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D我在改用雷蛇之前用了近二十年的羅技鍵鼠,用了七、八款以上的滑鼠,只有兩隻,只有兩隻是在沒有左鍵連點的情況下壞掉的,而且還都是價格便宜實惠的滑鼠,一隻有線、一隻無線。 滑鼠 razer2025 但我還是買羅技,還是用啊XD而人家的產品也還是越出越多,所以真的出來外面跑、產品眾多銷量大的大廠,不可能沒有品管問題,只要別太誇張就行了。 直到上個月官方賣場忽然推了一個不到四千元的折扣,再加上折價券全部加起來,纔能夠在低於三千五的價格下買到。 儘管相較於國外摺合臺幣不到三千還是有點差距,(美國亞馬遜的常規價格目前是99美金,就算100鎂好了,也才差不多兩千八左右)但拜託朋友幫忙買除了人情債之外,也還有等待時間的問題,所以兩相權衡之下,我寧願多花個五百多塊錢買到這隻我真的很想買的滑鼠。 然而,我們還是可以靠一些客觀的條件,像是「重量」和「材質」去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滑鼠。
- Basilisk V3 的滑鼠右鍵有做的比較長一些,我猜應該是為了某些中指較長的玩家設計的。
- ,點擊時發出的聲音是輕脆的,不會到很響亮,不過快速連點會有一點卡卡的感覺,需要適應一下;全部的按鍵有左右鍵、滾動點擊、DPI 切換鍵,以及兩個位於左側的功能鍵,可惜此款滑鼠沒有提供專屬軟體,因此無法客製各個按鍵的功能,對於入門級玩家算是夠用的。
- 不同的滑鼠外觀會影響到操作,但其實在相同外觀,重量不同的情形下操作起來感受也不相同。
- 結合 Razer HyperPolling 以及 Razer HyperSpeed 的超低延遲連線,我們打造出具備真正 4000 Hz 輪詢率、速度居全球之首的無線效能。
- ROCCAT Kone Air 滑鼠底部有雙電池槽,可以視自己的需求選擇裝單顆或雙顆電池,在800小時電池續航力和滑鼠重量間作調整。
- 接著來看 Razer Huntsman V2 的本體,可惜的是,這款鍵盤並沒有做可快拆的 USB-C 設計,對手上較多的鍵盤玩家來說,更換就比較麻煩些 。
- 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要提到,即便我目前還沒遇到,但在網路上有搜尋到類似的狀況;也就是因為側板是觸點連接,經過長時間使用,金屬觸點氧化之後有可能導致接觸或反應不良。
T客邦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採用網站分析技術,若您點選「我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也因為HyperShift需要跟其他按鍵配合才會觸發功能,所以如果我需要「抬鼠」的時候,我的大拇指會扣住5號鍵施力,甚至就算不小心壓下去也無所謂——因為需要再按其它按鍵才會觸發到功能。 原本以為容易誤觸側鍵的痛點就這樣不見了,同時也不會誤觸發任何功能,算是一舉兩得。 因為是六鍵版,對我來說不管哪個按鍵都很容易按到,所以一開始設定完功能之後,在看網頁跟日常文書使用都相當方便。 但後來我為了玩遊戲以及日常使用的操作,已經更換並習慣了十二鍵的模式了;使用心得會再跟大家做設定上的分享。 使用的是雷蛇自家的傘線繩,特別輕軟,官方給它的稱呼是Speedflex,跟之前巴塞利斯蛇V2的線材是一樣的。
滑鼠 razer: RAZER 雷蛇 VIPER 毒蝰 V2 PRO 無線超輕量電競滑鼠 黑色
Viper 在 Razer 的 mercurial Synapse 軟件上運行,該軟件運行良好,讓我可以輕鬆地重新編程所有按鈕,你可以使用大量漂亮的圖案調整 RGB 照明,或者將滑鼠校準到用作滑鼠墊的任何表面。 不,這種特殊的規格組合意味著 Viper 與其靈巧的設計保持一致,正好位於兩代 Razer 滑鼠 razer2025 產品的中間,使用 Viper 時,我的手感覺比平時小得多。 缺點是Viper 的八個可編程按鈕中有兩個幾乎沒用(另外六個是左右按鈕、滑鼠滾輪和 CPI 按鈕,這會常常用到),Razer 為 Viper 配備了5G 高級光學傳感器(高達 16,000 CPI),比DeathAdder V2和 Basilisk V2 中的Focus+傳感器落後一代。
採用 Titan Switch Optical 泰坦的光學微動,提高按鍵點擊的反應速度,而滾輪部分使用的是Titan Wheel Pro,由固態鋁打造,在清晰的刻度感還有順暢的滑動感之間取的了不錯的平衡。 具有2顆可編程按鍵,可儲存4組配置,搭配應用程式ROCCAT® SWARM可以再去做調整切換。 採用自家 HERO 25K 感測器,DPI 範圍最高可達 DPI、追蹤速度高於 400 IPS、反應時間僅有 1 毫秒。 而續航力則從上一代的 50 小時增加到 70 小時,並可搭配 POWERPLAY 無線充電滑鼠墊,使用時也能讓滑鼠維持滿電狀態。 而搭載羅技最高階的 LIGHTSPEED 連接技術,遊玩時沒有絲毫的延遲感,可說在意料之內。
滑鼠 razer: 使用心得:推薦值得購買Razer Viper Mini 嗎?
如果支援的IPS不夠,但玩家移動的速度過快,滑鼠可能就會出現「掉幀」的狀況。 有些電競鼠標不會特別標示IPS,400以上的IPS在電競滑鼠中就算是較領先的規格。 Kone Pro Air 支援Stellar Wireless 滑鼠 razer 2.4GHz 及藍牙兩種無線連接模式,如果不想攜帶無線接受器或非遊戲用途,也能直接使用藍牙連線。 透過無線接收器使用Kone Pro Air時,幾乎感受不到延遲,若主機距離手邊較遠的朋友也能再搭配無線接收器的延長線做使用。 ,而且有線充電採用的居然是 Micro USB 而不是 Type-C,且滑鼠僅能無線連接使用,沒提供有線模式,對於一支要價近 5000 塊的滑鼠來說是有點可惜的,但如果你對於充電方面的缺漏較不在意,又有足夠的預算,它仍然是個值得入手的電競滑鼠。
- 因為是六鍵版,對我來說不管哪個按鍵都很容易按到,所以一開始設定完功能之後,在看網頁跟日常文書使用都相當方便。
- Naga PRO是三側板按鍵可更換的獨特設計,不過最具標誌性的一個側板,當然還是有如電話按鈕般密密麻麻的十二個按鍵,(電話鼠不是叫假的)也是最招牌的按鍵側板,所以預裝的是這個十二鍵版本,而且也只有這個版本纔有RGB光效。
- Huntsman V2 的打感相較我比較常使用的 Cherry 紅軸來說,是相對更安靜的,據官網資料看,它在外殼內增加了一層特殊泡綿,在按鍵按到底的時候,會吸收內部零件相互觸擊的聲音,所以聲音就相對地降低許多。
- 與其他 Razer 指針一樣,你可以使用 Synapse 軟件設置最多五個 CPI 階段(保存到滑鼠的板載存儲中),或自定義輪詢率,因為 Reddit 上有人設法說服你將其設置為小於 1,000 Hz 將提供競爭優勢。
- USB轉換接頭與線材連接後,可以將2.4GHz接收器插入,放置在桌上離滑鼠比較近訊號較強,也比較方便插入拔起。
相反重量較重的滑鼠雖然操作時比較費力,但使用起來比較穩定,相對準繩度也就較高。 如果你要在 FPS 射擊遊戲中進行精細瞄準動作,高 DPI 值的滑鼠反而會影響精準度。 出自LOL官方網站,非智選Blog 所有RTS主要玩家分佈在星海爭霸、魔獸爭霸和世紀帝國等,而MOBA最常見的就是剛剛提到的英雄聯盟還有DOTA 2,可以根據以下兩個面向去決定適合自己遊玩遊戲的電競滑鼠。 ,因為普遍電競滑鼠的點擊反應都在8ms到4ms,在剛轉換到2ms點擊反應的滑鼠時可能會有點不習慣,但如果習慣之後可以大大增加遊戲的反應速度,甚至有點開外掛的錯覺。 然而根據我的經驗,與遊戲中的機械開關相比,光學開關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明顯的差異,可能會有更多挑剔的玩家,一小部分玩家可能會注意到,而Razer 滑鼠 razer 的自動化測試指出了優勢,此外光開關應有助於提高耐用性。 由於 Razer 滑鼠 razer2025 Viper 使用的是 16,000 DPI 傳感器,因此響應速度極快也就不足為奇了,尤其是在提高滑鼠靈敏度時,就個人而言,我喜歡較慢的滑鼠,因為我玩了很多單人遊戲,但在電子競技遊戲中,速度纔是遊戲的核心。
滑鼠 razer: Microsoft 微軟 Sculpt 人體工學滑鼠 (L6V-
圖片出自Mad Catz 官網,非智選Blog所有機械美學|霧黑親膚防汗塗層搭配白銀線條包裹機身,低調中盡顯科技質感。 ,要討論滑鼠點擊就不得不提到微動機關,但如果要討論到微動機關的區別,其實還蠻複雜的,可以從觸動機制、體積甚至是輔助插件的有無去分別,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之後再做補充。 這支算是3500 DPI版本的變種,採無背光的設計,我這支不是市售版,是CEO在市售版正式推出前送給媒體以及合作夥伴的版本,這支是我從朋友那邊收來的。 DPI影響的是滑鼠的可調性,在目前Full HD 解析度為主流的狀況下,1,600 DPI就算是足夠的。 Razer HyperPolling 每秒可提供最多更高 8 滑鼠 razer2025 倍的資料回報量,相較於輪詢率僅 1000 Hz 的裝置,可大幅縮短最後一次資料回報和顯示器畫格呈現間的延遲,使遊標移動更加順暢,且顯示的遊標位置會更加即時。
滑鼠 razer: 比較產品
第三個可能不算缺點,只能說不夠周全,就是如果需要進行頻繁的側鍵更換的話,Naga PRO並沒有給另外兩個閒置側板很好的收納位置或是給個收納袋什麼的。 前面提到,我一開始採用Naga PRO的時候是以六個側鍵為基準下去做設定使用的;而一開始的使用上也完全沒讓我失望。 並且接口內側同樣給了雷蛇的代表色綠色;這種小細節雖然不會影響到使用體驗,但對買到的消費者來說觀感是很好的,整體做工印象上都有加分。 Viper Mini 使用 Razer 光學傳感器,與原始的 Razer Viper 或旗艦 Viper Ultimate 相比,它具有全面的低規格,最大 DPI 為 8.5K 而不是 16K 或 20K,跟蹤速度僅為每秒 300 英寸,分別低於 450 和 650 英寸。
滑鼠 razer: 【Razer 雷蛇】雷蛇Razer Ergonomic Wrist Rest standard 人體工學手腕託 標準版(RC21-01470200-R3M
這個部分我們會對滑鼠規格做一些簡單的解惑,把網路上常見的規格做一些整理比較,不用擔心要理解太多複雜的數據。 如果是對滑鼠已經有一定認識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後面,我們會針對不同類型的遊戲所適用的電競滑鼠作比較。 自訂為按鍵設定,可設定的功能有鍵盤功能、滑鼠功能、靈敏度、巨集、裝置設定切換、切換設定檔、切換燈光、Razer Hypershift鍵指定、啟動程式、多媒體、windows捷徑、文字功能、停用。 光學微動開關因為是使用紅外線觸發,點擊壽命會比一般採用接點觸發的微動開關高很多,因為沒有氧化、變形的情況,而且反應時間也比較快。 感應器採用的是自家專利的 Owl-Eye 夜梟之眼光學感應器,具備最高 DPI 的範圍,以及 1000Hz 回報率、400IPS。
滑鼠 razer: 光學滑鼠和雷射滑鼠的差異
)是一家在新加坡創立的遊戲周邊設備公司,又被戲稱為「綠光燈廠」,後開始進軍電子消費業務。 2017年11月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直至2022年5月13日撤銷上市止,產品面向遊戲玩家,其產品大多數都以肉食動物命名。 滾輪下方則配有兩顆編程按鍵,較下方那顆預設是 DPI 切換,可自訂 5 段的 DPI,上方的那顆就是 Basilisk V3 這次的特點「滾輪模式切換鍵」,簡單來說,只要按下這顆按鍵,滾輪就會快速切換成無段落模式,可以更快速的捲動頁面。 這就是這次要開箱體驗的 「Razer Basilisk V3」,已經是 Basilisk 這系列的第三代了,不過我從來沒用過XD,如果長期關注 滑鼠 razer2025 Razer 的人就知道,Razer 所有滑鼠系列都是用「蛇」來命名的,像這款 Basilisk 就是巴塞利斯蛇,Viper 就是毒蝰。 硬體規格:最高 26,000 DPI 靈敏度,新增 Razer HyperScroll 傾斜滾輪,並提供分段、自由、智慧捲動模式,不管在遊戲或工作都有幫助。
滑鼠 razer: 商品類別
由於Razer的許多產品都使用炫麗且奪目的藍綠色燈或多彩燈做裝飾,所以亞洲地區有部分玩家將Razer公司戲稱爲“燈廠”。 Razer 最被推崇的大概就是它的燈效了,如果是十年前,我會每天盯著燈效讚嘆不已,不過年紀到了,就會覺得…喔! Huntsman V2 的打感相較我比較常使用的 Cherry 紅軸來說,是相對更安靜的,據官網資料看,它在外殼內增加了一層特殊泡綿,在按鍵按到底的時候,會吸收內部零件相互觸擊的聲音,所以聲音就相對地降低許多。 不過使用的這種皮革材質,具個人經驗來講,只要過度摩擦,表面應該是會有掉皮的現象,但沒長時間使用也無法告知是不是真的會破皮QQ。 滑鼠 razer2025 Basilisk V3 的燈光展示,等等跟 Huntsman 滑鼠 razer2025 V2 一併展示,先來開箱 Huntsman V2,相較滑鼠都是以蛇類來命名,鍵盤就都是以蜘蛛來進行命名,像這把中文名就叫「獵魂光蛛」,一聽就屌爆了。 它採用啞光黑色飾面,並具有橡膠處理的側面,可提供牢固、舒適的抓地力,背面附近發光的 Razer 滑鼠 razer2025 符號是唯一的 RGB 照明區域,使 Viper Ultimate 成為金光閃閃部門中更加柔和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