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太歲」是在農曆新年至正月十五期間進行中國傳統習俗。 除嗇色園黃大仙祠、紅磡觀音廟、大坑蓮花宮、粉嶺蓬瀛仙館外,上環文武廟亦是香港熱門攝太歲地點。 上環文武廟是一座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臺,前進則置有擋中。 廟內各處均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壁畫,別具傳統工藝特色。 1958年,政府修訂有關條例,訂明文武廟廟宇及嘗產收益,除用於每年供奉神祀、重修廟宇及擴建嘗產外,亦將用以開辦學校教育華人子弟、資助香港華人慈善事業及擴充東華三院發展醫療服務。 多年來,文武廟經多次重修,於1994年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更於201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位於上環的文武廟,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大約在19世紀中期落成,當時文武廟不僅是供奉文、武二帝的地方,也是華人議事及仲裁的場所。 文武廟組羣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石灣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畫,盡顯昔日工匠的鬼斧神工。 廟內更有逾百年歷史的文物,包括:清朝道光年間的銅鐘及一臺造於1862年的官轎。 文武廟於1994年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更於201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文武廟牌位: 文武全材.金榜題名
時至今天,東華三院董事局和社會賢達每年仍會齊集廟內舉行秋祭典禮,酬拜文武二帝,同時爲香港祈福。 文武廟對本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 由於文武廟的神祇與香港作為漁村的傳統地位有別,深入瞭解其背後的動機或原因十分必要,有助加深我們對早期香港社會發展狀況的瞭解。 文武廟組羣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刻、木雕、灰塑和壁畫,盡顯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 廟祀服務轄下有廟宇、簽品哲理中心及牌位庫,合共13個服務單位,讓善信參拜祈福,並提供延生祿位及往生神位供市民認捐,所得捐款用作資助各項慈善服務。
-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 文武廟的石灣陶脊於1893年建造,當中的陶塑展現粵劇戲臺的場景,造工精細。
- 荷李活道文武廟內還擺放了城隍、包公、福德神祇及十殿閻王,都是傳統上保祐官運亨通、事業順暢的神祇。
- 有趣的是,文武廟和公所的墀頭均飾以磚雕,而列聖宮的墀頭則以石灣陶塑為裝飾。
- 1908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4],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
- 訂閱電子通訊
屋脊及正面外牆飾有精美的灰塑,正門上方的木雕簷板亦雕工精細。 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的東華三院文武廟善德宮於本年農曆七月廿五至廿六 / 新曆八月三十一至九月一日(星期六及日)舉行「中元吉祥思親法會」。 是次法會邀得本港著名道館蓬瀛仙館主持法會科儀,為先靈虔誠禮修經懺,祈求先人減罪添福,福蔭後人,同時藉此提倡孝悌精神,弘揚倫理道德之重要,締造家庭和諧。
文武廟牌位: 文武廟
文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佈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列聖的神龕。 東華三院一向重視傳統公共服務及中國風俗,致力提供高質素的服務,以滿足社會人士對傳統祭祀、殯儀服務及殮葬設施的需求。 現時公共服務部主要提供三大類主流服務,分別為殯儀和殮葬服務、廟宇和祭祀服務,及傳統文化服務,合共管理24個服務單位及重點計劃,服務所得收益均作東華三院慈善用途,發揚寓傳統於慈善的特色。 但不要以為是黑社會儀式,在香港早期,「斬雞頭、燒黃紙」可是香港政俯認可的宣誓儀式。 不過,也不是隨便燒燒斬斬的,必須是在上環文武廟(又稱東華三院文武廟或荷李活道文武廟)舉行,纔有法定效力。
是次法會參與的善信踴躍,法會的第一天,早上九時多,已經有善信在法會場外排隊等候進場;就規模而言,這是文武廟近年來舉行的最大祭祀活動之一,兩天法會合共超過一千人次前來參加。 這項活動讓本地道教界人士、善信和遊客聚在一起,共同向先人表以孝心。 訂閱電子通訊前,請先細閱我們的「私隱政策聲明」 及「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有關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物料或促銷資訊。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 「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 法國社會學巨匠塗爾幹(Emile Durkheim)曾經指出,人類崇拜具神聖地位的圖騰或宗教,其實是崇拜他們自己的社會;或者說對宗教的信仰,實質是折射了自己追求的價值與理想。
文武廟牌位: 香港十八區景點
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為重檐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 公所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價值。 1908 年,港英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將荷李活道文武廟的管理權交予東華醫院。 每年東華三院董事局與社會賢達仍會齊集於東華三院文武廟內舉行秋祭典禮,禮拜文武二帝,同時又為香港祈福。 位處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Man Mo Temple)約始建於 1847 年前後,擁有逾百年歷史,整個廟宇建築羣由文武廟、列聖宮、公所組成,只是一般人已習慣籠統稱為「文武廟」。 文武廟旁的列聖宮,顧名思義,擺放了諸位聖人及先人牌位的地方,主要神祇是觀音娘娘,也有供奉財神及其他大小神祇。
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佈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 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爲重簷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爲捲棚頂的廂房。 位於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原爲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 文武廟牌位2025 公所現爲簡單的一進式建築,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價值。 文武廟爲廟宇組羣,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 該廟宇由華人富商興建,估計於一八四七至一八六二年期間落成。
文武廟牌位: 東華三院文武廟
東華三院屬下設有3間殯儀館,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高質素而價錢合理的殯儀服務。 文武廟牌位 本院設有殯儀熱線,有需要的市民可透過電話查詢相關資料,包括安排服務及預算查詢等。 此外,本院亦為經濟有困難的家庭提供廉價或免費的殯儀服務;同時本院亦會舉辦殯儀服務座談會,讓市民特別是長者可初步認識殯儀安排。
文武廟牌位: 文武廟
後者的其中一個說法,是有功名者纔可拜孔子,未得功名且祈求文運亨通者,只能拜文昌帝,所以文昌帝在民間更廣為流行。 但問題是,文、武二神還是各受香火,甚少同置一廟,共同受到供奉。 文武廟,是東亞文化中供奉文帝文昌帝君或孔子、武帝關帝君的一類廟宇。 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是指北方通常將孔子供奉在文武廟中,而南方的文武廟一般供奉文昌帝。
文武廟牌位: 上環文武廟
英文翻譯可按廣東話翻譯成Man Mo Miu/Temple,一般特指香港文武廟,也可按漢語拼音翻譯成Wen Wu Temple。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文武廟牌位: 文武二帝廟
東華三院文武廟(英語:Man Mo Temple)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早期的中式廟宇。 由於香港開埠初期,香港的法制還未完善,因此成為早期香港政府批准下可以沿用中國民俗方法進行「斬雞頭、燒黃紙」的宣誓及裁決華人之間的糾紛。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約於1847年至1862年期間落成,由坊眾管理。
文武廟牌位: 香港最有名的廟宇打卡點
文武廟的石灣陶脊於1893年建造,當中的陶塑展現粵劇戲臺的場景,造工精細。 有趣的是,文武廟和公所的墀頭均飾以磚雕,而列聖宮的墀頭則以石灣陶塑為裝飾。 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以鋼架屋面。 文武廟牌位2025 門框以花崗石建造,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意義,至今仍保存良好。 公所現已改建為紀念品商店,而附連於公所後面的善德宮則是於1994年加建的現代構築物,供人們拜祭祖先之用。 文武廟組羣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刻、木雕、灰塑和壁畫,盡顯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
文武廟牌位: 廟宇及祭祀服務簡介
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是指北方通常將孔子供奉在文武廟中,而南方的文武廟一般供奉文昌帝。 文武廟牌位2025 2015年,東華三院計劃把文武廟旁空置10年的東華三院李西疇紀念小學校舍重建為21層青年宿舍。 香港開埠初期,香港的法制還未完善,現在表示所作供詞並無虛言,只須在監誓官之前舉手宣誓就可以,但在開埠之初,中國人宣誓的方法是燒黃紙及斬雞頭[6],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規定要在文武廟內舉行。 東華三院文武廟善德宮主辦的「中元吉祥思親法會」邀得本港著名道館蓬瀛仙館主持法會科儀。 是年提供的附薦牌位服務超過逾千個家庭,收益概撥充東華三院善款。
文武廟牌位: 上環總覽
現時,東華三院董事局每年也會按照傳統,於文武廟舉行隆重的秋祭儀式,酬謝文武二帝,同時為本港市民祈福。 文武廟為廟宇組羣,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2]。 該廟宇由華人富商盧亞貴及譚亞財興建,估計於1847年至1862年期間落成[3]。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 在過去百多年,東華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 現時東華三院共有264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27個中西醫療?
文武廟牌位: 香港旅行者の必読記事
反而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在《香港碑銘彙編》中曾粗略提及,由於清代不但有文科舉的考試,還有武科舉的考試。 於是便有人把文昌帝與關聖帝合祀,讓所有追求功名者──文科或武科──有「一站式服務」,便利信眾祈求作福,並給予保佑,因而便有了文武廟的興起。 (註8)以此觀之,設立文武廟的主要作用,是讓那些有心追求功名者,獲得神靈保佑,如願以償。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大埔文武二帝廟由七約鄉眾合力興建,於一八九二年落成啟用,作為太和市議事、仲裁和祭祀的場所。 文武廟爲兩進三開間建築,正立面有兩座花崗石鼓臺,前進置有擋中。
由此可見,這座香港最早期的中式廟宇,在當時多有「江湖地位」。 攝太歲是在農曆春節至正月十五期間,文武廟會出現「攝太歲」的人潮[7]。 據中國傳統習俗認為,每一年都有一位神祇(太歲)掌管當年的一切凡間事務。 有的人生肖沖犯了這位太歲,便是所謂「犯太歲」,可能會流年不利或百事不順。 為求心安理得,他們會到供奉太歲的廟宇,作個太歲福來化解,以求平安順遂,這便是香港人說的「攝太歲」。
一九〇八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 文武廟牌位 文武廟牌位 文武廟牌位2025 時至今天,東華三院董事局和社會賢達每年仍會齊集廟內舉行秋祭典禮,酬拜文武二帝,同時為香港祈福。 文武廟對本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
善德宮一切所得收益將概撥充東華三院善款,以作為社會服務經費,行善積福,功德無量。 而是次法會提供的附薦牌位,服務超過一千個家庭,收益同樣撥充東華三院善款,種善因,積善果。 文武廟牌位 一九〇八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
生服務單位;51個教育服務單位及180個社會服務單位,涵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另東華三院文物館負責宣揚東華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以推動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 除文武二帝外,文武廟還奉祀包公及城隍,廟內又同時置有兩件有逾百年曆史的文物,包括:清朝道光年間(1847年)的銅鐘,以及一臺造於1862年的官轎。 每年秋天,文武廟都會舉行盛大的秋祭典禮,酬謝文武二帝,併爲香港市民祈福。
文武廟牌位: 上環一日遊第23站
1908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4],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 文武廟牌位 時至今天,東華三院董事局和社會賢達每年仍會齊集廟內舉行秋祭典禮,酬拜文武二帝並同時為香港祈福。 文武廟於1847至1862年間落成,主要奉祀文昌及關帝,是香港開埠初期中上環一帶的華商及居民的祭祀中心。
文武廟牌位: 香港旅行者の必読記事
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正立面有兩座花崗石鼓臺,前進置有擋中。 文武廟牌位 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佈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 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為重簷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 位於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 公所現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價值。 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5],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臺,前進置有擋中。
1918年,曾有兩個大商人打錢債官司,雙方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法庭調解無力,只好讓他們到文武廟去「斬雞頭」。 到了廟中,原告不肯先跪下發誓,被告也不肯,於是雞頭沒斬成,回到法庭,法官因原告不肯先下跪發誓,說明他心虛、理虧,反判原告有罪,被告無罪。 按此推論,到了明末清初,以忠義著稱的關羽,取代了姜太公,成為武廟神祇;文廟中的神祇則改為文昌帝或梓潼帝君,取代了孔子。
文武廟牌位: 上環總覽
進入廟後,買一份太歲香包,在太歲符填妥犯太歲者的出生年月,上香祈求後,把太歲符交給廟祝,由廟祝將太歲符「攝」在當值太歲的腳下,即功德圓滿(但年底要回來酬神)。 即使時至今天,舉凡校內終期試或公開試前仍會有學生來祈求學業進步。 至於武帝,則是「關聖帝君」,也就是關公關二哥,不需多介紹了吧! 武帝則主祀事業運勢,上班族如要祈求事業順利、升職加薪,便會帶備祭品向關二哥祈福求簽! 荷李活道文武廟內還擺放了城隍、包公、福德神祇及十殿閻王,都是傳統上保祐官運亨通、事業順暢的神祇。 文武二帝廟為兩進一天井建築,前進設有屏門,兩側為耳房。
文武廟牌位: 上環文武廟點去(怎麼去)
另外,東華三院積極推動環保殯葬,提供海上及花園撒灰服務,讓市民有多樣的綠色殯葬選擇。 文武廟牌位2025 本院轄下的義莊亦讓海外華僑及本地居民暫時寄厝先人靈柩或骨殖;而靈灰安置場則為公眾人士提供短暫的靈灰安置服務。 文武廟組羣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畫,盡顯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
文武廟牌位: 香港最有名的廟宇打卡點
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建於1847至1862年間。 廟內大殿供奉文昌(文帝)及關帝(武帝),列聖宮供奉諸神列聖,公所當年為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 1880年,東華醫院獲文武廟值理及坊眾支持,於廟旁的中華書院成立義學。 1908年,政府制訂《文武廟條例》,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 2014年,東華三院的秋祭儀式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文武廟牌位: 廟宇及祭祀服務簡介
文武廟主要爲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 文武廟牌位2025 訂閱電子通訊 您只須填妥姓名及電郵,便可取得香港地方誌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地方誌中心」)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文武廟牌位: 文武全材.金榜題名
該廟宇由華人富商興建,估計於一八四七至一八六二年期間落成。 文武廟牌位 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 作為中西區文物徑–上環線的其中一站,文武廟更是本港的熱門旅遊勝地之一。
一九八五年,大埔七約鄉公所獲政府提供技術支援和財政資助,為文武二帝廟進行大規模修復工程,使之回復舊貌。 思親,隨了藉法會追悼自己的先人,亦是感謝大自然那位慈悲的母親。 宏偉的文武廟,飾有石灣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畫,精美絶倫,盡顯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 廟宇有兩種山牆,即文武廟的弧形山牆和列聖宮與公所的三角山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