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設有兩道車門的巴士,在車身左側前端的門是「上車門」(俗稱「頭閘」,英文為「 Front Door」),另一道門就是「落車門」(俗稱「尾閘」,英文為「 Rear Exit」)。 網民對事件議論紛紛,有人認為片段沒有「前傳」,難定誰對誰錯;有人表示大叔的態度突變,可能怕自己先出手推人理虧,「打尖唔犯法,但佢出手推人報警會蝕底!」另外有人覺得事件無謂,「又唔係無位,為咁小事動氣」、「D乘客真係要多謝司機」。 在每年退役的眾多巴士當中,只會有極少部份的退役巴士招標後,會被本地或海外巴士愛好者購入,或被電影公司購入參與拍攝工作,延續其壽命。
現時本中心大部份「巴士車型介紹」篇章均設有「車型面面觀」一欄,詳細介紹了各款巴士車型由座椅設計、座位編排、冷氣槽設計等等,以至個別車型的車身特寫。 另外本中心專欄《步影隨跡》及《退役康都全面睇》亦有推出部份車型的行走片段或錄音,可供訪客更深入瞭解個別車型的特性;至於在巴士車廂以外的候車設施介紹,則見《巴士站站亭》的介紹。 此外,千禧年代的車廂配置亦逐步配合流動網絡發展,早在 2008 年新巴及城巴已率先提供免費無線上網服務,而九巴亦在 2015 年起陸續為旗下車輛增設同樣服務。
巴士車廂: 專營巴士
最早的巴士概念,可追朔自1662年的法國巴黎的運輸服務「五索爾馬車」,一度頗受大眾歡迎,然而由於巴黎議會頒佈的法令不允許「士兵、隨從、僕人和其他勞動者」使用這項服務以及車資漲價,使得「五索爾馬車」在15年後便走入歷史。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而在巴士的路線牌箱方面,最初巴士路線的牌箱是以一幅過布牌方式展示,後來將地點和路線編號分開布軸顯示,增強其靈活性,現時亦有部份車型仍然沿用布牌方式展示。 巴士車廂2025 直至 1993 年九巴率先引入塑膠製路線牌(膠牌),牌箱以兩幅膠牌捲動交替,顯示巴士兩邊的目的地,而路線編號亦以膠牌獨立顯示。 而在 1997 年 巴士車廂 9 月起,配合電子貨幣系統八達通投入服務,乘客除了去輔幣繳付車資外,還可以八達通卡拍卡付費,大大方便乘客登車的效率,同時亦減低巴士公司分類及處理輔幣時的成本。
落車門兩側的轉動軸不可當作扶手,部分車型的車門轉動軸加設了保護罩及告示,防止乘客觸及。 落車門旁邊設有凸鏡,並裝上落車鐘信號燈,車長可透過反射鏡觀看落車情況。 除了將退役巴士運返內地,本港亦會有部份退役巴士被運到海外,由當地巴士公司購入繼續服務。 這些巴士大部份為非空調巴士,主要都會被改裝為開篷巴士或作為校巴服務。 一直以來,英國都是本港退役巴士最大的海外集散地,少部份會被運到美國、南非、阿聯酋、澳洲及新西蘭等地。
巴士車廂: 香港巴士討論 (B
1826年,法國退休軍官 Stanislas Baudry 在法國西北部的南特市郊開設麵粉廠,並將蒸汽機排出的熱水供人洗澡而興建公眾浴場,而且提供南特市中心與公眾浴場之間的接駁馬車服務。 [5]當他發現有些市民利用他的接駁馬車作為交通工具,但並非前往他開設的公眾浴場,他開始將接駁馬車事業化,成立企業提供公共馬車服務。 城巴較早期投入服務之車隊沿襲英國本土設計,客鐘燈呈長條型,中間顯示「車將停站 BUS STOPPING」橙色字樣;另外,港鐵巴士1995年投入服務的單層巴士(4XX、 )客鐘燈亦是長方盒設計,中間顯示橙色粗體字「STOPPING」字樣。 近年出產的扶手電鐘掣設計較簡單,車廂若干扶手中間位置裝設有電鐘掣,乘客只需按掣一次即可啟動電鐘,通知車長將會有乘客需要在下一站落車,更設有凸字方便視障人士按動。
- 而該型號的第 2 部巴士開始,除另有改動外,均無需再往驗車中心進行驗車。
- 所有單門版巴士,以及城巴新巴於2007年後訂購的亞歷山大丹尼士車型,開啟上車門亦可關掉客鐘燈,其中後者則為方便車長於提供八達通雙向分段收費的路線時只開啟上車門供乘客上落(因為八達通收費器只設於上車門附近)。
- 凡設有兩道車門的巴士,在車身左側前端的門是「上車門」(俗稱「頭閘」,英文為「 Front Door」),另一道門就是「落車門」(俗稱「尾閘」,英文為「 Rear Exit」)。
- 嶼巴亦陸續在二手猛獅18.310及猛獅NL262加裝Amplus報站系統,但大部分車長均不會開啟報站,報站屏幕只顯示「Welcome !」字句。
- 2018年以後引入之豐田Coaster若配置展暉電牌,電牌系統會內置一套GPS語音報站系統,車長可利用電牌控制器設定報站,但只設廣東話廣播[85],惟大部分營辦商均停用了此功能。
走行部:大部分鐵道車輛的走行部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通用部件,即轉向架。 早期鐵道車輛和蒸汽機車的走行部把輪對、軸箱、彈簧等直接安裝在車體底架下。 如平車只有底架,部分罐車只有罐體和裝卸管路,敞車只有底架、側牆和端牆。
巴士車廂: 公共汽車
96線全程收費為$9.9[1],並設有12歲以下小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半價優惠[19],當中60歲-64歲香港居民、65歲或以上長者與合資格殘疾人士如以指定八達通繳付96線的車資,均可享有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提供的$2票價優惠[20]。 乘客登車時需以現金或八達通卡繳付車資,不設找贖;而每位成人乘客可免費帶同最多兩名四歲以下而且不佔座位的兒童乘車[19]。 此外,乘客亦可透過多元化電子支付系統(e度嘟)繳付車資[註 1],乘客使用此付款方式不能享有與非九巴/龍運路線之轉乘優惠,亦不能享有「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及「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乘車優惠計劃」[21]。 巴士車廂 每兩名繳付成人車費的乘客,可攜同一名12歲以下小童或65歲或以上長者免費乘車;而攜同合資格殘疾人士登車的乘客,以現金繳付車資,亦可享半價優惠[22]。
當時巴士的設備十分簡單,單層巴士一般會有最多 2 名售票員,而雙層巴士就會有達 3 名售票員,負責為乘客進行售賣車票工作,視乎部份車型而訂。 隨著在 60 年代起巴士路線開始加設分段收費,以及陸續引入載客量越來越龐大的巴士,舊有的售票模式開始變得煩瑣及不合時宜。 在購入二手巴士方面,早年在 1970 年代,為瞭解決巴士製造商無法即時投產大量新巴士,因而面臨的車荒問題。 巴士公司曾向英國巴士公司招手,購入二手巴士再在本港行走,甚至早年城巴車隊,亦有不少屬於英國二手巴士。 近年,本港專利巴士公司已經鮮有購入二手巴士行走,大部份都只屬本地巴士公司之間的車隊換購。 而城巴的編排方式就較為複離,起初不設分類順序排列(即 #19 和 #20 可以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車型),後來才陸續編予系數。
巴士車廂: 巴士路綫及車費
鐵路車輛連接一起成為列車或火車,由機車牽引或靠自帶的發動機行走。 由於巴士需要與其他汽車共用同一路面資源,其班次無法像有獨立路權的軌道交通工具系統(如地鐵)般穩定,因此部分城市為解決此問題,便在路上劃出只准巴士和無軌電車使用的行車線,臺灣稱為公車專用道,中國大陸稱作公交專用道,香港稱為巴士專線。 在公共馬車普及化後,蒸氣式公車(Steam buses)與無軌電車(Trolleybuses)陸續面世。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引擎技術逐漸成熟,使用一輛參考平治一款汽車(Benz Viktoria(英語:Benz Viktoria))生產、可載六位乘客以內燃機驅動的公共汽車Benz Omnibus於1895年在德國Siegerland營運兩條巴士路線。 最早的公車概念,可追朔自1662年的法國巴黎的運輸服務「五索爾馬車」,一度頗受大眾歡迎,然而由於巴黎議會頒布的法令不允許「士兵、隨從、僕人和其他勞動者」使用這項服務以及車資漲價,使得「五索爾馬車」在15年後便走入歷史。 一些沒有報站設備的公司中,或車上的報站系統失靈時,個別熱心和盡責的車長會在到站前喊出下一站名稱,方便乘客,巴士迷稱之為「人肉報站機」或「開金口」。
巴士車廂: 巴士快速交通系統
所有單門版巴士,以及城巴新巴於2007年後訂購的亞歷山大丹尼士車型,開啟上車門亦可關掉客鐘燈,其中後者則為方便車長於提供八達通雙向分段收費的路線時只開啟上車門供乘客上落(因為八達通收費器只設於上車門附近)。 巴士車廂 而嶼巴其後於2018年起引入的猛獅A95及Enviro400 Euro V也有此設計。 在設有輪椅斜板的低地臺巴士而言,可讓輪椅乘客在轉彎進入車箱時,避免卡實;而在高地臺巴士而言,部分巴士在頭閘中間設有扶手,可以讓同一乘客羣組在扶手右邊上車,扶手左邊則由羣組其中一位乘客負責支付該羣組所有乘客的車資。 [1]不過,現時仍有大部分在乘客空間下設有大型行李箱的高地臺旅遊巴採用「單葉式」車門,以增加一列座位及其約束屏障。 從前巴士車廂出入口設計相當簡陋,不設閘門;不過,當時香港人口不多,加上巴士車速也不高,對乘客影響不大。 巴士車廂 自1950年代起,香港人口急速膨脹,對巴士服務需求亦不斷上升,巴士上落車門皆裝有鐵閘,以確保乘客安全。
巴士車廂: 車廂的英文翻譯
人力車觀光巴士官方網頁更為(H1、H1A、H2)提供全日所有班次的抵站時間及實時距離。 除了Telargo報站系統,城巴2011年在一部編號592的巴士上試驗安裝由Gorba提供的動態巴士站顯示屏[47],及後已被拆除。 11月開始,城巴的Enviro400(由7002起)亦陸續裝設動態巴士站顯示屏,顯示沿途巴士站名稱[48],及後到港的城巴新車都裝設了這個系統。 在此之前,巴士內嵌式車門普遍已設有扶手,意外發生後巴士公司已與外國車門玻璃供應商確認,車門採用原廠質料及品質合格。 九巴其後陸續在外推式車門加裝橫杆,以提供多一重保障予乘客[14]。 至於2017年開始抵港的巴士,車門供應商均已在門框上內嵌上橫杆。
巴士車廂: 香港巴士歷史
影片引來網民熱議,紛紛批評阿叔行為自私,「俾我會幫佢一程,推佢上車」、「佢做乜X嘢啫?」、「真巴閉」,又大讚司機冷靜未有動怒,「對付呢啲人,一定要冷靜」。 其它種類的客車車廂包括有:餐車、電影院車、迪斯可車等等;通常這些車輛只會掛在長途客車上。 可供觀看車外風光的觀光車近年很受歡迎,有些國家特意製造玻璃圓頂的車廂,讓乘客可以仔細觀看車外景色。 在2012年前,有關巴士採用LCD屏幕顯示站名,後來全面轉用上海凱倫製造的走馬燈顯示屏,配備BM-2000-KMB控制器[80];這些報站之顯示屏與新款的電車無異,直至中止營運為止。
巴士車廂: 設計
城巴及新巴所採用的日本LECIP自動報站系統運作原理與Telargo報站系統大致相同,同樣分為車載電腦、控制檯及顯示屏。 本報站系統同樣以Android作業系統運作,控制檯則改為尺寸較大,由德國faytech出品的七吋輕觸式控制器。 2018年10月,車號8515復出並換上日本LECIP報站系統,標誌著整個更換工序已完成,整個城巴車隊已沒有車輛使用Telargo報站系統。 城巴於2003年曾在路線97測試巴士預報到站時間,港島北岸其中一個巴士站曾安裝顯示屏,當系統預計巴士將於5分鐘內到站時,顯示屏隨即顯示路線號碼、目的地以及巴士預計到站時間,顯示方式為倒數形式。 此測試項目亦包含車輛追縱,測試結果令人滿意,基本上已克服港島北岸GPS訊號不穩及香港仔隧道內沒有GPS訊號問題,相關技術後來應用在新巴15線的車廂自動報站。
巴士車廂: 客車
「無走廊包廂鐵路客車」(英語:Compartment coach)是內部沒有連通包廂與包廂、車廂與車廂間走廊的包廂鐵路客車,乘客無法在不下車的情況下在包廂與包廂、車廂與車廂間走動,其每一包廂均有連通車外的車門。 「無走廊包廂鐵路客車」為包廂鐵路客車中早期的設計,20世紀被「帶走廊包廂鐵路客車」取代。 現時在實用領域已看不到「無走廊包廂鐵路客車」,現存「無走廊包廂鐵路客車」僅用於鐵路遺產保護、研究。
巴士車廂: 九巴城巴新增屯門54區路線
九巴為隆重其事,特意在開線當天於康盛花園公共運輸交匯處舉行首航活動,提供道具供乘客於當天與相關全車身廣告巴士拍照留念,並向乘客送出精美禮品[15]。 2023年4月29日起,此線增設星期六及假日日間雙向服務,星期一至五亦增加早上往大埔方向及傍晚往將軍澳方向的班次[16][17][18]。 巴士車廂 港鐵巴士車隊採用的報站系統與同屬Hanover出品的路線牌連接,車長選擇電牌顯示路線的同時,亦設定了報站機廣播路線。
本中心專欄《退役康都全面睇》,則詳細地記述了九巴都城嘉慕非空調 11 米最後的服務歲月;而另一專欄《夕陽移民》就介紹部份退役九巴在深圳最後的服務歲月。 至於數字分類方面,主要是根據車型的引入先後次序,再編上不同系的數字作為車型編號。 例如龍運車型編號便是以 3 位及 4 位數字為主,而新巴則以 4 位數字編號,例如 #1000 系及 #3000 系分別為配亞歷山大及都普車身的雙層巴士,#2000 巴士車廂 系則為單層巴士,#4000 系則為車長 11.3 米的雙層巴士等等。
巴士車廂: 鐵路車輛
1970年代以前,巴士車廂採取「後上前落」模式,如丹拿CVG5(A型)的車門安裝在車尾,以遷就樓梯的位置。 而為了方便乘客容易辨識巴士路線編號,所有巴士路線的編號都不會多於 4 個字元。 現時最大的單一路線系為城巴 962 系 (962, 962A, 962B, 962C, 962E, 962G, 962N, 962P, 962R, 962S, 962X, N962, R962, X962),擁有達 14 條路線。 值得留意的是,下表的「路線編號」並不適用於任何非專利路線,只有專利巴士路線才會根據地區劃分而編號,非專利路線多作順序編排。
最初只以電子方式顯示路線編號,後來擴展至將所有路線儲存在路線牌記憶體當中,方便車長隨時更替路線編號及地點顯示。 其實電牌設計早在 80 年代已開始試驗,惟早期試驗效果不彰,後來有關技術發展成熟,近年更以液晶體顯示屏取代過去的磁板設計,改善可視角度並增強其光度和耐用度。 現時本港的專利巴士公司為數有 5 間,包括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龍運巴士有限公司、城巴有限公司、新世界第一巴士有限公司及新大嶼山巴士(一九七三)有限公司。 而原來在 1933 年與九巴同時獲得專營權,在港島提供巴士專利服務的中華汽車有限公司,則在 1998 年 8 月 31 日喪失專營權,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有限公司接辦旗下業務。 根據本港法例 374 巴士車廂 章《道路交通條例》第 2 章的定義,凡以運載司機及多於 19 名乘客及其個人財物的汽車均統稱為巴士,同時亦包括廣稱為「小巴」的小型巴士。
近年多間來自內地,特別是製造電動車的車廠,包括比亞迪 (BYD)、青年汽車 (Youngman)、宇通 (Yutong) 及山東沂星 (Shandong Yixing) 等也逐漸成為專利巴士購入單層巴士的選項。 作為專利巴士公司,固然享有政府提供不同的優惠,包括巴士入口免稅、豁免巴士牌費、柴油稅及汽車首次登記稅(政府於 2008 年全面豁免所有車輛柴油稅,就算不是專利巴士亦可享免稅優惠)。 而專利巴士在年驗續牌時亦無需到運輸署指定的驗車中心,而是由運輸署派出驗車主任到專利巴士車廠進行驗車,大大減低巴士公司的營運成本。 新大嶼山巴士於2007年在部分猛獅NL263(MN01-MN09)安裝Amplus報站系統,並於B2採用(只有文字報站而沒有聲音)[70];2010年11月領牌的青年JNP6122G亦安裝有報站系統,但並沒有使用,有個別青年JNP6122G的報站屏幕更長期顯示逸東巴士總站。 據九巴Facebook專頁於2018年11月披露,九巴現行之報站廣播是由配音員文珍灌錄。 於廣州擁有十多年播音經驗的文珍,1999年正式開始為九巴錄製報站廣播聲帶暨今,由於九巴路線網絡龐大,報站系統初推出時文珍花上三日時間不停錄音,方完成全線報站之灌錄工作。
報站機以圖案表示播報內容性質:巴士圖案()代表「下一站是」、站牌圖案()代表「此站是」、圓圈內「i」字圖案()表示廣告或自動播放的提示、「!」字()則代表服務調整資訊及車長按鈕發出的即時提醒。 為配合606線系列於2013年12月15日起重組,這些路線的自動報站檔案首次加入提醒車長調校八達通收費器設定的話音提示(即「叮噹」、「下一站設有分段收費」),自此全數新開辦及實施永久改道的路線亦已加入有關訊息。 中華巴士曾經在其唯一的機場巴士路線A20中使用報站系統,不過只是利用錄音帶或紙牌以人手操作的報站服務[4]。
此外,本地亦有多間車身製造廠提供車身,例如亞洲 (Asia)、中港 (China Kong) 及捷聯 (Jit Luen) 等品牌。 九巴乘客須知曾提醒乘客於風球懸掛時打開巴士車窗,即使所有非空調巴士在2012年5月退役後,仍列於須知內,直至2015年4月才更換新的乘客須知[2]。 車廂之間通常會有有彈性的通道連接,讓乘客或車務人員可以在中間走過。 公車的名稱來自法語的「voiture omnibus」,意義是「公共的車輛」,之後演變成「omnibus」(公共的),再簡化成「bus」(巴士)。 2018年以後引入之豐田Coaster若配置展暉電牌,電牌系統會內置一套GPS語音報站系統,車長可利用電牌控制器設定報站,但只設廣東話廣播[85],惟大部分營辦商均停用了此功能。 港鐵旗下港鐵巴士(屯馬綫及輕鐵)和港鐵接駁巴士(東鐵綫)路程不長,因此港鐵2008年一度表示無意在巴士車廂設置報站系統[75]。
巴士車廂: 服務時間及班次
早期的巴士閘門須人手橫向拉動,巴士上設有拉閘員操作車門開關。 直到1960年代,巴士公司陸續改用電動或壓縮空氣運作的車門。 而在車廂配套設施方面,1999 年 7 月新巴及九巴都先後試驗性地在巴士上安裝接收電臺節目訊號,在車內播放電臺音樂及資訊節目,開創巴士媒體化的年代。 及後在 2000 年及 2001 年,兩間流動多媒體製作公司,路訊通 (RoadShow) 及 M-Channel 先後成立,分別為九巴、龍運、城巴以及新巴在車內提供多媒體資訊服務,透過在巴士內的液晶體屏幕,循環播放預先錄製的節目。 早期香港所有的巴士車型都是前置引擎設計,即是巴士引擎設於駕駛室的左方,間接將駕駛室跟下層車廂獨立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