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主要宗旨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弘揚正信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主要的活動項目則是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例如地藏法會、千佛懺法會、藥師消災法會、觀音法會等。 法鼓山的祖廟是釋東初老和尚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 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 法鼓山logo 當時,東初老人推動臺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最初,共修地在勸募成員家中,隨着人數增長,於是透過法鼓山臺南唸佛會會長顏淨一居士的協助,借用臺南府前路的“德化堂”爲共修處,此後在1991年7月1日成爲法鼓山“臺南辦事處”的所在地。
然而,農禪寺的拆遷問題一直在宗教及地方人士大力奔走之下,並感念法鼓山早年開山篳路藍縷之歷史過程,爲傳承市民對於北投農禪寺之集體記憶,促請保留。 因此,臺北市政府於2004年7月19日公告登錄農禪寺開山時期所建之二層農舍與慈悲門等二處建築物爲本市歷史建築,並建議劃設爲“保存區”,自此也免於拆遷之命運。 1999年提出“心五四運動”,整合了歷年來提出的重要觀念與方法,作爲廿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標竿。 法鼓山logo2025 心五四運動是一項心靈建設工程,是法鼓山爲實踐四種環保而推出的觀念與方法,它將佛法中深奧的名相與學理轉化爲一般人都能的觀念與方法。
法鼓山logo: 中華佛學研究所
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的《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為聖嚴法師編寫的基礎佛教入門書籍,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羣疑》、《戒律學綱要》等。 此外,並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論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時出版「佛學小叢刊」與大眾結緣。 1995年7月將東初出版社擴大為「法鼓文化」,朝向多元出版事業發展。 1975年聖嚴法師獲得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張其昀先生有意敦聘法師前往任教。
- 農禪寺早期為一棟兩層樓的農舍:一樓為客房;二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
- 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基於安全考量,遂於2000年9月遷至西屯區市政路上,持續弘法。
- 主要的活動項目則是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例如地藏法會、千佛懺法會、藥師消災法會、觀音法會等。
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感恩——使自己成長的因緣;感謝——給自己試煉的機會;感化——教化自己,;感動——用心體會生命,用行動影響他人。 法鼓山logo2025 如《妙法蓮華經》雲:“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無量衆生,我等鹹歸請,當演深遠音。 ”所謂“擊大法鼓”,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 法鼓山logo2025 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 作為真常唯心繫統的論典,本論在佛教中佔有獨特且重要的地位。
法鼓山logo: 理念
此單位的主要活動為:舉辦讀書會及讀書會帶領人種子培訓營、安排各地佛學弘講等。 法鼓山logo 1992年10月為了因應「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的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亦更名為「法鼓山護法會」,主要負責舉辦各項活動及籌募經費等。 其理念是藉著勸募基金以弘揚佛法,推動良善風氣、提昇生命品質。 臺南分院的成立可溯源至1990年8月17日法鼓山護法總會首度於臺南舉辦聯誼會,聖嚴法師南下慰問,在當時臺南唯一一位勸募會員楊黃玉淑,主動邀集友人加入護持,因此揭開了臺南分院涓滴成長的路程。 最初,共修地在勸募成員家中,隨著人數增長,於是透過當時法鼓山臺南唸佛會會長顏淨一居士的協助,借用臺南府前路的「德化堂」為共修處,此後在1991年7月1日成為法鼓山「臺南辦事處」的所在地。 1993年5月遷移至南門路上,1998年4月購得臺南市西門路上一處房舍,「臺南分院」自此成立。
生活環保——少欲知足、簡樸自然,落實禪宗“修行就在行住坐臥間”的觀念。 自然環保——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極力保護自然免受污染與破壞。 因此,法鼓山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衆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法鼓山logo: 禪修推廣中心(傳燈院)
此外,隨著「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完工,目前此一核心組織亦隨之搬遷上山。 1975年冬,甫於日本東京取得博士學位的聖嚴法師應美國佛教會沈家楨居士之邀,赴美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長兼任副會長及美國大覺寺住持一職。 1977年5月,應當地學佛青年的需求而開辦禪坐訓練班,於是假沈居士的「菩提精舍」主持第一次禪七。 1978年底,在弟子的協助之下,於紐約市皇后區(Queens)林邊(Woodside)租下一層房子,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為固定道場。
法鼓山logo: 臺南分院
翌年7月,聖嚴法師為了紀念恩師東初老人,特將此禪中心命名為「東初禪寺」,英文名稱則為「The Chung-Hwa 法鼓山logo2025 Institute 法鼓山logo of Buddhist Culture」與位於臺灣的中華佛教文化館名稱相同。 1979年於同為皇后區的愛爾姆斯特(Elmhurst)的柯羅娜街(Corona)集資購置一處二層樓的舊磚房,於1981年5月10日落成使用。 隨著弘法活動及信眾日增,1987年搬遷至原舍對面較為寬敞的三層樓房,並使用迄今。
法鼓山logo: 課程預告
其後為了進一步落實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 至2001年底爲止,在法鼓山現有之弘化架構中,除了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農禪寺,臺灣各地另有臺北安和、臺中、臺南等分院,以及桃園齋名寺、高雄紫雲寺、臺東信行寺等。 然而由於參與法鼓山的活動人數不斷增加,現有空間不足,故而規劃中型道場作爲弘化、舉辦各項活動使用。 並以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的“精舍”爲名,意指爲精進修行的地方,藉此提醒四衆以佛法修證爲依歸。 其後爲了進一步落實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 老人圓寂之後,一度停擺了的文化事業,直到聖嚴法師回國後,在方甯書教授的協助下,於1980年5月成立了「東初出版社」,以承續東初老人的文化使命。
法鼓山logo: 基金會
僧伽大學雖以大學為名,而且有其一定的學制,但仍為養成僧人的養成教育,與一般的大專院校體系並不相同,因此,目前並無教育部之授業認證。 於此同期,法鼓山舉辦暑期兒童營,而每年都有許多熱心的大專青年參與活動企劃、執行,為了整合資源,於1997年暑假成立了「法鼓山學佛營隊」。 是年5月,「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正式成立,由楊正、賴燕雪擔任首屆正、副理事長,是為護法總會的前身。
法鼓山logo: 中華佛教文化館
時至今日,其不僅是法鼓山的活動核心,更是蘊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記憶,亦是弘法之重要地點。 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農禪寺,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做為文化館的下院。 1971年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開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啟用,並以「農禪寺」為名。 創建之初,老人為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林制度,期許弟子務農維生、禪修的生活為家風,因此取名為「農禪寺」。 老人圓寂之後,一度停擺了的文化事業,直到聖嚴法師回國後,在方甯書教授的協助下,於1980年5月成立了“東初出版社”,以承續東初老人的文化使命。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鐘樓落成時,法師們的撞鐘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法鼓山鐘樓的落成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