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由大潭水塘興建計劃的常駐工程師柯寧(James 大潭水塘水壩 Orange)設計,儲水量為2,240萬加侖(10萬立方米)。 大潭副水塘由兩條水壩組成,主壩是一座混凝土重力壩,副壩則在主壩左邊不遠處。 巴士:在西灣河站乘搭14號新巴,在水壩前下車(大潭水塘(北), 大潭道),沿著旁邊的樓梯可到水壩。 (大約5分鐘) 小巴:在柴灣站小巴總站(新翠商場) 16M,同樣地於水壩前下車(大潭道),沿著旁邊的樓梯可到水壩。 (大約5分鐘)
- 到此景點打卡有兩樣要注意,一是排洪季節、二是日與夜的感覺不一樣。
- 工程由大潭水塘興建計劃的常駐工程師柯寧(James Orange)設計,儲水量為2,240萬加侖(10萬立方米)。
- 這裡沒有像大潭篤水塘水壩的圓拱形溢洪水道, 在雨季水塘滿溢時, 水就在水壩頂流出, 堤壩變成了瀑布。
- 在大潭郊野公園站下車後,沿著行人道往大潭童軍中心方向稍稍下降,在行人道落差較低處走回馬路。
-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2023
由大潭郊野公園出發,浴大潭水塘路走,見到公廁向右轉,再直行,約走15-20分鐘即可到達大潭篤水塘水壩。 離開抽水站建築羣後向北行,可到達大潭水塘行山路線行程的最後一站——最近經常在各大風景相片「洗板」的大潭篤水塘水壩觀景點。 大潭水塘道草木繁盛,起步不久,大家便會被綠樹林蔭所覆蓋。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沿途遮陽度高,在沿路欣賞鴨腳木、牡丹、楠樹、銀合歡與香港茶等植物的同時,不用怕被陽光曬傷。 此外,大潭水塘道沿途設有涼亭、長椅,讓大家走累時稍作休息。
大潭水塘水壩: 景點1︰大潭篤日與夜
其中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羣於2022年6月被納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第六期,由護‧聯網慈善基金有限公司及海港學校基金會有限公司合作,活化爲「水圓地方」,預計2028年落成[9]。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2023 大潭水塘水壩 | 大潭水塘水務文物徑 | 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喺1888年至1917年間分期落成,係香港島食水嘅主要來源,統稱為大潭水塘羣。 想到大潭水塘行山,就由西灣河港鐵站A出口,乘14號巴士(嘉亨灣-赤柱炮臺)到大潭郊野公園落車。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 及 大潭篤水塘水壩,在落車站車尾方向右邊有一路口,沿路往下走便可到達。 1904 年完成地質勘探工作,發現外側探井下方的基岩深度約 60 英尺,最後殖民地政府因為財政考慮在 1907 年擱置大潭篤計劃第二期。 政府其後委任謝斐為負責工程項目設計工作的專責工程師,歷盡諸多波折,大潭篤水塘終在 1917 年落成,得以大大紓緩缺水問題,而其容量至今仍然遠超港島其他水塘總和,是港島供水系統極為重要的一員。
- 今次小編就帶大家由壩頂碌到壩底,見識一下水壩磅礡氣勢。
- 沒有超廣角鏡頭的話,而又不欲涉水弄濕雙腳在溪澗拍攝,那就不要期望能夠在靜水池的行人步道拍攝整條主壩,不過用心去感受此情此景亦誠然是賞心樂事。
- 在步行約15分鐘後,便到達一個涼亭, 一個有楓香樹(紅葉)的地方, 這裡的楓香樹很高大, 要舉頭向天仰望纔可看到。
- 山坡上的紅磚煙囪高 19 米,底部連接着當時泵站的燃煤鍋爐排煙管,蒸氣推動的抽水機一直運作至五十年代,其後改用柴油發動水泵,煙囪亦自此荒廢失修,及至 2007 年才由水務署聯同古蹟辦專家將煙囪修復至原貌。
- 時間充裕的話,可考慮繼續前行參觀其他石橋以及鄰近水塘,沿路綠意盎然,風景優美,無疑是條輕鬆的週末郊遊路線。
- 大潭中水塘位於大潭篤水塘以西,當大潭中水塘需要洩洪時,大水會流經水壩並排進大潭篤水塘。
二次大戰期間,附近一帶的植物曾遭嚴重破壞,經漁護署多年努力植林,那裡的翠綠景觀得以復修。 這路段途經多個二次大戰時的軍事遺跡,實在難以想像這裡當年曾發生激烈的戰事。 在紅葉涼亭行約30分鐘,便到最後一個景點, 黃泥涌水塘是水務設施古蹟水塘,由黃泥涌水塘行不用10分鐘,即到達巴士站,可乘巴士到灣仔及中環。 離開大潭上水塘石橋向終點黃泥涌峽道進發, 約2公里 需時45分鐘(慢行約80分鐘), 沿途都是上行斜坡行車路, 一點也不難行。 在步行約15分鐘後,便到達一個涼亭, 一個有楓香樹(紅葉)的地方, 這裡的楓香樹很高大, 要舉頭向天仰望纔可看到。
大潭水塘水壩: 香港遊車河 Facebook Page
沿途所設的無障礙設施大致良好,唯獨洗手間的衛生情況太也惡劣,亟待改善;而水塘的上下車地點也對輪椅使用者甚為不便。 回到目錄
雖然能與同行的健全朋友入內一起進餐,但該處並沒設置涼亭供遮蔭,「好天曬,落雨淋」,實為美中不足。 交通方面也是一個問題,現時輪椅使用者必須乘坐巴士才能到達水塘入口,但上車和下車站的行人道約有半級標準樓梯那麼高,是否能越過需視乎輪椅重量而定。 此外,流動式的傷殘人士洗手間衛生欠佳,不宜坐著使用。 鑑於香港人口急增,薄扶林水塘的儲水量不敷應用,當局於1883年動工興建大潭水塘,第一期工程於1888完成。
大潭水塘水壩: 大潭水塘水壩(14)1912-1917
流水滔滔不絕自中間的虹吸式溢洪道沿石砌壩面湧向壩底的靜水池,氣勢逼人,水聲在河谷中迴響不斷,使人投入自然懷抱,倍感放鬆。 沒有超廣角鏡頭的話,而又不欲涉水弄濕雙腳在溪澗拍攝,那就不要期望能夠在靜水池的行人步道拍攝整條主壩,不過用心去感受此情此景亦誠然是賞心樂事。 初時遊人不多,還能隨便嘗試不同拍攝角度,後來人多了,那就躲在步道角落拍攝縮時影片。 如果大家係筲箕灣出發,就可以首先經過大潭篤水塘壩頂,欣賞兩旁風景。 要注意既係呢條路太窄,如果對頭有大車/巴士經過,就要先讓一讓車啦。
每逢週末,相信各位車迷要諗一個半天既輕鬆遊車河路線都相當頭痕,深淺赤石都遊過曬都真係悶悶地。 不過大家有無留意係石澳揸過去赤柱個陣會經過一個水壩頂呢? 其實呢個就係擁有多年歷史,係法定古蹟之一既大潭篤水塘水壩啦。 今次小編就帶大家由壩頂碌到壩底,見識一下水壩磅礡氣勢。 大潭水塘的範圍非常大,當中又以大潭篤水塘的四座英式石橋最為人所熟識。 花崗岩石橋建於1907年,非常有歷史價值,去到記得打卡!
大潭水塘水壩: 大潭水塘水壩(9)1904-1907
水壩高18.3米,在壩底向上望不時有車經過,感覺不太真實。 約晚上7時左右大潭篤水壩就有機會亮燈,令水壩更添感覺。 大潭水塘水壩 繼續走大潭水塘行山路線約20分鐘,大家會到達大潭篤水塘燒烤區4號場。
大潭水塘水壩: 港島大潭水塘行山路線及注意事項
呢度係單線雙程行車,但避車處比較少,所以各位車友要注意啦! 值得一提既係,係香港島真係好少港灣小路,遇上風和日麗既時候,開住窗,吹住海風,欣賞恬靜既景色,呢度真係一個遊車河既好地點。 走約45分鐘就到達藍地水塘,道路都不難走,一般的運動鞋已能應付,藍地水塘一望無際,在樹木和湖水下一片綠,令人感到非常的舒服。 在水塘拍完照,就可以依指示去到「河背水塘家樂徑」繼續行程,沿路景色很不錯,有齊小橋流水、林蔭竹林,最重要是路況不會難走,就算行山新手也能輕易駕馭。 自駕或的士:沿著大潭道經過水壩,到國際學校、童軍中心轉入,行到盡頭會有個露天泊車地方,再走幾分鐘就到達。
大潭水塘水壩: 繼續帶大家向水塘進發
不過,因當時經濟不景氣,加上1874年發生嚴重風災後需要賑災,令興建水塘計畫被逼擱置[4]。 大潭水塘(英語:Tai Tam Reservoir)是香港座落於南區及東區一組水塘,位於港島東南部的大潭郊野公園之內,毗連畢拿山、渣甸山、紫羅蘭山及柏架山。 大潭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在1888年至1917年間分期落成,為港島食水的主要來源,統稱為大潭水塘羣[1]。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2023 | 大潭水塘水務文物徑 | 隨住人口增長,政府決定開展大潭計劃第二期工程,興建大潭副水塘,水塘喺1904年完工,儲水量為2,240萬加侖。
大潭水塘水壩: 輕鬆行山路線3. 香港仔水塘
在這裡,大家除了能夠使用燒烤爐與餐桌等設施燒烤和用膳,亦可以在附近遠眺大潭中水塘水壩。 沿著繼續大潭水塘道北行,大潭水塘行山路線途中會經過3條屬於法定古蹟、已具115年歷史的石橋。 石橋架於水塘及引水道之上,不受樹木遮擋,是全段路途上最能欣賞到大潭篤水塘景色的位置,大家可以預留時間,在這裡與已運作逾百年的水塘及以花崗石拱形構造的石橋合照。 因大潭地勢適合貯水,大潭大部份範圍均在1883至1917年間分數階段被改建成多個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以及大潭篤水塘),為港島供應食水。 今次介紹的大潭水塘行山路線是大潭水塘道靠近大潭篤水塘的一段,該段路為較平坦的瀝青道路,全程沒有梯級,方便好行。 因香港島缺乏可供發展成集水區的土地,政府決定擴建大潭谷的供水系統,落實派斯提出的大潭計劃的第二期工程,興建大潭副水塘,以收集從大潭上水塘溢出的食水。
大潭水塘水壩: 久等兩年的美景 大潭水壩 排洪
由大潭郊野公園南門步行到大潭篤4號燒烤場,再南行到大潭篤水塘水壩並折返起點,需時只約2小時。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2023 | 大潭水塘水務文物徑 | 睇完紅葉之後,行大概15分鐘就會去到大潭水塘文物徑嘅第一個景點:大潭上水塘。 薄扶林水塘喺1869年落成後,食水仍然供不應求,所以當時港督堅尼地喺1873年提出大潭計劃,選址大潭谷興建香港第二個水塘,而首期工程喺1888年完成,可儲存3億加侖食水,後被名為大潭上水塘,並以石橋同輸水道連接其他道路同水道。 這間紅磚建築可說是香港水務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工程人員於此利用抽水機械克服地理環境限制,使大潭篤計劃變得可行,對早年的香港水務以至社會發展功不可沒,而大潭篤原水抽水站至今仍然繼續運作,為香港市民默默服務。
大潭水塘水壩: 香港遊車河
最後多提一句,勿在大雨或打風時或大雨後立即前赴打卡,安全第一。 香港在1863年至1899年間,供水系統依賴薄扶林水塘為主,而大潭水塘羣組成東區供水系統,成為港島食水供應的骨幹,工程技術亦優於薄扶林水塘。 隨着食水供應系統得到改善,香港市區範圍也逐漸延伸至港島東部,亦促進了水務設施的技術發展,改善了維多利亞城的衞生情況,推動香港的城市發展[4]。
大潭水塘水壩: 交通
– 大潭郊遊徑資訊 大潭水塘羣包括大潭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分別建於1889、1907及1917年,是港島早期食水供應的主要來源。
大潭水塘水壩: 香港仔水塘
在雨季期間,大家較容易欣賞到大水在壩上奔流直下的景緻;旱季之時,大家則可以欣賞到水壩上百年來被大水沖刷的痕跡。 在燒烤場的涼亭休息過後,大家可以沿路步行約30分鐘返回大潭郊野公園南門。 乘搭新巴14號或城巴314號線(只於夏、秋季運行),大潭水塘行山路線於大潭郊野公園站下車,即可抵達大潭郊野公園南門。 於旁邊的公廁梳洗或方便過後,即可開始沿大潭水塘道開始行程。 香港首個水塘薄扶林水塘在1869年落成,供水需求仍不足供應市民使用。 計劃中的水塘容量136萬立方米,本來造價達35萬英鎊,後修改方案後減省至12.26萬英鎊。
回到大潭郊野公園南門後,大家可以橫過大潭道,沿大潭水塘道繼續大潭水塘行山路線行程。 向東行8分鐘後,可以抵達法定古蹟——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建築羣。 這個建築羣包含了抽水站、多間員工宿舍、與排煙設施,自1905年起陸續落成。 與水塘一樣,抽水站是昔日港島供水系統不可或缺的設施,日以繼夜抽食水。 沿著大潭水塘道倘佯,可以欣賞到多個至少具105年歷史、已成為古蹟的水務設施,天色良好之時更能看到水塘波光粼粼、水色山光的景緻。
水塘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其中大潭篤水塘的四座英式石橋最為人所熟識。 石橋建於1907年,以花崗石建造,呈拱形結構,由上窄下寬的巨柱承託,而橋頂亦設飛簷裝飾。 2009年,四座石橋連同其他水塘建築物被列為法定古蹟。 石橋是橫跨昔日溢洪道的通道, 溢洪道現在依然可見, 因大潭副水塘建成, 現在狀似副水塘與上水塘連成一體。 石砌輸水道是用作把西南面山丘集水區的雨水引入大潭上水塘。
大潭水塘水壩: 文物徑及歷史建築
首期工程在1888年完成後的大潭水塘,可儲存3億加侖(136萬立方米)食水,儲水量是薄扶林水塘的4倍,其後為識別而更名為大潭上水塘[4]。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2023 | 大潭水塘水務文物徑 | 成個水塘有唔少員工宿舍,其中呢個係保留得最好,亦係可以行得最近嘅一個宿舍,宿舍內部雖然並唔開放,但佢係以紅磚建成嘅倉庫式建築物,屋頂用中式瓦片鋪砌,好有殖民時期嘅建築風格。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2023 | 大潭水塘水務文物徑 | 陽明山莊旁邊有多個郊遊徑入口,記住唔好去錯,今次目標係大潭水塘(又名大潭篤水塘)嘅大潭水務文物徑。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2023 | 大潭水塘水務文物徑 | 乘坐新巴/城巴6、41A、63、66或76,於黃泥涌水塘公園站落車,往陽明山莊方向行,黃泥涌峽起步點正正喺陽明山莊旁邊。
大潭水塘水壩: 大潭水塘水壩(3)1883-1888
大潭水塘是港島區非常熱門的行山路線,由大潭上水塘、副水塘、中水塘,以及大潭篤水塘組成,是香港六個戰前水塘之一,好天氣時遠山近水互相輝映,非常亮眼。 大潭水塘北站下車,前行落樓梯,如排洪會聽到澎湃水聲,樓梯沾上水份後濕滑,不必心急。 出發前可到水務署網頁查看大潭篤儲水量,一般而言在夏季機會較大,當然不要在大雨、颱風等惡劣天氣下到水壩,安全最重要。
大潭水塘水壩: 大潭水壩排洪奇觀 古蹟路線
只望將來能提供更多無障礙郊遊的資訊,相關設施也能有所改善,令無障礙郊遊不再是一件難事,讓他們也可隨興與家人朋友到郊外行山。 這裡沒有像大潭篤水塘水壩的圓拱形溢洪水道, 在雨季水塘滿溢時, 大潭水塘水壩 大潭水塘水壩2025 水就在水壩頂流出, 堤壩變成了瀑布。 這水壩在1977年基於水壩的安全理由, 將溢洪道降低了3米, 因而造成壩頂中間向下陷的形狀。
巴士乘客不多,得以按照原定計劃坐在上層左側窗口位,駛經大潭峽後,已能時而在彎位窺視大潭篤水塘。 如此精挑細選座位當然是為了捕捉一個精彩的瞬間,皆因沒有航拍機的話,惟有這樣才能在溢洪道正上方鳥瞰排洪的壯觀景況,那時真的很想遇上塞車令到巴士在壩頂多停留一會,可惜巴士司機送信純熟瞬速送到,轉眼間已來到大潭郊野公園巴士站。 下車後循與車路重疊的大潭水務文物徑穿過大潭篤村而行即能抵達壩底,路途較迂迴惟平緩,而另一條路線則是在駛經主壩前的大潭水塘(北)站下車,沿旁邊梯級下山,雖則據說快得多,但雨後石級濕滑,如欲取道捷徑,務必倍加小心。 大潭水塘興建計劃早於一八七二年開始構思,又於一八七四年,因當時經濟不景氣影響而擱置。 一如既往,這項計劃所提供的食水亦不敷所需,所以於一九一二年展開了大潭篤水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