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莫昔芬的副反應主要是潮熱,畏寒,急躁等類似更年期綜合徵的表現,也可有輕度骨髓抑制、頭暈、惡心、不規則陰道出血或閉經。 子宮內膜癌 dcard 此外,有作者曾應用氯米芬(克羅米芬)在子宮內膜癌看到組織學的改變。 也有作者應用LH-RH類似物治療晚期內膜癌,觀察到瞭一定的效果,但均因例數太少,經驗不多,難下結論。 有作者對21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經腹壁皮下註射高舍瑞林3.6mg,每四周重復。 有4人緩解,9人穩定,8人進展,無明顯副反應。 另外,還有作者將細胞毒藥物與激素治療聯合應用,取得瞭較好的療效。
- 這種情況與重度非典型增生極難區別,就像宮頸的CINⅢ一樣,將重度(Ⅲ級)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放在一起稱EINⅢ(intra-endometrial neoplasiaⅢ)。
- ・接受雌激素賀爾蒙補充療法:有些婦女因為更年期問題長期單一使用雌激素,可能會增加患上子宮內膜癌的機會。
- 所幸子宮內膜癌的特性是:「早期有流血癥狀」,像邰肇玫的症狀就是早期子宮內膜癌的典型症狀,更年期或是停經女性,經血流個10幾天都不停。
- 因此,如果兩種荷爾蒙失去平衡,當體內雌激素不斷升高,但黃體激素的濃度不變,就會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
癌細胞的排列結構,可呈實性片狀、管囊狀、乳頭狀,或這些結構的混合。 此型子宮內膜樣腺癌伴鱗狀分化的癌的分級,是根據腺癌成分的分級標準來確定的,並依此判斷其預後。 過去曾有報道,子宮內膜樣腺癌伴鱗狀化生者,預後較單一的宮內膜樣腺癌好。 但據Pekin報道,子宮內膜樣腺癌240例無論伴鱗狀化生或鱗癌分化,對預後無影響。 6.卵巢腫瘤 產生雌激素的卵巢腫瘤,如顆粒細胞瘤和卵泡膜細胞瘤。 1.無排卵 如伴有無排卵型或黃體功能不良的功能性子宮出血者,長期月經紊亂,使子宮內膜持續受雌激素刺激,無孕酮對抗或孕酮不足,子宮內膜缺少週期性改變,而長期處於增生狀態。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孕激素治療
“黏液表皮樣癌”屬子宮內膜黏液性腺癌的變異型(WHO,1994,第二版)。 黏液性腺癌常屬高分化癌,其預後較漿液性腺癌和透明細胞腺癌好。 ③透明細胞腺癌:少見,約佔子宮內膜癌的1.5%~5%。
鄭文芳說明,進行微創手術時,切除的子宮需要能完整的從陰道取出。 若子宮太大,或病人沒有性經驗或生育經驗,處女膜還完整,陰道較小,取出時都可能會卡在陰道,或容易傷到周邊膀胱、直腸等器官,得不償失。 好消息是,根據研究顯示,包括臺灣本土研究也支持,經過評估可保留卵巢的病人,保留卵巢並不影響病患的存活。 「如果評估可以保留卵巢的病人,還是務必定期追蹤,以早期偵測復發,」鄭文芳強調。
子宮內膜癌 dcard: (六) 治療方法
臺灣外科專科醫生白映俞指,如果停經後婦女出現陰道出血的情況,或者陰道流出帶血絲的分泌物,則要小心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應盡快做檢查瞭解情況。 切除的組織會進行病理化驗,以確定癌細胞的類別及擴散範圍。 不過,若化驗結果證實癌細胞已深入子宮肌肉或已擴散,則須在手術後接受其他治療如放射治療或化療,以減低復發的風險。 此外,降低危險因子也對預防子宮內膜癌相當重要,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應接受適當治療。 尚未生育的女性則要注意卵巢沒有適當休息、過度工作,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癌風險上升。 服用荷爾蒙應注意避免單獨補充雌激素,可使用有搭配黃體素的藥物。
- CT還可確定子宮腫瘤向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盆壁、腹膜轉移結節等。
- 目的:給予有或可能有淋巴轉移區術後放療可提高療效;對盆腔殘留或可疑區照射,減少復發;補充對陰道切除不足,減少陰道復發,提高生存率。
- Milosevic等分析17篇報道3820患者腹腔沖洗液陽性率為11%,對其中例數最多的3篇1700例行多因素分析,指出細胞學檢查陽性為與復發和存活率相關的獨立因素,並有統計學意義。
- 未分化癌包括小細胞、大細胞、巨細胞及梭形細胞型,它們也可以不同比例混合存在。
- 若傷及淋巴結、淋巴管並行的神經,便會讓人感覺不到尿意而發生排尿障礙。
放射治療方法及放射源:對子宮內膜癌的常用放射治療方法為腔內照射及體外照射2種。 腔內照射多用後裝腔內照射,其放射源有低能放射源鐳或137銫,高能放射源為60鈷或192銥。 中國醫學科學院孫建衡等採用二個劑量參照點(正常組織受量A點及腫瘤部受量F點)來評估腔內治療劑量分佈的合理性,臨牀簡易可行,具有實用價值。 ②術中探查發現:包括腹腔沖洗液細胞學檢查、可疑病變部位活檢及冰凍切片檢查、剖視子宮肉眼檢查癌竈大小、部位、肌層浸潤深度、宮頸管有無受累及冰凍切片檢查結果。 由於目前各報道研究病例不多,方法及標本亦各不同,尚難於得出結論。 期別:(臨牀及手術-病理分期)治療前臨牀分期為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有關臨牀期別與生存率的大宗病例報道。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鏡可切除息肉、診斷子宮內膜癌
第一期治癒率在九成以上,若是更早期發現,治癒率還能到九成九,只要切除、術後定期追蹤便可。 據最新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中顯示,「子宮體癌(corpus carcinoma)」已列入十大癌症之中,而其中超過9成的子宮體癌都屬於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而一般人熟知的女性癌症多是子宮頸癌和卵巢癌,殊不知子宮內膜癌慢慢增加,已是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六名,一年增加2400至2500人左右,甚至有年輕化趨勢。 子宮內膜癌與荷爾蒙有關,現代人肥胖比例提高,也增加了罹癌風險。 四、子宮粘膜下骨瘤或內膜息肉 多表現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或出血同時可伴有陰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臨牀表現與內膜癌十分相似。 但通過探宮腔,分段刮宮,子宮碘油造影,或宮腔鏡檢查可做出鑒別診斷。
子宮內膜癌 dcard: 健康小工具
這類婦女長期不排卵、無月經,子宮內膜持續處在雌激素刺激之下,無法週期性脫落,子宮內膜持續增生、變厚,發生率是一般女性的4倍。 另外,還有大腸癌、乳癌家族,以及乳癌治療的患者,也是高危險羣。 子宮內膜癌 dcard 2019/9 做婦科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好厚,我本身經期好唔準,有中醫認為我係多囊性卵巢症,但係婦科醫生無點提過,可能當時徵狀未太大…. 子宮內膜癌是香港女性第四大常見的癌症,如女士經常出現經期紊亂,或陰道時有發現呈粉紅或棕啡色並帶有異味的分泌物,便要多加留意。 不少人亦以為自行服用避孕藥便可助調經甚至防癌,但其實這可能引起副作用,隨時帶來反效果。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癌預防重點?
如果沒有懷孕,增厚的子宮內膜會逐漸剝落、出血,亦即是月經。 子宮內膜腺癌的發病率往往與其生理、工作環境、飲食環境相關。 一般肥胖、不育不孕、月經失調等的人容易得子宮內膜腺癌。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
多表現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或出血同時可伴有陰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臨牀表現與內膜癌十分相似。 子宮內膜癌 dcard2025 (二)陰道排液:因腺癌生長於宮腔內,感染機會較宮頸癌少,故在初期可能僅有少量血性白帶,但後斯發生感染、壞死,則有大量惡臭的膿血樣液體排出。 子宮內膜癌 dcard 倘若宮頸腔積膿,引起發燒、腹痛、白細胞增多。 十、外源性雌激素 服用雌激素的婦女具有高度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其危險與劑量大小、服用時間長短,及是否合用孕激素、中間是否停藥,以及病人特點等有關。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癌術後要追蹤?何時該回診?子宮內膜癌有復發前兆?
希望能夠令病人和照顧者有足夠的知識去和醫生及其他醫療團隊成員討論,從而面對和克服疾病。 第1-2期的子宮內膜癌復發機率約在5%-20%之間;第3-4期的子宮內膜癌,復發率將上升為30%-50%。 根據統計,子宮內膜癌第1期的5年存活率在86%-95%之間,因此愈早期發現不只復發率較低,也有機會不必進行電療及化療,幫助預後較佳。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超過子宮頸癌,我該做什麼檢查?
經血是因為子宮內膜破裂脫落、所流出來的血是混和著動脈血與靜脈血,其中動脈的 … 當月經來時,身體會開始分泌一些「抗凝血酶原」來阻止血液凝結成塊,幫助 … GSK 將 Jemperli 的定價定為每 500 mg 小瓶 美元,最初是每三週給4劑,然後間隔更長的時間來給予更大的劑量。 平均每月批發成本約為 美元,略高於 Keytruda 或 Opdivo 在其他癌症治療的每月成本。 可是「東方女性通常比較瘦小,肚皮表面積沒那麼大,長器械在腹腔內容易打架,反而沒有像西方女性那麼適合,」鄭文芳總結。
子宮內膜癌 dcard: 卵巢癌與BRCA基因有關
③細胞外基質糖蛋白和胞質與胞膜骨架連接酶的表達,在癌內高於非典型增生。 組織發生學:女性生殖道器官和組織是由胚胎時期的米勒管發育、演變、分化而來,米勒管乃由體腔上皮內陷而形成。 因此,米勒管上皮具有分化形成輸卵管、子宮、宮頸及陰道穹隆上皮的多向分化能力。 出生後,這些胚胎時期的未分化細胞仍保留在成熟機體的生發層組織內,具有增生及多向分化潛能。 正常生理情況下,生發層細胞隻顯現單向分化,維持該組織細胞的新生與衰亡的替代。 病理條件下,如向腫瘤分化時,生發層未分化細胞可顯示增生、分化不良和多向分化潛能,形成與原該處組織不同類型的米勒管上皮分化的組織。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 不正常出血要注意?
多變量因素分析顯示,組織分化不良(分級高)及深肌層浸潤是腹主動脈淋巴轉移的獨立相關因素,而淋巴脈管間隙受累和子宮頸受累為獨立的與盆腔淋巴結轉移相關因素。 子宮內膜癌 dcard2025 在Ⅰ、Ⅱ期有淋巴結轉移者其預後明顯差於無轉移者。 資料分析發現臨牀Ⅰ期中92%癌竈位於子宮底部,位於宮腔下部或累及峽部易早期轉移,生存率低於前者。 Matthew報道202例宮頸受累之子宮內膜癌臨牀、手術及病理資料,手術-病理確定有宮頸受累為151例(75%),51例(25%)未發現宮頸受累。 其中子宮外有癌腫播散為24例(32%)應為Ⅲ期實際為Ⅱ期者僅有76例為50%。
治療子宮內膜癌的傳統方法,是開刀切除癌細胞,但會留下約10釐米的疤痕,患者須住院約5日,傷口痛楚則維持約一個月。 近年,隨着機械臂手術及內視鏡鏡頭像素的改進,醫學界在不影響患者存活率的情況下,可採用微創手術進行治療;即在身體開4個小孔進行手術,好處是傷口較小,術後2至3日可出院,而且痛楚只維持1至2星期。 近接治療:在陰道內放置放射治療器械,直接做照射,主要是預防陰道復發;相較於體外照射,腸胃道副作用較小,病人可有較佳生活品質。 缺點是治療的範圍僅限於陰道及其周圍組織,無法照射到整個骨盆腔。 此外,如果病人沒有發生過性行為、沒有生育經驗,陰道相對小,醫師便會考慮讓病人進行體外放射治療。 完整分期手術是指:切除子宮(含子宮頸)、部分陰道、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骨盆腔及或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同時做腹腔灌洗液的細胞學檢查。
因此,不典型增生具有癌變傾向,屬於癌前病變。 他表示,大部分手術後不太會出血,頂多開完刀後一個月內發生,或術後接受放射線電療過程中才可能出現,但療程結束後就會明顯改善。 此外,也要定期追蹤,盡量減少服用荷爾蒙藥物。 依據不同的期別和年齡,搭配的治療方式也有別。
女性每月的月經,其實就是脫落出來的子宮內膜。 子宮內膜本身滿佈無數的微細血管,血管層會隨著身體內分泌的變化而增厚,當增厚到某一個程度時會自然剝落並排出體外,而新的內膜血管層就會展開另一個循環,直到更年期後循環就會停止。 接受近接治療後,陰道會變得沒有彈性,甚至形成沾黏,早日恢復正常性生活,或是學習使用陰道擴張器便很重要。 Kauppila等報道瞭孕激素受體陽性的內膜癌對孕激素的反應明顯,其緩解率可達89%,而PgR陰性者,其緩解率隻有17%。 GOG組對51例內膜癌給予孕激素治療,ER、PR均陽性者,其緩解率可達40%;反之ER、PR均陰性者,其緩解率隻有12%。
我之後有睇中醫,醫師話如果唔急做手術不如試三個月中藥,咁我同西醫講就一定唔會建議,但佢就無話我個case係urgent…另外我仲申請左公立醫院,六月有得見醫生,但係我都怕等多兩個月會有咩。。 同埋唔知可唔可能靠中藥由不典型轉好返上去。。 3.改變生活習慣,節制飲食,加強鍛鍊,通過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富貴病”的發生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 女性的研究中,最常見的是乳桿菌和黃桿菌(Flavobacterium),沒有生育婦女和已生育婦女的菌羣特性大致類似。 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的顯著變化,稱為阿斯反應,其外觀類似於癌症。 以往這類的變化會診斷為子宮內膜癌,因此此部份重要的是不應將此變化誤診為癌症。
因為體脂肪多寡會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也就是俗稱的「雌激素」。 若子宮內膜不斷受到雌激素刺激,會增加罹癌風險,尤其BMI值超過25的肥胖者會比一般人高出3倍風險,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家族史者也得小心。 晚期子宮內膜癌,則需施行骨盆腔淋巴結摘除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如有局部復發情形可採放射治療。 至於擴散型復發的病人,則需接受化學或荷爾蒙治療。 另有研究報告觀察到,40 歲以前的早期卵巢衰竭和 40 ~ 45 歲的早發性停經婦女,較易發生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和骨質疏鬆症。 考量 40 歲以下病患切除卵巢也可能有這些風險,對於是否保留卵巢應跟醫生好好討論。
反而是隨著飲食西化的改變,子宮內膜癌有後來居上的趨勢。 因侵入性高,不建議對於無特殊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的一般大眾,進行例行性子宮內膜刮除篩檢。 息肉狀異型腺肌瘤好發的年齡是20~40歲,若是這個年紀的女性,明明有規律的月經,卻被診斷出「伴有肌肉層浸潤的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是APAM的可能性非常高。 若有定期的月經,還被診斷出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有少數例子可能是誤診。 最多的是息肉狀異型腺肌瘤(APAM:At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這是子宮肌瘤的一種。
梁立治報道在其手術治療的Ⅰ期子宮內膜癌569例中,71例於術後半年後出現復發,復發率為12.5%,82.3%在術後3年內復發。 至於復發部位,Aalders等報告瞭379例復發的內膜癌,其中50%為局部復發,29%為遠隔轉移,21%為局部復發加遠隔轉移。 子宮內膜癌 dcard2025 子宮內膜癌 dcard2025 盆腔外遠處轉移部位常見的有肺、腹腔、腹膜後或鎖骨上、腹股溝淋巴結、肝、腦、骨骼等。 另外還有腹腔鏡輔助經陰道子宮切除術後腹部穿刺部位內膜癌復發的報道(Muntz HG,1999)。 子宮內膜癌 dcard 梁立治報道陰道頂端是最常見的復發部位,佔36.5%,以下依次以盆腔佔19.8%,肺部佔13.5%,腹部佔10.3%,腹主動脈旁淋巴結佔6.3%,外陰佔6.3%,其他佔7.3%。
5、對有高危因素的人羣應有密切隨訪或監測:子宮內膜癌患者在治療後應密切定期隨訪,爭取及早發現有無復發,約75%~95%復發是在術後2~3年內。 常規隨訪應包括詳細病史(包括任何新的癥狀)、盆腔的檢查、陰道細胞學塗片、X光胸片、血清CA125檢測及血常規、血化學檢查等,必要時可作CT及MRI檢查。 一般術後2~3年內每3月隨訪1次,3年後可每6個月1次,5年後1年1次。 95%復發病例均可經臨牀檢查、陰道細胞學塗片檢查及血清CA125檢查發現。 淋巴結轉移:長期以來,子宮全切及雙側附件切除術是治療子宮內膜癌的主要術式,對淋巴結轉移的真正發生率是難以確定的。 Javert報道淋巴結轉移率為28%,據報道無淋巴結轉移5年生存率約85%,盆腔淋巴結轉移者約70%,而腹主動脈淋巴結轉移者則低於40%。
子宮內膜癌 dcard: 化療
自手術病理分期在世界範圍內廣泛使用後,子宮內膜癌5年生存率亦有顯著提高,對其臨牀研究亦引起瞭更多的關註,研究報告更加準確可靠。 在治療方面,子宮內膜癌的標準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癌 dcard2025 手術治療的內容包括子宮全切除、兩側卵巢及輸卵管切除、骨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腺切除。 子宮內膜癌在危險因子有從未生育、肥胖、糖尿病、過晚停經、子宮內膜過度增生、不孕癥、多囊性卵巢癥狀羣、慢性不排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