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性瘜肉是大腸癌的前身,較容易轉變為腺癌;而增生性或發炎性的瘜肉,50歲以上民眾半數都有,且大多是良性、癌變的可能性較低。 與此同時,市民應遵從《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第509 章)及《空氣污染管制條例》(第311 章)等相關條例的規定可減少在工作場所和日常生活環境接觸到致癌物。 要減低紫外線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最重要是減少陽光直接照射皮膚。
檢查之前,必須服用瀉藥清理腸道,並應進行低渣飲食。 醫生會處方鎮靜劑和止痛藥,以減少患者的焦慮和不適。 檢查期間,醫生可抽取組織樣本進一步化驗和切除瘜肉。 檢查的潛在風險包括刺穿腸道、嚴重出血和切除瘜肉所引起的併發症,但這些情況很罕見。 慢病共治計劃開放給年齡在45歲或以上的香港巿民,尚未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病史。 此外,65歲或以上的參加者可以使用長者醫療券支付計劃的共付額,包括診症、護士診所、專職醫療和化驗服務。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由於計劃利用大便隱血測試,探測大腸內壁的微量出血,因而在沒有出血的情況下,未必把病變識別出來,可能耽誤病情。 而在3種方法之中,「大便隱血測試」為非入侵性檢測,較為方便,只需在家中按指示,以工具採集少量大便樣本作化驗。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常見的大腸癌篩查方法有3種:「大便隱血測試」、「大腸鏡檢查」及「乙狀結腸鏡檢查」。
盈健多名普通科及專科醫生均已註冊參與此計劃,可向合資格人士提供大腸癌篩查、大腸鏡檢查以及瘜肉切除服務。 全線盈健的全科醫務中心更接受即場登記,有關詳情可透過本網站右上角的的「搜尋醫生/服務」功能,搜尋並致電你附近的盈健全科醫務中心查詢。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2025 如果從大便樣本中發現隱血,並不代表你一定患上了大腸癌,因為這可能是由其他病症引起的。 在這種情況下,基層醫護人員會安排你進行第二次診察,解釋檢驗結果的涵義,然後轉介你到適當的專科醫生進行大腸鏡檢查。 如果你參加「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政府將提供HK$280的資助。 曾經聽過一個說法:「預防勝於治療。」大腸癌篩查計劃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飲酒
為減低罹患肺癌的機會,最重要的預防策略莫過於避免吸煙和避免吸入二手煙。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2025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2025 為維持健康體重和腰圍,市民應積極減少攝取糖份。 均衡飲食和定期進行體能活動能有效達至及保持適中的體重。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環境污染,含有致癌化學物質的空氣、水和土壤而引致的癌症佔所有癌症的1%至4%。
- 根據政府引述資料表示,就目前研究來說,暫時仍未有足夠數據證實哪一種篩查方法較為優勝。
- 基層醫療醫生需要為參加者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參加計劃、提供有關大腸癌篩查的資料、派發參加者資料包,當中包括 2 支採便管及相關資料。
- 煙草釋放超過7 000種化學物質,包括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對人體造成嚴重損害。
-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癌症,2020年,大腸癌新症有5,087宗。
- 全線盈健的全科醫務中心更接受即場登記,有關詳情可透過本網站右上角的的「搜尋醫生/服務」功能,搜尋並致電你附近的盈健全科醫務中心查詢。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現正提供大腸癌篩查計劃,政府全數資助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無需額外付費。 參加者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參加者由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安排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如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至計劃下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如結果呈陰性,參加者宜兩年後再接受篩查。 每次診症獲政府資助280港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第二次診症。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篩查階段
相關篩查可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大腸癌患者或高危人士,讓他們能夠及早接受治療,大大提高治癒率。 參加計劃的人士應約見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並由該醫生安排大便隱血測試之一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大腸癌篩查計劃由政府大幅度資助,並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 每次診症獲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第二次診症。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 如果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很多大腸癌個案都可以根治。
- 但是,它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準確性,可以檢測出更小的異常病變,有助於提高早期發現率和治療成功率。
- 參加者先獲資助接受由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安排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測試結果如呈陽性,參加者會被轉介到已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
- 計劃分「篩查階段」及「治療階段」,「篩查階段」參加者支付一次性120元便可得到篩查診症、化驗及檢查服務。
-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不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 HPV是全球最常見的生殖系統性傳播病毒感染,可引致子宮頸、陰道、外陰及肛門的癌前病變及癌症。
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3。 政府於2018年8月將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分三階段大幅度資助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 第一及第二階段分別覆蓋61至75歲人士及56至75歲人士,而由2020年1月1日起進一步擴展至50至75歲人士。 參加者先獲資助接受由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安排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測試結果如呈陽性,參加者會被轉介到已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計劃的 3 大部份(按先後次序)
如果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周圍的器官,還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3。 有時大腸內壁細胞會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但這些大部份的腫塊為良性的,唯亦有小部份息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變成大腸癌。 在2020年,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68宗新增大腸癌個案。 男性和女性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8歲及69歲。 大腸癌新症以男性居多,於2020年男女新症比例約為1.3比1。 大腸瘜肉主要可分為腺瘤性瘜肉、增生性或發炎性瘜肉。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目錄+快速連結
在2020年,大腸癌導致2 287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5.4%。 大腸瘜肉就是大腸壁上的一個凸起,是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 有少數瘜肉長在大腸中的直腸段,就稱為直腸瘜肉。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登記資格+資助費用+醫生名單+篩查流程
而「大腸癌篩查計劃」目的就是為沒有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找出患病的人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通常是確診疾病的第一步。 大腸癌篩查就是在未出現任何大腸癌病徵前,及早發現患上大腸癌的人,以便及早治療3。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2025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啟動禮致辭時透露,已有30間私營機構響應、逾400名家庭醫生登記參與計劃,服務點逾600個。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地區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地址:
由於部份食物或藥物可影響測試結果,所以會建議事前避免進食某些食品(例如:豬紅、紅肉、西蘭花和南瓜等)和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劑)以提高準確度。 除了飲食限制,這個測試須收集3個大便樣本作檢測。 他指,現時近30間私營醫療機構、超過400名家庭醫生參加計劃,覆蓋超過600個服務點。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其中,70%醫生釐定作為治療階段的共付額低於政府建議的150元水平,盧寵茂指政府建議的共付額相當合理。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主要內容
而大腸鏡能檢查整條大腸,最為清楚,發現瘜肉時更可即時切除,但可能會有出血和穿腸風險。 遍佈全港18區的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今日起會作為巿民參加計劃的第一接觸點,協助45歲或以上、未有已知糖尿病或高血壓病歷的香港居民登記參加計劃。 合資格巿民只需成為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會員,並同意使用醫健通,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會協助他們配對自選的家庭醫生。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長者醫療券】慢病計劃7醫生不接納長者醫療券 市民宜先查閱醫生參與名單
這項測試是使用抗體來檢測大便隱血。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相對愈創木脂測試,免疫化學測試所需要的大便樣本較少,在採集大便樣本前亦沒有任何飲食限制,而每次只需收集1至2個大便樣本。 即使樣本只隱藏微量的血,隱血測試也可檢測出來,樣本有隱血即表示腸道有出血現象。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便隱血測試
由第二個計劃年度開始,如計劃參加者已達到指定健康指標,將可於下一個計劃年度第一次接受資助診症時,獲扣減最高$150共付額(政府建議的共付額)。 截至今日(9日),共有395醫生參與慢病計劃。 不過TOPick翻查醫務衛生局網頁,有7名參與慢病計劃的醫生,並未有接納使用醫療券,涉及的醫生分佈於油尖旺、北區、大埔及中西區。
慢性疾病的盛行率逐年上升,成為全球健康議題之一。 有效的管理和預防慢性疾病對個體和社會的健康至關重要。 參加者會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看不到的微量血液。
(d) 獲地區康健中心安排轉介到醫療服務提供者,包括但不限於由政府指定服務提供者根據臨牀需要提供的護士診所跟進及專職醫療服務。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2025 根據賜愛肝腸胃專科及內視鏡中心,為了令大腸鏡檢查順利進行,在檢查前你應將所有病歷及健康狀況告知腸胃科專科醫生,尤其是糖尿病、心臟病及高血壓。 如果裝有心臟起搏器或有長期服用任何藥物,特別是鐵丸、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藥,亦應通知專科醫生。 建立子宮頸普查資訊系統(系統)()是為了讓醫療服務提供者能夠互通資料。 系統是儲存和處理相關資料的中央電子資料庫,當中包括參加者的個人資料、篩查結果及建議的覆檢日期等。
根據政府引述資料表示,就目前研究來說,暫時仍未有足夠數據證實哪一種篩查方法較為優勝。 如果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很多大腸癌個案都可以根治。 整體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58.2%,當中第一期及第二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甚高,分別為95.7%及87.3%。 第三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下降至68.7%,而第四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進一步下降至9.3%。 即使不幸患上大腸癌,認識其治療方法及學習治療期間與之後的護理調養,可以加速康復和預防大腸癌復發。 ╴免疫化學測試(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
大便帶血是早期大腸癌的一個明顯徵兆,但有些血液是肉眼看不見的。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在這種情況下,大便隱血測試就成為了一種很有價值的篩查方法。 檢測過程簡單,只要在家中收集樣本,然後到收集點交回即可。 這種篩查方法沒有侵入性也非常安全,而且可以有效檢測出肉眼看不見的血液。 參加者在「治療階段」的資助診症每次需支付共付額,政府建議150元,但目前有約兩成參與計劃醫生收取逾150元,最高達800元,亦有醫生完全不收。 慢病共治計劃參加流程、醫生名單搜尋及地區康健中心資訊,一文看清。
除了癌症外,吸煙者亦有較大機會患上心臟病和腦血管病。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 多種行為、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下,部分大腸壁細胞異常地增生,形成大腸瘜肉。 在2020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 087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4.9%。
參加者可透過「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網站提供搜索引擎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按個人需要選擇適合的家庭醫生。 政府會資助計劃下的家庭醫生診症、藥物、化驗、護士診所和專職醫療服務的部分費用,計劃參加者只需承擔共付額。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2025 至今有超過209,00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並獲安排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截至9月27日,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個案中,約15,200人,即64.4%確診大腸腺瘤,約1,480人,即6.3%確診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醫生名單
目前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有逾860名,診症地點約1,360個,其中約97%不需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鏡醫生則有約210名,在約560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若不需切除瘜肉,約86%的診症地點不收取額外費用;若需切除瘜肉,約74%地點不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較高的檢查方法,需要在醫院進行。 但是,它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準確性,可以檢測出更小的異常病變,有助於提高早期發現率和治療成功率。 如果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醫生會進行切除並進行化驗,以進一步降低瘜肉變癌的機會。 全長1.6米的幼管可檢查整條大腸,過程需時15分鐘至1小時。
政府會定期審查藥物清單,以確保它們符合參加者的需求。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2025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但不易被發覺,沒有大腸癌徵狀的合資格香港居民可透過衛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獲得資助,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 計劃能夠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患者或高危人士,以及早醫治和提高治療大腸癌的成效。 這類人士即使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也由於種種原因,不宜進行大腸鏡檢查,因而失卻參加計劃的意義,更可能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也有某些情況,即使證實患上大腸癌,其牽涉的治療也不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根本沒有必要接受大便隱血測試。 政府建議市民需要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作為檢測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