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起館內舉行展覽系列「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出多個本地傳統工藝如舞獅、白鐵、花牌的相關展品。 三棟屋原是一條有200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在1970年代,由於興建荃灣港鐵站的緣故,該村被遷至別處。 三楝屋博物館2025 政府於1987年將三棟屋重修成博物館,讓遊人瞭解昔日農鄉純樸生活。 自2016年6月起,政府於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
- 中廳的天井就是用以集水、去水,令水得以流向家中不作外流。
-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 以往中廳位置更曾以水缸設陣,下雨天從祠堂方向望出去就會出現名為「四水歸堂」的風水格局,祈求家族逢凶化吉,同時亦展現古代建築的空間美學。
- 本網站的所有資料均由有關決策局/部門及有關機構提供和更新。
- 三棟屋博物館(Sam Tung Uk Museum)可說是香港現有保留最古老的圍村之一,18 世紀由陳氏族人所建。
2016年6月,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 三楝屋博物館 辦事處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作為其展示和教育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包括舉辦展覽、講座、研討會、傳承人示範和工作坊等,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了解。 三棟屋這座佔地約2,000平方米的歷史客家圍屋,於1987年重修成為「三棟屋博物館」後,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 先來說說其建築文化,現代人置業安居講求優越的地理位置,依山望海一般而言已算是「好風水」,所以對於自有一套習俗信仰的傳統鄉村來說,民居方位同樣是關鍵元素。
三楝屋博物館: 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棟屋博物館(英語:Sam Tung Uk Museum)是在香港荃灣西樓角的一座法定古蹟和博物館。 於1786年由陳氏族人建立的三棟屋村,原先由族長陳任盛只建有三列房舍,前廳用以安放車轎雜物,中廳為客廳,後廳專以祀祖;「棟」是主樑的意思,三廳亦稱三棟,「三棟屋」因而得名。 後來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而成了中間有四間獨立房舍。 三楝屋博物館2025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三楝屋博物館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是本地少有結合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場所。 二次世界大戰後,三棟屋圍村一帶逐漸發展工業,荃灣亦被港英政府列作首批發展的衛星城市,積極進行都市化;區內的圍村與田地更因興建地下鐵路,逐漸被拆卸或徵收,獨三棟屋有幸被保存下來成為博物館。 三楝屋博物館2025 三楝屋博物館2025 三棟屋屋內設有三廳,每廳承託屋頂的橫樑稱為「棟」,故被稱作「三棟屋」。
三楝屋博物館: 歷史
60年代的荃灣是輕工業集中地,曾是香港棉紗產量最高的「南豐紗廠」亦落戶於此;近年市區發展迅速,更建有40多條行人天橋連接大小商場,冠有「天空之城」之稱。 三楝屋博物館2025 參加者透過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參觀,既可選擇認識三棟屋歷史與傳統鄉村文化,亦可選擇欣賞香港多元的「非遺」面貌。 2016年6月,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作為其展示和教育中心。
- 先來說說其建築文化,現代人置業安居講求優越的地理位置,依山望海一般而言已算是「好風水」,所以對於自有一套習俗信仰的傳統鄉村來說,民居方位同樣是關鍵元素。
- 此外,設於三棟屋左右兩排橫屋的「日常」及「非常」兩個展區,就分別介紹與日常生活相關以及在特定時節或場合纔可看到的活動、表演和技藝。
-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佈為準。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是本地少有結合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場所。
- 自2020年起館內舉行展覽系列「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出多個本地傳統工藝如舞獅、白鐵、花牌的相關展品。
三棟屋博物館(Sam Tung Uk 三楝屋博物館 Museum)可說是香港現有保留最古老的圍村之一,18 世紀由陳氏族人所建。 當時族人於三棟屋博物館現址一帶興建圍村,並開墾農田耕種,全盛時期幾乎大半個現今荃灣俱為陳氏農地。 如果在香港以外地方致電的話,請在電話號碼之前加撥地區號碼「852」(不適用於駐海外辦事處)。 如果想查看更多資料,請在該職員名字/詢問處上點擊。 本網站的所有資料均由有關決策局/部門及有關機構提供和更新。 三楝屋博物館2025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三楝屋博物館: 參觀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遊客踏入博物館後,便可親身體驗這些圍村大戶人家的生活;屋內的祠堂、廚房等全被保留下來,讓閣下無需遠走偏遠鄉郊,身處市區內仍可細味難求的悠悠古風;很難想像,就在咫尺之遙,便為抬頭橫空而過的現代化港鐵。 三棟屋原是一條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屋(村),於1981年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活化為三棟屋博物館後,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 三楝屋博物館2025 1981年,香港政府宣佈將三棟屋列為法定古蹟,並響1987年完成修建工程,加設咗博物館設施,畀市民免費參觀。 「非遺」源於生活,從語言、口述傳說、音樂、舞蹈、戲曲表演、以至地方知識、節慶習俗、手工藝等「非物質性」的人類活動和知識技能,皆屬於「非遺」。
三楝屋博物館: 參觀三棟屋博物館
位於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前身是客家圍屋,擁有200多年歷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三棟屋的建築佈局猶如棋盤,左右對稱,設有前廳、中廳和祠堂,以及不同房舍和橫屋。 三棟屋博物館內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設立於三棟屋博物館裏,透過舉辦展覽和活動推廣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楝屋博物館: 香港十八區景點
三棟屋圍村是客家人的建築智慧,除了顯示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其空間意涵其實也蘊藏濃厚的風水色彩。 三棟屋正門兩側掛有「帽山舒鳳彩,灣海獻龍文」一副對聯,意味圍村地勢背靠大帽山、面向青衣島及藍巴勒海峽;而正門上方亦有「陳氏家祠」牌匾,宗祠作為傳統圍村的中心,因此三棟屋的所在地其實可謂具有庇蔭的福地。 三楝屋博物館2025 三棟屋這座古色古香的空間,展現出客家人的建築技術及特色,同時巧妙利用了房舍與廂房作展覽,既令遊人具體感受昔日的鄉村生活及文化,也從多角度呈現歷久不衰的非遺寶藏,部分展品更不設玻璃間隔,讓大家近距離接觸極具歷史及文化價值的非遺項目。 穿梭於圍屋的巷弄間,就如擺脫時地限制探尋過去與現在的傳統文化足跡,發掘及承傳前人智慧。 全香港約有480項形形式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親身接觸過又或能數出多少項? 走進「三棟屋博物館」中的全新系列展覽「循聲覓道」,或者可以重新喚起各位對「非遺」的印象。
三楝屋博物館: 開放時間
三棟屋原本係香港古老嘅圍村之一,大約喺 18世紀中,大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陳氏響廣東嘅支系所建立。 三楝屋博物館 三楝屋博物館2025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三楝屋博物館2025 荃灣三棟屋博物館乃香港文化博物館轄下三間分館之一,另外兩間分館分別為香港鐵路博物館及上窰民俗文物館。 除三棟屋博物館外,荃灣區內的古蹟景點還有賽馬會德華公園與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
三楝屋博物館: 項目簡介
它是以人為本,依靠個人、羣體和社區實踐和傳承,對於凝聚我們的社區,建構身份認同有著深刻的意義。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明確表示非遺保護是一項國際性的長期計劃。 三棟屋博物館(Sam 三楝屋博物館 Tung Uk Museum)係香港文化博物館嘅分館,喺新界荃灣古屋裏二號,荃灣地鐵站嘅附近,港鐵荃灣車廠隔籬,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管理,全年免費入場。 三棟屋原來是香港古老的圍村之一,屬客家圍村,大約在18世紀中葉,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陳姓在廣東河源市龍川縣和惠州市的支系所建立。 此外,設於三棟屋左右兩排橫屋的「日常」及「非常」兩個展區,就分別介紹與日常生活相關以及在特定時節或場合纔可看到的活動、表演和技藝。
三楝屋博物館: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例如日常接觸到的麻雀、白鐵器具、點心及蒸籠等,全部均來自生活中熟悉的一事一物,連繫着衣食住行各個範疇;亦有隻會出現於特別專屬場合的廣彩、潮州糖塔、手託木偶粵劇、八音等,包含着本地豐富的禮俗儀式和表演技藝,是無可取替的獨有文化。 走進裡頭的中廳,遊人亦不妨留意此處其中一個重要風水的天井設計。 三楝屋博物館2025 俗語有云「水為財」,流水即生財,加上水亦是孕育自然萬物的養分,故「水」於傳統民居而言是不能缺少的風水元素。 中廳的天井就是用以集水、去水,令水得以流向家中不作外流。 以往中廳位置更曾以水缸設陣,下雨天從祠堂方向望出去就會出現名為「四水歸堂」的風水格局,祈求家族逢凶化吉,同時亦展現古代建築的空間美學。
三楝屋博物館: 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佈為準。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三楝屋博物館 三楝屋博物館2025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佈,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