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透過使用「行程指南」,直接點選起點和目的地車站後,即時顯示多項港鐵重要旅程資訊,包括車費、建議路綫、預計乘車時間、轉綫站、轉綫指示及月臺編號、起點站服務時間、頭班車及尾班車資料等便會即時顯示。 屯馬綫所使用的列車共有兩種,分別是近畿川崎列車(IKK-Train)以及屯馬綫中國製列車(TML C-Train)。 港鐵除了沿用原本分別在東鐵綫、西鐵綫和馬鞍山綫上行駛過的近畿川崎列車之外,亦有購入新的近畿川崎列車車卡以擴充車隊。 其中原本在東鐵綫上行駛的列車在經過改裝後,已全數退出東鐵綫的服務並全部改行屯馬綫。 「自悠通」原定優惠期至2007年12月31日,但兩鐵合併時被西鐵綫全日通取代。 大圍轉屯馬線2025 西鐵綫全日通的使用方式、發售地點、售價和使用範圍與西鐵自悠通一樣,於購買車票當天可無限次乘搭港鐵西鐵綫、所有輕鐵路綫、所有港鐵巴士綫及港鐵接駁巴士K16線。
此外,多達83%投票者認為港鐵有必要就新路線命名作公眾諮詢[16]。 馬鞍山居民毛小姐則說,雖然相信在大圍轉乘東鐵前往港島較省時,但考慮到乘東鐵的人或會增加,所以並未延後出門時間。 大圍站是東鐵線與屯馬線交匯處,在未有東鐵線過海段前,居於屯馬線各站的居民要先乘屯馬線到大圍,轉乘東鐵到九龍塘,再轉乘觀塘線到旺角,其後轉乘荃灣線過海至金鐘。 此站預留位置於亦園路以北,位於天水圍站至兆康站之間,將服務日後洪水橋新市鎮。 值得注意的是,洪水橋站位置跟現時輕鐵洪水橋站相距甚遠,預計最就近之輕鐵站為鍾屋村。 根據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文件,2021年屯馬綫最繁忙路段為荃灣西至美孚,每平方米站立6人載客率為61%,每平方米站立4人載客率為86%[20]。
大圍轉屯馬線: 通車日期
2021年9月12日 ,位於沙田圍站至烏溪沙站發生號誌故障,屯馬線列車班次大受影響。 大圍轉屯馬線 為維持列車服務,屯馬線服務斷開為二部分,分別是每10分鐘一班的屯門站至大圍站,而大圍站至烏溪沙站暫停服務。 2021年6月28日(即屯馬線全線通車後第二天) ,位於紅磡站與何文田站之間的高架電車線故障,屯馬線列車班次大受影響。 為維持列車服務,屯馬線服務斷開為三部分,分別是每10分鐘一班的紅磡站至屯門站和啟德站至烏溪沙站,及每20分鐘一班的紅磡站至啟德站。
馬鞍山綫車站於設計時已預留空間擴建至最長可容納8節車卡停靠;通車初期以4節車卡行走,由2017年1月15日開始陸續改以8節車卡行走。 西鐵綫車站月臺最長可容納9節車卡(柯士甸站及紅磡站新月臺可容納8節車卡,尖東站可容納12節車卡);通車初期以7節車卡行走,由2016年1月2日起開始陸續改以8節車卡行走。 根據港鐵向立法會提交的2022年統計數字[41],2021年疫情較為緩和的月份全段以每平方米六人站立密度計算的最高可載客量為70萬人次,而最繁忙的路段為荃灣西站至美孚站,載客率以每平方米四人站立密度計算為86%。 此外,屯馬綫全綫通車後,港鐵公司更將各節車卡的人流資訊[註 1]實時顯示於屯馬綫沿途各站的月臺顯示屏,為整個港鐵系統首次引入。 隨着紅磡站擴建部分的補救措施在2020年年中完成,屯馬綫的架空電纜亦已在7月全綫通電,屯馬綫在8月開始進行列車動態測試。
大圍轉屯馬線: 屯門南延綫
惟女職員入了月臺室後,一名男職員表示該杖需短於130釐米為最好,之後就拿出軟尺量度。 另外位於大堂東面亦設有一條24小時全日開放的行人隧道,連接村南道及公共運輸交匯處。 至於東鐵綫1號月臺南面設有E、G出口;而2號月臺南面則設有F出口。 兩個月臺的非付費區皆設有客務中心,同樣2號月臺亦設有失物/學生乘車優惠辦事處;而1號月臺北面亦設有一部自助櫃員機。
- 2012年12月16日中午,有市民在大圍站大堂進行「無聲抗議」,反對大圍站上蓋發展項目(即現今的柏傲莊)規劃,自稱站長的男士表示市民阻礙著大堂通道,不可在港鐵範圍內展示標語。
- 「全月通1(上水/烏溪沙-尖東)」、「全月通2(屯門-南昌)」及「全月通3(屯門-紅磡)」是一種透過八達通來使用的月票,其月票記錄在八達通的內置晶片內。
- 2020年1月17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宣佈屯馬綫一期於同年2月14日通車,取代原有馬鞍山綫,並由大圍延長至啟德[5]。
- 然而對於大圍至紅磡一帶新建路段,從展開工程到完工於沿途所設的「裏數牌」,一直都以EWL(東西綫)稱之。
- 現時東鐵過海段開通,他們在大圍站轉乘東鐵至金鐘,只需17分鐘,較以往的車程快足足10分鐘。
2011年5月,大圍站擴建部分進行首次翻新工程,工程包括在車站非付費區增建商店空間,並於2012年6月完成。 2009年,東鐵綫各月臺進行較低成本的翻新工程,以遮掩東鐵綫車站月臺殘舊的觀感。 工程包括重新為各車站配主題色,並加入花的代表,為月臺橫樑及支柱翻上月臺配色的油漆,貼上印有車站主題花的圖案、車站附近/主題建築物/街道、車站名書法字的牆紙,加設/更新直立站牌、路綫圖、指示牌、告示等等。 大圍轉屯馬線2025 而大圍站仍沿用車站主體的 深藍色,而車站主題花為鬱金香,街景為沙田車公廟。 大圍站共設8個出入口,而於2003-2004年新設的出入口則共有5個,其中3個位於擴建後的大堂,另外2個則位於美田路以南連接車站1號月臺(東鐵綫往羅湖/落馬洲),而原有位於美田路以南連接2號月臺(東鐵綫往金鐘),以及位於村南道的出入口均被保留;至於在2023年10月啟用的H出口則直通圍方商場。
大圍轉屯馬線: 使用車輛
根據港鐵向立法會提交的2021年統計數字[39],2019年上半年大圍至鳥溪沙段以每平方米六人站立密度計算的最高可載客量為45.9萬人次,而最繁忙的路段為大圍站至車公廟站,載客率以每平方米四人站立密度計算為52%。 「全月通1(上水/烏溪沙-尖東)」、「全月通2(屯門-南昌)」及「全月通3(屯門-紅磡)」是一種透過八達通來使用的月票,其月票記錄在八達通的內置晶片內。 TWW 荃灣西站並唔係接駁荃灣綫荃灣站嘅車站,但可以用八達通免費轉專線小巴95K或者行大概15至20分鐘去車站。 NOL 北環綫將會連接錦上路站同古洞站,預計喺2025年動工,2034年通車;原本連接錦上路站同落馬洲站嘅支線將暫緩興建,等到跨境運輸需求有增加嗰陣先起。 另外,港鐵提供屯馬線通車八達通車資優惠,由一期通車日(2020年2月14日)至2022年1月1日止,在啟德站及/或顯徑站及/或宋皇臺站及/或土瓜灣站入閘/出閘,均享有成人HK$1及小童HK$0.5優惠[30]。
2020年1月17日,陳帆於記者會中透露屯馬線大圍至啟德段於2020年2月14日啟用,並稱「希望港鐵當天有些安排讓乘客有驚喜」[19]。 不過,由於預留的3號線站臺無法滿足新的運營需要,3號線東四十條站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對預留站臺進行新建和改造。 大圍轉屯馬線2025 根據目前的建設方案,3號線「老站臺」在改造後,將成為新站的換乘平臺,不再通行列車,而新的站臺會在「老站臺」下繼續開挖出一層。 大圍轉屯馬線 據瞭解,地鐵3號線東四十條站換乘通道的改造工程此前也一直在進行,此次封站改造完成後,東四十條站將增加連接3號線與2號線的換乘通道,這也意味著地鐵3號線這條規劃已久的線路距離開通更近了一步。 她表示,以往都可以搭到來到月臺後駛至的第一班車,但今日要等第二班,相信人流確實如她所料,有所增加。 至於餘下路段則於2021年6月27日啟用,意味建造工程歷時超過9年的屯馬綫正式全綫通車[15][16]。
大圍轉屯馬線: 車站
西鐵「節日通」於2004年12月20日推出,售價為港幣20元,適用於購票當天無限次乘搭西鐵(現時為屯馬綫(往來屯門至南昌站))、輕鐵、各新界西北的九鐵巴士、港鐵接駁巴士、K16綫、以及於推廣期間內推出的其他免費接駁服務。 「自悠通」曾經有免費乘搭專綫小巴81K綫的優惠,於2005年2月1日生效,但已於2007年1月1日起取消。 另外曾經有新巴701綫、702綫及專綫小巴95K綫之轉乘優惠亦於同日取消。 另一方面,屯馬線全線十分迂迴,往返新界東西兩端必須經過九龍,一般不會有乘客搭足全程。 雖然屯馬線能為乘客提供更多轉線選擇(例如轉乘東鐵線由以往只能在大圍轉乘,變成可於該站或紅磡轉乘),部份車程可透過轉線次數較少的方式往返,但並不代表所需時間因而減少[67]。
大圍轉屯馬線: 馬鞍山綫月臺閘門安裝工程
在興建修正早期系統鑽石山站及港島線上環站之時,地鐵公司亦同時興建了預留位置供未來發展東九龍線使用。 唯最後,在政府決定興建「車鐵兩用」的東區海底隧道以紓緩當時的過海交通問題的同時,決定暫緩東九龍線計劃。 為了讓市民能盡早使用新建成的鐵路,政府認為有必要局部啟用「大圍至紅磡段」。 港鐵公司經過多個月來的研究,並充分考慮安全和其他營運可行性因素後,港鐵建議而政府亦同意先行啟用顯徑站、鑽石山站擴建部分及啟德站三個新車站。 2003年12月24日,大圍站擴建部分局部性啟用,車站面積增至原來的三倍,當中只有非馬鞍山鐵路主體建築部分及現時的A、C出口啟用。 原有的大堂於同日封閉並開始進行改建工程,亦將車站主題顏色由 深綠色改為 深藍色。
大圍轉屯馬線: 列車班次
同年2月12日,港鐵召開記者會公佈屯馬線一期通車安排和帶領傳媒參觀新車站以及試搭列車。 港鐵表示通車日會設一列特別頭班車由啟德站開出,呼籲乘客不需急於乘搭,避免人多擠迫。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香港疫情關係,會加強車廂及月臺清潔,也有機會調整班次[20]。 2016年1月2日,西鐵線為配合未來東西走廊運轉,開始更換運轉車隊編組,將原有7卡編組逐漸更換為8卡編組行駛,期間採取混合運轉模式,7卡及8卡編組同時用於運作中。
大圍轉屯馬線: 大圍轉東鐵往港島雖省時 馬鞍山居民不敢延遲出門
然而對於大圍至紅磡一帶新建路段,從展開工程到完工於沿途所設的「裏數牌」,一直都以EWL(東西綫)稱之。 1967年,英國的費爾文霍士顧問工程公司發表了《香港集體運輸研究》,提議香港興建地底集體運輸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中一條被建議路綫為「沙田綫」,為當時建議興建的四條路綫之一。 大圍轉屯馬線2025 沙田綫建議於沙田的禾寮坑、下禾輋、沙田中、山下圍、紅梅谷(接近現大圍站)、慈雲山、鑽石山、啟德、馬頭圍(接近現宋皇臺站)、土瓜灣、何文田、紅磡及尖沙咀設站。
大圍轉屯馬線: 接駁交通
2023年8月,無綫新聞節目《時事多面睇》表示形容屯馬綫已經非常擠逼,其中於早上繁忙時間,有在錦上路站或元朗站上車的乘客表示平時須等待至少兩、三班車纔能夠登車;另外亦有在元朗站上車的乘客表示登車後亦不容易有空座位。 KOW 柯士甸站並唔係接駁東湧綫嘅車站,但可以經佐敦道行人天橋行大約10分鐘去九龍站,或者喺南昌站轉車,柯士甸站乘客行去九龍站轉東湧綫,會當兩程車計算。 由於紅磡至大圍段以「服務經營權」形式興建,港鐵無須藉上蓋物業收益補貼施工費用。 至於何文田站的上蓋物業發展計畫,則用於補貼港鐵興建觀塘線延線的開支。 2022年3月1日,時值香港發生第5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港鐵表示屯馬線因為多名車長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被列作密切接觸者而需要隔離,未能執勤,令早上及黃昏繁忙時段的列車班次需要輕微調整,較正常多10多秒至半分鐘不等。
大圍轉屯馬線: 香港鐵路線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5月2日,西鐵綫及屯馬綫一期當日的列車服務延遲至早上7時30分開始,以配合屯馬綫全綫大型列車測試,期間亦安排免費接駁巴士服務受影響的乘客。 測試最後比原定時間提早完成,西鐵綫及屯馬綫一期因此分別於早上約7時10分及早上6時40分回復正常。 大圍轉屯馬線2025 1998年,政府推出《香港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及《香港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建議興建沙田至中環綫(沙中綫)。 大圍轉屯馬線2025 在地鐵公司及九鐵公司2001年提交給香港政府的投標計劃書中,分別建議以獨立路綫及馬鞍山鐵路延綫的形式興建沙中綫,走綫基本與現有屯馬綫大圍至紅磡段及東鐵綫過海段重合。
大圍轉屯馬線: 沙田至中環綫
馬鞍山線車站於設計時已預留空間擴建至最長可容納8節車廂停靠;通車初期以4節車廂行走,由2017年1月15日開始陸續改以8節車廂行走。 西鐵線車站月臺最長可容納9節車廂(柯士甸站及紅磡站新月臺可容納8節車廂,尖東站可容納12節車廂);通車初期以7節車廂行走,由2016年1月2日起開始陸續改以8節車廂行走。 此外,屯馬線全線通車後,港鐵公司更將各節車廂的人流資訊[註 大圍轉屯馬線2025 1]實時顯示於屯馬線沿途各站的月臺顯示螢幕,為整個港鐵系統首次引入。 2004年,九鐵公司更改沙中線規劃,拆分為東西走廊和南北走廊,其中大圍至紅磡段將連接九廣西鐵及馬鞍山鐵路,成為屯馬線的雛形。 大圍轉屯馬線 由於本線全線串連了過去四個原有的重鐵計畫,2021年6月27日通車後,成為全港最長和站數最多的重鐵路線。
今次測試採用的兩條路線,雖然都是差不多,但背後受不同因素影響,例如班次疏密和轉車時所用的時間等。 2020年5月,運輸及房屋局向立法會呈交屯門南延綫報告,提到港鐵建議在屯門站和屯門南站之間的第16區(粵語:第16區站)加設一個車站,並預留向龍鼓灘延伸的條件,以配合未來的屯門西發展[51]。 隨著紅磡站擴建部分的補救措施在2020年年中完成,屯馬綫的架空電纜亦已在7月全綫通電,屯馬綫在8月開始進行列車動態測試。 [23]2020年底開始,屯馬綫全綫分數個凌晨非行車時間進行列車動態測試[24]。 2020年5月,運輸及房屋局向立法會呈交屯門南延綫報告,提到港鐵建議在屯門站和屯門南站之間的第16區(粵語:第16區站)加設一個車站,並預留向龍鼓灘延伸的條件,以配合未來的屯門西發展[51]。
大圍轉屯馬線: 使用狀況
屯馬綫全綫通車嗰日,鐵路迷羅哲琛先生嚮記者面前唱「屯馬開通真的很興奮」。 之後,有唔同網友用咗《綠袖子》嚟做二次創作,作咗一曲《屯馬開通真的很興奮》,成為唔少網民嘅熱話[2][3]。
大圍轉屯馬線: 乘客量
九巴兩條通宵路線N216與N293之間由1996年12月16日起互設轉乘優惠,方便深夜時段來往將軍澳及尖沙咀的乘客,並於九龍城設置轉車站,分別以亞皆老街球場及侯王道為東、西行轉乘地點。 屯馬綫由沙田至中環綫大圍至紅磡的新建路段與原有的西鐵綫以及馬鞍山綫連接而成,在規劃及建築時稱為東西走廊()或東西綫()[4]。 2020年1月17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宣佈屯馬綫一期於同年2月14日通車,取代原有馬鞍山綫,並由大圍延長至啟德[5]。
2012年12月16日中午,有市民在大圍站大堂進行「無聲抗議」,反對大圍站上蓋發展項目(即現今的柏傲莊)規劃,自稱站長的男士表示市民阻礙著大堂通道,不可在港鐵範圍內展示標語。 其後在站外落地玻璃幕牆抗議,亦被7至8名港鐵職員包圍,港鐵職員指該地面範圍都屬港鐵範圍[17]。 1986年4月23日,位於臨時站以南現時富嘉花園對開位置的大圍站啟用,而臨時站亦因應車站啟用而停用並拆卸,當時車站只設有兩個相對的出入口(現時的D出口及客務中心所在位置)。 1982年11月,大圍臨時站動工[9],並於翌年8月15日啟用,當時車站位於現時大圍工業區對開隔音屏位置,車站主體是以木材搭建,故車站亦俗稱「木頭站」[10]。 大圍轉屯馬線2025 2018年5月25日,港鐵宣佈東西走廊正式命名為「屯馬綫」[15],然而該名稱在網上受到批評,鐵路愛好者Facebook專頁「Riders」曾進行網上投票,收集了2,270份問卷,結果顯示「屯馬綫」僅有12%支持,相對之下「東西綫」的支持度高達62%。
此外,多達83%投票者認為港鐵有必要就新路綫命名作公眾諮詢[16]。 另外,港鐵提供屯馬綫通車八達通車資優惠,由一期通車日(2020年2月14日)至2022年1月1日止,在啟德站及/或顯徑站及/或宋皇臺站及/或土瓜灣站入閘/出閘,均享有成人HK$1及小童HK$0.5優惠[30]。 2020年1月17日,陳帆於記者會中透露屯馬綫大圍至啟德段於2020年2月14日啟用,並稱「希望港鐵當天有些安排讓乘客有驚喜」[19]。 2018年5月25日,港鐵宣佈東西走廊正式命名為「屯馬綫」[15],然而該名稱在網上受到批評,鐵路愛好者Facebook專頁「Riders」曾進行網上投票,收集了2,270份問卷,結果顯示「屯馬綫」僅有12%支持,相對之下「東西綫」的支持度高達62%。 3號線一期將與既有2號線、10號線、14號線,在建12號線、17號線等線路換乘,串聯多條南北向和東西向軌道交通主幹線路,增加換乘節點,提高乘客出行效率,建成後將大大提升全市軌道交通線網的通達性。
大圍轉屯馬線: 巴士站名稱及代碼對照
若繁忙時間內屯門公路發生事故,會有更多乘客使用本線,擠逼情況更見嚴重。 除該些指定路線外,使用「全月通」的乘客不可享有其他接駁服務的轉乘優惠。 吸引上述乘客乘搭西鐵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該些乘客開始意識到本綫能方便快捷連接市區和新界西(相比容易出現擠塞的陸路交通要道如屯門公路、荃灣路和汀九橋,本綫不受塞車影響,而且列車速度快,乘客更易預算和節省交通時間),因此在繁忙時間,乘客經常擠進本綫車廂,環境過於擠迫。
由於受到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港鐵呼籲市民不要急於乘搭頭班車,以減少人羣聚集和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但有鐵路迷與市民依然冒雨及疫情下試搭頭班車。 大圍轉屯馬線 因為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路線最終由香港政府興建,將原屬兩鐵的網路整合,並以綜合車站規劃轉線車站以更妥善安排不同路線的轉乘,建成後以服務經營權方式授予港鐵公司營運。 【東鐵/沙中線/會展站】港鐵東鐵線過海段通車後今日(16日)迎接首個上班日挑戰,列車由12卡車改為9卡車,早上返工繁忙時間多個站明顯人潮比往常多。 大圍轉屯馬線2025 居於屯馬線沿線各站的馬鞍山居民,今起可在大圍站轉乘東鐵線抵港島,不需要「轉完又轉」。 大圍轉屯馬線 有市民形容,今早雖然車站人流似乎因而增加,但可以在大圍轉東鐵過海返工確實較往常方便,日後會繼續乘坐東鐵線過海返工。
呢條線連貫新界西、九龍西、九龍東同新界東,由原本嘅西鐵綫、馬鞍山綫同埋新起嘅沙田至中環綫(大圍至紅磡段)連成。 大圍站到啟德站一段喺2020年2月14號通車,連埋原本嘅馬鞍山綫,夾埋叫「屯馬綫一期」(烏溪沙站↔啟德站)[1],而全綫喺2021年6月27號通車,總行車時間71分50秒至75分鐘。 大圍轉屯馬線 大圍轉屯馬線 隨著屯馬線「大圍至紅磡段」的全線工程及測試完成,屯馬線全線於2021年6月27日正式開通。 屯馬線通車後,沿途有6個轉線站,包括大圍、鑽石山、何文田、紅磡、南昌及美孚站,接駁東鐵線、觀塘線、東湧線及荃灣線,四通八達。
大圍轉屯馬線: 九龍城轉車站C區(宋皇臺公園-馬頭湧道)
事實上新界西來往沙田及馬鞍山,只須乘搭263(屯門)及269D(天水圍及元朗),在城門隧道轉乘站轉乘40X、43X(大水坑至烏溪沙)、46X(大圍及顯徑)、47X(沙田圍及車公廟)及49X(第一城及石門),無論走線上及所需時間均比屯馬線更直接,更有優勢。 惟近年九巴多次削減城隧線班次,加上城隧線在繁忙時間經常供不應求,使不少新界西來往沙田及馬鞍山乘客仍然轉投屯馬線。 大圍轉屯馬線2025 隨西鐵線於2009年8月16日伸延至紅磡站,原有西鐵線全日通被屯門-南昌全日通取代。
而目前屯馬綫月臺已裝設月臺閘門;東鐵綫月臺則將在短期內裝設月臺幕門/閘門。 根據港鐵向立法會提交的2021年統計數字[39],2019年上半年屯門至紅磡段以每平方米六人站立密度計算的最高可載客量為5.6萬人次,而最繁忙的路段為錦上路站至荃灣西站,載客率以每平方米四人及六人站立密度計算分別為99%及84%,載客率為所有港鐵重鐵路綫中次高。 因為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路綫最終由香港政府興建,將原屬兩鐵的網絡整合,並以綜合車站規劃轉綫車站以更妥善安排不同路綫的轉乘,建成後以服務經營權方式授予港鐵公司營運。 2016年10月15日,港鐵開放快將啟用的何文田新車站予公眾參觀,有網民發現一機房當時被冠以「環境控制系統房(東西線)」,但在該站正式啓用後已移除東西線之名。 然而對於大圍至紅磡一帶新建路段,從展開工程到完工於沿途所設的「裏數牌」,一直都以EWL(東西線)稱之。
屯門-南昌全日通的使用方式、發售地點、售價和使用範圍與西鐵全日通大致一樣,於購買車票當天可無限次乘搭港鐵屯馬線(往來屯門至南昌站)、所有輕鐵路線及所有港鐵西北接駁巴士線。 而原有接駁K16線的優惠亦即日取消,K16線亦於一個月後取消服務。 大圍轉屯馬線2025 1970年,顧問公司完成對興建地下鐵路系統的進一步研究,發表《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其中原有沙田線被「東九龍線」取代,沙田段被取消,北端終站改為鑽石山;南端終站則由尖沙咀(此報告書中稱「馬連拿站」,接近現尖東站)延伸至香港島上環的林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