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火II很快交付並迅速替代了噴火I的地位,替換下來的噴火I被送往訓練設施。 噴火I繼續改進,德哈維蘭和羅託的螺旋槳被改進稱為「通用」螺旋槳,於第175架噴火開始裝備。 這裡要說明型號並不說明生產順序,比如實際上噴火IX投入生產要早於噴火VII和VIII,有的型號下還有各種次型,飛機本身也會有一些變化,如第一款噴VB原型機是以噴火IB為基礎改裝的,第一架噴火IX原本是噴火VC。
- 噴火19是最後也是最成功的噴火照相偵察機,使用了噴火XI的基本結構和噴火XIV的格里風引擎。
- 新型的M9A1-7火焰噴射器在越南取代了舊式的M2火焰噴射器。
- 在一次大戰後,義大利首先將噴火器搭載在車上,並在1935年入侵阿比西利亞(現今埃塞俄比亞)的戰爭時使用。
- 點火器可以是一組電熱線圈或者由系統自身供氣的一簇引燃火焰等等。
- 而美軍也使用推土機將被火焰噴射器燒死的日軍屍體就地掩埋。
- 儘管如此,德軍噴火器對英法聯軍失去奇襲性,同時英法聯軍對噴火器抱持警戒心,當德軍火焰兵出現時,英法聯軍會優先以火力消滅火焰兵,一旦俘虜火焰兵就立刻處決。
在對抗中,噴火XII比同期的標準型噴火IX在海平面要快14英里/小時(約23 km/h),而在20,000英尺(約6,100米)高度則比噴火IX慢。 不過在操縱性上比之前所有的噴火都強,短翼大幅增加了副翼反應。 1939年12月4日,超級馬林公司內部小冊子設定了一個噴火裝勞斯萊斯格里風發動機的構想。
軍用噴火槍: 噴火水上飛機(355和359型)
這種飛機曾經設想在駕駛員位置的後方安裝更大的照相機,但是當時的皇家空軍工程師認為這樣會破壞噴火的重心結構。 科頓通過減重和採用特製機身來保持飛機重心,這樣就能安裝更大的相機了。 這些早期的PR噴火都是由噴火II小幅改進後而來,採用的也是灰背隼XII發動機和羅託恆速螺旋槳。 1940年4月由於德國入侵挪威,皇家空軍開始考慮在機場不能使用的地區使用水上飛機的概念。 結果,一架噴火Mk I R6722被送往伍爾斯頓(位於漢普郡)工廠安裝了布萊克本-大鵬(英國使用的一種艦載戰鬥轟炸機,開發早期是作為水上飛機而安裝了浮筒)的浮筒。 水池測試使用1/7模型在法茵堡(位於漢普郡拉什莫爾)進行,測試結果證明計劃可行,不過垂直尾翼需要增大來平衡浮筒。
- 1940年9月開始,噴火開始安裝IFF系統,以避免不列顛之戰時誤傷友軍的情況再次發生。
- 大部份的軍用火焰噴射器會使用流質燃劑;但商用的火焰噴射器則主要使用較安全的高壓丙烷及天然氣作燃料,不會造成火災繼續燃燒。
- 噴火VI在低空的表現遠不如噴火V系列,而改進後的噴火V高空表現則幾乎和噴火VI一樣好。
- 戴姆勒-奔馳的工程師拆掉灰背隼發動機後發現其發動機艙和Bf 110G的幾乎完全一樣,DB 605發動機裝好後,再安上取自Bf 109G的螺旋槳和機械增壓進氣口,大功告成。
- 儘管最初設計是戰鬥/截擊機,但噴火的多功能性很快就展現了出來。
- 火焰噴射器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會發射出一道燃燒中的可燃液體;第二類會發射出燃燒中的氣體。
火焰槍包括一個小容器,一個彈簧閥與一套點火裝置,扣下扳機時,彈簧閥將打開,高壓易燃液體流經點火裝置,並從噴嘴噴出。 點火器可以是一組電熱線圈或者由系統自身供氣的一簇引燃火焰等等。 火焰噴射器分為壓縮氣體推動和火藥燃氣推動兩類,前者可以自由控制噴射時間和次數但射程偏近,後者一般每次噴射一個容器的量但射程較遠(比如蘇聯的3瓶式火焰噴射器,每次必須噴完1瓶,無法控制噴射量)。 是用的流質燃劑,現代的軍用火焰噴射器最初亮相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由德國人“費德勒”於1901年發明。 軍用 火焰噴射器大多數使用的是流質燃劑,而商用火焰噴射器則主要以較安全的“高壓 … 其主要由油瓶、壓縮裝置、點火裝置以及噴火槍組成,已經基本上具備了所有現代火焰 …
軍用噴火槍: 後期灰背隼發動機機種
噴火XIV一共製造了957架,其中430多架都是FR型號。 軍用噴火槍 軍用噴火槍2025 戰後這些二手飛機被出口到其他國家裝備空軍,132架給了比利時,70架給了印度,還有30架偵察型給了泰國。 軍用噴火槍2025 為了平衡新發動機,無線電裝置放在機身後部更靠後的地方。 由於五葉槳的氣流更強,尾部採用了更高更大的尾翼和更大面積的尾舵。 獅鷲獸是勞斯萊斯繼灰背隼之後設計的新一代飛機發動機,取名依照勞斯萊斯的命名慣例取獅鷲獸(Griffon Vulture)之名命名為格里風發動機。 勞斯萊斯在二戰期間的幾個引擎名為:茶隼、灰背隼、遊隼、禿鷹和獅鷲獸。
1942年初,噴火使用兩段機械增壓的格里風61需要更強的機身和機翼。 全新設計的的Mk 21,一開始,噴火21的飛行品質相當差,損及了以往噴火操控性優良的名譽。 不過這種優勢很難被用在戰鬥中,因為德國飛行員會儘量避免在20,000英尺下和噴火格鬥。 噴火XII一旦進入接戰,它就是一架強大的飛機,有不少FW 190和BF 109G成了它的「受害者」。 而在1944年夏天噴火XII從前線退役之前,噴火XII再次展現出自己的強勢一面:它射下了一大堆V-1飛彈,大約82.5枚。 首先,這個時候的噴火不再使用A、B兩種翼型,只使用C、D和由C改進而來的E型機翼。
軍用噴火槍: 之後
但是這也讓飛機飛行很不穩定,飛行員手冊推薦在低空時做一些簡單的機動,還警告飛行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做盲目飛行(飛行員僅看儀器駕駛飛機)。 噴火PR 軍用噴火槍 Mk I B型(也被稱為中程(MR))上F24航空相機的焦距被加長到8英寸(約203mm),這使得照相範圍擴大了三分之一。 在機身後部安裝了一個29英制加侖(約132升)的油箱。
軍用噴火槍: 火焰噴射器
起初噴火安裝20mm西斯潘諾機砲,然而由於西斯潘諾機砲是彈鼓供彈,噴火只能在兩側機翼各安裝一門和一個60發彈鼓。 重量的增加導致後期型Mk I沒有早期型那麼高速,主要改進為縮短起飛距離和提高爬升率。 而隨著美國100辛烷值燃料的到達,梅林III的緊急出力可以達到12磅/平方英寸。 由於使用緊急出力的條件比較苛刻,所以並沒有對噴火的發動機造成很大的損傷。
軍用噴火槍: 火焰槍
另一部分是火焰噴射器的握把及噴嘴,通過後端的一條軟管連接到罐子。 軍用噴火槍 噴火式戰鬥機在二戰後至1950年代初期曾是香港的主要空中防衛機型[1]。 1951年,駐香港的英軍噴火PR-XIX偵察機曾對海南島進行空中偵察,皇家空軍的噴火式機隊最後在1955年離開香港。
軍用噴火槍: 噴火機在香港
雖然海火也是噴火家族的,但是嚴格來說它也是一個獨立的型號,所以這裡不多做贅述。 總體的型號和噴火一樣,從I到XVII,之後則直接整合到45、46、47。 第二架噴XX DP851首先安裝了格里風II,並於1942年8月首飛。 12月,換裝了格里風61並改裝成為第一架噴火21原型機。 第一架噴19在1944年5月服役,戰爭結束的時候所有的噴火XI都被替換成噴火19,1946年初停產前共生產了225架噴火19,它們一直服役到1954年4月。 它從海平面爬升到20,000英尺(約6,100米)只需要5分鐘,在25,400英尺上最高速度為446英里/小時(即7,700米718 km/h)。
軍用噴火槍: 德國
儘管噴火III準備用來替換早期的噴火系列,但灰背隼XX被優先供應給颶風 Mk II系列,這導致噴火III要擱置,集中精力研發改良噴火Mk 軍用噴火槍 V系列。 搭載灰背隼XX的噴火Mk III最大速度為21,000英尺(約6,400米)400英里(約640 km/h)。 噴火PR Mk I F型是在D型還未能服役的情況下的臨時「超長程」型,這種飛機相當有效以至於全部B和C型最終都被改造成了F型。 兩側機翼下有各30英制加侖(約136升)的副油箱,機身後部還有一個29英制加侖(約132升)的油箱,同時前部的油箱也增大了。 軍用噴火槍2025 從東英吉利亞(不列顛島英格蘭東部地區的稱呼,南至薩福克郡,北至諾福克郡,西至劍橋郡和埃塞克斯郡)出發,正好可以到達柏林、拍攝並從柏林返回。
軍用噴火槍: 使用國
噴火VI使用的是考夫曼點火裝置,勞斯萊斯灰背隼47發動機和羅託新型四葉螺旋槳。 B型翼型,為了理順氣流,原本的標準圓形翼尖被改成了翼展40英尺2英寸(約合12.2米)的加長機翼。 軍用噴火槍 基本型的噴火V是裝了灰背隼45的噴火I,這種引擎起飛功率達到了1,440馬力,並且配備了單速單段機械增壓。 不少Mk I和Mk II都被超級馬林改裝成了Mk V。
軍用噴火槍: 噴火戰鬥機
測試結果認為噴火的灰背隼發動機應該被戴姆勒-奔馳的DB 605A倒V-12發動機替換。 這架噴火被送往戴姆勒-奔馳位於斯圖加特南方埃希特爾丁根的飛機測試部門。 戴姆勒-奔馳的工程師拆掉灰背隼發動機後發現其發動機艙和Bf 110G的幾乎完全一樣,DB 605發動機裝好後,再安上取自Bf 109G的螺旋槳和機械增壓進氣口,大功告成。 完成後,戴姆勒-奔馳版噴火從1944年初開始飛行,德國飛行員非常喜歡並輪流駕駛。 噴火PR Mk I D型是第一款重新設計專用框架而非沿用戰鬥機框架的PR噴火,這個版本也被稱為究極超長程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