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映的《The Beatles:走過披頭歲月》就是類近片種,它讓年輕一輩,只知藝術家名字而不知其生平,成名經過,重新認識這經典樂隊,拍法有點像近年臉書好流行「Do You Know」(你知道嗎)系列。 雖然這麼說,我可不是說以上兩齣紀錄片不值得欣賞,它們直接訪問藝術家,及當年他們識於微時的朋友,又挖掘出大量寶藏式的檔案、珍貴片段,有相當的可觀性。 當然不被重視,受著精神疾患困擾仍堅毅創作,終於舉世知名。 草間彌生的幻覺日趨嚴重,於 1975 年自願入住精神病院,在病院附近設立工作室。 她眼前的幻覺繼續重複擴散,猶如沒有醫治方法的病毒,眼前的圖案把四周的環境和事物吞沒,這卻反而成為她在 1980 年代末開始創作的大型繪畫及油畫的主題,再度為藝術生涯帶來高峯。
草間彌生與南瓜除了波點,草間彌生最為人熟識的還有一系列的南瓜作品。 與南瓜的緣分早結於孩提時代,她在爺爺經營的公司採種場中經常見到南瓜,日後遂成為她的創作題材。 90 年代中期,草間彌生創作了許多南瓜雕塑,不同顏色、材質、尺碼,各式各樣,名氣最大的要數直島廢置碼頭上黃底黑點那顆,現已成為 3 年一度的瀨戶內海藝術祭的生招牌,每每成為遊人打卡熱點。 草間彌生在年輕時激進而不霸,與其身處的時空 —— 60 年代紐約的氛圍不謀而合。
點止草間彌生: 最新上映
草間彌生與金屬球草間彌生在美國初期,一直很渴望參加威尼斯雙年展,1966 年她在未被官方邀請下大膽地「自行參加」。 穿著和服的草間彌生帶著 1,500 點止草間彌生2025 顆、直徑約為 30 釐米的不鏽鋼球來到戶外展場上,並以 2 美元發售 1 個。 在將近 30 年後、1993 年第 45 屆威尼斯雙年展上,草間彌生名正言順地以這個名為《自戀庭園》的銀球裝置作品代表日本參展。 節目最後呈獻實驗電影與前衛動畫,引領觀眾闖入啟發自草間彌生的視覺想像世界。
生於1929年的草間彌生為當代藝術史上舉足輕重、影響深遠的亞洲藝術家。 她素以豐富多產的創作而著名,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行為展演、流動影像和大型裝置。 她原本學習傳統日本畫,1957年移居美國,很快就以別樹一幟的藝術語言,在美國和歐洲前衛藝術界打響名堂。 1973年她返回日本,之後一直創作不輟,但因罹患精神病,自願入住東京新宿晴和病院至今。 草間彌生與無限的網草間彌生於 1959 年在 Brata Gallery 舉辦個展,《Infinity Net》系列令她在紐約藝壇冒出頭來。
點止草間彌生: 圓點女王-草間彌生
相比起前半部以眾多不同視點的回憶建構出鮮活的年輕草間彌生,《點止草間彌生》的後半部顯得輕薄,住進精神病院的草間彌生是如何被藝術圈重新接受? 點止草間彌生 點止草間彌生2025 點止草間彌生 到底是藝術世界變了(口味的改變?不再以白人男性為中心?)還是草間彌生的作品變了?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是2020年中國大陸紀錄片,山西籍導演賈樟柯執導的作品,入選第70屆柏林影展特別放映單元。
- 「這是David Zwirner出資拍的宣傳片吧!」看罷電影,同場一個藝術家跟我說道。
- 除了波點,她又以網畫聞名,但其實網畫,不過是波點的相反,她拿起筆一圈圈的繪畫,留下中間的波點。
- 草間又因為對性的恐懼,變成了常以性為題材,打造成全張都是由陽具組成的「陽具沙發」,這些行徑都很吸引眼球,但藝術界還是覺得她不夠格。
- 是次回顧展按時序及主題出發,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創作的繪畫至其最近期的沉浸式作品,圍繞「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和「生命的力量」6個主題,全面呈現草間彌生藝術生涯的各個發展階段。
- 影片以此爲序曲,交響樂般地用18個章節講述出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
草間又因為對性的恐懼,變成了常以性為題材,打造成全張都是由陽具組成的「陽具沙發」,這些行徑都很吸引眼球,但藝術界還是覺得她不夠格。 點止草間彌生 草間後來怎麼被重新評估,又是另一段傳奇,在這裡賣個關子。 喜歡一個藝術家,消費一個藝術家,我們該對他的生命有何程度的理解,纔是影片給我們深思探討的地方。
點止草間彌生: COLLAR新歌︳Ivy So 成為負評中「唯一生還者」:咁都頂得住個造型師!
「這是David Zwirner出資拍的宣傳片吧!」看罷電影,同場一個藝術家跟我說道。 我笑,David Zwirner是草間在國際藝術市場上的代表畫廊。 因為近年多了Artist的傳記式紀錄片,到了《點止草間彌生》(Infinity, 2018)尾段盡說好話,又多次提及藝術家現在的身價,總給人投資建議的感覺。
60 年代在紐約藝壇崛起 戰後的紐約創意澎湃,從那時候開始孕育不少藝術精英,但要在這個全球前衛藝術中心突圍而出也不容易。 點止草間彌生2025 草間彌生作為一位亞洲女性,身處文化背景不同的國度,要在當時由白人男性主導的藝術圈生存非常艱辛。 而草間彌生本身自少受到幻覺困擾,眼前經常浮現圓點圖案,要靠「藝術藥物」來治療。 她曾在一個訪問分享,她看到網狀物體佈滿牆壁、天花甚至整個宇宙。 看著自己對重複圖案的癡迷,她創作了聞名於世的《Infinity Net》畫作系列,令她成為紐約當代藝術的重要一員。
點止草間彌生: 自殺特攻 The Suicide Squad ดูออนไลน์ พากย์ไทย
草間彌生在美國生活時亦很有個性,會穿上和服出席藝術活動。 在創作上,她不愛被標籤,只將自己的風格列為「草間藝術」。 在遠比紐約保守的日本,草間彌生更加不被認同,還曾因為精神問題住進院舍。 點止草間彌生 這間院舍以藝術創作為治療方法的一種,草間彌生在這裏不停地畫畫,竟成為克服精神疾病以至生命困境的手段。 然後在八九十年代,她重新受到注目,被請回紐約舉行個展,獲選為日本代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要向官方隱瞞她住在精神病院一事),直至衣錦還鄉松本市。 1958 年草間首次來到美國,她向自己承諾會「征服紐約市」。
點止草間彌生: 自殺特攻 นักแสดง
最可圈可點的地方是,草間彌生在導演拍攝的片段中,全部是以頭戴粉紅假髮,身穿圓點「戰衣」的狀態上鏡,一副「行為藝術」進行中的模樣。 或許,觀眾要把兩部作品放在一起對讀,纔能夠對這位怪婆婆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示的是藝術家70多年來,由二戰尾聲創作的繪畫至最近期的沉浸式作品共200件代表作。 是亞洲地區除日本以外舉行的最大回顧展;涵蓋繪畫、素描、雕塑、裝置及檔案資料等。
點止草間彌生: 圓點識傳奇 《點止草間彌生》
有不少網民見到Gao嘅造型照,紛紛唔多接受,「究竟啊餃同collar個造型師有咩過節」、「如果撒旦係女人 應該係咁樣」、「嘩… 唔好喇… SOR 唔識欣賞… 個 Stylist 發生了什麼事…」、「呢邊個建議係換咗造型師」。 在她的畫裡,小女孩是從來不笑的,植物張牙舞爪如同怪獸。 1929 年出生的草間彌生,年屆高齡但創作力依舊驚人,最新系列為《My Eternal Soul》。 如沒有RealD 3D眼鏡的觀眾,可到戲院售票處/小賣部購買,每副只售HK$10。 《奪命監 The Rental》是狄夫法蘭高的首部執導作品,是一部角色導向的驚慄懸疑片,氣氛可怖。
點止草間彌生: 點止草間彌生
每幅畫作描繪的景緻,令人憶起自然壯麗風光;迷幻用色與躍動光彩,又猶如魅影般震懾觀者心靈。 該畫名曰《黃河入海口旁的新興城市》,尺幅約2 x 3米,今年春天以HK$925萬易手。 整夜共三件逾億港元拍品誕生,另外寫下十三項藝術家紀錄。 剛剛在香港舉槌的兩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拍」,競投氣氛熱烈,為佳士得帶來HK$14.95億(NT$52.3億)成交額之多。
點止草間彌生: 《點止草間彌生》 圓點識傳奇
後者則向日本藝術空間地標Video Gallery SCAN致敬,選映出光真子、比爾. 不知道是否因為被拒於主流藝壇,草間彌生的創作轉向行為藝術,在1966年的威尼斯雙年展鬧場,用裸體的行為藝術抗議「當代藝術」的保守,關注死人多過活着的藝術家。 她還參加各種反戰活動,這讓她成為主流社會眼中的異類,進一步被藝術社羣疏遠。
點止草間彌生: 點止草間彌生 Kusama–Infinity
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餘華、梁鴻成爲影片最重要的敘述者,他們與已故作家馬烽的女兒一起,重新注視了社會變遷中的個人與家庭,讓影片成爲一部跨度長達70年的中國心靈史。 草間將自己的脆弱化為力量,將深沉的幻覺體驗呈現於畫布之上,創造出無數波點與網狀的萬花筒世界。 如今,南瓜在她的藝術世界取得了近乎神聖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是她的另一個自我。 2019年,草間彌生「無限網」系列畫作《無盡的網#4》在香港蘇富比上陣,HK$6,240萬成交,寫下「波點女王」的拍賣紀錄,直到現在為這幅《南瓜 (LPASG) 》所打破。 一列屯馬綫列車的車廂內滿布黑色波點南瓜,乘客在行程中可體驗一回當代藝術之旅。
點止草間彌生: 自殺特攻 พล็อต
2019年,她憑着《點止草間彌生》獲國際婦女影視展基金會頒發國際紀錄片前瞻視野獎殊榮。 2019年5月,幾十位作家來到中國內陸省份山西的一個小村莊,他們在這裏談論鄉村與城市,文學與現實,這裏也是本片導演賈樟柯的故鄉。 影片以此爲序曲,交響樂般地用18個章節講述出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
她固執,及後到了美國發展,因為是女性又因為國族問題,即使影響力漸漸發揮,卻一直被忽視。 到美國二十年後,她回到日本,卻被日本傳媒惡意對待,雖然現在名成利就,但半生都非常淒慘,並不如意。 「草間彌生:無限宇宙」向日本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致敬,並帶來一眾先鋒藝術家出類拔萃的影像作品。 與M+特別展覽「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相互呼應,本節目聚焦草間彌生作為藝術家的一生,以及其跨國藝術生涯的關鍵時刻。 節目亦選映其他藝術家與電影人創作的,過去及當代的流動影像作品,以對草間彌生歷年生涯迸發的創意作出視覺回應,由此喚起展覽的核心主題:「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和「生命的力量」 。
點止草間彌生: 導演介紹
《自殺突擊隊:集結》是一部將於2021年上映的美國超級英雄電影,改編自DC漫畫旗下的漫畫《自殺突擊隊》。 影片為2016年電影《自殺突擊隊》的重啟版,是DC擴展宇宙的第十部作品。 非裔藝術家Amoako Boafo無疑是當代畫壇的耀眼新星。 去年2月他的作品才首次登上拍賣場,當時已獲得倫敦富藝斯給予晚間拍賣待遇。 前者的巨幅七聯作以估價19倍落槌,連傭HK$6,483萬大幅刷新個人紀錄;至於「波點女王」的南瓜畫作及雕塑,則分別打破草間個人拍賣紀錄及草間雕塑拍賣紀錄,先後以HK$6,254萬及HK$5,545萬易手。 以每顆不鏽鋼球2美元的價格售出,一方面以賺取生活費,另一方面也被認為她大力批評當年商業化的藝術市場。
草間彌生一生充滿戲劇性,自小受幻覺困擾,視覺上的錯亂竟成為其靈感,更常有自殺的企圖,遠赴紐約後在男性主導的藝術界闖出名堂。 1970 年代迴流日本後至今不斷創作,成為備受尊敬的傳奇藝術女王,有「波點女王」之稱,亦是 全球身價最高的藝術家之一, 2016 年被《TIME》(時代雜誌)選為百大對世界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別看草間畫作五彩繽紛,她一生淒苦,在紀錄片中一句「若非為了藝術,我一早就自殺了。」確是事實,看這影片前,也許你已得知她長期居住在精神病院內(工作室就在病院旁,每次步行5分鐘)。 但你未必知道,早年她繪畫,想當畫家,但父母不斷想她早婚,嫁給有錢人。
至於她近年深受時尚品牌青睞這一點,在電影中也好像完全不存在,還是在強調她幾十年來一以貫之的反戰主題,迴避了藝術與商業互動這個討論草間彌生時不得不談的現象。 《聽見歌 再唱》是一部2021年公映的臺灣情景喜劇喜劇片,由華納兩兄弟發售。 故事情節為真人實事改篇,歷經12年籌劃,描寫的是正式成立於2008年的臺灣原聲響樂童聲樂隊正式成立的故事情節與現職樂隊指揮馬約翰的經歷。 美國鑽石商盧卡斯(奇洛李維斯 飾)前往聖彼得堡兜售一批來源可疑的珍貴藍鑽。 由於交易出現問題,盧卡斯來到西伯利亞找尋他失蹤的夥伴和鑽石,沒想到卻迅速和當地一家小咖啡廰的老闆卡蒂亞發展出戀情。 就在兩人感情逐漸升溫之際,盧卡斯也在危險的鑽石交易產業中愈陷愈深。
是次刷新紀錄的《舉起雙手》,繪於2018年,是藝術家「黑人移民」系列之佳構。 此係列以Boafo朋友、熟人、及激發靈感的人物為主題。 他蘊藉強大能量的簡約風格,以一種輕鬆熟悉的方式表達出日常生命的活力,並觸及社區合作、社會政治鬥爭及摯友間的親密關係等議題。 草間彌生的誕生草間彌生出生於日本松本市,小時候的她已對繪畫深感興趣,可惜卻不獲家人的支持。 1957 年,家人把草間彌生送到美國西雅圖,接著一年她便去到紐約,此行改寫了她的命運以,當代藝術歷史也有了不同面貌。
點止草間彌生: 自殺特攻 Comments (
自此她對性有了莫名恐懼,後來交了男友,大家也對性避而不談。 十多歲時天天在家中繪畫水彩,後來得知美國女畫家(墨西哥裔)Georgia O’Keeffe,她冒昧寫了封信,夾雜自己的畫作,越洋寄給O’Keeffe,請求她指引方向。 點止草間彌生2025 奇蹟發生了,O’Keeffe不單回信,還鼓勵她到美國發展。 五十年代的美日關係有點緊張,外匯管制嚴密,草間將日圓縫了在和服之內,將在日本畫好的幾千張水彩一併燒掉,誓要在美國闖出名堂。 但事實並非如此,初到美國的她生活艱苦,常到畫廊自薦,成功率不高。 她想法前衛進取,威尼斯雙年展沒有邀請她,她自己找廠方訂造金屬球,放在場館前自個的展出起來,兼賣2美元一個,她又穿上奇裝異服,在作品前擺好姿勢,吸引了大量傳媒注意。
導演Heather Lenz訪問了眾多當時紐約藝術圈的人士,由藝術家、畫廊東主到策展人,通過他們的口,刻畫出草間彌生當年勇往直前,但又不斷受挫的困境。 導演Heather Lenz 訪問了眾多當時紐約藝術圈的人士,由藝術家、畫廊東主到策展人,通過他們的口,刻畫出草間彌生當年勇往直前,但又不斷受挫的困境。 整部《點止草間彌生》是很工整的文獻作品,由大量的訪談和旁白按時序介紹草間彌生的生平,和她天馬行空的作品(包括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前衛電影)大異其趣。
她只知道,藝術是她的解藥、救贖、更是她的生命……導演帶你走回戰後的日本看她的根本,回顧她從60年代紐約與Andy Warhol等大師相遇的前衛歲月,到去年東京「草間彌生美術館」的誕生,在草間彌生畫出的每一個圓點,串連出她的故事。 「草間彌生:無限宇宙」以紀錄片《點止草間彌生》揭開序幕。 由草間在日本鄉村成長,到她後來闖蕩日美兩地藝壇,一舉躍身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全球文化偶像,本片全程追溯這位前衛藝術家的一生。 「草間彌生60年代的紐約圈子」和「草間彌生80年代的東京圈子」則聚焦她對當代藝術創意時刻的貢獻。 前者突顯出激浪派女性藝術家的重要角色,呈現小野洋子、卡羅莉.
點止草間彌生: 美國棉在永續發展上始終秉持創新精神
此畫為七聯作,以HK$6,483萬成交價計算的話,每幅畫作價值HK$926萬 – 剛巧等於他此前拍賣紀錄。 2006 年高松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上,她獲得常陸宮正仁親王頒予繪畫部門之獎項。 點止草間彌生 移居美國後,她發現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是一種導航她心理創傷史的方式。 這解釋了為何她不停創作重複性的藝術品,她用她的藝術作為逃避現實的方法,療癒她的創傷。
草間曾說明這些視覺特色都來自於她的幻覺,她認為這些點組成了一面無限大的捕捉網(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 這位掀起一陣全球波點狂熱的殿堂級藝術大師,驟眼看似一位「怪婆婆」,年屆八十,戴著紅色bob頭假髮,風格搶眼招搖,創作力量同幻想依舊會嚇你一跳。 她用色彩繽紛的波點繪畫出自己的世界,密集點點看似古怪,其實是她在「以有涯隨無涯」。 點止草間彌生 她住在精神療養院,密密麻麻的波點幻覺,是祝福還是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