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雨賢發表的作品,曾灌錄唱片發行的大多是在公元一九三三年至公元一九三九年間的創作,其創作曲之數量雖尚未能與西洋音樂大師等量齊觀,但在短短八年創作時間中所遺留的作品還算豐富,約有五十餘首之多。 而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像〈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四季紅〉、〈春宵吟〉、〈碎心花〉、〈一個紅蛋〉、〈滿面春風〉、〈對花〉、〈想欲彈同調〉等,經過時間的歷練,早已經由當時「流行性」的歌曲蛻變為臺灣具有「時代性」的歌謠,而且餘音嫋嫋,成為每一個臺灣人的共同記憶。 花雨謠2025 鄧雨賢的名字已經是歌詠鄉土音樂一位永垂不朽的藝術家;鄧雨賢更以客家子弟之身份,為閩南語歌曲譜下了許多世代傳唱的作品,實在可説是一令人意外之異數。
恰逢其時,鄧雨賢於二十八歲(1933年)獲得日本唱片公司古倫美亞(Columbia)賞識,延攬其成為該公司之專屬作曲家,創作了「望春風」、「月夜愁」、「春宵吟」、「跳舞時代」等歌曲,受各界關注,並在臺灣樂壇佔有一席之地,甚至與蘇桐、王雲峯、邱再福四人並列流行歌壇界之「四大金剛」。 除潛心作曲外,鄧雨賢亦熱心於採集民間傳統歌謠與戲曲,舉如:七字背、六孔興調、客家調、山歌等,致力於保存臺灣民間音樂。 在臺語流行歌曲之中,有所謂的「四、月、望、雨」,指的便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臺語歌謠,這四首臺語歌謠在當初面世之時都曾造成一時轟動,甚至達到大街小巷人人傳唱的地步;即使時間已然經過數十年之久,它們仍然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不時地被記憶着、歌詠着。 這幾首臺語歌謠因着它們特殊的創作時空背景,不僅僅成了上一代臺灣人生活在日本嚴格殖民統治之下「一抒胸臆」之心聲寫照,同時也寄託着歷經戰亂之後熱血青年學子懷舊、有所思慕之款款心曲,甚至因為其蘊含有濃厚的臺灣情味而成了當時為數不少為着種種原因,不得已漂泊於異鄉的遊子們聊以慰藉鄉愁之苦的思鄉曲調。
花雨謠: 雨花石
年,更進入旅日華僑林來先生所創辦的歌樂唱片公司擔任文藝部主任,其投效歌壇之久,無人可出其右。 也因為他見聞較廣,而其本人又喜文墨,乃有《創作臺語歌謠史》遺世,可惜篇幅不多。 感人肺腑扣人心絃的〈雨夜花〉,歌詞中所描述的雨、夜、花後來也變成臺語流行歌曲重要的主題意象,影響臺語歌詞的創作方向。 這兩天不少民眾應感受到「春雨來了」,但雨水仍落在北、中部較多,南部地區相較起來降雨偏少,想解決缺雨旱象恐怕還得等到梅雨季來臨。 今(26)日持續受東北風季風、華南雲雨區影響,北部多為濕涼或濕冷的天氣,不過隨著華南雲雨區結構減弱,明(27)日將開始逐漸出現降雨空檔,中部下雨頻率也會降低。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天(24日)微弱鋒面通過,各地雲量增加,東北部及東部整天有局部短暫陣雨,中部以北也有不定時陣雨的機會,氣溫方面,由於雲量增加,各地高溫略降。
李臨秋作詞,鄧雨賢譜曲,1938年由呂王平創辦的「日東唱片」發行,作詞者李臨秋用趣味的詞句描寫臺灣四季的特色,引喻男女熱戀,不受四季的變遷所影響,在一向偏屬哀怨的臺灣創作歌謠中,是首輕鬆活潑的男女對唱情歌。 花雨謠 雨賢(1906~1944),1906年7月21日出生於桃園龍潭客族世家。 在世39年期間創作近百首作品,經典代表作「四、月、望、雨」,指的便是他的作品中的「季紅、夜愁、春風、夜花」四首臺語歌謠,首首扣人心絃,哼唱於臺灣人民的記憶之中,為早期開啟臺灣流行音樂先河之重要音樂家。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隔年日本發布《國家總動員法》,傾全國資源人力投入戰事,展開「大東亞共榮圈」計畫。 所有的音樂家都要遵從國策來創作民族風格的音樂,大量改編民謠流行歌,不得再演奏歐洲古典音樂及最新的前衛作品,當然也有人發起熱烈的音樂報國運動。 《花雨》電子雜志是由西北民族大學學生工作處主辦、西北民族大學學生自律委員會承辦的文學、書畫、藝術類綜合性季刊,由王建業策劃創編。
花雨謠: 世界上最有名的耶誕歌曲「平安夜」,是在寒冷的夜晚誕生於奧地利一處小村莊的教堂,這首歌曲今年慶祝誕生190週年。
而且前三句是三、三、六的詞句,後三句是四、四、七的詞句,每段運用不同的韻腳。 這首歌曲是鄧雨賢和周添旺合作的第一首曲子,由當時名歌手純純(劉清香)所演唱。 當時擔任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負責人的是伯野正次郎先生,而伯野正次郎正持續而積極地大力倡導臺語流行歌曲的發行,他並且鼓勵當時臺語歌謠作家的詞曲創作務必要具有所謂的「臺灣味」,一再強調如今若發行仍帶有東洋味較重的作品,只要直接引進日本的「演歌」即可,何必需要臺灣音樂人才苦心創作? 之後,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由黃韻柯先生擔任經理,並於公元一九三三年聘請當時於臺灣新文學文壇上十分活躍並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陳君玉先生,出任該公司之文藝部部長(約等於主任級職務)。
- 加拿大人認為它是加拿大民謠,而美國人則認為這首民謠式典型的牛仔歌曲,它在各地也有不同的歌名,如Sherman谷、Laurel 谷等當地的谷名。
- 鄧雨賢,公元一九○六年(日明治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一日誕生於當時大溪郡龍潭莊,也就是今日的桃園縣龍潭鄉,為客家子弟。
- 黃文雄在《臺灣人的價值觀》書中認為〈雨夜花〉悲慘的歌詞,代表臺灣人社會的普遍心態:軟弱、無法自決和絕望。
- 除潛心作曲外,鄧雨賢亦熱心於採集民間傳統歌謠與戲曲,舉如:七字背、六孔興調、客家調、山歌等,致力於保存臺灣民間音樂。
- 公元一九二五年,二十歲的鄧雨賢順利由臺北師範學校本科畢業,隨即被派往臺北大稻埕「日新公學校」(即今日日新國小前身)執教。
- [NOWnews今日新聞]經過昨晚(3/27)和今日(3/28)凌晨的降雨後,今日白天起這些華南雲系將逐漸遠離,降雨將轉為東北季風迎風面的基隆北海岸、東半部地區為主,下波雨勢較明顯的時間點在週四(3/…
鄧雨賢,1906年7月21日出生於臺灣省桃園縣龍潭鄉,15歲時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就學,1925年畢業;24歲時,遠渡日本,學習作曲。 1932年,鄧雨賢27歲,江添壽在臺北市大稻埕永樂町成立文聲曲盤公司,邀請鄧雨賢加入該公司;鄧雨賢同意,創作了《大稻埕行進曲》。 1933年,鄧雨賢28歲,古倫美亞唱片第二任文藝部長陳君玉力邀鄧雨賢加入該公司,鄧雨賢同意;同年,鄧雨賢創作了《望春風》、《月夜愁》等歌曲。
花雨謠: 臺灣音聲一百年網站
但因鄧家自古即有「不行醫、不當官」之祖訓,因此鄧家長輩大多以「教育」為職志,積極為鄉民貢獻心力,例如鄧雨賢的父親:鄧盛柔(號旭東),便投身於家鄉的龍元宮公學校擔任教職,後來又應聘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時分為師範、國語二部)的漢文老師,以客語教導漢文,於是鄧盛柔決定攜家帶眷,遷居臺北。 而鄧雨賢因遷居臺北之故,開始接觸閩南語、學習閩南語,而鄧雨賢的小學教育是在臺北萬華「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民學校)完成,此時鄧雨賢因每日與眾多以閩南語為母語之同學一同求學,相處時日既久,閩南語之運用已十分流利。 在1935年,瑞典作曲家赫爾斯充(Nils Hellstrom)改寫的歌詞中,燈改成了蠟燭,雖然歌詞中沒有其它關於耶誕節的片語隻字,但是由於蠟燭的暗示太強烈了,這首歌就變成為一首耶誕歌曲,而且還流行了好多年。
花雨謠: 創作經過
當時為了「反攻大陸」,所有與中國政權相關的顏色和文字都被查禁,這首「四季紅」因為歌名有「紅」,歌詞裡每段都有「你我戀花朱朱紅」,因此被相關單位認為有「為匪宣傳」的含意,而予以禁唱,最後將歌名更改為「四季謠」才能演唱。 在這個戰火頻仍、動盪的時局下,與江文也同時代的臺灣青年們心懷抱負,在中國大陸各奔東西。 花雨謠 投入國民黨政府組織抗日「臺灣義勇隊」的臺北蘆洲李友邦,最後死在黨國槍下。 「半山仔」連震東、黃朝琴、謝東閔、黃國書、李萬居等人跟著國府撤退來臺,位居要職。 謝雪紅、林木順等臺籍左翼人士於1928年在上海法國租界成立「臺灣共產黨」,黨綱第二條就表明「臺灣人民獨立萬歲」、第三條「建立臺灣共和國」,卻在中共建政後慘遭批鬥。 花雨謠 由日本人扶植的滿洲國,有擔任外交總長的新竹謝介石;溥儀的御醫、畢業於臺北醫專、在新京開設醫院的黃子正;還有與門戶不當對的妻子私奔的美濃客籍作家鍾理和。
花雨謠: 雨花石翻唱版本
歌詞中所描述的「雨」、「夜」、「花」後來變成臺語流行歌曲重要的主題意象。 花雨謠2025 也許是因為與時代背景、人民心聲相對應,這首歌謠竟然影響後來臺語歌曲以無奈、哀怨為主體的創作方向。 公元一九三二年,當時第一首臺語創作歌曲〈桃花泣血記〉奇蹟似地風靡全臺後,不少唱片公司老闆對臺語創作歌曲產生高度的投資興趣,於是對相關臺語歌謠詞曲創作人才的需求大增,企圖乘勢積極開發此一新興唱片市場。
花雨謠: 雨花臺石
在他個人的田野採集工作中,紀錄了所謂的七字背、六孔興調、客家調、山歌……等等;有的鄧雨賢還另外加上他自己個人的詮釋,並編寫鋼琴伴奏譜,可見他對這些流傳於民間之音樂極為重視。 鄧雨賢於日新公學校執教第二年,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畢業於臺北州立第三女子高等學校(今中山女高)的鍾小姐結婚。 婚後鄧雨賢仍繼續擔任教職,但幾年之後,終因壓抑不住對音樂的嚮往與執迷,終於決定暫時拋下妻子,隻身負笈日本追求更廣博、深入的音樂知識,並進入日本東京一家歌謠學校專心研習作曲理論。
花雨謠: 地區
鄧雨賢在日本戰敗前過世,接著國民政府來臺,臺灣進入戒嚴時期之後,鄧雨賢的臺語歌曲包括《雨夜花》等竟成了「禁歌」,卻絲毫無損臺灣人對鄧雨賢創作的喜愛。 《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都是「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作品。 歲,古倫美亞唱片第二任文藝部長陳君玉力邀鄧雨賢加入該公司,鄧雨賢同意;同年,鄧雨賢創作了〈望春風〉、〈月夜愁〉等歌曲。
花雨謠: 日本軍歌
〈東亞和平之道〉開拍時,東寶映畫到滿洲國招考數位演員到東京培訓,芳齡十八本名史詠芬的白光是內定的女主角。 她以就讀東京女子大學藝術系的名義來到日本,負責配樂的江文也,就是她們的音樂老師。 白光以酥軟的京片子唱起中國小調,京韻腔的〈蕩湖船〉讓江文也想起在臺北聽過的同一首曲調,臺語唱詞的「八月十五」。 因此由白光演唱,北京語版的〈夜雨花〉,有可能就是由當時跟白光過從甚密的江文也所製作。
花雨謠: 四季紅
並將完成錄製發行「咱的囝仔咱的歌」兒歌光碟(包括國語、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語), 上傳至「咱的囝仔咱的歌」網站,提供大眾免費線上聆賞。 花雨謠 今將「咱的囝仔咱的歌」網站中完整資料移至「兒童文化館」, 讓現代孩童繼續傳唱屬於自己世代的兒歌。 ,於是日本人只好選擇當時相當流行的〈雨夜花〉,請日本的作曲家將這首原屬於三拍的哀怨曲調,改編成四拍的雄壯日本軍隊進行曲,再套上自己編的歌詞,於是周添旺的〈雨夜花〉就變成了日本人的軍歌。
花雨謠: 雨花臺石 章節目錄
第一銀行持續推動由上而下的綠生活行動,積極落實永續金融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對內向員工宣導與實務行動,檢視綠色辦公空間中的軟硬體,使用節能設備、取消桌邊垃圾桶、進行源頭減量等,截至2022年底完成建置20家太陽能分行、34間行舍取得綠建築標章,有效減少約3,000公噸碳排放量。 此外也推出綠色信用卡、綠色消費性貸款、綠色投融資等,讓民眾得以參與。 其實,這不是黃多多第一次染黃頭發,至於為什麼黃多多喜歡黃色頭發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不少網友覺得黃多多還沒有進娛樂圈,還不是流量明星,弄成金色的頭發實在有些過分。
花雨謠: 生活類
不懂德文歌詞的讀者,可以對照著看英譯歌詞,至於中文歌詞,已經被簡化得只剩一段歌詞了,也許是這樣白話,才得以讓小朋友能朗朗上口。 網上關於該歌原唱,有三種說法:一是餘臻輝,演唱《紅紅的雨花石》的主題曲《雨花石》。 胡力的《雨花石》改編自上述老歌《雨花石》,對“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以外的旋律進行再創作。 二是李雨兒、石頭,該曲收錄於李雨兒2010年發佈的首張專輯《夢飛翔》,“在發佈會現場李雨兒透露,這首《雨花石》是由著名音樂人胡力爲其與石頭量身製作的,目的就是要打造華語樂壇男女對唱‘最高最強音’”。 請注意百度音樂中《夢飛翔》的曲目列表是錯誤的,其顯示該歌曲收錄在《雲上山歌》中。 花雨謠2025 三是石頭、李玉剛,他們獻唱於 2011年《新年樂三天》節目。
而當時公司便設在永樂町(即今日之迪化街)的文聲唱片公司負責人江添壽先生為順應市場龐大之需求而改弦易轍,從原來只灌錄歌仔戲、民間笑劇及説唱戲曲,觸角擴及到臺語流行歌曲的唱片錄製。 而鄧雨賢首次應文聲唱片公司之邀寫了一曲:〈大稻埕進行曲〉(作詞者不詳,此曲今已失傳)而初次嶄露頭角,而鄧雨賢可説是當時臺灣第一位具有客家背景,而從事譜寫閩南語歌曲之創作家,他創作上的驚人才華,隨即受到當時執唱片界牛耳地位的古倫美雅(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矚目。 古倫美亞唱片第二任文藝部長陳君玉曾在1955年出版的《臺北文物》中首度提到鄧雨賢作曲的歌曲《大稻埕行進曲》,卻長年不見其錄音數據存在,引起不少學者質疑。
花雨謠: 客家歌謠選集
他出生在日本時代桃園龍潭的書香世家,三歲時因為父親工作關係,舉家遷往臺北大稻埕。 也因為這樣的機緣,道地的客家子弟,日常生活中也接觸到臺語。 《雨夜花》是臺灣日治時期的臺語流行歌曲兼民謠,由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 日本人柏野正次郎所經營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將其灌錄成78轉的唱片,由旗下歌星純純主唱,於1934年推出。 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明(29日)各地多雲時晴,東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氣溫明顯回升,後天(30日)鋒面雨帶抵達,中部以北轉為有陣雨或雷雨,局部地區有較大雨勢,南部降雨較零星,提醒民眾多加留意,週六、週日(1、2日)中部以北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下週一、下週二(3、4日)各地多雲時晴,氣溫回升。
《恭喜恭喜》的作曲和填詞都是陳歌辛(1914~1961)在1946年所寫的歌曲,原本是恭喜抗戰勝利(1935年),由姚敏、姚莉兩兄妹合唱。 倆人合唱「恭喜」兩字多達數十次,卻不會令人感到厭煩,歌詞簡單易上口,旋律編曲也很簡練。 以演唱世界民謠、古典名曲、聖歌聞名世界500年的「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再次來臺演唱。 今年北中南的觀眾都有機會聆聽到他們純潔的歌聲,這次帶來多元化的曲目,有舒伯特、約瑟夫˙海頓與臺灣民謠《高山青》、ABBA合唱團的《媽媽咪啊》。 最特別的是首次有臺灣團員何冠緯,來自臺南10歲的他今天表示,很高興回臺唱給阿公阿嬤聽。
黃多多做頭發的照片一經曝光,就立刻衝上了熱搜,因為在描述中,黃多多給自己頭發弄了一個黃金的顏色,如此“個性”的發色,自然讓17歲的“好學生”黃多多成了大家質疑的焦點。 當黃多多發現網友們偷拍的時候,黃多多一臉慵懶的樣子看過來,似乎有點不耐煩似乎又有點不屑,大概是對網友的偷拍不滿意,畢竟最近黃多多負麵新聞纏身,心情自然是不太好。 近期,年僅17歲的黃多多多次因染發、穿衣打扮、讀錯字等事件登上微博熱搜。 這首歌以臺灣人共同的歷史連結了過去與現在,最後轉化成臺灣人內心深處的集體情感,成為臺灣人在抵抗外敵威脅與對內凝聚團結時噙淚演唱的〈國歌〉。 花雨謠 自1936年日本確定南進政策開始,為因應戰爭需要,日本全國進入所謂戰時體制;繼而大東亞戰爭爆發,國力消耗甚鉅,需要臺灣朝鮮等殖民地的協助。 這首《啊!我的太陽》創作於1898年,原來是義大利中部古城那不勒斯(拿坡里)的歌曲,傳唱至今已逾110年之久了,「O sole mio」在義大利更是餐廳、旅館愛用的店名了。
花雨謠: 作詞:李臨秋 作曲:鄧雨賢
黃文雄在《臺灣人的價值觀》書中認為〈雨夜花〉悲慘的歌詞,代表臺灣人社會的普遍心態:軟弱、無法自決和絕望。 黃文雄預測臺灣人在民主政治上能有出頭天,讓〈雨夜花〉成為時代的輓歌。 施明德以此歌表達他對臺灣政治在統獨惡鬥下要成立健全的民主社會感到絕望,同時也表示自己「花謝落土不再回」了。 大東亞戰爭期間,日本的電影公司仿德國模式成立「文化映畫部」,拍攝宣揚國威的記錄片,〈南京〉(秋元憲導演)、〈東亞和平之道〉(鈴木重吉導演)、〈北京〉(龜井文夫導演),及後來的〈熱風〉、〈陸軍航空戰記緬甸篇〉。 北京語版的「夜雨花」,歌詞意境與臺語版雷同,都是用風花雨土來描述女性被情人遺棄的悲涼處境。 編曲充滿京曲小調的韻味,由白光以她一口酥軟京片子唱出特殊慵懶的風情。
這麼一改,完全喪失曲子原本的精神,讓鄧雨賢感到非常悲憤,他辭去唱片公司工作,重回學校,遷居新竹,到芎林國小教書。 遺憾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要求臺灣人全面說日語、更改為日本姓名。 到了日本,鄧雨賢至東京音樂學院深造,在這裡他不只學習樂器的演奏,也深入研究音樂理論,並且開始學習作曲,鄧雨賢的音樂創作生涯就此展開。 鄧雨賢實在無法忘懷對音樂的熱愛,他決定放棄穩定的教職,將妻子和兒子留在臺灣,24歲那年毅然決然,隻身赴日,他要到日本學音樂。 在寫〈河邊春夢〉的同一年,周添旺又正式接下了古倫美亞唱片文藝部主任的工作,負責推動唱片業務,包括〈望春風〉、〈滿面春風〉、〈春宵吟」、〈雨夜花〉、〈碎心吟〉等歌謠作品,都是在他的催促之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