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依照《盂蘭盆經》的說法,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盂蘭盆法會”,以供奉佛陀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衆生,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7]。 中元普渡素材2025 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團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也是僧人自省懺悔的自恣(英語:Pavarana)日以及得戒臘(受具足戒後之年數)的受臘日(又稱新歲日)。 盂蘭盆會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8][9]。 香港人通常稱這節日爲盂蘭節,人們會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並且會燒街衣。
- 各區於七月皆有舉辦盂蘭勝會或中元建醮,離島坪洲便是其中一個地方舉辦中元建醮。
-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爲“三元”),認爲“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爲三官大帝的誕辰。
- 祭拜的時辰多會避開陽氣最盛的午時,因此通常會選在下午2 點到日落期間。
- 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誕、普度)、七月廿九或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誕、關鬼門),其他七月的神誕是獨立的,並不結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動。
- 由於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時也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佛教法會中的施衆僧又被演變爲施餓鬼儀式,後來民間就相傳那一天地府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被釋放出來,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
中元普渡又分為公普渡與私普渡兩種,從公開廟宇到社區,到私宅內的祭祀都算在內。 為期一個月的祭祀活動,除了讓陰間好朋友好兄弟好親人回到陽間享受人們祭祀,其實還有以藏著慈悲為懷、普濟蒼生的意思。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圖片素材
由於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時也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佛教法會中的施衆僧又被演變爲施餓鬼儀式,後來民間就相傳那一天地府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被釋放出來,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 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四處徘徊找食物。 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惠及衆鬼的思想,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祂們爲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中元普渡素材2025 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爲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發展爲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爲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5]。 佛教徒在佛歡喜日供養衆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爲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 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寶誕,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習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
各區於七月皆有舉辦盂蘭勝會或中元建醮,離島坪洲便是其中一個地方舉辦中元建醮。 坪洲中元建醮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舉行,一連四日,最熱鬧的一天爲七月十五日,當日的儀式包括走午朝、走龍船、放水陸燈、擺天席、爭奪祭品及化大士王。 在佛陀的時代,印度的婆羅門就會爲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語:Śrāddha))[18]。 而在中國,《盂蘭盆經》傳入後,由於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19][20],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圖案、圖片素材下載
佛教傳入後以此月十五日爲盂蘭盆節,道教則置爲中元節,是地官赦罪日。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素材 由於佛道二教的影響,加上東亞巫覡宗教及民間信仰習合,中元節所在的月份成爲了鬼月。 中元普渡素材 越南盂蘭盆節除了祭祖、普渡之外,還有感謝母親、對母親表達孝心的意義,這是人們仿效目連救母故事中目犍連對母親盡孝的精神,因此這天也是越南傳統的母親節。
道教爲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與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脫的儀式目的相似,且同樣符合東亞傳統的孝道,於是佛、道的習俗結合起來[5]。 中元普渡素材2025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素材2025 華人地區的習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稱“好兄弟”),廣東、港澳稱爲“燒街衣”。 中元普渡素材2025 民間信仰中,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中國大多數地方是七月十五祭祖,少部分地方是七月十四祭祖,十五日祭其他的幽靈。 但閩南人的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初一到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限於特定的一天。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免版稅圖片
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誕、普度)、七月廿九或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誕、關鬼門),其他七月的神誕是獨立的,並不結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動。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素材 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民族特色。 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著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中元普渡素材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爲“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
這些歌臺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臺,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臺下觀衆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 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臺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27]。 中元普渡素材 本來中元節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的時節。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 庫存照片、3D 物體、矢量圖和插圖均可免版稅使用。 查看 中元普渡 庫存視頻影片
中元時,中國農民用粉團、雞、黍、瓜、菜等在田間十字路口拜祭田神,祝願豐收[22][23]。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素材 山西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他們相信此俗可增加生產羊只,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祭田神,稱爲“行田”。 延緩鎮農民會選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作爲祭田的田旛[24]。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爲“三元”),認爲“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爲三官大帝的誕辰。 中元普渡祭拜時間選在農曆七月初一至八月初一(子時關鬼門)之間任一天都可以,而多數人選在農曆七月十五。 祭拜的時辰多會避開陽氣最盛的午時,因此通常會選在下午2 點到日落期間。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傳好心意|普渡需準備哪些供品?一篇幫你打點好普渡用品!
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渡”佈施的祭祀儀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爲“鬼節”。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佈施的祭祀儀式。 據《玄都大獻經》,在七月十五日修齋建講(齋戒、講經、轉經),供養十方大聖及道士,就能拔度先亡、釋放一切餓鬼罪魂[13]。 中元普渡素材 因此,道士會在中元節這一天誦經、作法事,以三牲五果超度亡魂餓鬼,使他們得以早日從地獄解脫。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 背景
日間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團聚,體現越南傳統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精神。 這天人們會茹素,各佛寺也會舉行普渡儀式祭祀孤魂野鬼,佛教徒會到寺院聽僧人講法,父母健在者會在胸前別上紅花,父母已去世者則別上白花[30][31][32][33]。 中元普渡素材2025 現時民間的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覡宗教、民間信仰而成,除了原來的普渡意義外,還增添了娛樂成份,變成廟會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戲劇等娛樂活動。 例如華人的盂蘭盆會常有神功戲演出,近年也有當代流行表演的“歌臺”、電子花車。 除了祭祀、娛樂外,一些盂蘭盆會還有團結地區、族羣的社會功能。 閩南與臺灣等地民間,相傳整個農曆七月是“鬼月”[16],是地府大門開放的月份,無主孤魂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領,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供養。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 BC素材
道教的中元節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創造的宗教節日,受佛教“盂蘭盆會”和天師道“三會日”、古靈寶經《三元品戒經》的影響而創立[11][14]。 住在虎尾的人們遵循從對岸渡海至臺灣的祖先留下的傳統,虔誠地透過各種活動和儀式普渡先人及動物的魂魄,也在片中分享中元普渡的相關知識。 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稱爲“迎祖靈”。 送回時稱爲“送祖靈”,華人、朝鮮民族、越南人和琉球人會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中國湘、贛的一些地區和日本本土,盂蘭盆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中元普渡素材: 中元普渡供品|祭好兄弟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17]。 原本在中國,月十五日除了傳說西漢時創立的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外,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日子[11],而另一個也是十五日的中秋節則晚至唐朝、宋朝才變成具有全國性質的節日[12]。 中元普渡素材2025 每月初一、十五具有特殊的意義,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受其在新月、滿月舉行布薩儀式而產生的影響[11]。 中元普渡素材2025 古代在孟秋即農曆七月時,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稱之爲“嘗新”、“秋嘗”、“薦新”,以報答神鬼與祖先的蔭庇[3][4]。 後來在南北朝時,隨佛教盂蘭盆會和道教地官赦罪說法的盛行,逐漸變成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鬼月、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