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念念不能離此藏識。 而心之在染淨者。 小乘悟不及此。 八識2025 豈能全證涅槃乎。 我們來看,佛陀度化眾生之前,他一定有一個妙觀察智的啟動,就是他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 佛陀要度化眾生,啟動度化眾生之前,他要觀察每一個眾生的自相。
- 2、另一說法認為要到解脫道的剛成佛時,方得現起。
- 他也不著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都斷了。
- 此處特別加以說明的一點,所謂「識體四分」之說,正確的說,並不僅限於八識識體,而是包括各各相應的心所在內。
- 當時的眼睛與耳朵都在受苦、受樂,所以我們的六根無時無刻都在受苦、受樂當中,它的作用從來沒有停止過。
修行人知道這道理,懂得惜福感恩,不會因一輩子的平順而驕奢得意,除了知福、惜福外,更要能造福。 《六祖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要得到佛法,最實際的做法就是在世間磨練、在生活中鍛煉,世間就是成就我們的地方。 所以道即生活,生活即道,諸佛菩薩之所以能成就,也都是在世間修煉,沒有天生的釋迦佛、彌勒佛、觀音菩薩。 一名阿賴耶識,此雲無沒,以真如隨生死而不失不壞,故云無沒。 又云藏識,以具三藏義故。
八識: 第一類【經義】
由本識隨之而生眼、耳、鼻、舌、身等五識。 (二)第二時期:以「空」破「有」。 楞伽(léng qié)經(梵語:लंकावतारसूत्र,羅馬化:Lankāvatāra-sūtra),漢譯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 本經說明清淨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是禪宗以及法相宗(唯識宗)的重要經典之一,中觀學派論師清辯亦援引本經解釋中觀空義。
- 五塵是五根所照,為五識所緣。
- 小乘愚法聲聞。
- 10、果德:此「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二句,是指平等性智的妙用。
- 第一能變:就是依本性所起的「有」的作用,名為「阿賴耶」識(即第八識,世俗外道名為靈魂,普通人都誤認靈魂為己,可說是糊塗蟲)。
- 第六識又稱為意識,了別法塵。
- 一根悟而根根齊悟。
- 從劫至劫手不釋卷。
從我說話的聲音,你感覺到我好像喉嚨不太好,氣管好像有點問題:「或者是感冒吧!」從聲音裡面你也領略到這個,這也是法塵啊! 聲音上也會顯現出法塵,譬如這個人說話的音質好不好聽,南部人說:「這個人說話時破格、破格。」1對不對? 另一個人講話時,您心中想:「唔!聲音很好!」這也是法塵,故說五塵上各有法塵。 而說第七、八識都是從第六意識心體中細分出來的? 事實卻相反:意識反而是以第七識意根及第八識所生的法塵作為祂的俱有依緣,才能從第八阿賴耶識心中流出意識種子而出生。 轉識成智是基於佛教對「識」與「智」的理解而決定。
八識: 佛教用語列表
《瑜伽師地論》中記載,阿賴耶識或於一時唯與「末那」俱轉[8],「末那」恆與我見我慢相應,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9],意識依染污末那,而受相縛,不得解脫[10]。 八識 真諦譯《決定藏論》對應段落稱,阿賴耶識常與「我慢心」相應生,意識依「心」得立[11]。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有關於識蘊有兩個說法:一為心意識三分,心、「末那」與識並列[4];二為本識和轉識二分,「末那」是七轉識之一[5]。 玄奘譯《顯揚聖教論》中,提到識有八種,為阿賴耶識、五識、「意」及意識[6]。
具勝定至發光地。 生妙慧至焰慧地。 俗難奪至難勝地。 離功用越二乘。 則初地俱生我執。
八識: 八識規矩頌 第1集
在佛教中,「識」與「智」既是認識論的範疇,既含假真,亦帶染凈。 在定位上「識」與「智」分屬有漏界和無漏界,前者虛假染污,後者真實純凈。 八識 因此,若要超越生死輪迴,必須捨染歸凈,方可贏得人生的解脫。 四智是道諦所攝,所以只是無漏,即諸佛的功德及身、土等,皆是無漏的種姓所生。 諸佛已經永遠捨棄一切有漏法的種子,雖然有示現作生死身、業、煩惱等,和苦、集諦相似,然而實在是無漏道諦所攝。 [0449b08] 捨藏空異熟。
凡此皆以其我相堅固故。 八識2025 思量即其我執。 我執即七識妄見之識性也。 認執我之識神。 無剎那之慧根矣。 八識 [0445a09] 八識 見分既不清。
八識: 如來藏
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 八識2025 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 八識 「識」之梵語原文為「vijñāna」,音譯毗闍那,係由字首「vi」,含有分析、分割的意思,與動詞的語根「jña」,有了與知,兩者所組成。
八識: 八識規矩頌 第3集
【第七識頌】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恆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三境中,第七識是帶質境──夾帶了第八識的本質,形成自己的「所緣境」,然後執其為「我」。 此外,三性中,第七識屬「無記性」,但因為和四大根本煩惱相應,為其所覆蓋,所以是「有覆無記」。
八識: 八識
雖此龍常在定中,但未破無明,所以還會發脾氣,要顯顯神通。 若牠有定力,即使聽六祖說你不能化小身之語,也不會被動搖的。 法達哭並非是受委屈而哭,也並不是受任何人欺負、壓迫。 他這個哭,是因感激得喜極而泣,所以說「不覺」,不知道就哭起來了。
八識: 佛陀的教化——超越認知治療的根本療法
所以此識為總報主趣生體。 八識2025 俱由他業力生耳。 八識2025 如乾土不能相握。
八識: 菩薩乘
第七及第八識都在黑洞裡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深藏在內心裡。 左腦是連接外在環境的前五識,右腦的松果體是連接黑洞內在心靈的後二識。 中國人常說的「第六感」、「打禪七」或是「三心二意」,都是源自佛學八識,其中「三心」即是指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意」是指第六意識與第七末那識。 瞭解佛學八識後,我們會發現古代佛學與現代量子力學及電腦資訊理論是有相同的觀點,佛陀可以說是古代及人類第一個物理學與電腦學教授及大師。 《八識規矩頌》凡四章四十八句。
八識: 八識三用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 不審何身寂滅。 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 即同草木瓦石。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
八識: 因緣
在十地滿心金剛喻定現前時,大圓鏡智現起,這就是究竟位。 在究竟位中,諸漏永盡,性淨圓明,到此位時,第六識方純淨無漏,即轉成妙觀察智,而圓明普照於大千世界矣。 一、行相: 意識的活動,範圍廣泛,千頭萬緒。 因此、它隨時變易,來應付各種不同的境界。 頌文中首句「性界受三恆轉易」,性,是善、惡、無記三性,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受是苦受、樂受、捨受三受,或加憂喜二受成為五受。
八識: p007 八識規矩頌
所以鑒因知果,事先便有跡象可尋,此即是「三界輪時亦易可知」也。 二、識量: 識量有三,曰現量、比量、非量,見第七講。 前五量唯是現量,第六識五俱意識初起,第一剎那是現量,第二念即墮入比量。 獨頭意識中的定位意識是現量,夢中意識是非量,散位意識通於三量。
妙用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這纔是正法。 僧人法海,就是記載六祖壇經的法師,故機緣品以他為首。 八識 法海禪師我不敢說他是好第一,但當時他必定以為自己是六祖大師的大弟子,故把自己寫在頭一個。 你們想想,在當時黃梅有幾百人出去追趕六祖大師,追到大庾嶺。
八識: 第一肢:Yama 持戒
你心若悟,就可將法華妙義轉動了。 八識2025 你誦法華經有十多年的功夫,但不明白其義,就好比和經的義理成了冤家對頭。 八識2025 沒有妄念就是正念,但一有邪念,有貢高我慢,以為我念經就有功德,那就成邪了。
八識: 第一卷 要旨總說
知覺出而生眾生。 故知三界非能拘我也。 八識2025 八識2025 善被善業所束。 惡被惡業所制。 八識 縱至非非想處。
不然多打葛藤。 定為奘大師所唾棄耳。 [0445c19] 引者能牽引業也。 滿者能完滿業也。 有以一業招一果者。 有以一業引多果者。
八識: 有情眾生的八識與本覺:唯識學的真正內涵
二、無愧: 無愧者愧之反,做了壞事,不畏清議,不怕批評,謂之愧。 它「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人到了無慚無愧的時候,了無忌憚,什麼不仁不義、寡廉鮮恥的事都做得出來。 六、惡見: 即不正確的見解,此又稱邪見,此有五種,一者身見,即是我見。 二者邊見,即於我見上執常執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