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捷運的品牌標誌(企業識別標誌)則以上述標誌為基礎調整。 現行品牌標誌是第四代版本,自2021年3月25日起使用。 臺北捷運的識別標誌呈六角形造型,上下兩半互為依扶,隱含兩儀六合混元一體瀰漫宇內之意,二「人」字圖案,作雙向奔馳乃人來人往之意,並代表捷運系統堤供民眾運輸之效能,外型有如鳥之飛翔,有捷如飛之意,色彩以藍、白兩色顯示沉靜、清潔與速捷。
臺北捷運設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包括導盲磚、無障礙驗票閘門、電梯和車廂內的輪椅專用區等。 萬景峯會所設施 候車月臺並設有夜間安心候車區,保障夜間乘客搭乘捷運的安全[43]。 部分車站的升降設備也陸續分批汰換,升降機由原本的油壓牽引式電梯,改成無機房式牽引電梯。 電扶梯方面,也增設節電裝置,一段時間無人搭乘時,自動進入怠速運轉狀態,直到有人員搭乘時再恢復正常運轉。
萬景峯會所設施: 營運措施
結束自1997年3月28日淡水線通車後,與木柵線形成同系統卻互不相連的的兩條獨立路線。 萬景峯會所設施 2000年8月31日板橋線龍山寺站-新埔站、小南門線通車;同年12月30日南港線市政府站-昆陽站全線通車,至此初期路網完工。 該項目由市區重建局的前身土地發展公司提出重建,項目稱為「荃灣七街重建項目」。 以古亭站為例,位於出口一設有古亭站和該段通車的紀念銘板。
- 全部路線完工後,路網總長度將達到250公里,預計每日可運送360萬人。
- 東門站為橘線及紅線之轉乘站,BMTC原先規劃兩線的另一轉乘站民權西路站亦為跨月臺轉乘設計,後來實際興建時取消,因此臺北捷運的同月臺平行轉乘服務不會形成雙胞胎轉車組。
- 現臺北捷運各站之車站紀念章,大多以該站文化、觀光為主軸,供遊客作為紀念。
- 由於發展出現40億港元虧損,市區重建局向信和置業提出以荃灣運動場(楊屋道球場)西面的部分發展荃灣七街重建項目的連繫項目──御凱。
- 生活配套完善亦是萬景峯的優勢,屋苑基座設大型商場,有各式商店及食肆,亦可步行至毗鄰的楊屋道街市,可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2015年7月6日土城線永寧站延伸至頂埔站完工通車,板南線至此全線完工通車。 伴隨頂埔站通車,臺北捷運公司亦在官方網站公佈除文湖線以外的四條高運量路線列車時刻表。 萬景峯會所設施2025 一座位於紅線竹圍站-關渡站段上,為臺鐵淡水線「關渡隧道」改建而成;一座位於棕線麟光站-辛亥站段上,俗稱「福州山隧道」。
萬景峯會所設施: 初期路網
2012年1月5日新莊線大橋頭站-輔大站段正式通車,營運路線從忠孝新生至輔大,在臺北市與已經通車的蘆洲線共線,合稱新蘆線。 2004年9月29日,因新店機廠附近住戶催生於機廠頂樓加蓋的小碧潭支線完工通車,從小碧潭站上車於七張站轉乘新店線[16],自此時起,來往新店與臺北市區的列車班次受新店線軌道配置與支線的影響而無法加密。 萬景峯會所設施2025 1998年12月24日淡水線臺北車站-中正紀念堂站段、新店線中正紀念堂站-古亭站段及中和線完工通車,此時中和線暫經由古亭站南側橫渡線與淡水線直通運行。
1986年6月27日,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籌備處成立[9],除了準備進行臺北捷運興建工作之外,也逐步進行路線修正。 1987年2月23日,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簡稱臺北市捷運局)正式成立[9],建議把藍線延到南港、木柵線改成現在的走法、將淡水線和新店線及中和線分開、增加維修軌,就成了第二版“初期路網”,走回原本BMTC的規劃方式。 1990年初才加入內湖線和土城線,初期路網到此才正式計畫完,並在遠期路網留有環狀線第一階段及南環段(當時為木柵線支線)、臺北捷運紫線(林口—桃園機場)之雛形[7]。 此路網的特色是由數個L型路線環環相扣,在市中心區格狀路網有12處轉乘站,旅客可以多元選擇適宜轉乘車站到達目的地。
萬景峯會所設施: 荃灣西 @中原樓市片區
至於高運量路線各站皆有6節高運量車廂長,僅小碧潭站為3節高運量車廂長。 除了文湖線外,其餘路線皆於列車進站前播放各路線專屬之進站音樂,唯獨於平行轉乘車站與非地下車站,無設置進站音樂。 中期導入車站編號系統前,廣播內容為:「轉乘1號文湖(2號淡水信義/3號松山新店/4號中和新蘆/5號板南)線,請在本站換車。」和「Transfer station for the Line○.」。
萬景峯會所設施: 路線命名
然而2015年5月25日起,為了配合「捷運聲音地景計畫」,中和新蘆線各站的警示統一為鳥鳴聲[48]。 2010年11月3日新莊線臺北市段(忠孝新生站-大橋頭站)連接蘆洲線正式通車,來往忠孝新生站及蘆洲站,稱蘆洲線,成為第一條跨越淡水河的捷運線[19],蘆洲機廠同時投入調度營運作業。 臺北捷運亦從軌道運輸標竿聯盟[20]的地鐵系統提升到每年運量5億人次以上的國際地鐵聯盟水準[19][21]。 月臺設計採用側式月臺、島式月臺、側疊式月臺、島式疊式月臺、混合式月臺等5種型式。 各站月臺長度,文湖線均有6節中運量膠輪系統車廂長,不過目前僅使用4節中運量膠輪系統車廂長的空間。
萬景峯會所設施: 臺北捷運
松山線之松山、南京三民、臺北小巨蛋、北門站戳圖案無修改,其他轉乘站更改顏色與形狀,信義線站戳圖案調整站名呈現。 萬景峯會所設施 圓形,站名部分僅中文,基本色紅色,有雙色為轉乘站中正紀念堂(綠)、東門(橘)、大安(紫,代替較難取得之棕色印泥)。 有別於2個站構成的雙胞胎轉車組,臺北捷運是由3座兩兩相鄰的車站——中正紀念堂站、古亭站及東門站,形成「三角轉車組」。 規劃中民生汐止線、社子輕軌、環狀線北環段、南環段、東環段以及興建中的信義線東延段、萬大樹林線等三期路網含未來的新建車站也將全面設置全高式月臺門[42][44][58]。
萬景峯會所設施: 路線
路線命名的部份,在規劃時期,各站尚未命名時,多以路線識別色來命名,如紅線、棕線等。 到初期路網興建結束並開始正式營運後,由於路線尚未全線通車,故改以路線區間所主要提供通勤服務的地域的名稱套用至路線名稱。 現在,以地區套用路線的名稱已經為臺北捷運系統的慣例以及被大眾所習慣。 所以,即使全線通車的路線還是以地名為路線名,如已經全線通車的捷運棕線稱為「文湖線」,而非如同高雄捷運以紅、橘線般命名之,惟文書上可自行於括號內補充說明,例如:文湖線(棕線)[37]。 隨著捷運松山線已經正式通車營運,臺北市政府捷運局宣佈營運模式改變,不再有不同顏色路線跨線行駛的情形,而路線名稱和路線編號也於松山線通車前夕的2014年10月11日正式公佈[38]。
萬景峯會所設施: 車站
自1996年3月28日開始營運以來,目前共有6條主要路線[c]、2條單站支線與1條纜車線,路線里程152公里、營運里程146.2公里,營運車站共131站[a][1],乃臺北都會區的交通骨幹[4],亦為國際地鐵聯盟成員[5]。 命名的主要原則,係以所在地附近之地名、街道、地標或名勝古蹟為主[60][61][62]。 萬景峯會所設施 目前雙站名的車站僅有臺北101/世貿站,以及未來信義線東延段的廣慈/奉天宮站。 萬景峯會所設施2025 車站啟用後名稱少有變動,僅有因應臺北縣升格新北市,將「新店市公所站」更名為「新店區公所站」;以及松山線通車後,為避免與南京東路上其他車站混淆,將「南京東路站」更名為「南京復興站」兩個特例。
萬景峯會所設施: 荃灣環宇海灣錄本月首宗成交 高層3房套單位眺海景 累減132萬元獲承接
由於每次跳軌事件均會對捷運系統、行車和乘客造成嚴重幹擾,臺北捷運公司已經編列預算,從2005年11月開始逐步增設半高式月臺門,至2018年9月30日正式全數完工[56][57]。 此外,假日全天及平日10~16時,可攜帶自行車於指定車站進出搭乘捷運,開放路線為淡水信義線、松山新店線、中和新蘆線、板南線、小碧潭支線和新北投支線,不開放文湖線及環狀線。 目前假日開放自行車進出的車站已達85個(其中南港展覽館站僅開放板南線月臺,不得進入文湖線月臺範圍;大坪林站只准許進入松山新店線月臺,景安站、頭前莊站則只開放中和新蘆線月臺,不得進入環狀線月臺範圍)[46]。
萬景峯會所設施: 萬景峯會所咖啡座 荃灣
臺北捷運已經通車營運的路線有文湖線、淡水信義線、松山新店線、中和新蘆線、板南線、環狀線共六條主線,以及新北投支線、小碧潭支線共兩條支線,和貓空纜車共一條纜車線。 此外,臺北捷運尚有多條規劃中的路線,通往臺北都會區各地。 全部路線完工後,路網總長度將達到250公里,預計每日可運送360萬人。 萬景峯會所設施 另外,由於三鶯線於規劃文件中,揭露歸屬於「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之一,故亦屬於臺北捷運系統。 惟以下僅列出由臺北市捷運工程局主導規劃,作為地方主管機關之路線[g]。
萬景峯會所設施: 營運與服務
銘板上之路線名稱以工程為單位,是故一期路網中小南門站與臺大醫院站,分別註記為南港線與新店線,而非新店線與淡水線。 列車編製為1組3輛,2組共6輛為1列;新北投支線、小碧潭支線的列車是單組3輛1列。 新北投支線營運初期均是使用6節車廂編組列車運行,由於運量噪音問題後來即改為3節;小碧潭支線由於配合月臺本身設計就是以3節車廂模式載客,直到3節編組列車採購並上線營運之前,先用6節編組列車的前3節載客。 雖然使用列車自動運行系統(ATO),但仍配置有駕駛員(通常為1名)[ai]。
1982年,臺北市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大學進行中運量捷運系統發展研究。 1984年1月,隸屬於臺北市政府的中運量專案小組提出1號線、2號線兩條中運量系統路線的規劃[8]。 1977年2月,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簡稱運委會;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前身)初步規劃了U1、U2、U3、S1和S2等五條路線,為臺北最早的捷運規劃[8]。
萬景峯會所設施: 單位
通訊方面,地下車站和路線內也設有行動電話基地臺[44]。 萬景峯會所設施2025 二期路網最早與初期路網皆由BMTC一同規劃,但是因為所需經費龐大,因此先行覈定興建淡水線、新店線、中和線、南港線、板橋線和木柵線等初期路網路線。 在2000年初期路網大致完工後,二期路網工程開始進行,包括新莊線、蘆洲線、內湖線、南港線東延段、土城線延伸頂埔段、信義線和松山線等。 1999年12月24日板南線市政府站-龍山寺站通車後,與其他已經通車的路線共同構成狀似「卄」字的路網,當時稱為「雙十路網」[15]。
萬景峯會所設施: 初期設計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41,250,年齡中位數為 39.9歲。 臺北捷運依里程收費,單程票價為20~65元,同一組起迄站,皆按最短乘車里程計費。 至於萬景峯的住客會所名為World Club,以豪華及設備齊全見稱,佔地約18萬方呎,設施多達約50項,計有室內外游泳池、室內運動場、保齡球場、網球場及香薰水療服務等。 荃灣大河道和楊屋道一帶以舊樓為主,故樓高逾60層的萬景峯可穿過舊樓羣,享有開揚景觀,其中第1至3座的A至C室,以及第1至6座的D至G室屬海景戶,惟不是永久海景,因港鐵荃灣西站上蓋將有物業發展,料會構成影響,另第5及6座的A至C室可遠眺山景。 至於單位不包括窗臺的實用率為約七成半至八成,樓底特高,大部分單位有約10呎,個別更超過11呎,而且每戶也有露臺,可擴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