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利用化療治療肉瘤之前,有局部骨肉瘤的患者長期存活率只有大約20%,但是如今已經提升到60%-70%。 6.前景 橫紋肌肉瘤的治療發展目標是要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儘可能減少治療的副作用和遲發效應;對腫瘤的轉移和複發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外科醫生的作用主要在於:①在保留器官功能和外觀美容的情況下盡量完整切除腫瘤;②正確的腫瘤分期;③獲取足夠多的組織進行診斷和預後研究。 ②陰道、會陰和子宮:女性生殖器橫紋肌肉瘤的傳統治療方法是早期進行組織及器官的根治性切除。 IRSⅡ中,18%的患兒有局部複發,80%接受了完全或部分子宮、陰道切除術。 橫紋肌肉瘤可發生於任何器官或部位,多是由患兒父母最先發現無症狀包塊。
IRS最近研究表明,平均年齡為5歲(0~20歲),66%的病人確診時不到10歲,6%的病人小於1歲,男女比例3∶2。 發病最常見的部位是頭頸部(35%),泌尿生殖系統(26%),四肢(19%)。 好發四肢、頭頸、軀幹、會陰等處,也可發生於眼眶。 主要症狀是痛性或無痛性腫塊,腫瘤壓迫周圍神經和侵犯周圍組織器官時可引起疼痛、壓迫症狀和感覺障礙。 早期即可出現淋巴結轉移和血行播散,血行播散至肺。 橫紋肌肉瘤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骨、骨髓、腦、肝、大網膜、胸膜、腹膜以及遠處淋巴結。
橫紋肌肉瘤治療: 眼眶橫紋肌肉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膽道腫瘤表現為梗阻性黃疸,組織類型為胚胎型和葡萄簇型,要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存活率為40%。 橫紋肌肉瘤治療2025 膀胱頂部橫紋肌肉瘤通常早期行膀胱部分切除術或接受輔助治療後再手術。 Hays等人研究了IRS的154個患兒,33例先行膀胱部分切除或化療後再手術,其3年存活率(79%)與所有膀胱橫紋肌肉瘤患者的存活率大致相同。 行膀胱部分切除存活的26個人中,25人(95%)保留膀胱。 1979年Abramason的研究表明放療加化療對眼眶腫瘤是最有效的,從此不再進行眼眶內容物剜除術,其存活率可達90%。 頸部淋巴結轉移僅3%,所以不必常規行淋巴結活檢或切除。
- 組織學上描述腫瘤細胞像「蜘蛛細胞」,由充滿糖原的胞漿及延長放射至細胞周邊的細胞絲組成。
- 組織病理中,在黏膜下有細胞浸潤帶,細胞為短梭形胞質少,與黏膜呈平行排列。
- 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提出採用現有的所有診斷方法,結合臨牀情況對腫瘤的亞型進行確定。
- 手術切口應根據腫瘤的部位來選擇,爭取完全切除,但如侵犯其他重要結構或多發性的腫瘤,不能勉強切除,僅需解除梗阻部分即可。
化療:腫瘤化療是通過利用化學藥物(如長春新鹼)殺死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繁殖和促進腫瘤細胞的分化的治療方法。 術後化療主要是為了消滅術後可能殘存的腫瘤細胞。 化療能夠提高橫紋肌肉瘤的生存率,對兒童胚胎型橫紋肌肉瘤療效尤為有效。 化療主要包括手術前的新輔助化療和手術後 2 年內的週期綜合輔助化療。 重要的因素有腫瘤在發現時是否已擴散、原發腫瘤的部位、手術能否完全切除以及組織類型(顯微鏡下的腫瘤外觀)。
橫紋肌肉瘤治療: 橫紋肌肉瘤檢查
治療結束後也必須定期地接受檢查,努力預防再發。 好發部位為四肢、頭頸、軀幹、會陰等處,也可發生於眼眶。 橫紋肌肉瘤治療 橫紋肌肉瘤治療 主要症狀是痛性或無痛性腫塊,腫瘤壓迫周圍神經和侵犯周圍組織器官時可引起疼痛、壓迫症狀和感覺障礙。 早期即可出現淋巴結轉移和血行播散,血行播散常在肺。 胚胎型橫紋肌肉瘤約佔橫紋肌肉瘤的2/3,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年齡分佈呈現兩個高峯,即出生後及少年後期,平均年齡5歲。 好發部位為頭部、頸部、泌尿生殖道(以葡萄簇樣變異形為主)及腹膜後。
鼻咽部腫瘤可引起聲音改變、氣道梗阻、窒息和鼻出血。 鼻旁竇腫瘤有疼痛、鼻腔分泌物增多、鼻出血症狀。 中耳及乳突部位腫瘤可呈息肉樣從耳凸出,可有中耳炎、面神經癱瘓表現。 根據原發部位不同,5%~20%的病例有頸部淋巴結轉移。
橫紋肌肉瘤治療: 檢查
橫紋肌肉瘤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臨牀表現取決於腫瘤的原發部位。 而根據兒童癌病基金資料指出,最常見的明顯症狀是腫脹,可能在孩子的頭、面頰、頸、胸或手腳上出現;也有些症狀是鼻和耳出血,而女性患者可能有陰道出血現象。 然而,在實施之前,對可能的轉移瘤的主要腫瘤焦點和定位的評估是必要的。 進行胸部X線攝影和胸部血管造影,骨骼放射性同位素研究,脊髓造影研究。 2 放射治療:放療對於橫紋肌肉瘤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作為手術治療的輔助綜合治療。 放療應根據年齡、部位選用,有效劑量不小於4000r。
橫紋肌肉瘤治療: 小兒橫紋肌肉瘤
根據IRS-Ⅱ眼眶部佔橫紋肌肉育兒瘤的8%,不常直接擴散到中樞知道神經系,據紀錄I~Ⅲ期3年存活率為93%,用放療、化療局部控制存活率達94%。 橫紋肌肉瘤治療2025 橫紋肌肉瘤治療2025 頭頸部橫紋肌肉育兒瘤在小兒多為胚胎型,在耳、鼻及鼻竇則為葡萄狀肉瘤。 幾乎全部患兒都以腫塊就診,其症狀有眼球突出、聲音改變、吞嚥困難、原則呼吸梗阻、前列腺咳嗽及外耳道有分泌物。
橫紋肌肉瘤治療: 小兒橫紋肌肉瘤治療
長春新鹼方案:除高分級腫瘤外,所有的病例都可採用長春新鹼方案,如加強長春新鹼和放線菌素-D方案(加強VA),或VAC衝擊方案。 增加多柔比星(阿黴素)或以多柔比星(阿黴素)代替放線菌素-D不會進一步提高生存率,而異環醯胺和依託泊苷(足葉乙甙)聯合應用可使療效加強。 主要由較大的帶狀、網球拍狀的多形細胞、巨核細胞和多核瘤巨細胞構成。 2.超聲波探測顯示腫瘤部位,大小及範圍,CT能對各部位腫瘤精確定位,尤適於腹腔,盆腔,顱內及頭顱部腫瘤。 增加多柔比星(阿黴素)或以多柔比星(阿黴素)代替放線菌素-D不會進一步提高生存率,而異環酰胺和依託泊甘(足葉乙甙)聯合應用可使療效加強。 橫紋肌肉瘤治療 多形型:也稱成人型,主要由較大的帶狀,網球拍狀的多形細胞,巨核細胞和多核瘤鉅細胞構成,細胞核不規則,染色深,核分裂較多。
橫紋肌肉瘤治療: 買到「肉瘤梅花豬」怎辦?肉攤老闆給答案
但囊內一塊塊切除或囊外邊緣切除,繼之放療則不能減少復發。 Ⅰ級患兒中42%發生於除膀胱-前列腺外的泌尿生殖系,31%發生於肢體。 Ⅳ級中31%為肢體腫瘤,14%為腦膜周圍腫瘤,41%為其他類型。 IRS中,20%的患者屬於Ⅰ級,21%屬於Ⅱ級,45%屬於Ⅲ級,14%屬於Ⅳ級。
橫紋肌肉瘤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橫紋肌成肌細胞在人胚胎髮育數週齡的時候即開始形成,隨後發育成骨骼肌等協助人身體活動的肌肉組織。 由於橫紋肌成肌細胞主要存在胚胎髮育中,所以橫紋肌肉瘤在兒童中多見。 以前膀胱或前列腺橫紋肌肉瘤必須行盆腔內腫瘤及組織的根除術,隨著綜合治療的開展,該術式已經不再進行。 IRS Ⅲ提出了加強的放療和化療方案,採用多柔比星(阿黴素)、順鉑、VAC,在第6周放療,大大提高了3年存活率(83%),而且60%的膀胱得以保留。 2.化療 化療或包括化療的輔助治療可顯著地控制腫瘤的局部發展,改善生存率。 化療可消滅極微小的腫瘤,使切除困難腫瘤的體積縮小以獲得完全切除。
橫紋肌肉瘤治療: 肉瘤
2腺泡型:青年人多見,主要由未分化的小圓形,卵圓形的肌母細胞組成,瘤細胞排列成腺泡狀,管狀或裂隙狀,形態似胚胎性肌管。 當腫瘤位於四肢時,會有可觸及的腫瘤形成,導致肢體缺陷並破壞其功能。 基因遺傳:母體懷孕期間按時做產檢,對相關疾病做排除檢查,產前基因診斷有助於識別基因異常,在專業醫生的建議下及時做出診斷和處理。 橫紋肌肉瘤治療2025 骨髓穿刺檢查:為了找出小兒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斷,以及不明原因的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的增多和減少,可採用此法。 最早出現的症狀為痛性或無痛性包塊,面板表面紅腫,皮溫高;隨著病情發展,如有擴散轉移,患者可出現發熱、厭食、體重下降、疼痛和衰老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