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層設計厚身座椅舒適之餘,銀幕的大小及高度亦算恰到好處,即使坐在首兩行座位觀賞電影也不會有不適感。 ▲ 除接受現金、信用卡付款外,中環英皇戲院亦支援 Apple Pay 及 Android Pay 電子支付服務。 事隔廿七年,英皇集團繼在中國多個城市開設戲院之後,亦終於回望香港,並選址娛樂行這個在香港戲院歷史中別具意義的地點,開設香港首間英皇戲院,現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這間戲院的特別之處吧。 本站設有34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中環站大堂及港島綫月臺主要以磚紅色為套色,而荃灣綫月臺則以深咖啡色為套色。 乘客若果往返呢個站、葵芳站同埋荃灣站,去香港站搭東湧綫再經荔景站轉搭荃灣綫嘅時間會較直接喺本站搭荃灣綫快。 來咯,來咯~繼續跟看客們分享我的香港購物之旅哈……中環並不只有奢侈品雲集的置地廣場、IFC等高級商廈。 如今香港最潮流的店鋪,都躲在中環曲曲彎彎的小街裏,也就是皇後大道中以南山坡那片稱為SOHO區的地方。
娛樂行地鐵出口: 車站位置
遮打道大堂,由地鐵修正早期系統至今早已經起好,響遮打道地底,中環站係全港首個設有雙層大堂嘅車站。 中環站開放初期,上層大堂同下層大堂未設有非收費區連接,乘客要經過收費區先可以往返上下兩層大堂。 據統計,每日約有25萬人次使用中環站[22],為前地鐵網絡中第三繁忙的車站,僅次於尖沙咀及銅鑼灣兩站[23]。 娛樂行地鐵出口 當時首日通車紀念特刊提及到位於遮打道地底的修正早期系統終點站(1號及2號月臺)將名為中環(Chater),而位於畢打街地底的港島綫車站將名為「中環西」(Pedder)。
隨住港島綫落成,有唔少來往中環至港島東嘅接駁巴士線失去原有功效,有巴士線因而縮短或取消。 另外,畢打街大堂L1層非收費區及L2層往返香港站嘅收費區行人通道內,各設有1部「e分鐘著數」機,畀乘客買網上服務同埋享用港鐵友禮會嘅會員優惠。 喺互聯網服務上,現時中環站大堂及月臺都有免費由電訊盈科提供嘅Wi-Fi熱點,乘客可以喺等車啲時候透過手提電腦或個人數碼助理(PDA)上網。 同時,喺3號月臺行人通道設有「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畀乘客瀏覽網上資訊。 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佈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臺幕門,此站的月臺幕門於2003年完成安裝。
娛樂行地鐵出口: 中環娛樂行戲院再現 英皇戲院 16/10 開幕試業
1987年由華人置業以4億港元購入,重建成現在所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摩天大廈,樓高34層,包括26層寫字樓、6層商場及2層機房,總樓面約211,148平方呎。 基層是時尚商店、西餐廳及中式酒樓,上層是寫字樓,於1993年落成入夥。 娛樂行是巴馬丹拿集團建築師李華武(Remo Riva)設計,獲得1993年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之最優秀設計銀獎[2]。
該戲院的「餐飲部」命名為 Roomsbar,除提供爆谷、乳酪雪糕外,更會有大量不同味道的墨西哥脆片、熱狗及漢堡包選擇。 ▲ 戲院職員在掃瞄 QR Code 時就可設定某個座位為未入座,即使朋友遲到,也只需拿著同一個 QR Code 就可入場。
娛樂行地鐵出口: 娛樂行的交通站點
中環英皇戲院位處中環娛樂行 3 樓及 4 樓,佔地 16,000 平方尺並毗鄰蘭桂坊,原址正正是不少音樂愛好者、電影迷及影音迷之前的一大「蒲點」,但在去年年中搬往鄰近萬年大廈地庫的 HMV。 由一間唱片店舖轉為戲院,中環英皇戲院仍設有 4 間獨立影院及 1 間 VIP 貴賓影院「The Coronet」,合共提供 219 個座位,最大的 1 號院亦只提供 65 個座位,真箇貴精不貴多。 地鐵興建香港站行人隧道的同時,亦擴建及翻新畢打街大堂,工程於1998年落成。 除新增出入閘機,以應付自香港站而來的出入站人流外,大堂亦改以白色焗漆板粉飾,與香港站之裝潢相仿。 中環站是荃灣綫的下行總站及港島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荃灣綫列車,往返荃灣、葵涌、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及金鐘等地,或乘搭港島綫列車,往返港島北岸等地。 另外,港鐵於該站3號月臺連接遮打道大堂的位置設立了iCentre互聯網中心,為乘客提供免費上網服務。
- 另外,Vicky 表示以往因為手續費問題,即使是「入場旺季」,普遍戲院的網上訂票使用率亦只有 30%,平日更只是 10 至 20% 左右。
- 1970年,顧問公司發表另一份《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喺報告書度,位於中環遮打道地底嘅車站叫做遮打(Chater),而位於中環必打街(家下畢打街)地底嘅車站叫做必打(Pedder)。
- 根據1967年發表嘅《香港集體運輸研究》,中環站初期同上環街市站(家下上環站)計劃做港島綫同觀塘綫中間嘅轉綫站,而荃灣綫嘅尾站係金鐘站。
- 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佈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臺幕門,此站的月臺幕門於2003年完成安裝。
- 最終上環站於1986年5月23日正式啟用,中環站隨之成為港島綫的其中一站,由港島綫各站往返中環之乘客可一程直達,毋須在金鐘轉綫。
- ▲ 中環英皇戲院將於 10 月 16 日開始試業,並會提供網上訂票免手續費、正價戲票免費附送 Cocktails on Tap 創意雞尾酒一杯等試業優惠。
- 喺未有手機嘅年代,不明就裏相約嘅人,不時因為冇指明中環站邊間恒生銀行而出事。
而根據1983年香港政府出版嘅街道圖,畢打街地底嘅港島綫車站命名為中環(Pedder),因此可以證明車站嘅中文名統一為中環。 中環站(粵拼:zung1 waan4 zaam6;英文:Central Station)在香港中環遮打道、畢打街及德輔道中一帶,是港鐵站之一,車站有4個月臺。 另外,這種戲院的入場過程亦不再是傳統的人手撕飛,而是改為掃瞄智能電話 App 或實體門票上的 QR Code,令使用網上購票人士不用再先行到票房取票入場,更見方便。 另外,若果有一同觀看電影的朋友或家人遲了到戲院,戲院職員在掃瞄 QR Code 時就可設定某個座位為未入座,之後他們只需再拿著同一個 QR Code 到場就可入場,無需等來等去或者將戲票預先交給職員,足證營運者對服務細節的深思熟慮。
娛樂行地鐵出口: 出口數目
呢個站係荃灣綫香港島嘅總站及港島綫中途站,在環球大廈、幹諾道中及交易廣場地底以行人通道與東湧綫及機場快綫的香港站相連。 呢個站採用磚紅色為主要顏色,而荃灣綫月臺就用深咖啡色作為主要顏色。 地鐵公司當時預料,港島綫通車後中環站每日客流量會增加一倍至五十萬,故有需要興建新出口,並改建現有出口以疏導人流,可是港島綫二期工程涉及數個中區的大地主,因此部分出口要遷就建築物而作出若干變更。 中環站啟用約兩年後,地下鐵路首項擴展計劃荃灣支綫於1982年4月26日落成。
娛樂行地鐵出口: 香港中環娛樂行地鐵出口
在1967年由費爾文霍士顧問公司發表,首份提出香港應興建集體運輸地下鐵路網絡的報告書《香港集體運輸研究》中,曾建議於中環地區興建一個名為「Central」的車站。 娛樂行地鐵出口2025 中環站初期與上環街市站計劃為港島綫及觀塘綫間的轉綫站,而荃灣綫則以海軍船塢站為總站。 當時中環站的計劃位置為域多利皇后街戲院裏之間的一段德輔道中地底,稍西於現在中環站的位置。 娛樂行地鐵出口2025 報告書中建議中環站設置島式月臺,並設置含有自動人行道的行人隧道連接大堂及位於中環填海區的擬建巴士總站(即現時之中環(交易廣場)巴士總站)。 報告書關注到中環一帶繁忙人流,亦建議在必打街(後稱畢打街)以東興建第二大堂,並以行人隧道連接主站體、第二大堂及皇后大道中,以舒緩中環區地面行人通道的擠塞。
娛樂行地鐵出口: 中環站
中環站位處香港中心商業區(CBD)之核心,不少商業機構及政府部門在車站周邊設立辦公室,而且中環為香港的交通樞紐,故此站設置大量出口,照顧乘客通勤、轉車等的需要。 此站過往曾是全港鐵路系統中出口最多的車站,出口編號排列至K,直至2004年才被尖沙咀及尖東站取代。 娛樂行地鐵出口2025 娛樂行地鐵出口2025 另外,由於1983年3月動工嘅上環站至中環站嘅隧道工程要搬走受影響嘅消防處大樓及上環街市,因此中環站嘅港島綫月臺同埋上環站遲過其他港島綫路段1年至開放,有關路段喺1986年5月23號啟用。 由於修正早期系統當時包括荃灣綫嘅中環到旺角嘅路段,所以荃灣綫喺1982年5月10號通車嗰陣時,中環站就成為荃灣綫南端嘅尾站。
娛樂行地鐵出口: 列車服務
此站下層遮打道大堂及「車站大使」Miss 娛樂行地鐵出口2025 Chung是港鐵友禮會2009年5月-6月創意車票的主題。 1897年香港會所遷往幹諾道中後改為商用,曾用作青年會的會址及多間名店之經營場所。 1928年整座建築物連同背後的「比照戲院」一併被拆卸,於1931年改建成為有冷氣開放的第一代「娛樂戲院」,大樓上有舞廳和「京華酒家」。
娛樂行地鐵出口: 月臺
由當日起,修正早期系統縮短至油麻地,並改稱觀塘綫,原有旺角至中環的列車服務改由荃灣綫提供。 乘客亦可經收費區轉車通道前往香港站,乘搭機場快綫列車,往返亞洲國際博覽館、機場及市區,或乘搭東湧綫列車,往返大嶼山、青衣、九龍西部及香港等地。 娛樂行地鐵出口 娛樂行地鐵出口 若乘客往返中環站及葵芳站至荃灣站,往香港站乘搭東湧綫再經荔景站轉乘荃灣綫所需時間會較直接使用荃灣綫為短,但基於東湧綫班次疏落及需要轉乘列車,直接乘坐荃灣綫或許會較方便。 地鐵公司一直希望在車站內設置更多商店,以開拓鐵路服務以外的收入來源。
娛樂行地鐵出口: 娛樂行評論
兩部終端機分別設於前往香港站的通道中央,以及畢打街大堂L1層Mrs Fields對開。 另外,每當特殊的情況之下(例如需安排空車到金鐘疏導龐大轉車人流),部份由荃灣一端而來的荃灣綫列車到達中環站後會立即清客並暫停服務,屆時月臺將會播放廣播提示乘客。 直至2001年的翻新,設有樓梯連接大堂上下層,加入咖啡店、快餐店和書店,打破地鐵系統的先例,成為車站購物街。 2019年3月18號凌晨,荃灣綫試緊新訊號系統嗰陣,兩架列車(A131/A218同A187/A112)喺中環站同金鐘站之間相撞,令到荃灣綫喺3月18同埋19號兩日要縮短去金鐘站,中環站嘅荃灣綫月臺封閉。 1985年5月31號,港島綫延伸至金鐘站,地鐵亦同時為包括中環站嘅多個車站(另外重包括油麻地站、旺角站同埋美孚站)更名,中環站嘅英文名Chater統一做Central。 當港島綫喺1986年5月23號延長至中環站時,全站英文名已經統一做Central。
娛樂行地鐵出口: 車站大堂
由於修正早期系統興建之時,早已預留結構方便日後港島綫施工,因此港島綫工程並未影響到原有地鐵服務。 中環站喺1980年2月12號因應地鐵修正早期系統由尖沙咀延伸而啟用,成為修正早期系統嘅終點站,乘客可以直接搭列車前往觀塘,大概要27.5分鐘。 啟用初期只開放1號同埋2號月臺、位於遮打道車站大堂同埋畢打街走廊層,而車站底層設有停車側綫,由遮打道月臺延伸至德輔道中,車站當時共深25米,長380米。 香港中環娛樂行地鐵出口,中環站簡介:中環站(英文:CentralStation)位於噴香港中環遮打道、畢打街及德輔道中,是港鐵[4]車站之一,車站設有4個月臺(即一個島式月臺和兩個側式月臺)。 該站是荃灣線噴香港島的出發點站及港島線中途站,並在全球年夜廈、幹諾道中及生意營業廣場地底以行人通道與東湧線和機場快線的噴香港站… 娛樂行地鐵出口2025 1989年政府宣佈了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決定於赤鱲角興建新機場,並決定興建機場鐵路連接市區與機場。
娛樂行地鐵出口: 使用情況
現時,中環站內提供唔同類型嘅商店畀乘客買嘢同食嘢,例如有7-Eleven便利店、餅店、咖啡店、書店、花店、恒生銀行同埋DHL等零售業同其他服務。 娛樂行地鐵出口2025 直到2001年嘅翻新,先至有樓梯連接嘅大堂上下層,加入咗咖啡店、快餐店同書店,成為車站購物街,增加地鐵公司嘅非車務收入同方便乘客購物。 為瞭解英皇戲院的未來發展方向,艾域就與英皇電影行政及特別項目總監(影院部)黃韋琪(Vicky)進行專訪。 最終上環站於1986年5月23日正式啟用,中環站隨之成為港島綫的其中一站,由港島綫各站往返中環之乘客可一程直達,毋須在金鐘轉綫。 此外,該站亦設有兩部數碼服務站終端機,供港鐵會員辦理會務手續及列印禮品換領券。
因此,當修正早期系統於1980年2月12日由尖沙咀伸延至中環時,有關車站的中文名稱命名為中環,而不是遮打。 而部分資料錯誤地根據英文資料便以為通車時該站中文名是遮打,實屬錯誤。 1979年,地鐵修正早期系統通車嗰陣,有關首日通車紀念特刊提及到位於遮打道地底嘅修正早期系統車站(1號同埋2號月臺)叫中環(Chater),而位於畢打街地底嘅港島綫車站叫中環西(Pedder)。 因此,當修正早期系統喺1980年2月12號由尖沙咀伸延至中環時,有關車站嘅中文名命名為中環,而唔係遮打。 中環站係荃灣綫響香港島嘅總站同港島綫中途站,畀乘客響荃灣綫同港島綫轉車,往返西環、九龍同新界。
不說不知,位處中環核心的娛樂行大廈,在整整一個世紀之前的 1910 年,為香港首間影畫戲院「比照戲院」,並在 1931 年改建成第一間設有冷氣的戲院:「娛樂戲院」(King’s 娛樂行地鐵出口 Theatre)營運至 1990 年,因此改建成商業大廈之後,就冠以「娛樂行」之名。 部分人會稱呼中環站畢打街大堂為環球站或環球地鐵站,例如港島專綫小巴55線的牌布及站牌曾長年顯示「環球地鐵站」或兩鐵合併後的「環球港鐵站」。 自90年代中配合興建香港站而進行的擴建工程展開以來,中環站經常作出翻新,畢打街大堂的套色轉變為白色(與香港站一致),而下層遮打道大堂一部分亦換上了淺綠色的牆壁。 大部份港鐵站內的大堂都設有街道圖,指示出港鐵站鄰近的酒店、文娛設施、購物中心、主要大廈及其最近港鐵站出入口。
1980年,香港政府決定起港島綫,因此地鐵擴建中環站車站大堂並喺德輔道中地底起2個側式月臺,並利用修正早期系統嘅預留結構同荃灣綫大堂連接,擴建期間並冇影響荃灣綫服務。 娛樂行地鐵出口2025 喺起港島綫嘅同時,中環站更加設4個新出入口,令當時中環站出入口加至13個。 畢打街大堂響畢打街地底,因為港島綫需要而後期加建,而畢打街大堂同時係連接住遮打道大堂嘅上層。
娛樂行地鐵出口: 列車班次
1970年,顧問公司發表另一份《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喺報告書度,位於中環遮打道地底嘅車站叫做遮打(Chater),而位於中環必打街(家下畢打街)地底嘅車站叫做必打(Pedder)。 香港人習慣約人喺地鐵站內嘅恒生銀行見面,因為每座大堂裏面,唯一一間恒生銀行最顯眼。 喺未有手機嘅年代,不明就裏相約嘅人,不時因為冇指明中環站邊間恒生銀行而出事。
娛樂行地鐵出口: 車站翻新工程
為配合1990年代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地鐵公司喺環球大廈同埋交易廣場地底起一條橫跨幹諾道中嘅地下行人通道,連接中環站同埋香港站,畀乘客從港島綫或荃灣綫轉機場快綫或東湧綫。 同時,地鐵公司亦翻新及擴建舊有畢打街大堂,加設新閘機同埋鋪頭,令乘客可享受更舒適嘅車站環境,工程喺1998年完成。 中環站設有兩個大堂——畢打街大堂及遮打道大堂,均各有兩層,是地鐵首個設有雙層大堂的車站。 畢打街大堂主體位於上蓋物業環球大廈地底,與港島綫同期落成,而畢打街大堂上層同時亦連接遮打道大堂的上層,惟兩者之間有一下沉空間作分野,行人往返兩大堂須上落數級樓梯。 由於翻新後大堂套色與香港站同為白色,故有乘客誤以為該大堂為香港站的一部分,迷失方向。 1980年政府通過興建港島綫,於中環站德輔道中地底加建兩層共兩個側式月臺,並於環球大廈地底興建畢打街大堂上層,利用通道與原有車站相連。
娛樂行地鐵出口: 港島綫發展
當時機場快綫(時稱「飛翔快綫」)及東湧綫(時稱「大嶼山綫」)的總站決定於中環北填海區興建(即香港站),因此地鐵公司在環球大廈及交易廣場地底內建造一條穿越幹諾道中地底的地下行人通道,以連接中環站和香港站。 此站共設四個月臺,建於環球大廈、介乎昭隆街與雪廠街間之德輔道中、以及介乎畢打街及會所街的遮打道地底,是首個設有雙層大堂的港鐵車站。 同時,中環站與香港站之間有屬於收費區範圍的行人隧道連接,方便乘客轉乘東湧綫和機場快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