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中國內地的表演人士都為粵劇在各方面作出很多創新的嘗試。 而在其他華人社會如香港,由於經濟發展,大量新興娛樂事業湧現,粵劇的觀眾羣亦因而日趨老化。 大部份新一代香港青年人都視看粵劇是一種老套的行為,對粵劇加以排斥。 加上粵劇界亦面對欠缺新血的問題,遂不斷推出措施解決問題。 粵劇起源於中國民間齊言民歌,最早可上溯至先秦時代的《詩經》,但齊言體民歌也是中國全部板式變化體戲曲如京劇、詩讚類戲曲如上海越劇、黃梅調等的共同起源。
- 現於香港大學攻讀文學士及教育學士(語文教育)學位。
- 雖然說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實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區別在組班的人。
- 首先有五大流派,包括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白玉堂和廖俠懷,而「粵劇四大名醜」則指半日安、葉弗弱、廖俠懷與李海泉(李小龍父親)。
- 一般都會從鼻樑兩則到顴部塗上紅色胭脂,色調從濃到淡。
「坐場白」:主要角色唸完「打引」、「定場白」以後所念的一段獨白。 「跑龍套」:「龍套」是指戲曲中扮演士兵、伕役、宮女等隨從人員,因穿特殊形式的龍套衣而得名。 「自報家門」:戲曲中主要人物出場時的自我介紹。 它由「打引」、「定場詩」、「坐場白」組成。 鴻運粵劇團2025 「打引」:是劇中主角第一次上場時,半念半唱一些韻文結構的詞句,這叫「打引」。
鴻運粵劇團: 表演場所
[80]在二次大戰後,遊樂場開始進入香港市民的生活中,一些著名的遊樂場如啟德遊樂場和荔園遊樂場也成了粵劇的表演場地。 當利舞臺在1991年被拆卸重建成利舞臺廣場後,新光戲院便成了香港粵劇的重鎮。 [81]隨著粵劇在香港式微,粵劇劇團主要在新光戲院、葵青劇院及高山劇場等地演出。 1995年底,香港粵劇發展有限公司-「粵劇之家」與香港教育署合辦「中國戲曲推廣計劃」,利用講座及巡迴演出等活動來培養教師與中、小學生對中國戲曲的興趣[44]。
當時更出現瞭如盧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編劇家,先後為馬師曾及薛覺先寫作了不少名劇,手法也著重與當時流行的電影與話劇非常接近。 繼承了民間傳說、京劇崑劇等著名劇目,加上唐滌生所創作的劇目,使著名粵劇非常豐富。 由於部分劇目受到非常喜愛,隨著新媒體的誕生,這些著名粵劇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話劇,甚至音樂劇。
鴻運粵劇團: 音樂
根據《廣東戲劇史略》對服裝的描述:“粵尚顧繡,大率金錢為貴,於是金碧輝煌,勝於京滬所制。 自歐美膠片輸入,光耀如鏡,照眼生花。 梨園名角,競相採用,奇裝異服,侈言摩登,鬥麗爭妍,漸流詭雜”。 到了60年代末,繡花戲服開始受到歡迎,直到今日仍是戲行中的主流。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府大戲[1],是一種源自南戲的廣東主流戲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2],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 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 但後來創作的粵劇電影重新把粵劇帶入電影院,使粵劇重獲昔日光輝。
- 1960年和1962年先後創立廣東粵劇學校和廣東粵劇學校湛江分校。
- 中國齊言體民歌,發展至魏、晉和唐代,達到空前的高峯,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學體式──唐詩。
- 終於在清朝光緒十八年(1889年)八和會館在廣州黃沙舊地海旁街落成。
- 曲調是有固定的旋律,包括:《陰告》(牌子)、《銀臺上》(牌子)、《貴妃醉酒》(大調)、《罵玉郎》(大調)、《戀檀郎》(大調)、《秋江哭別》(大調)及《平湖秋月》(小調)。
- 特別節日時,在演戲換幕途中,演員會在師父神位前演送子,稱後臺送子)。
另外,凡是入會會員都需要付出白銀一兩作為「份金」。 終於在清朝光緒十八年(1889年)八和會館在廣州黃沙舊地海旁街落成。 鴻運粵劇團2025 鴻運粵劇團 八和會館共分八堂,作為粵劇藝人住宿之用:兆和堂、慶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 由於,工作人員有很多,八和會館更設有方便所(醫療室)、養老院、一別所(安排身後事情)、小學、何益公司(戲箱行)。
鴻運粵劇團: 行當
本文節錄部份大型天后誕活動資訊,供讀者參考。 以下紀錄了2015年的神功戲(只限於粵劇,不包括摺子戲式歌唱表演)的演出資料,劇目皆以相關海報作參考,演出時會否作臨場更改,因未經實地考察,難作確定。 以下紀錄了2023年的神功戲(只限於粵劇,不包括摺子戲式歌唱表演)的演出資料,劇目皆以相關海報作參考,演出時會否作臨場更改,因未經實地考察,難作確定。
鴻運粵劇團: 神功戲
例如:薛覺先與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設計“薛腔”。 來自上海的呂文成將北方二胡的絲弦改成鋼弦,創出了高胡,音色高亢明亮。 名伶陳非儂邀請梁以忠擔任其戲班的音樂領導。
鴻運粵劇團: 天后誕大型賀誕活動有哪些?
曲調是有固定的旋律,包括:《陰告》(牌子)、《銀臺上》(牌子)、《貴妃醉酒》(大調)、《罵玉郎》(大調)、《戀檀郎》(大調)、《秋江哭別》(大調)及《平湖秋月》(小調)。 鴻運粵劇團 木魚也屬於沒有固定音高的竹木類打擊樂器。 外狀像魚頭,中間挖空成了共鳴箱,正面開一條長形魚口,手持小木槌以敲擊發聲。 木魚最初是佛教的法器,亦是宗教音樂的伴奏樂器,後來漸為民間器樂所採用。
鴻運粵劇團: 粵劇
在禁演期間,本地藝人逃亡省外海外,有些粵劇藝人為了生活,加入徽漢等劇的外江班,掛京、漢、徽、湘等皮黃戲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與二黃的合流。 據《新會縣志》記載,明成化初年,當地的「鄉俗子弟多不守本業,事戲劇度日」。 明朝嘉靖40年(1561年)《廣東通志》便有所記載:廣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戲為樂,諺雲正燈二戲」,並有「搬戲難成器,彈弦不是賢」的俗語,所以「江浙戲子至,必自謂村野,輒謝絕之」。 活動特色:700年歷史的大廟灣是全港最古老的天后廟,正殿可拜天后,側殿「摸龍牀」。 2019年參與廣東省宣傳部《百年百家》粵曲捲的編撰。 並廣泛參與香港的中小學校園粵劇推廣活動,積極向新一代介紹粵曲粵劇這一項傳統藝術。
鴻運粵劇團: 天后誕大型賀誕活動集錦
光緒24年,中國日報副刊之旬報特闢鼓吹錄一門,由楊肖歐、黃魯逸幾名記者撰作戲曲歌謠來諷刺時弊政治得失,引起廣州香港等地的報刊注重戲曲歌謠。 [31]光緒二十九年,一篇觀戲記猛烈批評當時的戲曲曲本迂腐,不能激發國民之精神。 不久,反映時弊的作品陸續出現,譬如:《新廣東女兒傳奇》、《黃蕭養回頭》及梁啟超的《班定遠平西域》等等。 這些新編的劇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臺經驗的藝人編撰。 對粵劇影響深遠的應該是同盟會所組成的“志士班”。
鴻運粵劇團: 香港文匯網
其實化妝顏色以紅、黑、白、藍、黃為主。 紅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剛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惡陰險,藍色代表狂妄兇猛,黃色代表驃悍幹鍊。 2015年,香港慈善機構龍耳舉辦聾人粵劇團,讓有興趣的聾人一圓夢想。 由於聽不到樂師的伴奏,他們需要跟從手語老師的提示,配合粵劇老師的演唱,以手語代口演出。
鴻運粵劇團: 表演工藝
[78] 訓練方式有分毯子功與把子功。 材料方面以布質為主,後期增加了亮片或者銅託小鏡點綴戲服。 在50-60年代初珠片戲服大行其道。
鴻運粵劇團: 著名劇目
傳統的戲臺沒有繁複的實景,全靠演員用身段和做手配合曲詞來塑造劇目的活動空間。 鴻運粵劇團 如《金山寺》中所用的水旗、雲片,表現波濤洶湧;《遊園驚夢》中花燈把杜麗娘「因情成夢」的夢境形象化、浪漫化、莊嚴化。 運用兩支旗幟來表現坐車,用做手來表達策馬、開門。
在粵劇解禁的同期,大批華工被押騙往海外,隨著出國華工的大量出現,廣府戲曲逐漸傳播海外。 《美國華人史》記載粵劇為華人帶來了賴以生存的民間文化。 當年從舊金山請來的青年男演員(當時無女演員)經常來往於巴特和瑪麗斯維爾等礦區,為當地華工演出傳統的舞蹈和摺子戲。
鴻運粵劇團: 表演場所
其中鬚功是武生行當的一項專科,早期的鬚功表演樣式繁多,有用手指拋、彈、撥、攪、拈、掙、捧、揉、吹、震等十種手法,來表達悠閒、高興、深思、意外、驚訝、震怒等表情。 基本身段包括:站相、臺步、七星步、指掌、雲掌、亮相、跑圓臺、開門、拉山(雲手)、上馬及背供。 為了作猶豫不決、考慮如何應對等心理狀態或搜索物件、覓路等情節時,演員便會運用「水波浪」程式來表達。 演員透過象徵性的姿態及動作,演繹出劇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時空的改變及劇情的發展。 防疫方面,亦有安排,有進場三部曲,包括掃安心出行二維碼或填寫紀錄、探熱及消毒雙手、貼上大會健康標籤。 戲棚方面,亦比前年的大百多呎,座位由四五百個增至約千個,但入座限於 500 多 人,大家坐得疏落些。
鴻運粵劇團: 香港文匯網
疫下戲棚復演神功戲,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於7月15日(農曆六月初六)正誕日晚上,親臨大澳侯王誕戲棚作主禮嘉賓,以示支持。 她說,是次神功戲成功盛大舉行,顯示香港在政府帶領、市民自律情況下,得到顯著抗疫成效,同時為香港粵劇神功戲的演出打下一支強心針。 基本所有旦角都需要頭飾,整套頭飾稱為頭面,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
鴻運粵劇團: 天后誕大型賀誕活動有哪些?
是次,初出茅廬的朱次伯,因為原擔的小生小生聰,不願演出尾戲,由他替代,他便以平喉白話演唱一齣《寶玉哭靈》,大收旺臺之效,令到演唱平喉白話成為風尚。 明代,由於粵劇在廣東佛山越來越盛行,為了方便聯絡和安排與班主訂立合約,負責籌辦粵劇的藝人便集合起來成立瓊花會館。 鴻運粵劇團2025 鴻運粵劇團2025 鴻運粵劇團 後來,清朝鹹豐年間,由李從善老先生在黃沙同吉大街建立了同類組織吉慶公所。
鴻運粵劇團: 天后誕大型賀誕活動集錦
文獻記載“廣州班為全省人士所注目,其名優工價,至於二三千金,聲價甚高,然大概以擅演男女私情……為第一等腳色”。 1933年10月25日之前,香港華人社會保存男女之防的傳統保守風氣,粵劇長期不能男女同臺演出。 這年中,高陛戲院、利舞臺戲院、普慶戲院聯署呈稟港府,要求容許粵劇可男女同臺演出。 港府華人政務司諮詢華人社會領袖後,於1933年10月25日批准他們的聯稟,男女自此可同臺演出。
鴻運粵劇團: 神功戲
從觀眾的角度,左邊稱為雜邊,放的是雜箱;右邊稱為衣邊,放的是衣箱。 明代亦處於外江官員主宰地方管治的情況,本土歌藝備受打壓,如弘治三年(1490)順德知縣吳廷大,以「城鄉演戲過多」為由,下令清拆全縣演戲「淫祠」。 鴻運粵劇團 明初嶺南詩派南園前五子之首孫蕡所作的廣州歌,記述了廣州城南濠畔一帶歌舞曲藝興旺,當其時歸德門外食肆眾多,歌舞藝伎如雲,其中就有不少土腔女伶,繁盛規模超過秦淮河幾倍。
鴻運粵劇團: 音樂
梆子和二黃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黃在風格上統一起來。 「未有八和,先有瓊花」在戲行中是無人不懂的。 根據《佛山忠義鄉志》的記載:「鎮內有會館凡三十七,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為會館之最。」。 當時瓊花會館座落於「優船聚於基頭,酒肆盈於市畔」的大基鋪(即佛山市紅強街區)。 鴻運粵劇團 館門口的牌匾是「會館」兩字,全館的面積比當時的祖廟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