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之一的中央紗廠於2011年業務北移,並在2014年以十億,將廠房賣予嘉民亞洲發展作數據中心[11];而南豐紗廠就在2018年改為創意空間The Mills。 重建項目完成後,加上近期由華懋集團發展的如心廣場啟用,形成荃灣區的新地標。 青衣山2025 1977年港府首先在青衣島所屬的荃灣成立全港首個「地區諮詢委員會」,負責與市民以提問及討論的方式研究政府在地區方面的政策,為日後設立區議會奠定基礎。 1982年港府推行地方行政改革,當時青衣島仍屬荃灣區,荃灣理民府的執行工作由荃灣政務處及荃灣地政處接手,諮詢工作則由荃灣區議會接手。 於入口處左右均有樓梯,左邊斜一點,右邊比較平緩,兩條樓梯均接回同一位置,可自由喜歡選擇。 沿途山徑多數由石屎砌成,旁邊有扶手欄杆,休息亭無數。
- 這自然徑是筆者沒有心思遠遊時出外閒走的其中一條經常性路線。
- 青衣新市鎮發展集中曬響東北角,而西面同南面都有好多油庫,好多重工業。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6,000,年齡中位數為 43.8歲。
- 而多個住宅屋邨或屋苑青衣邨、偉景花園、海悅花園、宏福花園、盈翠半島、青怡花園、翠怡花園、海欣花園等。
- 先於1974年建成青衣大橋,而靠近青衣大橋的長青邨於1977年落成,為青衣首座公共屋邨。
- 但荃灣區內最大型的商場則在1990年纔在舊荃灣碼頭附近出現——荃灣廣場,樓高6層和2層地庫,亦是區內首見有大型中庭廣場和繼太古城後全港第2個真雪溜冰場(溜冰場改建為商場)。
但時至今日區內的公共屋邨不經不覺已經超過五十年歷史,大部分建築物已經殘破不全,部分屋邨隨着區內迅速發展而清拆興建新型屋邨。 公共的大型屋邨計有4條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的屋邨,3條(原有4條)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屋邨。 隨着機場核心計劃的開展,加上政府決定改善青衣的橋樑運輸,青衣在10年內從只有2條跨海橋增加至7條行車橋(增建了葵青橋、長青橋、汀九橋、昂船洲大橋及青馬大橋)及供港鐵使用的青荔橋。 現在青衣居民的運輸選擇增多,堪稱四通八達。 從前運輸大癱瘓的情況在青衣已經不復出現,即使現時所有來往青衣的渡海小輪已經停航,也沒有對運輸造成影響。 三支香已經有鋪好的山路給人行走,路況良好的徒步路線吸引不少行山客,所以亦是行山的熱門路綫。
青衣山: 商場
單看地圖好似好遠,但不消10分鐘,就已經來到第一個checkpoint:4號觀景亭。 再行多15分鐘,就會到達3號觀景亭休憩處。 因應多項維港兩岸的大型基建工程陸續完成,《預算案》建議推動優化海濱項目,預留60億元發展新的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以改善海濱設施。
- 三支香在青衣島有其特殊作用,就是作為天然屏風。
- 不過荃灣區議會曾經「先行先試」,於2011年自資拜託香港科技大學,為整個荃灣區將來樓宇開展停止風洞測試研討。
- 這個觀景臺是拍攝青馬大橋的一個好地方,相對比較少大樹遮擋,繼續前往更佳位置拍攝青馬大橋。
- 青衣山(Tsing Yi Peak)喺香港青衣島南面嘅,係由一排三個峯砌成。
- 受事件影響,補習社今日休業一天,稍後維修天花。
區內有青衣島最大型的公共屋邨—長康邨、青衣島首個居屋屋苑—青盛苑以及青衣島首個私人屋苑—美景花園。 其他的住宅還有青華苑、藍澄灣、湧美村及上高灘村等。 區內設有三個公共運輸交匯處,包括長青巴士總站、長康巴士總站及美景花園巴士總站等。
青衣山: 青衣市中心
發展區位於寮肚山東面的半山,寮肚路為幹道,是新市鎮較後期發展的區域。 政府為了進一步發展青衣新市鎮,1980年代後期開始在寮肚山進行發展,作為青衣西路跨越山谷的行車天橋—寮肚橋於1985年及1987年分階段落成,將寮肚山半山與三支香半山連接着。 1988年,青欣臨時房屋區落成,為區內首個公營房屋。 該區首個公共屋邨是1990年入夥的長亨邨。 青欣臨時房屋區於1997年開始清拆,原址於2001年建成長宏邨。 區內設有兩個公共運輸交匯處,包括有長亨巴士總站及長宏巴士總站。
繼續沿青衣自然徑往下行,在青衣自然徑的南面入口離開。 1950年代前後紡織業興盛,如南豐紗廠在現時麗城花園至翠豐臺位置開設,紡織工廠集中包括南海紗廠、寶星紗廠、東南紗廠、東亞太平紡織廠、會德豐紗廠等。 就1961年荃灣的工人人數共有23,000人,佔當時新界工人總數的7成。 當時荃灣媲美英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更有小曼徹斯特(Little Manchester)之稱。 在1970年代前荃灣都是香港的工業重鎮,如1962年在全香港共有30間紗廠,荃灣在當中就佔有一半[10]。
青衣山: 全港5大橋景行山路線推介 青衣日落勝地/必去馬灣沙灘睇青馬大橋
不過為個山唔係諗住發展,所以亦都無車路上山。 前面嗰條就響北峯底,而後面啲條就打斜穿個三個峯底。 於荃灣站A4出口,樓梯盡頭向前走幾步到巴士站,乘九巴42M線至長宏巴士總站下車。 巴士班次比較頻密,每10分鐘左右就有一班。 青衣島於1898年7月1日,被英國正式接管。 1906年,港府於新界設理民府,青衣島被劃入南約。
不過荃灣區議會曾經「先行先試」,於2011年自資拜託香港科技大學,為整個荃灣區將來樓宇開展停止風洞測試研討。 經過數據證明,發現荃灣西站上蓋物業發展項目將會令荃灣空氣質素更為惡化,並嚴重影響荃灣社區的景觀[13]。 但政府最終沒有理會區議會以至地區人士反對聲音,如期讓項目的代理人港鐵為物業發展項目進行招標工作。 柴灣角工業區的範圍,東面至大涌道,西面至荃灣西約的麗城花園,北面至青山公路近愉景新城,南面至海盛路海旁,包括青山公路(荃灣段)中段及沙咀道前段的工廠大廈。 20世紀初,在美環街附近的水坑(即曹公潭),已經有磨香粉和染布行業駐足。 機場核心計劃於1990年代展開,機場鐵路正式興建,東湧綫及機場快綫均於1998年通車,並在青衣島設青衣站。
青衣山: 荃灣區
每年中秋節,附近住戶一家大小都會到青衣海濱公園散步賞月、野餐和玩瑩光棒,此為青衣居民近二,三十年來自發創造的傳統。 2022年,因應2019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第五波疫潮,港府決定興建六間社區隔離設施,以應付需要,其中一個社區隔離設施選址青衣航運路。 青衣社區隔離設施於2022年3月1日開運作,由保安局負責管理,同年5月12日因應疫情緩和而關閉。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230聯隊於12月12日登陸青衣島,青衣島也進入日治時期,日軍在現今聖保祿村山上一帶裝設防空探射燈。 約19世紀末,當時青衣為屬「荃灣四約」之一,青衣與海壩、葵涌及石圍角,四約首領組成「荃灣全安局」(荃灣鄉事委員會前身),維持荃灣、葵涌及青衣地區的治安。 青衣山2025 今日(3日)上午10時許,青衣青怡花園商場一樓一間補習社的負責人返回店舖時,發現店內天花有數塊石屎剝落,碎片有一隻手掌般大,幸好事件中無人受傷。
青衣山: 青衣自然徑 (青欣山) 1
2005年位於青衣東南填海區的九號貨櫃碼頭的6個泊位全面啟用。 九號貨櫃碼頭的填海工程,大幅增加了青衣島的陸地面積,大部分填海地均作港口後勤設施。 青衣山2025 部分土地用作商住綜合發展,例如2004年落成的藍澄灣及酒店項目。 青衣山2025 青衣島首個綠表置居計劃屋苑—青富苑,亦在該填海土地上興建。 1990年代開始,青衣島上的臨時房屋區陸逐清拆,部份空出的土地用作公營房屋發展或興建社區設施。 1995年清拆青發臨時房屋區及青健臨時房屋區,分別建成青宏苑及綠悠雅苑;1999年清拆青欣臨時房屋區及青安臨時房屋區,分別建成長宏邨及青逸軒。
青衣山: 青衣自然徑 注意事項
到達觀景亭後,繼續靠右依徑前行,便能俯瞰青馬大橋和貨櫃船。 青衣山2025 這條遠足路線輕鬆易走,指示清晰,石級雖多,但登頂後可將青衣島山水相伴的大橋風光盡收眼簾,絕對不虛此行。 沿路設有不少休閒及運動設施,點綴路徑的紫紅色葉子花(又名九重葛或簕杜鵑)和紫色的小葉馬纓丹,尤其值得細看。 不過鄉村又有自己分法,青衣島自成一角,屬青衣鄉事委員會。 青衣鄉事委員會曾經響島好有政治影響力,不過自從有區議會同已經廢咗區域市政局,影響力大不如前。 家上青衣住城人口多過村人口好多,影響力更加細。
青衣山: 小學
目視翠綠的三支香,便又為我的遠足字典增添了一條目標路線。 南灣山南面山坡有難得一見嘅香港巴豆,呢隻巴豆自從上個世紀,喺薄扶林發現之後就無見過。 後尾畀漁農處響呢度發現返,家下劃咗做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保護呢個品種[1]。 中峯叫做大山頂(Tai 青衣山2025 Shan Teng),係三個峯之中次高,海拔310米,個樣似錐形。
青衣山: 青衣邨
區內設有兩所小學,分別有聖公會何澤芸小學及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青衣島是香港重工業的集中地,設有造船廠、船塢、油庫及發電廠等,分佈於北部的樟樹頭、西部的茜草灣以及南部的南環。 1969年,中華電力公司位於青衣南環的青衣發電廠正式開始投產,於1998年停產及拆除,原址只剩下中華電力青衣中心。 1970年代,太古船塢及黃埔船塢原址被改建為住宅項目,原有的船廠分別從鰂魚湧及紅磡遷入青衣島西部的茜草灣,其後在青衣合作開設香港聯合船塢,船廠則位於北部的樟樹頭,設有兩個浮塢。 1982年地鐵伸延至荃灣區,令荃灣站周邊地區迅速發展為區內一個頗為人口密集的區域,帶動興建多個大型私人屋苑,包括綠楊新邨及荃景圍一帶的愉景新城、荃灣中心、荃威花園(荃灣區第一個大型私人屋苑)和荃景花園等。
青衣山: 區議會
到了1980年代中期,政府在門仔塘及龍洲一帶移山填海,將青衣島與牙鷹洲併合起來,平整土地來興建青荃橋,以舒緩青衣大橋的擠塞問題,及興建大量公營房屋並進一步擴大荃灣新市鎮。 1987年,青衣島首個租者置其屋計劃公共屋邨—長安邨入夥,其後青泰苑、長發邨陸續入夥。 1996年,原址牙鷹洲的華潤油庫遷走後發展成私人屋苑—灝景灣。 區內設有一個公共運輸交匯處,為青衣區最大的公共運輸交匯處—長安巴士總站。 區內還有領展的重點商場及青衣島上第二大型商場—長發廣場、青衣東北公園、青衣海濱公園等。
青衣山: 區議會議席分佈
一說青衣島個海多青衣魚,另一說係青衣以前好多船到,交易會磅衫,叫稱衣,叫叫下叫青衣。 青衣山(Tsing Yi Peak)喺香港青衣島南面嘅,係由一排三個峯砌成。 因為遠睇似三支香一排,所以又叫做三支香(Sam Chi Heung)。 青衣山喺古代地理有另一種意思,就係海上面嘅山,即係青衣島咁解。 青衣自然徑又叫回歸紀念徑,在1997年青衣自然徑加建行人徑及涼亭部份。
青衣山: 青衣青怡花園商場補習社天花石屎剝落 負責人指今日暫停營業
從前青衣的運輸依賴單線雙程行車的青衣大橋,該橋原由當地重工業企業投資興建,以便方便工人往來及運送物料,另有青衣碼頭的渡海小輪,後來大橋移交政府,及後因應運輸需求量大橋被擴建。 每當青衣大橋發生事故,或颱風後大量貨櫃車同時駛到葵涌貨櫃碼頭交收,青衣的運輸便告癱瘓。 青衣是香港第五大島嶼,人口超過二十萬人[2],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 今日的青衣島,其實是由三個海島填海連結而成。 這三個島分別是青衣主島,以及位於今日青衣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青衣位於維多利亞港西北部,其北面及東/南面水域(藍巴勒海峽)皆受保護海港條例規管。
欣賞過後,原路折返回主徑,向右行繼續上山。 又來到了另一個大涼亭,此時靠左行開始落山,途中會看到另一條標高柱,地圖上沒有標示名稱。 繼續向前落山,右手邊可看到牙鷹洲油庫,沿途有不少休息位,非常適合老人家晨運。 只要沿山徑一直往下走,大約15分鐘來到了石屎平路,再行多數分鐘,便來到了南面的出口。
青衣山: 青衣自然徑行山路線【離開方法】
青衣新市鎮發展集中曬響東北角,而西面同南面都有好多油庫,好多重工業。 萬一有大災難,青衣山就好似屏風咁隔開兩邊。 在山頂與青馬大橋打卡後,可以往1號觀景亭的方向行去。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左轉沿青瞰徑往下走到五條分岔路的交匯點,連接葵青慶回歸健康徑及青雲徑。 青衣島英文寫做Tsing Yi Island,而再早一啲又寫做Tsing-I Island。 早期地圖上面,青衣島個位標咗青衣潭或者青衣潭山。
青衣山: 青衣三支香行山路線|靚景行山路線 青馬大橋/海景/日落景!主要是水泥樓梯路
最早在該區發展的是德士古石油公司,在這區建立了油庫,1950年代周邊地區陸續有工業發展,例如太古汽水廠在這裏設有廠房。 在1970年代油庫遷出後,原地發展成住宅海濱花園。 青衣山 隨着物流業的發展,基於這帶接近葵涌貨櫃碼頭,這區在近年更加有大量物流公司遷入,形成一個物流區。
青衣山: 新界西 1955 屋苑
望西北見到寮肚山、馬灣海峽、同青馬大橋,望西就去到大嶼山同香港迪士尼樂園。 備註:青衣自然徑路段平坦易行,長度亦適合短途郊遊,花半日來絕對不錯。 不過雖然路段的健體、休憩設施充足,中途卻沒有廁所或者補給點,大家在起點的長宏邨就記得先補給了! 網上不少資訊教人在青衣自然徑的山坡小徑落引水道拍攝青馬大橋日落,但有一定危險性,而且日落後會入黑,沒有電筒是無法返回起點,必須量力而為。 在長宏邨巴士總站(或長亨邨)沿寮肚路上走至車道盡頭,便是青衣自然徑入口。
在青衣東北公園,可以欣賞到汀九橋的景色,不論是日落還是夜景打卡都一流! 在日落時,太陽時會穿過大橋後方,乘這個時間拍攝,汀九橋橋上行車全變剪影。 如果找到適當的角度,可以拍到太陽剛好在汀九橋「V」形鋼纜正中間,拍出橋上車軌的景色。 青衣山個北峯叫做大山尾(Tai Shan Mei),係三峯之中最矮,海拔261米。 山峯東北低啲嘅地方有配水庫,上面重有波地。
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盈翠半島,翠怡花園,灝景灣,青華苑,藍澄灣。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6,000,年齡中位數為 青衣山 43.8歲。 青衣山已經有鋪好嘅山路畀人行,所以係行山熱門路綫。
青衣公園、青衣運動場、青衣游泳池及青衣市政大樓等設施皆為區域市政局籌劃興建。 2000年「殺局」後,島上的市政服務分別由食物及環境衛生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手。 中峯其實還可以從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青衣分校旁的山路上山,這條山路可以到達中峯到北峯之間。 山腰中間有一條湧,附近還有一些農民在耕作。 還有腳力的,不妨繼續行程,前往【第八十三步︰三支香】欣賞昂船洲大橋,只有3.5公里,徒步大約2小時。 從青瞰徑拾級而上,可遠眺汀九橋及屯門公路。
1941年進入香港日佔時期,青衣島隨荃灣區被歸入九龍地區。 英國收回香港後,恢復理民府制度,青衣島再度劃入南約。 1956年,青衣島跟隨荃灣從南約分拆出來。 青衣山面積佔青衣島一大半,與本島西北方的寮肚山(青欣山)之間有一個山拗,上建有青衣西路。 青衣山2025 三支香三個峯由北向南矮至高排列,最高的南峯有33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