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跟雌激素有關的危險因子:沒有生育過的婦女、太晚停經、無排卵的月經週期、長期使用促進排卵藥物等,體內經常都會有太多的雌激素,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正常女性的月經週期是21天至35天,超過35天便屬於異常,而每隔三個月才來經一次則為俗稱的「四季經」,部分女士更可能相隔長達半年至九個月才來經一次。 如持續出現經期紊亂現象,伴隨陰道分泌物增多且帶惡臭,除了與一般婦科疾病有關,亦有機會是初期至中期子宮內膜癌的徵兆。
-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
- 治療方面主要以手術為主,主要包括子宮切除以及骨盆腔淋巴結摘除,有進一步懷疑患病者,需要施以主動脈旁淋巴摘除,術後再看需不需要追加放射治療。
- 少數患者不是表現出血,而是常感到骨盆腔疼痛、骨盆腔腫大、或體重不自覺地下降。
- 病患的癌期因接受診斷與治療的時間不同,而有輕重之別與病變差異。
單純放療僅適用於年老體弱及有嚴重內科合併症不能耐受手術或禁忌手術者,以及Ⅲ期以上不宜手術者,包括腔內及體外照射。 子宮內膜癌名醫 術前放療很少採用,但對於陰道大量出血,一般情況差、合併症多、短期內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可以先行放療止血並控制疾病進展。 子宮內膜癌名醫 術後輔助放療在臨牀應用較多,術後放療指徵:手術探查有淋巴結轉移或可疑淋巴結轉移;子宮肌層浸潤大於1/2或G2,G3;特殊組織學類型,如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等;陰道切緣癌殘留等。 上述前三種情況給予全盆腔照射,最後一種情況需補充腔內放療。 子宮內膜癌藥物治療是針對仍有生育需求者,使用黃體素或是可降低雌激素之藥物暫時緩減子宮內膜癌產生的相關症狀。
子宮內膜癌名醫: 新聞自律規範
本科設有專任助理負責患者的追蹤、返診、預約掛號、疾病諮詢與聯絡事宜;對患者的治療,參與擬訂計畫予以通知並安排治療進行。 定期舉辦婦癌病友會,結合本科醫師與放射腫瘤科醫師、營養師、社工人員與臨牀助理的力量,共同幫助患 者渡過治療後的追蹤期,並增加患者間的互動。 對轉診患者治療成果,一律以書面通知轉診醫師,不但深獲轉診醫師的好評,更使轉診醫師對於治療的結果與目標有所瞭解。 本科醫師與轉診醫師之間緊密的結合與互動,正是本科的另一大特色。 婦產科名醫鄭丞傑曾在《醫師好辣》節目中指出,甜食堪稱「子宮殺手」,瑞典曾有研究顯示,若每週喫2~3次甜食,罹患子宮內膜癌機率會提升33%;當每週喫3次以上則會提升42%罹癌機率。
我父母及6個兄弟姐妹沒有人得到癌症,家裏 沒有癌症基因,為什麼是我? 我一生努力奮鬥,用心生活,也沒做壞事,為什麼找上我? 我試圖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卻找不到答案,無語問蒼天。 我失落,抱怨,頹廢,傷心,難過,怨恨,卻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子宮內膜癌名醫2025 醫生沒有給我答案只告訴我要儘快開刀切除,而且要越快越好,主仼是個名醫他手術的行程滿滿,正好四天後有個病人在私人醫院取消預約,只剩那天了,否則要等二個月,我沒有時間考慮,日子就這麼定下來了。 由於子宮內膜癌的復發機率有3-4成,因此劉復興在程婦產後兩個月,建議她接受微創腹腔鏡手術,摘除子宮與淋巴結,只有4個0.5-1公分小洞的傷口,出血少、疼痛少、術後癒合快,縮短了復原期,程姓婦人很快就接手照顧小寶寶,享受當媽媽的快樂。
子宮內膜癌名醫: 臺灣跟上全球趨勢,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一般人熟知的女性癌是子宮頸癌和卵巢癌,殊不知子宮內膜癌已經悄悄篡位,高踞女人好發癌症第6名,成為人數最多的婦癌,更且有年輕化趨勢。 打開手機計算一下妳的BMI,如果體重超標,減重是預防內膜癌重點。 如果月經總是滴滴答答沒完沒了,不要拖,儘快就醫檢查。 子宮內膜癌名醫 50多歲的李太太是子宮內膜癌病人,在接受子宮內膜癌手術後,開始出現下肢淋巴水腫,剛開始大腿有些輕微浮腫,休息後也無法消除,後來症狀加重,左邊腳掌至大腿的整個浮腫,直徑大小都約莫右邊正常下肢的近兩倍左右。 不僅造成外觀的嚴重改變,也影響到活動、手臂或腿部的皮膚變得粗厚與乾燥,並隨時伴隨癢的症狀,造成生活上的不適,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子宮內膜癌淋巴廓清術後產生的併發症。
- 微創手術,可以區分為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手術,兩者都是以腹腔鏡為基礎,腹腔鏡婦癌手術因為手術操作空間狹小,而且器械靈活度不如人體手部關節等缺點,所以手術較耗時,醫師的養成時間也很長。
- 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用於抑制腫瘤存活、增殖、局部侵犯及遠端的轉移,並且避開影響正常細胞,避免增加毒性或副作用,且能降低復發率。
-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研究意味着懷孕後期較高的孕酮水平,以及未足月懷孕女性在懷孕初期的某些生理變化,都可能有助降低她們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其中,將近1000名死於子宮頸癌, 如單計2000例左右的侵襲性子宮頸癌,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 追究原因是有不少案例拖到末期才求醫。
- 處於懷孕和產後哺乳時期的女性,體內會分泌較多黃體酮。
同時,女性在75歲前患上子宮內膜癌的機會率約為54分之一,可見這個病絕對值得每位女性重視。 若著牀在腸胃道,症狀表現可能是初期腹瀉,後期便祕;著牀在子宮或子宮肌肉,就會造成經痛、經血量多、不易受孕;若跑到卵巢,就形成俗稱巧克力囊腫的腫瘤,也增加癌化病變風險。 鄭丞傑說明,飲食對於體重控制影響超越運動,對女性而言,甜食不僅是子宮殺手,對於卵巢、乳房甚至陰道都會造成危害,應小心為妙。
子宮內膜癌名醫: 子宮內膜癌中醫治療!腫瘤專家推薦了中藥方!總結出了患者的飲食
如果月經量一如既往,女生們也不用太擔心,假若突然急增或急降,可能便是身體正發出警號。 子宮內膜癌名醫 子宮內膜癌的原因迄今尚不明確,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癌根據發病機制和生物學行為特點可分為雌激素依賴型(I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II型)。 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絕大部分為子宮內膜樣癌,少部分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包括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等。 子宮內膜癌名醫2025 謝謝你們給了我們這麼溫暖的家,請牢記媽咪永遠愛你們。
子宮內膜癌名醫: 糖尿病控制不佳,恐損傷肝腎!
客語和華語歌手羅文裕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第1次參加「癌症希望基金會公益演唱會」,一起參與的有藝人林秀美、歌手彭佳慧,還有民歌手邰肇玫等人。 原來邰肇玫本人在2014年曾經罹患子宮內膜癌,她多次分享個人經驗,鼓勵癌友樂觀面對癌症,當志工愛別人才會更愛自己。 勿自行補充荷爾蒙:臺灣婦癌醫學會提醒,應與醫師討論停經後補充荷爾蒙的必要性,但切勿自行買藥服用。 賴瓊慧醫師指出,在治療上以手術為優先,一期類內膜型腺癌,分化良好,五年再發率約 2.6%,五年存活率 97.9%。
子宮內膜癌名醫: 子宮內膜癌怎麼治療?
今天是奶茶因為罹患子宮內膜癌住院開刀後一個月,現在的我,手術順利 … 子宮內膜癌的組織學型態主要為子宮內膜樣腺癌,約佔75-80%,預後較好,五年存活率81%。 子宮內膜癌名醫 脂肪會把類固醇轉化為女性賀爾蒙,抑制黃體素的分泌,容易使子宮內膜增生與肥厚,形成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名醫: 肥胖致癌風險提高,第一名就是子宮內膜癌
如有懷疑,或突然出現急增或急減的情況,必與尋求醫生協助以瞭解身體狀況。 林俊宏提醒,透過定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和對於不正常陰道出血提高警覺,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增加存活率。 3.改變生活習慣,節制飲食,加強鍛鍊,通過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富貴病”的發生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
子宮內膜癌名醫: 健康網》補充益生菌還是便祕! 專家:多喫「這些」食材更有效
1988年赴巴西開「世界婦產科聯盟」會議後,他從紐約到波士頓、又到北卡及洛杉磯的醫學中心,一路比較選擇將來可以進修的地方,發現臨牀試驗基礎的生物統計,是當時國內較沒有機會學習到的。 張廷彰決定申請進入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生物統計及醫學決策分析為主要學習方向,之後又到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子宮內膜癌名醫 and Women’s Hospital)觀摩臨牀。 張廷彰認為,在與不同國家的醫療團隊、病人、同學互動中,讓他學會用更寬廣的眼光看待事情。 談及常見女性癌症,乳癌與子宮頸癌肯定是榜上有名,但你可能不知道,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臺灣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的機率排名第5,而其成因則與不正常的子宮內膜增生有關。
子宮內膜癌名醫: 肥胖、過敏體質都是氣喘元兇!胃食道逆流、憂鬱症共病別輕忽,6招防惡化
大家要留意,肥胖在香港已成為嚴重的健康問題,根據衞生署的數字,2014至2015年約有16%的成年女性屬於超重(BMI介乎23與25之間),有14%更屬於癡肥(BMI為25或以上)。 人體內的脂肪組織會將身體內其他荷爾蒙轉化成雌激素,而過量的雌激素是大部分子宮內膜癌發病的主因。 35歲的程姓婦人2年前發現下體異常出血,就醫發現竟罹患子宮內膜癌,這項訊息讓她和丈夫感到晴天霹靂,一度認為「死定了」! 沒想到接受高劑量黃體荷爾蒙治療8個多月後,子宮內膜恢復正常,醫師還建議可以生小孩,藉助試管嬰兒技術,在3個月前產下一對龍鳳胎,讓全家人欣喜若狂。
子宮內膜癌名醫: 罹患子宮內膜癌非末日!子宮內膜癌4大分期、早期治療存活率達9成
此屬不太常見的例子,他推斷病因為賀爾蒙治療藥物所致。 「病人已服用藥物4年,其實剛開始服此款藥物時就要做婦科檢查,定期量度住子宮壁厚度。」因藥物副作用無法避免,張醫生建議此類病人應加強意識,身體一有異樣就立即求醫。 「民歌才女」邰肇玫是臺灣民歌時期知名創作歌手,風靡一時,如今的她則是抗癌宣導大使,溫暖許多癌友的心! 103年,她因為出現大血塊就醫檢查,赫然發現子宮內膜癌第三期,堅強迎接手術和化療,挺過癌症打擊。 醫師也提醒,子宮內膜癌會有不正常出血,提醒女性提高警覺。 圍絕經期功血以經期延長、經量增多或陰道不規則出血為特點,與子宮內膜癌症狀相同,因此對於此類患者,即使婦科檢查無陽性發現,亦應行分段診刮病理學檢查排除內膜癌變方可對症治療。
子宮內膜癌名醫: 子宮該切除就要切除
好消息是,子宮內膜癌是預後良好的癌症,這是因為九成的病人有早期子宮出血的警訊出現,因此不要輕忽身體發出的訊號。 化療很少單獨應用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多用於特殊類型的子宮內膜癌,如漿液性、透明細胞癌等;或是復發病例;或是具有復發高危因素的手術後患者,如G3,ER/PR陰性者。 化療中主要應用的藥物有鉑類、紫杉醇以及阿黴素類藥物,如多柔比星等。 子宮內膜癌名醫 目前多采用聯合化療,化療方案有AP、TP、TAP等。 子宮內膜癌名醫 宮頸管腺癌可有宮頸管增粗、變硬呈桶狀,可通過分段診刮、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組化確診。 子宮肉瘤有子宮短期內增大,變軟,查體觸及子宮包塊,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有助診斷。
加上脂肪組織會刺激身體產生胰島素抗性,較易激發癌細胞生長,肥胖的人又經常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導致免疫反應減弱及氧化壓力增加,降低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的能力,增加癌細胞生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婦癌研究中心負責人賴瓊慧指出,子宮內膜癌又可細分幾種類型,以「類內膜型腺癌」最常見,亮細胞癌、漿液細胞癌、腺肉癌則較為少見,但十分惡性。 放射治療分體外和體內兩種,前者一共做25次,合共5星期,照射病發部位和盤腔。 後者只做2至3次,病人須做局部或全身麻醉,再把導管放進陰道中做放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