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英國派兵佔領寨城,趕走了清廷官兵;自此,寨城淪為「三不管」地帶,激增的人口也使這裏一度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埋下了後來逐漸淪為半無政府狀態的貧民區的種子。 九龍城寨 九龍城寨 九龍城佔據九龍半島的東半邊,是香港最多元化的地區之一。 在這裡,道地的舊城面貌和綠樹繁茂的市郊風情相映成趣,而前啟德機場也正在重建成為重要的休閒娛樂中心。
- 九龍城寨喺九龍灣中心,由鯉魚門南行嘅船都一定會經過,而且重係沿海重要嘅戰略地點,不過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因為填海起啟德機場,九龍灣就唔再係海港。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民眾為免石額被日軍破壞,所以將此拆下埋於城寨內地下,保存下來。
- 九龍寨城(或稱九龍砦城,俗稱九龍城寨或者九龍城砦),是香港殖民地時代位於今九龍城區的一座圍城,於1993年被拆除。
- 當移居城裡的人不斷增加時,屋宇便不斷在天后廟旁邊建成。
- 不過,港府知道自己欠缺法理依據,又遭到中國政府抗議,所以一直沒有發展城寨,令它保持無政府狀態。
- 沿旁邊的「光明路」走下去,還能看到東正門附近有一幅漆着「海濱鄒魯」的仿製照壁, 它代表着「此學堂瀕海一隅,為大智大道之所」。
4月14日,以屏山鄧氏爲首的新界原居民各大氏族反抗,爆發新界六日戰,政府在4月19日才正式接管新界。 九龍城寨 [2]當新界鄉民反英活動沒有停止時,英軍認爲這是要求清軍撤出九龍寨城的最佳時機。 大井街(Tai Chang Street)分支出來的街巷有五條:大井三巷、大井四巷、大井五巷、大井六巷、大井七巷。 它算得上寨城內其中一條最老的街,還沒有寨城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條街。 大井街因為有一個大井而得名,而這個井在以前是整個寨城最主要的食水來源。 不過到了 年代,因為霍亂肆虐,而井又是有最多霍亂菌的地方之一,因此全港很多的井都要封掉,不過大井街的那個井到了1950年代才被封閉,然後開始改為用城外的八條水管供水。
九龍城寨: 九龍事件
龍津道係寨城城牆拆咗之後,城入面嘅居民喺原來城基兩邊起屋,屋同屋同中間就變咗條路,就係龍津道。 佢喺1951年形成,以前最盛行跳脫衣舞、開賭、販毒都喺曬呢度,經營呢啲嘢嘅人希望呢條路聚龍通津,所以就叫呢度做龍津道。 不過後期城寨越住越多人,天后廟由於四周圍都畀大廈圍住,而住喺大廈嘅人又鐘意掟垃圾出街,結果搞到間天后廟周圍都係垃圾,後來喺天后廟頂起咗個網,垃圾問題先解決。 九龍城寨2025 九龍城(英語:Kowloon City)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九龍城區的中心部份區域,廣義上橫跨九龍城區及黃大仙區。 狹義之具體位置為東面以東正道與沙浦道及黃大仙區東頭邨及東匯邨為界,東南面以太子道東與馬頭湧及啓德為界,南面以太子道西與馬頭圍為界,西面以聯合道與九龍仔為界,北面以東頭村道與黃大仙區白鶴山為界。
- 相傳南宋最後兩位皇帝,曾於九龍城附近居住以逃避元朝蒙古軍隊追捕。
- 「獅子窺園-邀山樓」板塊則有一個兩層高的邀山樓,它的設計理念源於舫舟;與之相連的長廊為「纜」,外圍的疊石則為「浪」。
- 最後政府遂將公園改名為九龍寨城公園,這些文物都安放於「南門懷古」景區。
- 九龍城寨入面嘅天后廟喺係天后廟街,當然天后廟街因為天后廟而命名,大約就喺老人街南面桂盛樓附近。
- 自清末至中華民國政府皆就寨城主權問題對英國提出談判,曾國藩、汪精衛都希望收回寨城。
在建屋列居之後,居民因街上有社公神位,因而命名爲社公街。 龍城路(Lung Shing Road)分支出來有三條街巷:龍城一巷、龍城二巷、龍城三巷。 它在1951年形成,以前最盛行的色情場所、賭場、毒品分銷中心都聚集在這裏,經營的人希望這條路能聚龍通津,因此命名。 以前在九龍寨城確實有一個津樑,而且是由風水師看準,找出最好的所謂龍氣位而定。 寨城的政制大致上沿用大清律例,而香港於1971年廢除大清律例後雖然也有跟隨,但也不完全跟隨英式法例,例如寨城內並不受香港《貓狗條例》中對於食狗肉的管制;買賣住房沒有地契,只靠“福利會”作見證[18]。 1941年至1945年,日軍在香港期間,爲了擴建原名龍津河的啓德明渠,拆毀了全部城牆。
九龍城寨: 九龍城寨之圍城的劇情簡介
多個來自亞洲各地的族羣在這裡紮下了根,形成自己的文化社區。 你能在「小泰國」找到新鮮的東南亞香草、水果和香料,品嚐香辣的泰國美食;同時,大批祖籍粵東的潮州移民也聚居於此。 有時候,這兩種不同文化還相互交融,創造出一種嶄新而獨特的魅力。 天后廟街位於城寨北區,在天后廟街的正中地帶,有一座天后古廟,這條街就是因街上有座天后古廟而命名爲天后廟街的。 社公街(Si Kung Street)社公街的命名,是因爲街上有一座社壇之故。
佔地面積約3.1公頃的公園,以清初江南園林為主設計風格,設有8個主景區,於1995年啟用。 可惜許多港人或已遺忘和忽略了,那其實是非常值得看的香港歷史景點,目前搭港鐵宋皇臺站就可去到。 政府可以再加大保育及活化力度,使其成為好的旅遊資源。 到了1984年,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處理香港問題,1987年兩國共同決定拆掉寨城,遷徙居民。 九龍寨城在1993年清拆前,曾經讓藝人成龍拍攝《重案組》電影,並容許一羣日本探索家以一星期時間描繪寨城地圖。 1987年1月14日,港英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並於原址興建公園。
九龍城寨: 九龍城寨之圍城的圖片
自1899年清廷官兵撤離後,衙門曾被用於收容老人、寡婦、孤兒等。 衙門正門上方還刻着「ALMSHOUSE」(廣蔭院)的字樣,代表收容貧苦老人的地方。 衙門前庭兩側亦有兩尊於1802年(清嘉慶七年)建造的大炮,西側還有一眼古井 。 衙門內掛着駐守寨城12年的武將——「翰墨將軍」張玉堂的拳書「壽」字及「墨緣」石刻,同場亦有寨城的歷史圖片及建園工程始末的圖文等。
遊客可以在這裏體驗「拆盲盒」的樂趣,踏上未知的小路,走入各有特色的花草世界,並汲取大自然的能量。 邀山樓側面的「童樂苑」又名「生肖倩影」,裏面陳列着以青白石製成的十二生肖。 九龍城寨 它們的佈局是根據中國風水術中的「天干」與「地支」排列的。
九龍城寨: 香港文匯網
此石屬太湖石,為石中上品,有「透、瘦、縐、漏」四大特點。 九龍城寨 1995年12月,九龍寨城公園正式開幕,內部包含8大板塊:「衙府緬昔」、「南門懷古」、「獅子窺園-邀山樓」、「棋壇比弈遊弈園」、「生肖倩影-童樂苑」、「八徑異趣」、「歸璧半亭」、「四季同馨-廣蔭庭」。 訂閱電子通訊前,請先細閱我們的「私隱政策聲明」 及「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有關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物料或促銷資訊。
九龍城寨: 九龍寨城出生的香港名人
寨城的政制大致上沿用大清律例,而香港於1971年廢除大清律例後雖然也有跟隨,但也不完全跟隨英式法例,例如寨城內並不受香港《貓狗條例》中對於食狗肉的管制;買賣房屋沒有地契,只靠「福利會」作見證[18]。 天后廟街位於城寨北區,在天后廟街的正中地帶,有一座天后古廟,這條街就是因街上有座天后古廟而命名為天后廟街的。 它在1951年形成,以前最盛行的色情場所、賭場、毒品分銷中心都聚集在這裡,經營的人希望這條路能聚龍通津,因此命名。 龍津道是寨城城牆被拆之後,城內居民在原來南面的城基的兩旁建樓,樓與樓的中間就變成一條路,稱作龍津道。 政府在1987年做的一個徹底的調查得出更清晰的數據:估計有33,000人在寨城居住。
九龍城寨: 九龍城寨
整個發掘工作的最大收穫是兩塊於寨城南門(此乃寨城正門)出土的花崗岩石額,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 其他的遺跡還包括寨城城牆殘存的牆基、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寨城內牆建築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 九龍城寨 其餘的文物就有三座炮、石樑、對聯及柱礎等亦被一一保留下來。
九龍城寨: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民眾為免石額被日軍破壞,將之拆下埋於寨城內泥土中。 香港政府在1994年四月清拆寨城內樓宇時,在南門原址發掘了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的花崗岩石額,相信是居民二戰時知道日軍入侵而埋藏於泥土下。 此外,城牆殘存的牆基、一條沿內牆建造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亦先後出土[23]。
九龍城寨: 拆除後保留的建築
其描繪的是以已經拆除的香港舊街景「九龍城寨」為主題, 九龍城寨 在色彩繽紛的唐樓之中,收藏的則是一段辛酸的往事。 1941年至1945年日佔期間,寨城的城牆被拆,石塊用於擴建啟德機場。
九龍城寨: 九龍城寨之圍城的短評
其中背上有魚鰭狀的老虎,參照了周朝的神獸,而馬的造型則參考了北京明十三陵的石馬。 這些雕像雖歷經數年風吹雨打,但因青白石的密度極高,它們仍完好無損,亦很潔白,惟妙惟肖。 除布滿歷史印記的公園板塊,「棋壇比弈遊弈園」則帶着些趣味性。 遊人可以身代棋,各踞楚漢對弈,在綠樹青草間感受沉浸式下棋的樂趣。 過去的九龍寨城有魁星閣,「魁星半亭」的名字由此而來。 魁星也指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顆星,相傳是主宰文章興衰、保佑讀書人考運亨通的神祇。
九龍城寨: 香港中環|嘉鹹街壁畫,IG網美打卡必訪的彩繪塗鴉牆
回顧在1898年簽署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大英帝國讓滿清政府繼續駐兵管轄九龍城寨,有着今天領事館的地位,亦是當時清朝官員辦公之地。 該處原本計劃名為「九龍城寨公園」,因為其原稱「九龍寨城」早已完全失傳,但拆除期間得到老居民的指引,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一些遺跡發掘了出來,並揉合在公園的設計中或予以保存為展品,以供遊人欣賞。 公園於1994年5月動工興建,為確保傳統的設計和構思能再次在公園中展現,當局就聘請了一羣來自中國大陸的資深技工負責是項工程。
九龍城寨: 改建公園
[4] 九龍城寨 在1980年的高峯期,這片僅約2.7公頃的彈丸之地,估計容納了四萬人。 隨着時代的推進與變遷,九龍寨城終在1993年遭夷為平地。 現在我們所看見的九龍城寨公園,地址正正是城寨的前身。 無庸置疑,城寨一般予人感覺,是黑暗、色情、暴力、血腥、罪惡。 九龍城寨2025 然而九龍城寨這座大型老舊圍城,見證香港百年歷史,城寨的清拆同時象徵時代的進步。 縱然九龍寨城已經徹底消失在香港的地圖上,然而它為我們帶來的種種記憶和歷史,每位香港人都應該牢牢謹記在心中。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 九龍城寨 「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 訂閱電子通訊 您只須填妥姓名及電郵,便可取得香港地方誌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地方誌中心」)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九龍城寨: 九龍城寨之圍城 九龍城寨
1984年12月,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處理香港問題,1987年兩國共同決定拆掉寨城,遷徙居民。 1987年1月14日,英國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拆除寨城的協議,並於原址改建公園。 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由1898年7月1日起英國將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方及附近逾200個離島,爲期99年。 然而港英政府當時需要調查情況,並不急於接管新界,在1899年4月纔開始公佈接收詳情。
九龍城寨: 天后廟
西城路,英文路牌係 West City Road,係城寨入面唯一一個路牌唔係用音譯做英文。 顧名思義西城路之所以叫西城,係因為呢度係城寨最西嘅地方。 呢度有好多潛建寮屋,好多人去到九龍城寨,第一樣嘢就係見到呢堆建築。 九龍城寨2025 九龍城寨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原本係防衞海盜嘅據點,為咗防止海盜,喺1810年就起咗座九龍寨炮臺[3]。 去到清初康熙年間,為咗方便防守同官衙做嘢,就開始起城池,而九龍城寨就因為咁喺1846年起咗出嚟[4]。
1961年,香港政府不堪其擾,徙置事務處擬收回九龍寨城、西頭邨及東頭平房區以興建徙置區(即今日的美東邨),但因中國政府反對而作罷;及後,幾經轉折下,美東邨延至1974年纔在附近落成,但僅建成第6座。 九龍城寨2025 其後寨城一度荒廢,幾乎無人居住,寨城遂變成無政府狀態[9]。 清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於5月22日發緊急電報予英國外交部,抗議英國出兵攻擊九龍寨城,要求對方立刻撤軍。 九龍寨城原來的面積達70畝地(約47000平方米)[4],而其東南部本是九龍灣西北海岸,即今天的太子道東一帶。 在香港日佔時期,因爲城牆的拆除,周邊一帶後來都被劃作英屬香港的九龍城發展區,而令寨城的範圍進一步收窄至賈炳達道以北,[2]在衙門一帶約只有2畝半地大的地方,使當地的居民在後期建樓房也只能在該範圍興建。 加拿大攝影師格雷格‧吉納德(英語:Greg Girard)(Greg Girard)和英國建築師林保賢(Ian Lambot)於1993年合著出版之書籍,2015年翻譯成中文版《黑暗之城:九龍城寨日與夜》[24]。
九龍城寨: 建築界的傳奇
到咗1898年,英國希望租借深圳河以南同離島所有島嶼,於是要求簽署《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呢一帶同九龍半島同香港島一樣變成英國殖民地。 九龍城寨 但大清國方面堅持唔畀九龍寨城列入租地範圍,結果就令九龍城寨具有大清國對香港宣示主權嘅呢個獨特地位。 九龍寨城(粵拼:gau2 lung4 zaai6 sing4)係香港九龍城區入面一座圍城,喺1993年拆咗。 九龍寨城又被人叫做九龍城寨(gau2 lung4 sing4 zaai6),亦有人寫做九龍城砦(「砦」通「寨」),因為舊時九龍城寨嘅城池只係用石頭起出嚟,所以以前啲人鍾意叫呢度做城砦,即九龍城砦。
喺香港史上,呢個地方曾經係一個引起好多政治爭論嘅敏感地方,又曾經係一個出名「三不管」嘅神祕地帶。 喺1987年香港政府宣佈清拆城寨,引起社會關注,最後落實分三期進行清拆,而家九龍城寨已經變咗做一個公園,叫做九龍寨城公園。 在清拆期間,一些寨城的遺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發掘出來,並揉合在公園的設計中或予以保存為展品,以供遊人欣賞。 整個發掘工作的最大收穫是兩塊於寨城南門(此乃寨城的正門)出土的花崗岩石額,它們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
九龍城寨: 人口
「九龍寨城」於一八四七年建成,為加強防禦,城牆上築有六個瞭望臺;而另一道宛如萬裏長城的副城牆,則沿北面山丘向上伸延。 但「固若金湯」的石牆,在日治期間被日軍拆毀,石塊供擴建啟德機場之用。 香港政府在一九九四年四月花了整整一個月,用大鐵鎚的推土方式,清拆寨城內缺乏監管和無穩妥地基的樓宇。
其規模雖小,但吸引了來自香港島和新界的學生前來就讀。 1963年1月17日,港英政府再次試圖拆遷,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約見英國駐華外交代辦嘉雅,對港英當局拆除九龍寨城內居民住房一事提交抗議照會。 鄭重提出,九龍寨城是中國領土,管轄權屬於中國,歷史上一向如此,請英國政府責成港英當局立即撤銷拆遷九龍寨城的決定,並停止任何有關拆遷的行動。 光明街分支出來的街巷有三條:光明一巷、光明二巷、光明三巷。
一八九八年,英國租借新界,為期九十九年,惟城內仍有清廷官員駐守。 九龍城寨 不過到了一八九九年,英國派兵佔領寨城,並將清廷官兵趕走。 自此寨城便缺乏法治和管理,埋下後來漸漸變得殘破不堪及半無政府狀態的種子。 九龍城寨 香港政府在1994年四月清拆寨城內樓宇時,在南門原址發掘了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的花崗岩石額,相信是居民二戰時知道日軍入侵而埋藏於泥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