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的資料,耳探正常體溫是35.8至38度,超過38度就屬於發燒。 根據仁安醫院網頁,耳探超過37.5度就屬於輕、中度發燒,超過39度就屬於高燒。 幾多度為之發燒 小朋友一旦發燒,應盡快看醫生,醫生會根據小朋友的身體狀況處方口服退燒藥及塞肛退燒藥,並跟隨醫生的指示服藥。
- 人在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的本能反應,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
- [1]這使得身體為了生產更多熱而出現肌肉收縮(英語:muscle tone),且開始試圖保存熱量。
- 選擇體溫計時,亦應考慮準確性、合適、方便及用家的接受程度。
- 家庭醫生莫昆洋指,發燒是人體免疫系統受刺激時作出的自然生理反應,成因非常廣泛,可能是身體受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導致的炎症反應,也可能是患上影響免疫系統的疾病,或是由藥物而引發的副作用。
發熱時體液丟失增多,應及時補充,包括多飲水,或者輸液。 幾多度為之發燒 民間“捂汗”(加蓋衣被)的退熱方法一般不被醫學界推薦,因爲操作不當可能反而阻止熱量散發,對兒童和高熱患者尤其危險。 發熱的規律可能預示着特別的疾病,例如傷寒病人常見體溫逐漸升高,然後持續呈臺階狀; 瘧疾患者發熱一般呈48或72小時的週期狀,而肺結核的特徵是每天午後發熱。 幾多度為之發燒 不過,莫醫生提醒服退燒藥須注意劑量,「退燒藥最常見的盤尼西林(Penicillin),成年人一日最高只可服4克,以500mg一粒藥算就是8粒,不能超標」。
幾多度為之發燒: 體溫幾度算發燒?耳溫、額溫和腋溫,發燒標準皆不同!
發燒(英語:fever),又稱作為發熱(英語:pyrexia)或發燒反應(英語:febrile response)[6],其定義為:體溫在調節時超過了平常體溫。 [4][11][5]現在醫界並沒有一致認可的正常體溫上限,文獻從37.3到38.3℃都有。 [6][7]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心將原本的體溫設定(set point)調高,即為發燒,並讓人感到寒冷。
耳探、額探、手心探熱,甚至出入邊境常見的熱像儀,均透過紅外線技術探測體溫,毋須接觸皮膚,數秒便有結果。 近期街市入口亦設置體溫探測器,探測額頭或手部量度體溫,有人質疑手心探熱不準確。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指,傳統口探、肛探及紅外線耳探均量度身體核心溫度,較準確;而額探和手探只能量度皮膚表面溫度,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如運動後皮膚發熱,準確度則較低。 家庭醫生莫昆洋指,發燒是人體免疫系統受刺激時作出的自然生理反應,成因非常廣泛,可能是身體受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導致的炎症反應,也可能是患上影響免疫系統的疾病,或是由藥物而引發的副作用。 因此,單從發燒難以推斷病因,往往需靠觀察其他症狀幫助。 發燒是指身體製造過多熱能或身體的體溫調節失調,導致身體的溫度高過溫度設定值或溫度設定值本身過高。
幾多度為之發燒: 健康養生
一般來說,如果懷疑發燒是因身體受感染,可先觀察有沒有特定區域性發炎,例如牙肉、耳朵或皮膚等有沒有發炎、紅腫;如沒有,就需觀察會否有內臟隱性發炎(如肝、肺)的症狀。 日本醫學博士石原結實就指出,據研究顯示,體溫降低一度,基礎代謝大概會下降12%,會加速老化、熱量消耗緩慢,還容易發胖。 除了這些影響外,體溫太低也可能會令患癌風險上升。
- 而且,體溫往往會受到年齡、天氣、衣著、活動、疫苗接種、探熱方式等多個因素影響,我們在判斷自己或小朋友是否發燒時應考慮上述因素。
- 但是,發燒的時候需要產生多餘的熱量,所以會增加氧氣消耗量、二氧化碳製造量與心臟輸出量,這些對於患有嚴重心臟病、嚴重貧血、慢性肺病、糖尿病與先天代謝異常的兒童,則可能無法承受這些多餘的負擔。
- 一般探熱的方式有5種分別為口探、肛探、腋探、耳探及額探。
- 如果測量溫度異常高或低,請過大約5到10分鐘再測量,不確定度數是否正確可以使用其他溫度計再測量。
- 換言之以用37℃/99.5℉為發燒溫度其實不算準確!
- 最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再度在香港肆虐,由於發燒是其中一種常見症狀,眾多食肆和辦公室紛紛祭出電子體溫計,為進入場所人士量度體溫,以期分辨出懷疑受感染人士。
- 探熱方法可分為口探、肛探、腋探、耳探及額探等。
根據美國Stanford University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發現,現代人的體溫其實自19世紀以來,每10年也平均下降0.03℃;尤其是男性,比起150年前的人,更低了0.59℃。 人類的生理已有所不同,正常的體溫已經不再是37℃而是36.6℃。 除了持續發燒,如果小朋友出現抽搐、精神不振、不願進食、脫水等情況,家長應盡快帶小孩求醫,並將他曾服用的藥物資料及病歷告訴醫生。 發燒期間,患者有機會出現發冷、發熱、冒汗、頭痛、肌肉痛、關節痛、胃口變差、脫水、疲倦、乏力等症狀;若果是高燒的話,更有可能出現意識混亂、幻覺、易怒、抽搐及痙攣等症狀。 發燒反映了身體的免疫系統在正常運作,以對抗外來的病菌或病毒。 發燒時,身體會增加產生抗體、提升吞噬細胞作用、加快循環系統速率,以幫助抵抗入侵的病原體,這情況下,體溫一般會在38.5°C – 40°C / 101°F – 104°F之間。
幾多度為之發燒: 參考文獻
對此,吳醫生指口服或塞劑退燒藥的效果,通常只能維持數小時,僅舒緩症狀。 幾多度為之發燒2025 若疾病病程還沒結束,病童退燒後又燒起來的情況是正常的,可稍稍等待觀察。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未受控,鑑於發燒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徵之一,不少人都會疑惑到底幾多度纔算發燒?
到診所或醫院後,醫生會根據小朋友的病歷及身體狀況找出發燒背後的原因,大部份原因都是由可自然痊癒的病毒感染引起。 養和醫院的刊物提到,大部份的發燒情況都是由感冒引起,也可能是由於細菌或病毒感染了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泌尿系統等。 此外,發燒亦有機會是源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
幾多度為之發燒: 發燒標準:幾度先算發燒?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當社區有傳染病散播時,恆常量體溫有助及有發現發燒及有呼吸道病徵者,以便將他們與其他人士分隔開,以防範病情擴散。 中心早於2009年已發資料,指出紅外線額探溫度計雖然方便使用,常用作體溫篩檢,惟有研究報告指該類儀器未能提供可靠的體溫讀數,因此如市民對讀數有懷疑,應使用其他探熱器,如紅外線耳溫計再次量度以作確定。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於Facebook提醒,口探37.5度、耳探38度或以上就是發燒。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體溫監測須知,探熱方法可分為口探、肛探、腋探、耳探及額探等,體溫隨年齡、每天時間及身體活動而變化。
幾多度為之發燒: 不同年齡層的建議測量方法?
選擇體溫計時,亦應考慮準確性、合適、方便及用家的接受程度。 [1][8]然而治療衍生的疼痛與發炎,有利於患者於生病期間的休養,因為患者會覺得舒服些。 [8]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這類藥物可能可幫助上述治療,也可以同時降低體溫。 [15][8]三歲以下的幼童或是患有像是免疫缺陷這類嚴重疾病的患者或出現多重併發症狀的人必須立刻送醫。 他反指,由於紅外線溫度計以接收光信號(optical signal)為原理量度體溫,若耳探膠膜或儀器鏡頭上有污漬,對準確度的影響較大。 幾多度為之發燒 他亦提醒,部分新式紅外線體溫計只需要人通過熱像儀,或向鏡頭展示手心便可量度體溫,惟鏡頭非360度,如同一時間有大量的人行過,當有重疊的地方,儀器未必可捕捉到所有人的溫度,有可能「走漏眼」。
幾多度為之發燒: 醫生:劑量有限制
以下是衛生防護中心提供的不同探熱方法的體溫參考值。 表面溫度比核心溫度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所以它的準確度較低,並只會在量度核心溫度有困難時才建議使用。 幾多度為之發燒2025 這或許可能解釋到坊間對發燒定義不一的原因。 幾多度為之發燒 探熱方法可分為口探、肛探、腋探、耳探及額探等。
幾多度為之發燒: 發燒的原理及症狀
另外,有些兒童因為體質因素,在 3 個月至 6 歲間可能因為發燒而導致熱性痙攣。 人體對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有調控機制,一般不會超過 41℃,但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 莫醫生指出,不停補充水份其實就是最佳的退燒方法,建議發燒時最好每隔半小時飲水,以保持喉嚨濕潤、小便清透。 早期症狀跟感冒類似,包括發燒、肌肉痠痛、關節痛,但病情會在7天後變更嚴重,可引發腎衰竭或肺水腫,導致在發燒的後期出現尿量變少、呼吸愈來愈喘的症狀。 家長慣常會為發燒子女蓋被子焗汗,希望能加快退燒,其實此做法大錯特錯。 發燒會令體溫升高,正確處理方法要為身體散熱,例如減少穿衣,亦可於額頭或腋下冰敷、貼上退熱貼,甚至用不太冷的水抹身。
幾多度為之發燒: 發燒為新冠肺炎常見症狀首位(按圖):
《Medical 幾多度為之發燒2025 News Today》指出,研究利用老鼠作實驗,結果發現處於溫暖環境中老鼠的T細胞,相比處於溫度低的老鼠的T細胞,會分泌更多的抗癌物質。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處於溫度低的老鼠,會傾向會更易接受腫瘤,而不去對抗它,其癌細胞會生長得更快,擴散得更早。 不過研究人員指,未來仍需進行更多研究,去證明相關結果。
幾多度為之發燒: 發燒
如果發燒是由於細菌感染引起的,他們可能會開抗生素。 幾多度為之發燒2025 但是,如果體溫升高過高,則可能是嚴重感染的症狀,需要治療。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減少藥物用量。
幾多度為之發燒: 醫生專訪|流感三年來再踏入高峯期!專家答你流感疫苗冷知識
由於紅外線額探溫度計方便使用,經常被用作體溫篩檢。 幾多度為之發燒2025 不過,曾有外國研究報告指出此類儀器不能提供可靠的溫度讀數。 因此,如對紅外線額探溫度計所量度的第一個讀數有懷疑,應使用其他探熱器再次量度以作確定。 發燒是指體內溫度過高,而不是身體表面溫度,所以測量的工具、身體的部位不同,得到的結果就會不一樣。 一般探熱的方式有5種分別為口探、肛探、腋探、耳探及額探。
幾多度為之發燒: 正常體溫 VS 發燒溫度
不過,作為發燒的初步評估,使用不同方法量度體溫時須仔細閱讀說明書,並留意其體溫參考值。 而當體溫高於參考值時,便應懷疑發燒及看醫生。 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亦指出,感染是小朋友發燒的常見原因,例如呼吸道感染、齦口炎、手足口病、支氣管炎、肺炎、尿道炎、中耳炎、扁桃腺炎等。 如果小朋友在發燒期間出疹,就有可能是感染了玫瑰疹、水痘、猩紅熱、麻疹等。 如果小朋友持續發燒,不能退燒,更有可能是患上川崎病、 風濕熱、肺結核、腦炎、腦膜炎等嚴重疾病,家長應盡快帶小朋友求醫。 吳醫生解釋,發燒的定義為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38℃,介於37.5℃與38℃之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燒,必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與其他症狀判斷是否有發燒現象。
幾多度為之發燒: 健康快車
人體腦部下視丘的地方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在這裡會設定一個體溫定位點,平時不生病的時候體溫都設在 37 ℃ 左右。 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而使體溫上升。 低燒一般指體溫達38°C至39.3°C,成人若發低燒毋須過分擔心,一般多休息與補充水份已能紓緩,但嬰兒一旦有輕微的發燒,家長就須馬上求醫,尤其是小於3個月的嬰兒。 幾多度為之發燒 劉醫生解釋因嬰兒不懂表達自己的不適,他們的病情亦惡化得很快;再者按身高體重比例計算,兒童的身體表面面積比成人大,他們發燒時散熱會較快,同時失去水份的比例亦較高,容易出現脫水,因而需要急切的治療。 幾多度為之發燒 而當他們成長至3-6個月,家長未必需要過分擔憂或急於求醫,可先觀察子女有沒有出現如疲累、心情煩躁等病徵,若體溫達38度就需求診。 至於6個月至2歲的兒童,若發燒至38.9°C,並有呼吸道病徵或肚瀉亦須馬上看醫生。
幾多度為之發燒: 體溫
根據衛生署資料,流感病徵可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肌肉痛、疲倦和頭痛,其中咳嗽會較嚴重和持續時間較長,但其他病徵一般會在五至七天內自行減退。 由於喝熱水、運動、長時間曬太陽或穿過多衣服都令體溫增加,探熱前先靜坐休息15至30 分鐘。 探熱更要先了解及正確使用體溫量度器,且要確認體溫量度器是在正常運作狀態。 以肛探、耳探為最接近體內真正溫度,較為常用的額探、口探、腋探,有機會受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影響而令溫度偏低。 額探、口探會比肛探、耳探一般低0.5℃;腋探比肛探平均低0.8~1℃,所以在測量的時候,要記得必須扣掉這些誤差值。
不過,人體吸收水分是有上限的,平均20分鐘大約能吸收200毫升的水分,快速、大量的飲水其實是沒用,建議可以將水放在手邊容易取得的位置,想到的時候就喝個幾口。 三歲以下幼兒使用時應將耳朵稍微向「後下方」拉,使耳道變直;三歲以上則把耳朵稍微向「後上方」拉。 但是,如果兒童或成年人發燒,個人有其他嚴重或惡化的症狀或免疫系統減弱,則應尋求醫療幫助。 如果發燒是由於炎熱的天氣或持續的劇烈運動而引起的,抗炎藥將無濟於事。 正常腋窩溫度將比口腔溫度低約0.3至0.5°C。
幾多度為之發燒: 健康快車.石鏡泉、吳國雄你唔戴我戴
臺灣兒科急症醫生吳昌騰表示,不同部位測的發燒溫度其實也有不同定義。 大約攝氏38度左右的發燒並不會對健康的成年人造成傷害,但是中度發燒對於患有心臟病或肺部疾病的患者則需要更註意,溫度超過攝氏40度或低於攝氏35度時需即刻看醫生,假如超過攝氏41度或會導致器官衰竭。 量度不同位置,發燒標準都有不同,原因是不同位置與人體核心距離遠近不同,耳探和肛探較接近人體核心真正溫度,故發燒參考指標較高。 訪間有個發燒會把小孩的腦子燒壞的傳說,其實是因為孩子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表現,是身體發出的警訊,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體溫監測須知亦提到,原來最多人使用的紅外線額探溫度計不能提供可靠的溫度讀數。
幾多度為之發燒: 健康新知N
除了所用的探熱針不同,探出來的溫度亦有差異,留意下表。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臺。 原本3歲起,只要過咗37.5度就係發燒,過咗39度更係發高燒啦! 如果用耳探,各年齡嘅正常體溫範圍如下:0至2歲為36.4至38度;3至10歲為36至37.7度;11至65歲為35.8至37.6度;65歲以上則為35.7至37.5度。 先把耳溫槍槍頭伸進耳朵,愈深入愈好,同時把耳朵上半部往上或往後拉,讓耳道能伸展變直,槍頭比較容易深入到耳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