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指出,破舊樓宇是否值得重建,有三大考慮因素,包括樓宇重建效益是否多於維修效益、土地資源能否更有效運用及有否足夠的財政資源儲備。 然而,舊日的重建以一棟棟樓宇為單位,重建後的新樓宇分佈「零散」,未能令土地最有效運用。 市建局職員今天起在項目範圍內的樓宇進行凍結人口調查,以確定受影響居民及用戶的數目和了解樓宇的使用狀況。 鑑於社交距離措施仍在實施當中,市建局在是次項目進行的凍結人口調查前後將採取一系列加強防疫措施,包括在職員進入單位調查前,把有效的「電子針卡」及同日進行的快速抗原(RAT)測試的陰性檢測結果,儲存在其智能手機的市建局「健康碼4.0」流動應用程式內,向住戶及用戶展示。 該項目的草圖於2022年5月31日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覈準,有關決定亦於2022年6月10日刊憲,該項目的發展計劃覈準圖編號 土瓜灣重建計劃2025 S/K9/URA3/2已於同日展示以供公眾查閱。 又例如,2006年市建局發言人表示,1998年宣佈的25個重建項目並不包括土瓜灣北部馬頭角十三街。
[32]當中最為街坊不捨的是有20年歷史被稱為「街坊食堂」 的潮汕美食[33]。 民建聯九龍城區議員關浩洋在主題簡報環節分享了「九龍城未來社區規劃建議」中涉及海濱發展、環保綠化、交通配套發展的建議。 土瓜灣重建計劃2025 土瓜灣重建計劃 他認為,目前兩岸海濱長廊的發展並不平衡,而打造「全民海濱」的重點構思,是將九龍東西區的整條海濱連貫接通,目標令西九龍海濱長廊和觀塘海濱長廊互相串連,成為九龍區的特色地標。
土瓜灣重建計劃: 土瓜灣蛻變 市區重建重鎮
由於該計劃涉及兩棟工業樓宇,內設多間公司和工廠,市建局將允許持有較多工廈業權的業主或發展商參與重建項目。 土瓜灣重建計劃2025 市建局昨日舉行記者會公佈最新重建計劃,兩個新項目均位於土瓜灣海濱,其中「五街」發展計劃(KC-018)包括馬頭角道、明倫街、忠信街、興賢街及興仁街,涉約100個街號。 有關大廈普遍樓齡超過60年、無電梯且失修情況嚴重,個別單位常年受水浸困擾,甚至有石屎跌落風險,涉逾千四個家庭。 市區重建局今日(7日)公佈土瓜灣兩個重建計劃,分別是明倫街╱馬頭角道發展計劃,即俗稱土瓜灣「五街」;以及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的重建計劃。 重建後,料前者可提供1280夥,後者則可提供950夥中小型單位,估計在2033年完成。 這項研究中的措施,旨在提升KC-019項目在收購安排上的執行性,以促成有關工業樓宇在整全規劃大綱下進行重建,發揮更大的規劃裨益,並不適用於其他項目。
- 2023年6月,恆基地產以強拍統一土瓜灣落山道72至76B號及土瓜灣道72至76B號項目業權。
- 九龍城舊區有不少大型舊樓羣,地區居民和持份者多年來希望透過舊區更新,改善交通、地區設施和居住環境。
- 由於兩個項目位處策略性的海濱地點,市建局在為該地區進行規劃研究時,已將政府優化海濱環境的規劃願景,一併納入考慮。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市區重建局昨日正式啟動土瓜灣區兩個重建項目,包括位於明倫街/馬頭角道一帶的「五街」發展計劃,及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發展計劃,而後者涉及兩棟工業樓宇,市建局將開先例允許他們參與重建項目。 土瓜灣重建計劃 市建局表示,將重新規劃項目範圍的土地用途,合共擬建逾2,200個中小型住宅單位,並保留逾1.8萬平方米的非住宅面積,新建項目會結合政府優化海濱環境的規劃願景,毗鄰啟德發展區,協助政府建造無間斷的世界級海濱長廊,預計2033年竣工,收購成本高達百億元。 香港文匯報訊 九龍城團隊於本年初展開「九龍城未來發展規劃建議」系列工作,透過多元渠道收集居民需求和期望,經綜合專業人士意見後,就本區的海濱走廊規劃、交通網絡、重建項目、社區綠化及設施等提出共16項建議,並於昨日舉辦「九龍城未來社區規劃建議」社區交流會。
土瓜灣重建計劃: 「規劃主導」提升重建成效
當時重建項目已完成樓宇拆卸和平整工程,計劃在2018年內推出招標,邀請私人發展商合作發展。 在開展擬備標書的工作前,團隊特意與政府相關政策局和部門,以及香港設計中心舉行多次會議,就「基地」的建築設計、空間佈局和設施配套等作深入討論,以瞭解項目的營運計劃及在建築硬件上的要求,並將其列入項目的合作發展協議內,確保發展商可按「基地」所需的設計標準和品質,興建發展項目。 潘永祥認為,市建局從「小區發展」模式,進一步發展至「規劃主導」模式重整油旺舊區,引入「轉移地積比」等新規劃工具,可令舊區更新重整規劃更具彈性,並將市區更新的效益發揮更大。 他指出,市區舊樓的剩餘地積比率有限,以「規劃主導」重建,可以提高土地分配運用上的效益,一些較遠離商住中心的位置,可以將本身的地積比輸出予策略性商住位置,而送出地積比的位置可改劃為大型公園,提升區內環境,不單令當區居民及工作的人受惠,外區人士亦可享用更優質的公共空間。 在駁通海濱的同時,市建局將透過優化樓宇佈局和設計,在擬建住宅及商業基座之間的地面,提供一個不少於25米闊的多元化海濱廣場,讓市民可從土瓜灣道步行直達海濱長廊,加強與九龍城舊區一帶的連接和暢達性。
土瓜灣主要以住宅區及輕工業區為主,另外附近沿漆鹹道北至馬頭圍道一帶亦聚集了不少傢具商舖和室內設計公司。 商舖主要集中在土瓜灣道,工廠大廈和住宅式工場則於九龍城道與馬頭圍道,後因工業轉營,工廠慢慢搬遷,部份工廠大廈演變成現在內地旅行團購物的地方。 由裕泰興家族持有的土瓜灣美善同道6至10號重建項目城軒,於今日(14日)突擊上載樓書。 全盤共有48夥,提供兩種戶型,包括兩房及三房一套間隔,實用面積分別為510平方呎及708平方呎。 發展商指,項目最快本月底以價單形式開售,首張價單將不少於30夥,短期內會公佈銷售詳情。 土瓜灣重建計劃 他又強調要重建真善美村、馬頭圍邨,並重置民生配套、土瓜灣「十三街」重建發展、增設「牛棚(馬頭角道)歷史主題步行徑」。
土瓜灣重建計劃: 由土瓜灣舊區「小區發展」至油旺「規劃主導」模式
經審議後,城規會決定建議修訂該草圖,並已於2023年10月13日公佈建議的修訂。 任何人士(與建議修訂有關的申述人及提意見人除外)可在建議修訂公佈後的首三個星期內,即不遲於2023年11月3日,以書面形式向城規會作出進一步申述。 在規劃時,市建局更從人流管理方面,考慮到不同樓層同時舉辦不同展覽及推廣活動的可能性,在建築設計上加強不同樓層與行人通道的連接和暢達性,促進訪客在場地內不同空間的流動,擴大接觸面。
研究發現,部分舊區面對重建的難題之一,是建築物難以進一步向高空發展,以騰出地面空間改善道路規劃及行人路設計,或提供休憩空間及其他社區設施。 土瓜灣重建計劃2025 故此,以往部分舊區重建項目,落成後無法改善地區的整體規劃效益,以符合《市區重建策略》所訂明的市區更新目標。 80年代開始,香港經濟急速增長,土地需求增加,加上戰後興建的建築物開始老化,本港較早發展的地區出現更新需要。 市區重建規劃模式隨著時代一直演變,初時主要由發展商收購舊樓重建,及後政府成立市建局的前身土地發展公司專責市區重建,避免市區環境進一步惡化,以及改善舊區居民的居住環境。
土瓜灣重建計劃: 市建局啟動土瓜灣兩重建項目 提供約2200個住宅單位 料2033年落成
同時,市民認為深水埗屬於布藝、文創集中地,將來有潛力吸引遊客到訪;市民亦期望,深水埗日後成為本地時裝和設計集中地。 由於「基地」採用了開放式、無間隔的設計,促成香港設計中心運用這個寬闊的場地,設立全港首個以設計為主題的博物館,容納大型展品。 土瓜灣重建計劃 設計中心亦會在博物館內展示本地設計師的傑出作品,以及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涵蓋普及文化、時裝、珠寶和玩具等不同的設計領域,吸引人流。
土瓜灣重建計劃: 市區重建局社區空間
地盤界線大概東面毗連馬頭角海濱,南面毗連馬頭角道, 西面毗連土瓜灣道,及北面毗連房協的專用安置屋邨預留用地。 由於兩個項目位處策略性的海濱地點,市建局在為該地區進行規劃研究時,已將政府優化海濱環境的規劃願景,一併納入考慮。 在該發展計劃草圖得到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及有關圖則刊憲後,市建局才會按既定政策向該項目內受影響業主及租客作出收購建議及補償安排。 顧問向團隊匯報,有持份者認為,深水埗的製衣和時裝產業歷史悠久,區內已有多條與服裝和設計有關的特色街道,以及毗鄰「基地」的深水埗布藝市場,相信「基地」可與區內其他等特色景點發揮協同效應,吸引更多市民和旅客到訪深水埗,促進地區經濟。 此外,在訂定租用合約方面,市建局亦考慮到深水埗設計及時裝基地需時推展,與香港設計中心簽訂長達10年的合約,並以低於市場價格將該五層的商業基座租予營運者,以支持項目的長遠發展。 此外,香港設計中心亦可以因應無間隔空間的設計,靈活分配空間予設計師作時裝工作室、零售展示室、共享辦公室等多元化用途,切合他們不同的需要。
土瓜灣重建計劃: 重建非政府機構用地中介服務計劃
近年市建局以「小區發展」、「規劃主導」等新的市區更新規劃概念重新改造舊區土地,更具成效地運用珍貴的土地資源。 重建後,明倫街╱馬頭角道項目可提供1280夥,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發展可提供950夥中小型單位,估計在2033年完成。 土瓜灣重建計劃 市建局總經理(規劃及設計)麥中傑表示,現時海濱休憩處狹窄,闊度只得2.5米,故兩個項目將興建約20米的海濱長廊。 重建後,大樓會後移,以騰出地面空間,供政府進行由4線拓展至6線路段的工程。 (三)提供推廣配套設施 土瓜灣重建計劃 助建立「知名度」
土瓜灣重建計劃: 市建局啟動土瓜灣區兩個重建項目 連接啟德發展區 構建多元活力海濱空間
市建局又會於本月10日或之前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兩份發展計劃草圖,有關資料將由城規會安排供公眾查閱,估計總收購成本約100億元,預計2033年落成。 昨日起計的為期兩個月為公佈期,市建局職員會對有關樓宇展開凍結人口調查,以確定單位數目和了解樓宇使用狀況。 下星期,該局會向有關業主和租戶舉行簡報會,介紹項目規劃審批程序、收購和補償安排等。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已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第25條的規定,呈交一份發展計劃草圖,包括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社會影響評估報告予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考慮。 土瓜灣重建計劃 第一階段的調查工作已在今年2月進行,顧問訪問了約2,700名到訪深水埗區的市民,根據初步調查結果,受訪市民期待未來的深水埗區應加強成為特色美食、電子及科技產品集中地。
土瓜灣重建計劃: 社區環境
市區重建局昨日正式啟動土瓜灣區兩個重建項目,包括位於明倫街/馬頭角道一帶的「五街」發展計劃,及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發展計劃,而後者涉及兩棟工業樓宇,市建局將開先例允許他們參與重建項目。 土瓜灣重建計劃 除了改善舊區交通問題,將不同項目一同規劃,可盡量保留或將部分私家巷裏變成行人街,以提供臨街的地下商舖,為小區締造具特色的街道,從而提升街道活力,同時項目之間可產生協同效應,達致整個小區的重整及規劃更完整及一體化,改善該小區的連接性和整體居住環境。 在此之前,市建局在2012及2013年,分別於中西區和長沙灣區,啟動工業樓宇重建項目(先導計劃)。 究其原因,包括工廈內一定比例的物業由數名業主擁有,部份更是由發展商持有,相對於出售物業予市建局,他們希望保留物業自用或自行重建。 KC-018及KC-019計劃已按照《市區重建局條例》,在今天出版的政府憲報內的市建局公告中宣佈啟動。 因涉及修訂該區的規劃大綱圖,市建局會於2022年10月10日或之前,向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提交兩份發展計劃草圖,有關資料將由城規會安排供公眾查閱,詳情載於政府憲報的公告內。
土瓜灣重建計劃: 市區重建局 – URA
政府於去年回覆立法會的文件[1]指出,「基地」希望達致三個目標,包括(一)為新晉設計人才及時裝設計師提供培育和交流的地方,協助他們入行或創業;(二)提供展覽及開放予公眾使用的活動空間;以及(三)作為香港設計業界的工作站,牽頭推廣時裝和其他不同設計的項目和活動。 為了協助達致這些目標,市建局在擬訂重建項目的細部設計時,便與政府相關政策局和部門,以及香港設計中心緊密溝通,深入討論「基地」的建築設計及設施配套要求,並就相關要求進行詳細的技術評估,以期望能盡量滿足「基地」的運作需要,實踐上述三個目標。 隨著通州街需求主導重建項目落成,市建局早年以這「項目主導」模式,在深水埗推行的4個需求主導重建項目已經全部完成。 土瓜灣重建計劃 這些項目雖然改善了住戶的居住環境,亦提供更多的住宅單位和商業設施,然而,以「項目主導」推展的重建項目,未能為地區帶來更大的規劃裨益。
土瓜灣重建計劃: 未來發展/舊區重建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會上表示,九龍城區是老舊樓宇集中區,市建局先後開展14個重建計劃,合共提供1.5萬個住宅單位。 土瓜灣重建計劃2025 在重建土瓜灣「十三街」的問題上,她表示政府清楚聽到訴求,並會適時公佈重建計劃。 土瓜灣重建計劃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天(2022年10月7日)啟動土瓜灣區兩個重建項目的法定規劃程序。 市建局貫徹「規劃主導、地區為本」的市區更新模式,重整及重新規劃該區的土地資源和用途佈局,改善居住在舊區樓宇居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亦以一體化的規劃及設計,提升土瓜灣舊區和啟德發展區的連接,優化海濱空間,為舊區帶來更大的規劃裨益。 「觀塘市中心計劃」可說是「地區為本」規劃模式的「先導者」,亦是市建局歷來規模最大的單一重建項目。
土瓜灣重建計劃: 市區重建局發展計劃圖
今次重建項目將涉及工廈,考慮到早前兩個重建工廈失敗經驗,市建局將實施新的收購政策。 市建局總經理(收購及遷置)鍾建強表示,現正研究項目內擁有不少指定數目物業、並符合條件的註冊業主可參與項目的發展,以作為出售物業予市建局的另一選擇。 放眼行業的未來發展,顧問研究指出香港在時裝產業鏈上游及下游兩端,包括研發、設計、營銷推廣及客戶支援等環節,仍有一定的優勢,長遠可進一步透過創意及科技的應用、政策支持、加強公私營及與其他創意產業的協作等,推動其「升級轉型」,令香港的時裝產業持續發展。
重建範圍現時有約1410住戶、100間地舖及90個工廈用戶,會按「同區7年樓」門檻向業主出價收購,亦可選樓換樓。 市建局估計收購成本約100億元,重建後提供約2200個住宅單位;至於涉及的工廈收購可能困難,決定容許業主參與項目發展。 他首先肯定「聯廈聯管」試驗計劃的成效,希望當局擴大計劃,以攤分管理成本方式,讓「三無大廈」業主能在支付較相宜的管理費下,提升大廈樓宇設施保養。 市區重建局昨日啟動重建土瓜灣五街及比鄰工廈,料2033年提供逾2,200個中小型單位,930個業權收購成本逾百億元。 土瓜灣道/馬頭角道發展計劃(KC-019)則涵蓋新寶工商中心第一、二期的兩棟工業樓宇。 該兩個計劃範圍內現有樓高分別8層及6層,樓齡介乎41年至63年,受影響業權約930個,受影響用戶約1,500個。
1873年,土瓜灣與紅磡、鶴園創立紅磡三約,在今日差舘裏附近合資興建觀音廟,並於1902年成立「紅磡三約公所」。 土瓜灣重建計劃 [12] 土瓜灣重建計劃2025 [13] 至1920年代,土瓜灣村落隨市區的擴展而消失,同一時期拆卸的還有附近九龍寨的馬頭圍、馬頭角和二王殿村等。 [14]其中香港元興電機織染廠就是其中一例,另外是製造燈塔牌手電筒的香港捷和製造廠(1947)有限公司、專業漂染各種布匹的禎昌染布廠、製造火水燈的立泰製造廠有限公司和製造機器的新聯機器廠等等。
土瓜灣重建計劃: 項目發展資料
深水埗基於它獨有的本地文化特色、行業在當地的發展歷史、對遊客的吸引力,以及「基地」新近建成的機遇,將可為香港時裝業,連帶相關的創意產業,作出貢獻。 (二)設梯級式展覽空間 除了提供開放式、無間隔的設計,工程團隊亦為「基地」注入特色建築設計,包括將2樓和3樓部分樓層打通,提供一個樓底高度達9米的展覽空間,可以容納不同體積和形狀的展品,讓場地日後能舉辦多元化的展覽。 此外,團隊更特意在這個展覽空間設置一條主樓梯,除了連接兩個樓層、促進訪客穿梭不同空間之外,主樓梯亦化身為觀眾席,讓觀眾可以在樓梯欣賞例如時裝秀這一類的表演。
土瓜灣重建計劃: 土瓜灣道 / 馬頭角道發展計劃 (KC-
「基地」是深水埗區內一個嶄新的設計與時裝項目。 市建局為支援香港設計中心為「基地」進行宣傳和推廣的工作,亦在設施上提供合適的配套,包括在「基座」面向主要街道的外牆設置相當於兩層樓高(約8.5米高、5米闊)的大型LED顯示屏,讓設計師可利用這臨街的多媒體裝置,宣傳不同的展覽或活動。 同時,在地面層向通州街的立面,採用全開放式的玻璃摺疊門設計,當舉辦展覽和活動時,可將摺疊門打開,吸引途經的市民和遊客注意,擴大設計師和他們作品的接觸面。
相較一般商場應用傳統的間隔理念規劃商舖,「基地」需要較寬闊和無阻隔的空間來舉辦活動。 為此,團隊在維持項目基座結構安全的前提下,研究盡量減少結構柱和樑的數量、擴闊柱與柱之間的距離,以提升場地的空間感。 項目顧問曾就不同的基座設計方案製作三維數碼模型,以模擬「基地」最佳空間佈局的方案,並與香港設計中心一同商討;同時,亦應用開放式、無間隔的設計,提升舉辦大型展覽活動的可行性和靈活度。 2016年6月,市建局宣佈在土瓜灣推出3個以小區重建發展概念的項目,涉及鴻福街、銀漢街、啟明街及榮光街合共97個街號。 預計2025/26年完成後,會提供1360個中小型單位,設12,200多平方米商業/零售樓面面積,市建局聲稱日後不會引入大型商場,將以小店為主,同時優化區內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