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太陽回升,是一個太陽直射點往返循環的開始,應該慶賀。 在冬至這天,太陽剛好直射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太陽將慢慢地向北迴歸線移動,北半球又會逐漸日長夜短,這也是為什麼古人會說「冬至一陽生」,意思即是從冬至起,陽氣便要回升了。 一般家庭會安排在上午時段祭拜神明與祖先,供品方面可分別為神明和祖先,準備水三杯、湯圓三碗的供品。
- 另外,它也代表著「添歲」的意思,寓意又平安長大一歲。
- 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 冬至因入夜寒冷,太晚入睡容易讓陽氣下降、陰氣過旺。
- 北洋政府大總統袁世凱於民國三年(1914年)曾經頒定春夏秋冬四季之節,其中代表冬之節日為冬至。
在千百年來的中華文化傳統延續至今,冬至祭祀,慎終追遠,不忘來處的觀念已深入民心。 子孫遠遊歸來,出嫁的女兒歸來,都要行祭祖禮,與列祖列宗陳述人生大事,光耀門楣,祭告祖先,準備香花燈果燭祭品,感念祖宗恩德。 祭祀天地,是報答天地承載和滋養之恩;祭祀祖先,是感謝祖先的生養和開化之恩。
冬至拜拜: 冬至拜拜流程
冬至喫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喫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湯圓也稱湯糰,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喫湯圓又叫“冬至團”。 天氣寒冷,這時要切忌喝太多酒,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因為過度飲酒可能會讓腦部血液循環欠佳,導致中風或呼吸中止等狀況出現。
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爲傾斜。 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迴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中國位於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由於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拜拜: 冬至祭地基主:時間、地點、準備供品
冬至又被稱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冬至,冬至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着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立春歲節。 冬至是昔時各家庭團聚慶賀的節日,不僅家庭成員間相互飲「節酒」和食佳節美食慶祝,更會走訪親友居所慶賀送禮和祭奠祖先與神明,其中河北《柏鄉縣志》就有提及:「是日士民祭始祖墓」。
而對於一些不愛讀書、學業不佳的學子們,可以在冬至當天喫一碗餛飩,代表「混沌初開」,增長一下智慧。 拜拜時間:通常拜神明都是一大早就開始拜,現在人起的比較晚,所以拜的時間也有往後延的趨勢,不過都還是早上就要拜好了。 不虛的人只需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
冬至拜拜: 冬至拜拜:神明、祖先、地基主
至於冬至喫湯圓應盡量「成雙成對」,起因為湯圓象徵著「團圓」,若是隻喫單數會增加落單的可能性。 也有說法認為應多喫紅白湯圓,喫紅色湯圓代表招來姻緣,白色湯圓代表人緣。 在習俗方面,冬至喫湯圓是最廣為流傳的一項活動,湯圓又稱為「圓仔」,有鹹甜、大小之分,至於包芝麻或花生餡的大湯圓則稱為「圓仔母」。
冬至拜拜: 冬至要喫什麼?
傳說漢末醫聖張仲景體念家鄉鄉民在寒冬中辛苦工作,就在冬至日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藥材包在麵皮中,作成耳朵模樣,給鄉民們治病補身,此藥方名字叫作「祛寒嬌耳湯」,嬌耳就是餃兒。 《中華全國風俗誌.江蘇儀證》:「十一月冬至節,從火,祀家廟、福祠、竈經,拜父母尊長,設家宴,親戚相賀,與元旦一例。諺雲『大冬如大年』,即吳中『肥冬瘦年』之說也。」可見南北朝時冬至,民眾更有拜父、拜母之禮。 清光緒八年刻本河北《懷來縣誌》:「冬至,拜節,或以羊、酒相饋送,謂之肥冬。」指肥冬乃指冬至正當糧入倉、豬已宰、酒正釀之時節,飲食豐饒,各家各戶皆酒肉飄香之餘亦會饋送酒肉予親朋戚友。 清代皇帝祭天儀式每年都有,祈求天帝保佑、國泰民安,並已發展到極為繁瑣、複雜、隆重:期間皇帝必須穿祭服、請牌神,太常寺官奏請行禮,典儀官唱讚「燔柴迎帝神」;更在東南煪柴爐升火,西南方懸望燈,樂隊齊鳴。 宋朝以後,皇帝更專門制定冬至節大朝會的儀衛兵仗,俗稱「掛冬仗」,宮城內外遍佈排列井然有序的步騎兵甲,同時懸掛旌旗、擊鼓、奏樂。
冬至拜拜: 拜拜流程
冬至拜拜一樣是拜神明,祖先,地基主,那在供品準備上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祭拜神明的話,跟其他節慶一樣,可以準備牲禮、水果、茶水和湯圓三碗。 ▲在臺灣各地有不同的冬至習俗,對於湯圓的解說也不一樣。 有說法表示,喫湯圓需「成雙成對」,因為湯圓象徵「團圓,」單數會增加落單的可能性。 同時也有說法認為應多喫紅白湯圓,喫紅色湯圓代表招來姻緣,白色湯圓代表人緣。 在冬至祭祀的傳統已經流傳許久,直到現在許多家庭仍然會祭祀神明和祖先。
冬至拜拜: 拜拜
在一年的冬至節,她心生一計向主人建議說:“冬至時大家都喫圓仔,我們也應該把圓仔敬獻給門神纔是。 ”主人同意了,她搓了兩個大圓仔粘在門環上,以寄託自己對父親的思念。 她的孝心感動了後人,人們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在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有煮喫赤豆飯的冬至習俗。 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 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喫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拜拜: 冬至拜拜準備供品找ShopBack,幫你做足準備還賺現金回饋
如果有條件燒紙寶,要一張張地燒,不能一沓沓燒,以示恭敬。 冬至拜拜2025 元寶和紙錢要選擇黃色的,而不是那種寫着幾千萬、幾億的冥幣。 古代人都選用黃色的紙錢,這是依五行規律而選的,因爲黃色代表五行的“土”和迴歸之意,“土”生“金”。 想着供品與純淨水變成無量無數供養所有的祖先。 想着所有祖先很歡喜接受供養並且都喫得很滿足,都回歸到幸福的光明世界。
冬至拜拜: 冬至拜拜懶人包:時間流程、拜拜順序、供品準備、注意事項整理
湯果,跟湯糰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裏面沒有餡。 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 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冬至拜拜2025 “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喫湯圓又叫“冬至圓”。
冬至拜拜: 冬至拜拜
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喫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嚐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爲何冬至這一天要喫餃子呢?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冬至拜拜2025 冬至溫度低尤其在海邊與山上會更明顯,對於體虛的人來說,若在這時前往海邊或山上恐沖到風煞,也會致使頭痛、眼乾等症狀。
冬至拜拜: 避免房事頻繁操勞
另外冬至拜拜也傳統習俗,多數家庭也都會準備佳餚和湯圓祭拜神明、祖先和地基主。 2022年的冬至日期是12月22日,和2019年一樣,而2021年和2020年的冬至則是在12月21日。 說到傳統節日,大多數人都會下意識查閱農曆,不過你有發現每年的冬至日期通常都在國曆12月21日或22日嗎? 冬至拜拜 其實,不只冬至,所有二十四節氣都是以「陽曆」來訂,因為古人也是根據中午太陽的位置,觀察仰角高定不同來訂定節氣,而由於地軸傾斜關係,所以陽曆的節氣日期會有1至2天的變動。 象徵團圓、圓滿,兩種顏色湯圓都要一起喫,願新的一年圓滿如意。
冬至拜拜: 不讓普丁不開心?澤連斯基喊話邀習近平訪烏克蘭 中國外交部這樣說
據現存著作記述,周人(陝西一帶)以冬十一月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為歲首。 冬至拜拜2025 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歲首與現行“二十四節氣”的冬至日期在同陰曆十一月,因此有説從周時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動。 冬至日亦是北半球(北迴歸線以北)一年之中白晝最短,日影最長之一日,北極圈呈永夜狀態,南極圈呈極晝狀態。 冬至之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時數日漸增長,正午太陽高度也日漸升高,日影逐漸縮短。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喫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
有些村莊,還會在門環上插榕枝、竹葉,以祈求家戶運勢像榕樹一樣茂盛健壯,像竹子一樣節節高升,此外榕樹也有辟邪的作用。 在臺灣,冬至最有名的習俗就是「喫湯圓」或「喫麻糬」等常見的冬至食物,且臺灣人在喫小湯圓時,常會將部分湯圓染成紅色,形成紅白相間的畫面,象徵「陰陽交泰」。 冬至祭祖沿襲至今,依然保持傳統方式,人們可在室內外或族家祠堂及祖上墳墓前,採用擺供品、燒紙錢、敬柱香、嗑響頭、三獻禮、讀祭文等習俗,祈求全族福壽康寧。 冬至,也是佛教的重要節日,由於各地過冬至的風俗各不相同,所以不可能千篇一律,佛弟子們可根據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本要求和各人慈悲心願,做些有益眾生的事情,這是值得提倡的,切不可做些違背佛緣的事情。 古人認為若在陽氣旺盛時行房,對身體較好,生出來的孩子也會相對健康,由於冬至「陰極」,陽氣最弱,應避免房事頻繁操勞,好好休息。
冬至拜拜: 冬至的十個有趣習俗 篇二
不過現在人大多居住在集合式住宅,並不是和焚燒金紙,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將舊太歲符與金紙一起送到附近的廟中,向主神稟報後,再委由廟方人員統一處理,是最好的方式。 媳婦避免回孃家:冬至這天氣溫低寒,媳婦回孃家路途遙遠,萬一感冒生病容易傳給公婆,冬天生病也會更嚴重,所以冬至婆媳避免回孃家。 冬至拜拜 :根據《民視》報導,民俗專家張旭初表示,喫湯圓盡量「成雙成對」,因為喫單數可能會增加落單的可能性,還有盡量喫白色與紅色湯圓,分別可招人緣與姻緣。 安徽的合肥,在冬至那天,流傳有這麼一句話“喫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其在冬至的喫麪習俗,是結合於節氣、氣候、農事而產生的。 此外,試想下,在寒冷的冬季,喫上那麼一碗熱乎乎的麪條,着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做“番薯湯果”是寧波那邊“冬至”的習俗,“番薯”的“番”字,其音通“翻”,意爲翻篇、翻過去,表示一年的不好運氣全都翻篇。
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爲“食祖”。 冬至拜拜2025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喫冬至肉的風俗。 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 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喫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冬至拜拜: 冬至「6生肖」運勢超旺!第1名苦熬出頭:財運爆發過好年
各大甜食攤販都會湧入人潮,就是為了能帶熱呼呼的湯圓回家跟家人共享。 擲筊請神明降臨享用供品,同時向神明祈求平安。 在這邊稟告神明、祖先今天是冬至,特別準備了湯圓來敬奉眾神和祖先,希望神明和祖先可以護佑家中成員。 在傳統擇日學中認為,「四離」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將一個季節一分為二;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天的「四絕」則是一個季節的最後一天。
冬至拜拜: 冬至傳統習俗
沖犯太歲生肖的人,也可以在冬至這天喫豬腳麵線來「轉運」。 由於過往冬至的重要性幾乎等同於過年,所以也有人建議要趁這天帶父母親出外旅遊,有助改善關係、順暢運勢。 冬至日會食用以米麵製成的圓形食品,即「湯團」、「團子」、「團圓子」(在中國北方稱為「丸子」),取圓形象徵天與陽,寓意年終團聚。 沿海地區人民更往往把湯團造成紅色與白色以寓意陰陽交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