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檢測的表現與2017年的結果相比,雖略有改善,但仍有約6成樣本分別檢出3-MCPD(30款)和環氧丙醇(29款)。 有研究指塑化劑是內分泌幹擾物質,長期過量進食可能會影響實驗動物生殖系統的發育。 歐洲食物安全局為其中4種塑化劑訂定每日可攝入量,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05毫克。 消委會指,以1個60公斤體重人士為例,每日最多可攝入3毫克,長期每日進食「Gallo」樣本超過0.9公斤才會超過限量,因此一般食用下應該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檢測結果亦顯示,部分樣本中污染物所檢出的含量較其他樣本低,證明業界有能力提升安全品質,期望業界不斷提升品質,使消費者的健康得到最大保障。 椰子油組別的平均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低,但平均飽和脂肪酸含量是眾多組別中最高,每100克含86.8克,其次是調和油(24.2克)及米糠油(21.4克)。 平均飽和脂肪酸含量最低的組別是芥花籽油(6.6克),其次是葵花籽油(9.4克)。 全部樣本中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及最低的樣本分別是「Bio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2025 Planète」有機椰子油和「Showa」Light Canola Oil (Added Vitamin E),兩者相差約13倍。 消委會建議,市民應減少攝入含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食物,避免令體內壞膽固醇水平增加。 製造食油過程中,可能使用有機溶劑,若處理不當,有機會令殘留量超標。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檢出塑化劑佔整體70%
而有害污染物3-MCPD的最低(130微克)和最高(1,900微克)含量,亦相差逾13倍;含量最高的為「Carrington Farms調和油」,惟未有超出歐盟標準,在正常食用分量下,應不會構成健康風險。 消委會最新一期報告檢測了市面50款常見的食油樣本,結果發現其中6成食油樣本檢出含有基因致癌物,當中3款含量更超出歐盟標準,而「御品皇」花生油更超標一倍! 另外,有1款食油樣本的塑化劑檢出量超出食安中心的行動水平及歐盟上限。 而在是次50款食用油檢驗結果中,性價比最高的是大昌食品優質純正芥花籽油(價值 $26.9 ),取得5星;而最低分的為來自泰國,價值$93的「SuperFoodLab」純正椰子油(無味配方),只得2.5星。 測試中只有三款無污染物,分別為「Carbonell」、「Primo」及「Showa」。 不過在50款樣本中,有35款檢出塑化劑,佔整體70%,而大部分的含量均乎合食安中心及歐盟標準,當中只有「Gallo」的DINP檢出每公斤含11毫克,超過食安中心的行動水平和歐盟上限(DIDP及DINP合計含量為每公斤不多於9毫克)。
- 香港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轄下藥劑業及毒藥(藥劑製品及物質註冊:臨…
- 黑木耳和白背木耳不論名稱和外表都十分相似,它們的營養價值有甚麼分別?
- 以每100克計,葡萄籽油組別的平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63.4克)是所有組別中最高,其次是大豆油(53.5克),以及粟米油(50.1克)。
- 以每公斤計算,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的最低(100微克)及最高(2,000微克)含量可相差19倍,其中1款椰子油和1款花生油,分別檢出1,100微克和2,000微克環氧丙醇,超出歐盟標準的每公斤1,000微克。
- 是次測試顯示,在29款樣本中檢出環氧丙醇,佔整體樣本58%,含量介乎每公斤100至2,000微克,含量差距極大,當中「SuperFoodLab」(每公斤1,100微克)和「禦品皇」(每公斤2,000微克)的檢出量更超過歐盟標準。
- 「獅球嘜」生產商表示就消委會的測試結果,相關產品全部符合香港法例的安全標準。
- 若是以是次檢測出鄰苯二甲酸酯最高含量的樣本為計(Sunny Meadow 調和油),每公斤含7.8毫克DEHP。
然而,是次測試發現,1款初榨油橄欖油和2款聲稱冷壓生產的茶花籽油樣本,同時檢出3-MCPD和環氧丙醇,雖然檢出量沒有超出歐盟標準,但產品有機會曾經高溫處理,或受到非冷壓油污染,當中可能涉及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相關資料已轉交海關跟進。 今次測試檢出值最高的樣本,即每公斤6800微克3-MCPD,根據聯合國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建議,要持續每日進食,約8茶匙(超過35克),才超出建議。 但根據歐洲食物安全局建議,持續每日喫約2茶匙(超過7克) ,已經超出建議。 本會蒐集了40款常見的豉油、醬油及鮮露樣本,包括4款減鹽醬油、13款生抽醬油、5款老抽、5款蒸魚豉油、4款甜豉油、7款其他調味醬油和2款鮮露,進行一系列的化學安全、微生物和品質測試。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花生油
「保得」代理商對表示該公司一直有要求食油及塑膠容器的供應商提供檢測報告(包括塑化劑的檢測),而貨品到港後該公司亦會抽樣檢查。 烹調凍食(如 沙律、涼拌)時,要選擇低煙點的油,而高溫煮食(如 煎、炒、炸)時,就要選擇高煙點的油,這樣纔不會破壞油的成份,同時身體亦可以攝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素。 衞生署今日(七月七日)表示,含嗎啉乙基嗎啡的藥劑製品將於二○二四年一月一日起撤銷註冊,以及不可在市場出售,因為有關產品的效益不再超過其風險。 香港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轄下藥劑業及毒藥(藥劑製品及物質註冊:臨… 市面上有林林總總的醃菜,有些可作開胃前菜,有些亦可作菜式的材料,用來豐富菜式的風味。
- 雖然是次檢測的13個樣本組別中,部分只有1至3款樣本,未能全面代表市場其他於該組別的類似產品,然而,各食油組別的相關營養值對消費者選用食油時亦具參考作用。
- 全部樣本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樣本,分別為1款粟米油和1款大豆油(1.0克)。
- 如使用高溫烹調方法,亦建議盡量減少高溫烹調的時間,減少有害物質產生;另外,使用不粘煎鍋可減少整體食油使用量。
- 消委會指,選擇食用油時可選擇主要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產品,但大家要注意的是,不飽和脂肪酸仍屬脂肪的一種,長期過量食用可令體重增加。
- 消委會測試報告指,50款食油樣本中,有2款樣本被驗出基因致癌物「苯並[a]芘」(Benzo[a]pyrene),屬於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容易在高溫烹調有脂肪的食物時產生,應盡量避免攝入。
- 在是次測試的50款樣本中,有35款檢出塑化劑,佔整體的70%。
- 消委會又發現,1款樣本檢出的塑化劑含量高於香港的行動水平和歐盟上限,1款的有害污染物苯並[a]芘及2款的致癌物環氧丙醇含量超出歐盟標準。
2.選擇主要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而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較少或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油,但要注意的是不飽和脂肪酸仍屬脂肪,長期過量食用可令體重增加。 消委會建議市民選擇主要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兼且反式脂肪酸及飽和脂肪酸較少的食油。 而烹調食物時盡量以蒸、燉、煮等方式取代油炸,減少產生潛在的有害物質。 消委會指,雖然以上3款檢出3-MCPD的樣本在正常食用分量下應不會構成健康風險,但產品可能經高溫處理,或受到非冷壓油所污染,當中可能涉及違反《商品說明條例》,以上相關樣本的資料已轉交海關跟進。 而是次測試中的14款初榨橄欖油樣本中,只有「Palermo」檢出每公斤690微克3-MCPD及每公斤570微克環氧丙醇。 另6款聲稱冷壓生產的樣本中有2款茶籽油樣本,「Prolife Organic」及「CanBest」檢出3-MCPD,檢出量分別是每公斤1,500及1,100微克,以及環氧丙醇,檢出量分別是每公斤560及670微克。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最高瀏覽
消委會該次測試主要涵蓋3大範疇,包括:安全測試、營養素測試及煙點測試,另外亦檢視了產品的包裝資料。 安全測試方面,50款食油樣本中,只有3款完全沒被檢出污染物,其餘樣本均被檢出含有害物質。 測試項目涵蓋各樣本的食物安全及營養素含量,並比較其營養標籤的準確度。 是次測試顯示,在29款樣本中檢出環氧丙醇,佔整體樣本58%,含量介乎每公斤100至2,000微克,含量差距極大,當中「SuperFoodLab」(每公斤1,100微克)和「禦品皇」(每公斤2,000微克)的檢出量更超過歐盟標準。
獅球嘜葡萄芥花籽油(2樽x900毫升)塑化劑,DEHP:0.13毫克/公斤。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2025 污染物氯丙二醇(3-MCPD):380微克/公斤,及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Glycidol)320微克/公斤。 「刀嘜」生產商表示反對消委會發表是次檢測3-MCPD及GE等相關檢測項目及結果,認為公開該等檢測項目及結果並不符合對公眾利益的考慮。 「獅球嘜」生產商表示就消委會的測試結果,相關產品全部符合香港法例的安全標準。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食油使用期限?
消委會指,以上2款食油分別檢出1,100微克和2,000微克致癌物環氧丙醇,超出歐盟標準的每公斤1,000微克。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衞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及EFSA)建議人們應盡量減少攝入基因致癌物。 高溫煎炸食物時,消費者應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食油,因為它在高溫下較穩定;若選低煙點食油進行高溫烹調,會釋出大量油煙,長期吸入會影響健康。 是次測試中,有 26 款不同類別的食油的煙點均等於或高於 200°C,較適合高溫油炸或烘焗;而低於 180°C 亦有 7 款,適合較低溫的烹調方法,例如製作沙津。 消委會建議,無論選用任何種類的食油,都應該減少以高溫多油的方法烹調食物,以保障健康。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消委會50款常見的食油樣本 測試食物安全及營養素含量
在是次測試的50款樣本中,有35款檢出塑化劑,佔整體的70%。 當中33款檢出DEHP,每公斤的檢出量由0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2025 .10至1.40毫克;4款檢出DBP,每公斤的檢出量由0.11至0.21毫克;21款檢出DINP,每公斤的檢出量由0.54至11毫克;沒有樣本檢出DIDP及BBP。 此外,在是次測試中只有三款食油樣本完全沒有驗出污染物,分別為「Carbonell」的特級初榨橄欖油、「Primo」的葵花米油和「Showa」的芥花籽油。 以每100克計,平均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的組別是大豆油(1.0克,此組別只有1款樣本),其次是葡萄籽油(0.9克)、粟米油(0.6克)和米糠油(0.4克)。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食油樣本含生氯丙二醇脂肪酸酯!長期攝入過量會損害腎臟功能
雖然全部符合香港的行動水平及將實施的修訂規例,但「禦萬家」百分百純正粟米油檢出每公斤2.1微克苯並[a]芘,輕微超過歐盟標準。 消委會檢測市售常見的60款食油其塑化劑含量,有41款檢出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所檢測的牌子包括本地及國際品牌如獅球嘜、萬歲、日清及Bertolli等。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2025 檢測發現,5款食油塑化劑含量超過食安中心行動水平(每公斤9毫克)最高4.2倍。 若是以是次檢測出鄰苯二甲酸酯最高含量的樣本為計(Sunny Meadow 調和油),每公斤含7.8毫克DEHP。 以一名60公斤體重人士長期每日進食超過0.4公斤才會超過限量,大家亦毋須過分擔心。 其中1款樣本塑化劑含量高於香港的行動水平和歐盟上限,1款的有害污染物苯並[a]芘及2款的致癌物環氧丙醇含量超出歐盟標準。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推薦3大健康食油+御品皇等29款致癌物超標
至於超標樣本,只有「Gallo」(#14)的DINP檢出量(每公斤11毫克)超過食安中心的行動水平和歐盟上限(DIDP及DINP合計含量為每公斤不多於9毫克)。 歐洲食物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為DEHP、DBP、BBP及DINP訂定組合每日可耐受攝入量(group tolerable daily intake)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05毫克。 以1個60公斤體重人士為例,其DEHP、DBP、BBP及DINP的組合每日可耐受攝入量為3毫克,長期每日進食樣本#14超過0.9公斤才會超過限量,因此一般食用下應該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消委會今日(7月18日)公佈食用油最新評測結果,分別從塑化劑、污染物、致癌物、脂肪酸比例及煙點等方面測試。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食物及飲品
消委會指,塑化劑長期進食或影響動物生殖系統發育,歐洲食物安全局訂定,每日可耐受攝入量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05毫克,以1個60公斤體重人士為例,長期每日食用Gallo超過0.9公斤才超出限量,因此一般食用不構成健康影響。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2025 食油是煮食中的必備品,消費者委員會測試50款食油,結果發現有47款(94%)食油樣本檢出1種或以上的有害污染物,當中4成(20款)檢出3種或以上的有害污染物。 測試結果顯示,樣本間的3- MCPD或環氧丙醇的含量差距極大。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2025 以每公斤計算,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的最低(100微克)及最高(2,000微克)含量可相差19倍,其中「SuperFoodLab椰子油」和「御品皇花生油」,分別檢出1,100微克和2,000微克環氧丙醇,超出歐盟標準的每公斤1,000微克。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食油樣本檢出含有基因致癌物
大多產品的配料表會標示所需的混合油,如芥花籽油及初榨橄欖油,排列位置愈前,代表該成分佔產品重量的比重較大。 但消委會發現,產品名稱卻以「初榨橄欖油」為名稱開首,消費者有機會因名稱而購入與成分比重不符的產品。 4.無論選用任何種類的食油,應減少使用高溫多油的方法烹調食物,盡量選擇低脂的烹飪方法,例如以蒸、燉、煮等方法取代油炸。 如使用高溫烹調方法,亦建議盡量減少高溫烹調的時間,減少有害物質產生;另外,使用不粘煎鍋可減少整體食油使用量。 消委會隨後亦表示,是次測試中只有三款食油樣本完全沒有驗出污染物。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食油每日建議攝取量
是次測試結果顯示,「御萬家」百分百純正粟米油(#31)及百分百純正花生油(#42)檢出苯並[a]芘,雖然全部符合香港的行動水平及將實施的修訂規例,但樣本#31檢出每公斤2.1微克苯並[a]芘,輕微超過歐盟標準。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測試又發現有六成(30款)樣本檢出氯丙二醇脂肪酸脂,檢出量介乎每公斤130至1,900微克,動物實驗長期每日攝入過量會損害腎臟、中樞神經及影響雄性生殖系統。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另外,「御萬家」百分百純正粟米油及百分百純正花生油檢出致癌物苯並【a】芘,雖符合香港行動水平及將實施的修訂規例,但當中「御萬家」百分百純正粟米油檢出每公斤2.1微克苯並【a】芘輕微超出歐盟標準(每公斤含2微克)。
食物安全中心指出,所有樣本於正常情況下食用是不影響健康,而且符合法例。 是次測試亦發現其中35款食油樣本檢出含塑化劑,其中「Gallo」特級初榨橄欖油檢出每公斤含有DINP塑化劑11毫克,超出食安中心行動水平及歐盟上限,長期過量進食可能會影響實驗動物生殖系統的發育。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2025 塑化劑測試中,有七成樣本(35款)檢出塑化劑,只有「Gallo」檢出的1種塑化劑達每公斤11毫克,超出食安中心行動水平和歐盟上限(相關塑化劑含量每公斤不多於9毫克)。
另外,是次測試亦發現6成食油樣本含氯丙二醇脂肪酸脂,含量介乎每公斤130至1,900微克。 根據動物實驗證實,長期每日攝入過量的氯丙二醇脂肪酸脂,會損害腎臟功能、中樞神經及雄性生殖系統。 不過,是次樣本檢出量未有超過歐盟標準,正常進食不會構成健康風險。 雖然是次測試的樣本幾乎全部都含有有害物質,但其實大部分的檢出量只是非常微量,亦都符合法例和其他相關的要求。 至於其餘小部分超過食安中心的行動水平及國際標準的樣本,將其檢出量對比每日可容許攝入限量的建議,要長期進食大量該等樣本纔可能產生影響,一般攝入量計對消費者的影響應該不大。
研究顯示3-MCPDE和GE在腸道水解後,會分別釋出有毒的3-MCPD和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動物實驗證實,長期攝入過量3-MCPD會損害腎臟的功能、中樞神經系統,及影響雄性的生殖系統。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 消委會曾於2017年測試10類食油,合共60款樣本,當時分別有7成(42款)樣本檢出3-MCPD,以及77%(46款)樣本檢出環氧丙醇。
由於塑化劑是一種可提高塑膠彈性和柔軟度的化學物質,有研究指其屬於內分泌幹擾物質的一種,長期過量進食可能會損害腎臟功能、中樞神經系統,及影響雄性的生殖系統發育。 消費者委員會大規模測試60款市面較常見的食油樣本,結果發現42款檢出污染物氯丙二醇、46款檢出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41款含塑化劑,當中5款更高於本港行動水平和歐盟標準的上限,還有2款檢出殘留溶劑三氯甲烷。 消委會食油測試報告2025 食油種類多,選擇食油原來有一定學問,例如有些愛下廚人士講究以不同食油烹調不同的料理。 消委會在2022年搜羅50款常見食油進行測試,包括特級初榨橄欖油、橄欖油、牛油果油、椰子油、米糠油、芥花籽油、花生油、葡萄籽油、粟米油等,結果發現有47款食油樣本檢出1種或以上的有害污染物,當中20款檢出3種或以上的有害污染物。 部分食油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經過高溫加工處理,在脫臭加工過程中會產生氯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 esters,3-MCPDE)和縮水甘油脂肪酸酯(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