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認曾初步接納黃的研究項目,但不知他未獲道德委員會及病人同意。 九龍醫院精神科醫生阮家興是黃的論文指導醫生,他昨供稱對事件感驚訝,又稱事前與黃討論過研究程序,未料黃並無做足程序,指黃辯稱「唔記得」有否收到道德委員會批准信是不可接受。 阮家興 他表示,病人的精神壓力源頭,可能源於個人、經濟、家庭等,有時需透過家訪識別問題。 他續稱,現時仍有不少人抗拒精神科,假如病人的家人不合作,就更難治理。 展望未來,他表示享受現有工作,未有下一步打算,會致力服務葵涌醫院。
阮: 醫院尊重及欣賞不同宗教提供的心靈支援,也尊重病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讓病人在精神的病困中得著宗教上的幫助,這是提供人性化醫療服務的重要元素之一。 院牧給予我的印象是正面的,他們帶著使命感為病人提供心靈支援服務,讓我感覺到他們是願意委身投入、為病人多走一步。 阮家興醫生2025 本網站內提供的資料(包括健康資訊)僅擬作為一般教育用途及參考之用。
阮家興醫生: 葵涌醫院行政總監憶述治拾荒習慣精神病人 幫手執雜物屋有原因
無心插柳成為精神科醫生,在30年經歷中,阮家興有16年在葵涌醫院渡過,2019年成為該院的行政總監。 入職早年,他曾為外展醫生,到訪多處接觸精神病人,曾經要到唐樓的天台屋,接觸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的拾荒婆婆。 他憶述臨近天台的樓層,完全沒有電燈,漆黑一片,只能摸黑上天台,但到達後,對方初時又不理睬,需要探訪數次,獲取信任纔可交流。
- 楊子俊指,律師信提到活動不能包含違法元素,但他指這要等到活動舉辦後才應下定論,相信事件或涉政治因素,業主可能受到壓力而中止租約。
- 梁智仁教授及梁栢賢醫生亦衷心感謝盧德臨醫生多年來熱誠投入醫院服務,祝願他退休生活愉快。
- 重建後提供限制較少、較舒適的治療環境,包括改善洗手間及睡房的環境,提升病房的空間與質素,增強私隱性等,“令病人有家居嘅感覺”。
-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覆蓋全香港所有政府或私家醫生及包含醫生的最新資料,這有助市民找到最合適的醫生和讓市民瞭解更多他們現在的醫生狀況。
現職葵涌醫院行政總監阮家興,在91年起成為精神科醫生,醫學生涯有超過一半時間為葵涌醫院服務,亦因而獲醫管局頒發30年服務獎。 問到他當年為何會選擇精神科,阮家興指當年學醫見習期間,因為對各專科沒特別大興趣,於是決定選擇未接觸過的科目,亦即精神科。 更因而笑言,當年選擇精神科,是為正苦惱如何分配冷門科目給實習同學的系主任「慳了好多時間」。 阮家興行醫初期曾參與多年外展服務,後來才轉為會診及門診的工作。 他指,在外展服務中,需花費時間與患者建立醫患關係,令病患者更易放下戒心接受治療。
阮家興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醫管局指,葵涌醫院行政總監盧德臨醫生即將退休,阮家興醫生獲委任為新的行政總監,任期於2019年2月1日生效。 過去在一線工作時,他經常到醫院餐廳與病人一起喫飯、聊天,“病人食乜,我就食乜”,認為有助更瞭解病人情況。 阮家興醫生2025 近日有公立醫院向病人處方由內地藥廠生產的藥物,包括止痛藥、胃藥及抗生素,引起部分市民擔憂用藥安全。 外展探訪方面,阮家興稱,暫停探訪期間,會於醫院正門增設收集站代收病人家屬帶來給予病人的食物及用品,亦推出視像探病服務,用電腦及手提電話進行線上睇症,目前為止已有約10位病人使用該項新服務。 醫院現正研究用SKYPE及WhatsApp將病人及醫護連線,進行探病服務。 葵涌醫院行政總監、精神科醫生阮家興表示,拾荒或出於習慣、又或者出於智力問題,以至患有精神病,患者未必意識到問題所在,部分人或需接受治療。
醫管局主席梁智仁教授及行政總裁梁栢賢醫生共同祝賀阮家興醫生獲委任新職,並祝願他在新崗位事事順利。 梁智仁教授及梁栢賢醫生亦衷心感謝盧德臨醫生多年來熱誠投入醫院服務,祝願他退休生活愉快。 醫院亦將集中專科門診服務,病人亦毋須輾轉到不同地區的精神科門診部、精神科中心等。 阮家興醫生 葵涌醫院現時為葵涌、青衣、荃灣、北大嶼山以及旺角、深水埗和黃大仙等地區提供精神科服務。 重建工程包括在荔景山路興建升降機塔,塔上設有連接橋通往重建後的葵涌醫院主座,節約患者及醫護的時間。 他笑言,實習時體驗過不同科,但未感特別興趣,最終選擇未經歷過、又少人揀選的精神科,從此於葵涌醫院展開從醫之路。
阮家興醫生: 專責小組 / 工作小組 2022/2023
硬體設施上,新增的80張病牀主要提供專科服務,包括老人精神科、兒童精神科。 重建後提供限制較少、較舒適的治療環境,包括改善洗手間及睡房的環境,提升病房的空間與質素,增強私隱性等,“令病人有家居嘅感覺”。 半甲子行醫生涯,來來回回,阮家興又回到葵涌醫院,由初出茅廬在該院任精神科醫生,現時成為該院行政總監。 回首往昔,成為管理層前,曾經擔任外展醫生,摸黑步行往天台屋接觸病人;更曾為喜歡執拾雜物的思覺失調患者,收拾混亂房屋,此為防止病人容易復發。 葵涌醫院已連續四屆參與「香港無煙領先企業大獎」並榮獲金獎,持續實行無煙措施多年,累積豐富經驗,以致院內吸煙員工人數能夠持續下降。 談到難忘經,他提到曾有一名30多歲的病人,患有思覺失調,每日日上三竿、睡至下午2、3時才起牀。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醫生
阮: 我覺得從事精神科醫生與行政管理都有一些共通之處,那就是需要有溝通、坦誠互信的氛圍。 雖然近年主要擔任管理工作,但我仍然會到門診和病房與前線同事一起處理臨牀工作。 另外,我亦參與精神科諮詢會診服務,到非精神科醫院診症,因為普通科病人也有精神科服務的需要。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醫生: 註冊專科醫生
重建工程包括在荔景山路興建升降機塔,塔上設有連線橋通往重建後的葵涌醫院主座,節約患者及醫護的時間。 他表示,病人的精神壓力源頭,可能源於個人、經濟、家庭等,有時需通過家訪識別問題。 阮家興醫生2025 阮家興醫生2025 曾有一位30多歲男患者,無業在家,終日睡覺,家訪後才知道,他因為家人尤其是媽媽的期望極高,心理壓力很大。 該患者不遵醫囑,「一次食曬所有藥」,阮家興於是與同事為他進行藥物調試,並與其母溝通,患者病況逐漸好轉,由害怕接觸人變成從事推銷工作。 另外,九龍西醫院聯網本年度一共增加78張病牀,及1.65萬個普通科門診診症名額,又會增聘12名精神科個案經理,以及開展以聯網為基礎的24小時急性中風溶栓治療服務等。
阮家興醫生: 精神科醫生行醫三十年親力親為為病者執屋 冀葵涌醫院重建為病人改善環境
意大利總理德拉吉表明準備呈辭,但總統馬塔雷拉拒絕接受,促請尋求對話,避免意大利提前大選,暫時未知德拉吉意向。 較早前,意大利聯合政府內的五星運動黨表明,拒絕對意大利一項約230億歐元的援助,參與信任投票,觸發這次政治危機。 他憶述行醫第三、四年時,在社福機構轉介下,去到一位思覺失調的中年男患者家中,見到他的住所太凌亂,便幫手執屋。 治療期間我見到他妄想的症狀逐漸好轉,開始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 我亦有機會以精神科醫生的身分接見那案件的受害者,當我從多角度去了解不同當事人的感受,我發覺在這事上雙方都是受害者。 現在,他仍參與臨牀工作,如早期思覺失調介入服務,掌握前線的工作脈搏。
阮家興醫生: 立會恢復二讀引入海外培訓醫生草案 葛珮帆質疑業界「醫生霸權」
葵涌醫院行政總監阮家興是精神科醫生,1991年6月完成實習後,在7月正式加入葵涌醫院,揀選精神科。 阮家興醫生 多年來,我接觸過許多病人,其中印象較深刻的是一位患有思覺失調的女士,她因行動不便需要坐輪椅出入,是我在另一醫院的精神科門診病人。 後來我調回葵涌醫院,有一天,她在沒有預先通知的情況下,由女兒推著來到葵涌醫院大堂等候我,湊巧我經過大堂碰見她們,原來該位女士只是想見我一面,跟我說一聲她已經痊癒了。 阮家興醫生 為尋找「男男」性交個案,黃未獲批准,使用醫院臨牀管理系統(CMS)蒐集病人資料。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醫生: 思覺失調青年一次過吞下藥物
根據醫管局的數據,由2016/17年度的23,272人次,增加至2020/21年度的43,487人次,大增近87%。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笑言,幸慶其單位並非曱甴橫行,「我都驚!」只是相當骯髒,並堆滿雜物。 阮家興醫生2025 “醫生列表”覆蓋七千多位醫生,其中皮膚科醫生,兒科醫生,外科醫生等最多病人搜尋的科目。
阮家興醫生: 醫生做截肢手術鋸錯腳僅罰2.3萬元 病人慘遭連環鋸去雙腿
排名是根據病人評論的分數來釐定位置,最多評論數目的排第一位,如此類推。 由於葵涌醫院暫停家屬探訪,院方特別在醫院正門增設收集站,代收病人家屬帶來的用品或食物,以及自上月底開始推行「視像探病」,讓病人可在電腦前與親友聯繫,有關服務將優先安排給有需要的病人使用。 阮家興醫生 阮家興醫生 他憶述行醫第三、四年時,在社福機構轉介下,去到一位思覺失調的中年男患者家中,見到他的住所太凌亂,便幫手執屋。 過去在一線工作時,他經常到醫院餐廳與病人一起喫飯、聊天,「病人食乜,我就食乜」,認為有助更瞭解病人情況。
阮家興醫生: 健康talk|冬天運動要做足保暖 醫生教你防心血管疾病病發
你如果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單倚賴本網站提供的資料。 阮表示,據其觀察,港人精神壓力來自多方面,例如家人、個人、工作,未見特別改變,不過在疫情下,確有更多人有情緒問題,例如擔心疫情,又或社交生活受影響。 個人認為,「以病人為本」不等於「病人就是最大的」,而是以其利益為本,平衡病人本身及其身邊人的需要。 新北市板橋某私立幼兒園爆發涉嫌對幼兒餵食「巴比妥」藥物,部立臺北醫院免費協助檢驗,目前26位就醫孩童檢驗都是陰性。
阮家興醫生: 葵涌醫院3病人染副流感三型病毒 情況穩定
阮家興醫生 有見及此,已連續四屆獲頒「香港無煙領先企業大獎」金獎的精神科醫院葵涌醫院多年致力推動復元人士及員工戒煙,並打造清新健康的治療環境,讓不同持分者親身感受無煙生活的好處。 談到拾荒者,近期不時有「曱甴屋」、「老鼠屋」報道,屋主不斷執拾各類垃圾、雜物回家,引致單位極其骯髒,滋生曱甴、老鼠,嚴重影響衞生,甚至波及鄰居。 他憶述對方為一名年約50歲的獨居男子,居所的雜物堆積如山,後來發現患有思覺失調,需要入院治療。 在出院前夕,阮家興認為需先清理其單位,否則容易復發,但對方拒絕他人上其住所。 經商談後,最終病人願意由阮醫生帶領其他同事,親臨其居所清理。 談到香港精神病患的趨勢,阮家興表示,其實住院人數並無增加,不過醫管局的「精神健康專線」諮詢服務,近年確接獲更多求助。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覆蓋全香港所有政府或私家醫生及包含醫生的最新資料,這有助市民找到最合適的醫生和讓市民瞭解更多他們現在的醫生狀況。 為確保準確評論,我們會再次發放郵件給加入評論者作核實,經過核實的評論才會在E大夫網站顯示, 以保障醫生和市民的權益。 這些醫生分享,也會成為E大夫搜尋器的重要內容,當病人在關鍵字搜尋填上病徵,E大夫便會根據醫生評論內容顯示出相關醫生資料。 另外,醫院內的戒煙輔導員會為復元人士和員工提供適時到位的戒煙輔導,並於每年世界無煙日花盡心思,舉辦或支持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喚醒大眾對無煙生活的關注。 阮家興醫生 院方於2019年舉辦「煙草真面目」面譜設計工作坊,配合藝術表達,讓復元人士於面譜上畫出他們印象中受煙草影響人士的樣子。
他表示,該名病人曾經住院兩年,出院後要求別人「唔好搞佢(間屋)」,直至他到場後方願意接受幫忙。 他指,有這類問題的病人,可能涉及認知問題、濫用藥物以及思覺失調等。 所以醫生的出現可以令病人增加信心,故此他當時就決定伸出援手,幫助患者。 但如果患者家人不願意接受病人患上精神疾病,拒絕與醫護人員合作,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往往纔是醫療生涯最難克服的案件。 阮家興表示,近年本港在新冠疫情的陰霾下,雖然臨牀上沒有看到入院數字的增幅,不過精神健康專線的求助就有上升趨勢。
他跟進個案後發現,病人未跟從醫生指示服藥,「一次過食曬」,以致非常疲倦,需要經常睡覺,而且本身充斥負面想法,其母親的要求本身又過高,令到他不願工作,只是不斷睡覺。 阮家興 半甲子行醫生涯,來來回回,阮家興又回到葵涌醫院,由初出茅廬在該院任精神科醫生,現時成為該院行政總監。 院方會以包容的態度接納不同人士的需要,無煙政策屢經優化,不再侷限於為復元人士及其家屬提供單向式健康講座,近年在推廣方面注入不少創意靈感,以生動有趣及互動的形式傳遞無煙信息。 隨著二零一六年立法會通過撥款予葵涌醫院的重建計劃工程,本院已進入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 踏上重建的旅程。 醫院第一期重建工程經已在二零一八年下半年大致完成,在往後的數年,醫院多棟大樓將分階段清拆及進行一連串的重建項目,並於原址打造全新的葵涌醫院。 本院期待能提升更現代化的住院及門診設施,為病患者提供一個更舒適的治療環境,並在復元的理念下,提供更優質及全面的精神科服務。
過程中,我體會到同事之間的信任十分重要,因為有時病人縱然出現精神狀況,但其身體其他狀況較適合繼續留在非精神科病房,於是我們會與該病房的同事一起承擔責任去處理病人的情況。 控方指,黃原擬在伊利沙伯醫院精神科門診研究愛滋病人患精神病情況,目標為曾有男男性交的病人。 但他把研究範圍轉移到伊院嚴重精神科病房,○九年七月至一○年三月間,蒐集八十名病人資料,事後追查揭發他的研究未獲大部分病人同意。 朱漢威介入個案後,與患者評估和講解其狀況,令患者意識到不能再頹廢下去,並與其訂立長短期目標,患者最後重新振作。
葵涌醫院負責全港四分之一精神科公營服務,是次重建除翻新2座大樓外,其他現有大樓悉數拆卸,新主座和兒童及青少年座預計於2023年落成,復康花園2025年竣工。 新醫院大樓可集住院、復康及專職醫療服務、日間醫療服務、兒童及青少年服務於一身,令九龍西聯網內精神科服務更集中。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位於荔景的精神科醫院葵涌醫院落成35年後於2016年在原址重建,耗資逾82億元。 黃永健早前已接受醫院內部調查及精神科醫學院調查,控方昨引述報告指,黃未獲道德委員會批准為病人臨牀評估,又僅口頭詢問病人是否同意他查詢病情。 阮: 葵涌醫院是一間精神科專科醫院,為全港四分之一人口提供公營精神科服務,以及全港三分之一人口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 去年適逢葵涌醫院40週年,正值進行重建工程,盼望明年底可如期完成重建並搬入新大樓,讓資源更集中,並提供更充裕的空間和舒適的環境,讓不同年齡層而有需要的市民都獲得適切的精神科專科服務。
他指出,現時發展理想的精神科,當年屬小眾科目,更笑言當年選擇精神科,是為正苦惱如何分配冷門科目給實習同學的系主任「慳了好多時間」。 阮家興醫生2025 阮家興行醫初期曾參與多年外展服務,後來才轉為會診及門診工作。 他指,在外展服務中,需花費時間與患者建立醫患關係,令病患者放下戒心接受治療。
阮家興醫生 他表示,病人的精神壓力源頭,可能源於個人、經濟、家庭等,有時需透過家訪識別問題。 該患者不遵醫囑,“一次食曬所有藥”,阮家興於是與同事為他進行藥物除錯,並與其母溝通,患者病況逐漸好轉,由害怕接觸人變成從事推銷工作。 患者要長期服藥,相關藥物或會影響胎兒,致誕下畸胎,故計劃懷孕前須知會醫生。 行醫30年的阮家興,有16年在葵涌醫院工作,包括在這裏開始從醫。 當下雖以行政工作為主,他每月仍會去瑪嘉烈醫院參加會診及替放假的醫生出診,在前線做臨牀醫療工作。 阮家興醫生 另外,醫管局會繼續與不同持份者溝通,對內與各專科統籌委員會、醫生組別協商委員會及各聯網同事講解計劃理念和內容,爭取他們的支持。
他續指,「活動讓復元人士發揮才華,希望他們從中得到啟發,不論是吸煙人士或非吸煙人士,都能夠清楚掌握吸煙的害處。 作為一院之首,阮醫生管理信念是不要當自己甚麼都懂,要虛心請教同事,信任他們的專業;也要多聆聽和適時回應同事的訴求。 阮家興 現在,他仍參與臨牀工作,如早期思覺失調介入服務,掌握前線的工作脈搏。 2019年接連取得紐約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大陸與兩岸關係組碩士學位後,加入永齡基金會青年平臺擔任執行祕書。 阮家興 更因而笑言,當年選擇精神科,是為正苦惱如何分配冷門科目給實習同學的系主任「慳了好多時間」。
醫院重建後,會將現時轄下五間分別位於油麻地、鑽石山等地的門診,一併遷回葵涌醫院。 如此一來醫護的支援將會更加到位,亦會便利病人到不同的醫院大廈接受醫療服務。 他又指,未來病房的面積將會加大,病房的病人數目又會相繼減少,住院患者的侷促感會減少,令病人更有家居的感覺,務求在私隱及安全取得平衡,令患者「唔使享受、但(令病人)得到幫助」。 落成40年的葵涌醫院正進行重建工程,同時亦頒發30年長期服務獎,其中獲獎的行政總監阮家興曾任多年精神科醫生,走遍外展及門診的部門,為病人服務。 近來本港出現數宗駭人的「曱甴屋」事件,有逾30年行醫經驗的醫生稱,住客長期拾荒、堆積垃圾,或可能涉及濫用藥物及精神病,如思覺失調。 阮家興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諮詢服務的使用人次持續上升,2020至2021年度該服務更多達43,487人使用。
阮家興醫生: 葵涌醫院3病人染副流感三型病毒 情況穩定
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黃明欣醫生表示,醫管局會繼續在2019至20年度招聘非本地培訓醫生,並擴展招聘計劃範圍。 阮家興醫生於2019年獲委任醫院管理局九龍西醫院聯網服務總監(精神科)及葵涌醫院行政總監。 他亦兼任九龍西醫院聯網職業安全健康委員會主席,並分別擔任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 1990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阮醫生自1991年已致力於精神健康服務,2008年獲晉升為精神科顧問醫生,並於2016年起兼任九龍醫院副行政總監。 阮家興醫生2025 他積極參與精神科服務的規劃和優化工作,包括在急症室引進精神科服務、防止住院病人自殺的風險管理,以及領導九龍中醫院聯網的職員緊急事故心理服務。 現時他亦負責推廣九龍西醫院聯網職員和葵涌醫院病人接種預防季節性流行性感冒疫苗及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COVID-19),以保障醫療安全及公眾健康。
醫生指新冠疫情下的防疫、收緊社交措施或影響市民精神健康,期望葵涌醫院於2023年下旬完成重建,為更多病人提供更適切服務。 他指,新院內病房的病人密度將減少,廁所增加,可增私隱度和住家感,一改過往監控印象,並預料2023年底至2024年初可如期遷入。 葵涌醫院於1981年成立,為醫院管理局轄下的精神科醫院,專為旺角、深水埗、黃大仙、葵涌、青衣、荃灣及北大嶼山區的精神病人提供住院服務,照顧其住院需要及離院後的後續照顧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