papilla)。 認識皮膚2025 大汗腺又稱頂漿腺,分佈在腋窩、乳暈、肛門、外陰及外耳道等處,大汗腺導管開口於毛囊,青春期後分泌旺盛。 分液物含有蛋白質及脂質等粘稠無臭的液體,經革蘭氏陽性菌分解會產生狐臭、體臭,會產生一些sexual retraction,因此汗腺為第二性徵之表現。
- 至於有些人習慣塗抹涼膏止癢,醫師認為短期使用無妨,但因涼膏同屬刺激物,長期使用也會刺激皮膚,使汗皰疹惡化,應該多加留意。
- 一般描述真皮可分為二層,較表層為乳狀層(papillary layer),深層為網狀層(reticular layer)。
- 特色是皮膚粗厚、毛孔較大、油脂分泌較多,常有油膩感,易生長青春痘,但不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比較晚發生老化現象,皺紋比較少。
- 暗瘡感染是其中一種皮膚感染,主要由每年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的痤瘡丙酸桿菌引起,不僅給患者帶來明顯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困擾,如果不及時治理,更有可能發展成慢性炎症。
香港夏天天氣潮濕及悶熱,有利於真菌生長,是皮膚癬發病的旺季。 皮膚的真菌能入侵表皮角質層、毛髮和指甲,引致各種癬病。 臉部辨識(英語:Face perception)通常指識別一張人臉。 臉部的比例和表情對於臉部辨識、並理解情緒傾向、健康情況以及辨別其他資訊非常重要。
認識皮膚: 皮膚構造與七大功能
而因長期塗抹外用類固醇,可能讓皮膚變薄、降低防禦力,建議民眾應接受醫師診治,不要自行買藥塗抹。 皮下組織是皮膚系統的最底層,主要用途是儲存脂肪。 皮下組織包含將真皮附著於肌肉和骨骼的結締組織,並且支撐真皮中的血管、神經、和腺體。 黑色素(或稱為皮膚色素)在表皮黑色素細胞中產生。 蘭格漢氏細胞和默克細胞則分別處理免疫反應和感覺。
皮脂腺的旁邊有微小的平滑肌纖維束(豎毛肌)當發生寒冷、恐懼、害怕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水平增高,立毛肌收縮,使體毛豎起,毛孔部份的皮膚會像慄米般的隆起而起(雞皮疙瘩)。 皮脂腺、汗腺分泌、立毛肌活動受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支配。 因為表皮層中沒有血液循環組織,所以表皮層的營養供給及廢物排泄,完全依賴真皮層中的毛細血管、淋巴管,來輸送及替換。 敏感肌屬於「本身對外界刺激的耐受度較低,而引起某種程度不適的肌膚」。 由於牽涉到複雜的皮膚生理,以及後天保養不當而造成皮膚受損的因素,要完整定義「敏感性肌膚」較為困難。
認識皮膚: 皮膚病的認識 – 顏麪皮膚病圖譜及實用治療法
痤瘡的一線治療是口服抗生素或局部塗抹抗生素藥膏,但抗生素藥膏或未能有效穿透皮膚組織,療效備受關注。 當細菌對藥物產生耐藥性,或當細菌遷移到皮下組織時,治療效果亦會進一步降低。 認識皮膚2025 尤其痤瘡丙酸桿菌更會分泌胞外多糖形成細菌膜,阻止抗生素或免疫細胞發起對細菌的攻擊。 照規矩,從最基礎的皮膚生理告訴大家為什麼要保濕。 皮膚的天然保濕能力主要來自角質層「外」由皮脂腺分泌的一層薄薄的皮脂膜,以及角質細胞「間」由角質代謝中自然產生的脂質與天然保濕因子共同構成。
認識皮膚: 肌膚檢測怎麼做?一步驟判斷自我膚質是乾性 / 油性 / 混合肌
當您點擊這些按鈕時,您的推薦資訊將被傳送至 USANA 的購物車中,就此與行動裝置上的 cookie 連結,並保存 30 天。 若被推薦顧客點擊該專屬網址 URL,只要在 30 天內回到 USANA.com 上購物,該顧客都能享有該推薦優惠。 真皮厚度約0.3 ~ 3.0mm,隨著部位而不同。 一般描述真皮可分為二層,較表層為乳狀層(papillary layer),深層為網狀層(reticular layer)。 潤濕性保濕產品跟封閉性保濕產品可以是同一項產品,或者是兩樣甚至多樣產品的組合。 這六種分類法的數字越小、膚色越白,但也越容易得到皮膚癌,所以對於防曬也需要特別重視,需要用較高防曬係數的防曬品。
認識皮膚: 皮膚對陽光刺激反應分類
我們能感覺到冷、熱、痛、振動等等,是因為皮膚佈滿末梢神經,皮膚透過毛細孔和血管的收縮,調節人體的溫度。 隨著病程發展,這些水泡可能融合成大型水泡,持續存在數周,接著水泡會慢慢乾掉、形成厚硬皮並慢慢脫屑掉落,同時患者會感覺搔癢或刺痛。 認識皮膚2025 除了水泡是比較明顯的病竈,症狀嚴重時,也可能影響指甲甲牀,使其萎縮、變色。 汗皰疹正式學名為「急性反覆水泡型濕疹」,屬於皮膚濕疹的一類,所以不會傳染。
認識皮膚: 皮膚病列表
蘭氏細胞(Langerhan’s cell),為皮膚免疫系統的尖兵,可以有效地偵測外來的病源亦具有吞噬功能。 莫克氏細胞(Merkel’s cell),通常存在於基底層,與神經末梢相連,所以莫克氏細胞為神經機械刺激的接受器。 皮膚大概分成三層: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及皮下組織(subcutanous tissue)。
認識皮膚: 表皮
汗皰疹病竈通常發生於手掌、腳掌,或者手指、腳趾邊緣處,容易在季節交替之際發作,患病比例尤以年輕成人居多,難以根治且復發機率高,是相當惱人的皮膚疾病。 認識皮膚 一般的皮膚癬可使用外用抗真菌藥膏治療,而頑固或嚴重的感染則需服用抗真菌藥物以徹底根除感染。 認識皮膚2025 真菌感染一般需要較長時間治療,患者必須有耐性遵照醫生指示用藥纔可徹底根治。
認識皮膚: 皮膚病
常見的潤膚性保濕劑有矽靈、荷荷芭油、丙二醇…等等。 潤濕性保濕劑(Humectant):可以在角質層「外」或角質層「間」吸引水分。 認識皮膚 但如果僅使用潤濕性保濕劑時,可能會將水份從真皮吸收到角質,但隨後因為缺乏阻礙水分蒸發的能力,反而導致更多經皮膚的水分散失。 研究認為外界相對濕度超過70%時,才比較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常見的潤濕性成分有玻尿酸、甘油、PCA、尿素…等成分。
認識皮膚: 指甲
健康的指甲應呈現粉紅色且表面光滑,若指甲呈現黑線、白點或紫色、橫溝、縱溝、變形等可能代表健康出現警訊情形。 如果不慎被陽光灼傷,應該先用清水清洗受灼傷的皮膚,再塗上清涼、保濕及較滋潤的護膚膏,同時亦需要多喝開水,補充身體的水分。 綜合而言,汗皰疹確實和體內免疫功能失調有關,包含上述的熬夜、異位性皮膚炎、壓力或對部分金屬過敏,都是免疫力失調的表現。 一旦發現皮膚有異樣,應儘快去接受醫生診治,切忌自行用藥。
認識皮膚: 混合性皮膚(Combination Skin)
另外,在皮膚之中也存在一些皮膚附屬構造(epidermal derivatives),包括指甲、毛囊、毛髮、豎毛肌、皮脂腺、汗腺、頂漿腺、微細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和感受器等等。 研究方法及結果 研究團隊發明瞭一種由超聲波觸發的新型抗菌微針貼片,以微創方式治療由痤瘡丙酸桿菌引起的皮炎。 在目前的設計中,團隊在微針貼片內加入透過超聲波觸發的抗菌納米材料以殺滅細菌,用非抗生素手段治療痤瘡。 微針內含有由ZnTCPP和氧化鋅 (ZnO) 組成的納米粒子,在超聲波刺激下產生大量活性氧 (ROS),能有效將細菌的重要元素氧化及分解。 研究結果表明,在超聲波照射15分鐘後,殺菌率可達99.73%。
像是三酸甘油脂、蠟酯、脂肪酸……等都是皮脂的主要成分。 皮膚是身體對外的第一道防衛線,因為皮膚遍及全身,具有保護作用,皮膚外的角質層及皮膚內的免疫細胞,可防止外部細菌、病原體等入侵身體;對內則可防止體內水分流失、電解質流失等,若皮膚面積破壞過大,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進而引起感染、休克或死亡。 汗腺和皮脂腺都位於皮膚的真皮層中,人體可藉由汗腺排出毒素、尿素、藥物等,而皮脂腺主要可分泌油脂,使皮膚滋潤,我們常聽到的雞皮疙瘩就是來自於皮脂腺受到刺激後的突起。 在壓力大、太熱、營養不良、睡眠不足時都會影響排汗。
認識皮膚: 肌膚檢測後,若為油性肌膚:T 字部位有大量出油,整臉都有油膩感
皮膚表面呈弱酸性,由汗水加油脂形成的酸性保護膜(acid mantle),產生的PH值為5.5。 在基底膜上,排成一列的表皮最下層基底細胞經分裂後,一部份停留在基底層,另一部份向表皮上層移動並開始角化。 形成最終角質細胞的中間主體,角蛋白纖維的先驅質亦首先在基底細胞內合成,在棘細胞層表現出表皮角化特徵的最初性形態變化。 被稱為層板顆粒 (lamellar granule)的小體出現在棘細胞層上層。 這種小體充滿脂質,由於它形成層狀構造而得名,在向質層移行之前內容物被釋出細胞外,一邊維持著層狀構造同時互相融合,使角質細胞間呈片狀擴展。
認識皮膚: 保濕劑分兩大類,潤濕性跟封閉性,你認識哪些?
其主要成份是哆基硝胺醇、膽固醇、脂肪酸等脂質,這些成份被認為與防禦來自表皮內外的水溶性物質的透過和水份揮發有關,提供了防止體內水分外逸的保濕作用,或者與防禦以及 NMF成份的流出,以及進一步與角質細胞連接等有關。 由表皮層最外層至表皮層最內層依序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狀層與基底層,其中最外層的角質層,能防止水分散失,當皮膚受到外界刺激或破壞時,角質層就會增厚,也就是俗稱的「繭」。 最底層的基底層中有黑色素細胞,能分泌黑色素,保護皮膚不受到紫外線的傷害,為最重要的生理功能區,也是我們保養最重視的區塊,因為讓角質層濕潤,可以保護肌膚不受刺激,也能減少體內水分蒸發。
王肇陽醫師文如其人,寫文一如其看診,平易近人,文字淺顯易懂,十足真誠,幽默感亦時而迸現,令人在閱讀皮膚科專書之餘不覺莞爾,也是作者視病猶親的具體展現。 本著作為王醫師多年服務醫界的經驗分享,從各種真實案例中,讀者們可按圖索驥,從文字敘述與圖片對照即可找出各類皮膚病的病徵及因應之道。 作者王肇陽醫師出生於1957年,臺灣大學醫學士,皮膚專科醫師,慈濟醫院首任皮膚科主任。
皮膚由多個部分組成,包括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神經線、血管、毛髮、皮脂腺及汗腺。 皮膚的功能眾多,我們平常之所以有冷熱、痛楚、痕癢等感覺,正是因為皮膚的神經線令身體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汗腺幫助我們透過排汗,把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包括鹽分或其他有害物質,排出體外。 皮膚亦能調節我們的體溫,令體溫維持攝氏三十七度左右;同時能保護身體,減低水分及細菌侵入身體的機會。 除了基本的抗摩擦作用之外,角質層是直接接觸所有美容與保養用品的部位,對產品的使用效果與皮膚的美容狀態影響最深。 皮膚外表的柔軟光滑與彈性取決於角質層的含水量,10%-20%為最理想,含水量低於10% ,即屬於乾燥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