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聽診器,不須綁定醫院、診所的設備或採購流程,醫生可自行購買。 使用上,切合遠距醫療、即時照護的創新趨勢,只要在有網路訊號的地方,就可以透過雲端分析AI,進行超音波診斷,可執行13種軟體醫材的診斷應用,包括胎兒及婦科、腹部、心臟、泌尿及小兒科等。 科技進展導致健康管理目的的消費性醫材產品週期縮短,以及新技術打破傳統硬體產品的買斷模式,放大數據管理與後續維護服務的需求,訂閱制的商業模式,可能再次成為趨勢。 Apple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Watch健康管理相關APP的訂閱服務是一個典型案例,透過包括健康監控、運動健身、飲食營養、血壓血糖與藥物管理等應用,滿足消費者使用上的需求,並建立使用習慣。
- 根據醫材法第三條,醫療器材的定義,係指儀器、器械、用具、物質、軟體、體外診斷試劑及其相關物品,其設計及使用以藥理、免疫、代謝或化學以外之方法作用於人體,而達成診斷、治療、緩解或直接預防人類疾病,或調節或改善人體結構及機能,或調節生育等。
- 對於國家經濟發展而言,最佳的人口結構呈現金字塔型,如同80年代臺灣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起飛。
- 循環腫瘤細胞 (CTC) 是指腫瘤細胞脫落進入血液中,跟著血液循環到達體內各個部位,當循環腫瘤細胞遇到合適生長的環境,將增生更多的腫瘤細胞,形成新移轉之腫瘤。
- 一方面美國與歐洲是全球最大醫材市場,另一方面歐美醫材審查制度起步較早,相關規範完備。
- 由基因定序發展而來的基因組學應用,是精準醫療概念的起始點,透過基因組數據來決定患者的治療與照護計畫,或是需搭配伴隨式診斷試劑給予標靶藥物。
由於雌激素是增加乳癌風險因素之一,而豆類製品含有植物雌激素,令不少乳癌病人「聞豆色變」。 事實是近年已有研究證實,植物雌激素非但不會增加患乳癌風險,更有助預防乳腺腫瘤。 部分研究亦顯示大豆食品含有多種植物化學物質和活性化合物如皁苷,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影響血糖水平及預防癌症。 政府推出一連串人才培育計畫,從學生、研究訓練到產業實習、新創見習等,累積創業養分,其中不乏因此投入醫材創新創業。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醫生網其他資訊
我們知道,不論是世界醫師協會(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WMA)或者各地的國家醫師協會,對安樂死多數抱持猶豫與反對的態度。 如果病人擔心患上乳癌可以諮詢乳房科醫生,並進行查詢病歷﹑觸診檢查及超聲波檢查確保疼痛並非由癌症引起。 根據國發會的最新人口推估報告,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意即20%人口為65歲以上,總人口亦在2020年1月達到高峯,逐年遞減。 對於國家經濟發展而言,最佳的人口結構呈現金字塔型,如同80年代臺灣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起飛。 2021年的今日,臺灣人口結構呈現鐘形,青壯勞動人口承擔扶老攜幼的重擔,藉著人數優勢,勉予支撐。 隨著時間演進,15年以後將轉變翻過來的倒立金字塔型,老年人口族羣成為一個必須要被照護的多數,退休成為一個尷尬的概念。
此舉著眼於臺灣電子、資通訊產業的優勢基礎,希望從法規、制度面的建立,推動智慧醫材產業的發展。 新法精神在於醫療器材產品生命週期及風險管理原則,制定認證管理,以建立責任歸屬的機制。 透過強化管理層面的措施,例如健全產品流向及運銷品質、強化上市後醫療器材安全監督等,以及風險分級與多元化管理之落實,藉以鬆綁低風險醫材技術的研發與產品創新。 部分低風險第一等級之醫療器材由查驗登記改採電子化線上登錄制度,並要求每年更新。 臺灣參酌國際間有關醫療器材之管理規範,2019年12月通過「醫療器材管理法」,將醫療器材管理從「藥事法」中獨立,並在2021年5月1日開始實行。 根據醫材法第三條,醫療器材的定義,係指儀器、器械、用具、物質、軟體、體外診斷試劑及其相關物品,其設計及使用以藥理、免疫、代謝或化學以外之方法作用於人體,而達成診斷、治療、緩解或直接預防人類疾病,或調節或改善人體結構及機能,或調節生育等。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相關文章
當醫療物聯網與健康資訊的數位化框架、基礎建設建構完備後,在AI的幫助下,在醫院內部的跨科別診斷將能更容易發現有惡化風險的患者;跨院之間的數位醫療系統可以提高照護效率,協調機構間的醫療資源管理。 例如,GE Healthcare與Tampa醫院合作手術排程、醫療流程及人員配置等數位化管理措施,經2019年8月啟動優化後,所提高之效率到2020年底節省了4,000萬美元。 醫療物聯網2019年的市場達555億美元,以高達27.6%的年複合成長率,預估2024年達到1,880億美元。
Apple Watch的血氧測量功能,在COVID-19流行期間,發揮了強大的個人健康管理效果,幫助消費者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尋求醫療協助。 這個案例顯示,智慧醫材在醫療與健康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走向消費性產品。 醫療器材主要協助人類進行疾病預防、診斷、減緩、治療與復健的民生必要性工業,整合生物醫學、電子電機、半導體、資訊、軟體、光學/機密儀器、化工、材料、機械等跨領域技術。 人命關天,每項醫材對應之症狀、應用並非一體適用,皆有嚴格的條件與限制,因此造就少量多樣的特性。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產品及服務
前日(24日)有網民於網上貼出一張加拿大的「新港式甜品店」招聘廣告,上面清楚列出「注:香港來的新移民Stream B或者暑假工,請勿擾,謝謝」,被網民怒轟店方的招聘廣告涉及歧視。 雖然相關店家於昨日(25日)在其社交平臺貼出道歉聲明並指已經解僱涉事經理,不過網民卻不受落。 香港時間7月26日深夜1時,涉事經理找到移民加拿大的港人黃麗文(Fiona Yellow)透過Facebook直播解釋事件,並含淚向公眾鞠躬致歉。
張醫生指出,奧希替尼藥效佳,而且相較第一、二代標靶藥,較少出現紅疹、乾燥、肚瀉等副作用,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微。 雖然一般患者在服用奧希替尼一年後出現抗藥性,但也有更樂觀的情況。 他分享,一位50歲的女患者,在兩年半前確診肺癌時,癌細胞已擴散到腦部,及後於16年1月開始服用新藥奧希替尼藥,病情得以控制,至今仍未出現抗藥性。 張明智醫生建議癌症患者的飲食應以補充熱量、增加蛋白質、維持均衡飲食為大原則,每天膳食應包括碳水化合物類、不同種類的瘦肉、各種顏色的蔬菜水果、少量脂肪、水果和奶類等含豐富熱量的食物。 從現今臺灣立法狀況來看,與臨終關懷有關的法律是2019年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以及過去已施行20年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張智醫生 有需要時,我會請他們單獨與我面談,免卻父母在場的壓力。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相關文章:
低風險之醫療器材,由過去查驗登記制度改採電子化線上登錄制度,藉由數位化加快處理速度,以簡化未來核實、追蹤需求。 關於醫療器材臨牀試驗之管理,擴大管理範圍,試驗施行期間發生與臨牀試驗有關之不良情事,皆應通報;特定高風險醫療器材須執行安全監視,醫事機構應協助配合辦理,並賦予業者主動監控上市後產品風險管理之責任。 針對上述衍生的商業模式挑戰,美國公共保險服務中心CMS (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 推出「新型治療技術額外補貼」,獎勵具有臨牀效益的醫療科技。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醫生網詳細資料:
醫療照護中的AR與VR應用通常涉及軟體程式用於模擬訓練,例如各式外科手術練習,以及因應治療目的設計的虛擬場景,像是應用於憂鬱症、注意力不集中兒童、視力問題等治療、訓練方案。 醫療虛擬現實或擴增實境能夠刺激或緩和大腦的活動,減緩大腦疼痛,或是訓練情緒、疼痛管理等。 專注在骨骼修復的瑞典新創Particle 3D,2020年5月COVID-19疫情期間獲得300萬歐元種子輪投資。 Particle 3D利用含有碳酸鈣 (TCP) 的生物墨水材料,列印出骨科組織,製作多孔結構的骨骼,作為血管與骨骼生長的支架,隨著該生物墨水材料降解,體內將能長出新的骨隨與血管。 其骨骼列印多孔結構的特徵,還可以包覆止痛藥或抗生素,讓身體在降解過程中控制感染、疼痛等症狀。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臺灣醫材產業
如果唔想等咁耐,約早D見(如六點前),無咁多人,唔駛等好耐,通常半個鐘就可以了。 醫材產業有別於電子產業的模式,具有「緩不濟急」的獲利特性,需要長期研發投資,打底基礎技術能力。 醫材產業長期投資與獲利之經營模式,新創發展應更適合價值定位的「顧客開發模式 (Customer Development Model)」,定位難被取代的產品或服務之價值,與找出目標客羣。 第三代定序技術最大的特點是不用PCR,主流技術有SMRT (single-molecule real-time) 單分子即時定序與Nanopore奈米單孔分子定序技術。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療法日新月異 醫生:肺癌是最有希望的癌症
由臺灣益安生醫子公司達亞國際代工,連續血糖監測儀大廠Dexcom,即將推出新一代的Dexcom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2025 G7,已通過FDA覈準利用API串接第三方數據,進行健康管理應用。 Dexcom與Garmin合作,針對跑者、自行車者進行即時血糖監測,並與數位醫療新創Livongo整合相關醫療數據,優化糖尿病管理。 COVID-19疫情推動了大部分創投案,像是遠距醫療、數位治療與居家治療的題材,都在10大投資案的範疇之中。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產品操作模擬器
由基因定序發展而來的基因組學應用,是精準醫療概念的起始點,透過基因組數據來決定患者的治療與照護計畫,或是需搭配伴隨式診斷試劑給予標靶藥物。 其中涉及基因數據的AI分析,對應傳染病、腫瘤學及藥理學,判斷有效的治療方案,作為個別化藥物診斷,已用於治療癌症及囊性纖維化等疾病。 隨著對於液態活檢中游離DNA認識的增加,透過捕獲、分析生物標誌,證明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疾病概況。 液態活檢市場已有30幾家新創投入,其中不乏晉身獨角獸 (估值超過10億美元),多數處於基礎研究的發展階段,並努力提出足夠的臨牀證據,以創造訂定標準的話語權。 過去最令人熟知的Point-of-care檢測醫材,像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監測儀器,與驗孕,以及檢驗藥物殘留技術等消費性需求,都屬於早期檢驗技術,門檻低、利潤低。 體外診斷醫材經過微流體技術、微小化製程等進步,從過去需要送實驗室檢測,逐漸發展出各式生物感測器,可以檢測抗體、進行分子診斷、影像分析的Point-of-care檢測儀器,甚至有名片大小的體外診斷設備。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張智醫生: 健康情報
我們見不少父母在與孩子對話中,自己說話的時間佔了九成,而且是以長輩以物表達。 起初,孩子可能還想去反駁或插一下咀,但是當他們知道是徒勞無功後,他們就會「學懂」沉默。 通常一進入診症室,父或母便會滔滔不絕地去敘述孩子的情況,並且在醫生未問一句話前,可能已經提出自己的觀察和結論。 相關推動成果包括,SPARK計畫促成19家新創公司成立;BTB及STB促成9家公司成立、2家登錄興櫃;育苗計畫及價創計畫共促成23家新創公司,募資超過20億元。 Nanopore定序技術,能夠讀取較長序列、提高連續序列片段長度、定序速度快,且能直接對原始 DNA 樣本進行定序,避免了 PCR 擴增出現的錯誤率及偏好性。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醫療器材產業趨勢:創新創業之機會與挑戰
具有AI技術的檢測、高鑑別診斷能力的新創,在醫療影像市場炙手可熱,不但合作詢問度高,更是大廠併購的標的。 2019年4月FDA發表,以 IMDRF (國際醫療器械監管機構論壇) 對軟體醫材的分級採用「基於風險」的分類方式,依據 SaMD「提供的訊息對醫療照護決策的重要性」與「適用之醫療照護情境」(分為危急、嚴重、非嚴重) 進行分級。 依據 SaMD「提供的訊息對醫療照護決策的重要性」與「適用之醫療照護情境」分級,包括醫療器材軟體管理政策、「臨牀病患診療決策輔助軟體指引、電腦輔助偵測醫療影像軟體臨牀評估指引,來符合AI醫療創新趨勢,也顯示科技進步對於醫療器材監管單位帶來很多挑戰。 數位醫療透過穿戴式的健康偵測、人手一機 (IOT的起點) 的醫療物聯網基礎等,被期待可以降低醫療成本。 過去醫療機構之間,甚至之內的不同科別之間協調運作都是困難的,因為醫療資訊系統架構不一致導致資料流通性的限制,以及對於病歷隱私權與資安的考量。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張智醫生: 張文智 醫生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張明智指,近十年治療肺癌的方法不斷進步,令肺癌逐漸成為「慢性病」,即使病情到了第四期也有望「打勝仗」。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2025 肺癌有「頭號癌症殺手」、「無聲殺手」之稱,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報告指出,肺癌患者的死亡率長期高踞首位。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2025 聽起來可怕,然而有專科醫生指出,肺癌其實是最有希望的癌症,因療法日新月異,近年更研製出第三代標靶藥對付肺癌細胞,副作用少且效果明顯,另又有化療、放射治療、免疫療法等多種方法控制病情,因此患者應樂觀面對,積極治療。 乳癌病人往往最害怕錯踏飲食誤區而影響病情,甚至增加復發風險,令療程功虧一簣,因而一概戒食雞、奶製品、豆類等,對於癌症病人的營養飲食迷思,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的張明智醫生,別有見解。
2018年4月,全世界第一個通過FDA De Novo第二級醫材認證,無須醫師,可以自動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軟體醫材 (SaMD),IDx-DR。 2019年12月,美國糖尿病協會將AI自動化診斷視網膜納為糖尿病照顧標準之一。 2020年8月IDx Technologies併購3Derm,偵測皮膚病變的AI新創,擴展他們的業務,改名為Digital Diagnostics。 Dexcom血糖監測貼片設備叫做bio-stamp,許多研究機構已在開發真正薄如郵票的bio-stamp。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開發一款biostamp,黏貼於頸部,可連續追蹤個體的血壓、心跳,以及檢驗汗液中葡萄糖、乳酸、酒精、咖啡因等含量。 此款無線傳輸的遠距監控,可警示敗血癥發作 (血壓突然下降,乳酸快速升高),亦有利於慢性疾病健康管理,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2020年9月新創Viz.ai的ContaCT是第一個獲得補貼的技術,最高補助出現疑似中風症狀患者檢驗費用1,040美元。 ContaCT使用AI演算法分析腦部電腦斷層血管造影,自動判讀大血管阻塞 (LVO),可檢查出近九成血管栓塞的患者,也能排除近九成沒有堵塞的電腦斷層血管造影。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根據NGS應用,市場分為診斷、藥物開發、農業及動物研究及其他應用。
現時公營醫院暫停所有非緊急手術,不少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手術一再受到延期,部份患者亦擔心入院做手術會受感染,打算延後手術。 另外,配合定時作息時間、恆常運動、避免煙酒,亦有助整體免疫力及減輕痛楚。 若然腹痛情況突然劇增,有必要盡快聯絡醫生,以便評估是否需要即時進行手術。
2021年後才急起直追的檢測產品後進者,想要搶得市佔,並從中獲利的機會逐漸渺茫。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2025 此時,新創應評估是否能夠軸轉至公衛檢測管理、疫苗施打管理等衍生需求。 相關市場定位與產品軸轉的實務做法,可參考《新創教練實戰錄》關於「顧客開發優勢CDE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2025 (Customer Development Edge)」的一系列文章。 募資第一名是英國的機器人手術公司CMR Surgical,其2019年已是獨角獸新創,此次獲得D輪資金6億美元,將規劃用於軟組織Versius手術機器系統的行銷。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張智醫生: 張文智 醫生
相較於過去醫療影像由人工判斷的模式,AI技術可辨識人眼難以觀察的影像差異,檢測以前無法檢測到的疾病,並能夠及早發現通常為時已晚而無法有效治療的疾病。 通過自動化醫療影像的檢測工作流程,結合電子健康紀錄,協助醫事人員避免錯誤、減輕負擔,能夠更快、更有信心地做出精準的診斷。 許多OEMs大廠透過AI偵測、分析技術的開發,結合至既有的醫療影像設備之中,例如 CT、MRI、X 光片、超音波影像等,提升代工設計的競爭力,掌握AI演算技術,迎上此波智慧醫療浪潮。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臺灣醫材產業
Neuralink所開發的腦機介面晶片,透過1024個電極的連結技術,成功讀取大腦活動,也可應用在深度刺激大腦的治療。 2021年5月成功讓癱瘓者透過Neuralink操控玩乒乓電玩;7月募得C輪2.05億美元,投入產品開發,希望幫助減輕神經病變患者在行動及其他日常功能上的退化與不便。 慢一步進入市場的快篩產品需面對先佔者的挑戰,以及曇花一現的急迫需求可能迅速消失的風險。 截至2020年12月底,FDA已通過309項緊急授權的COVID-19檢測產品,並尚有數百項申請中。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產品及服務
早期泛稱可以移動到患者牀邊檢測的醫療設備,現在將此概念進化為任何地方,包括門診、辦公室、家裡、救護車上可進行施作的檢測診斷醫材。 POCT (Point-of-care Testing) 的發展朝向疾病預防與慢性病管理兩個方向,快速、便利、準確是其產品特性,讓非醫療人員亦可操作,將篩檢結果綁定治療方案,走向精準醫療趨勢。 Vicarious Surgical在微創手術機器人的操作上,應用了AR與VR技術。 Vicarious Surgical認為目前手術機器人僅佔3.2%的手術市場,未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是受限於手術機器人的操作並非正規醫學院課程,合格的外科手術醫師平均需要練習100次才能正式執行手術。 透過Vicarious Surgical提供的360度視角VR,以及AR手術場景模擬,可以加速這個學習過程。 另外,Vicarious Surgical每個機器人手臂裝有28個傳感器,以利在患者體內活動,避免傷害人體,更應用3D列印技術製作客製化的手術機器人醫材,提供一次性的無菌器械,同時創造高利潤的耗材收入。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療法日新月異 醫生:肺癌是最有希望的癌症
此次COVID-19疫情,增加立即的居家COVID-19檢測醫材需求、家用呼吸器、血氧計的銷售,亦加速慢性病居家照護相關醫材的營收,包括遠距照護APP,應用於日常飲食、運動及生理監測紀錄與分析。 這波健康管理應用的消費性醫材發展趨勢,除了創新技術,更需要關注商業模式的創新與配合。 醫材科技發展目標不外乎找到更好的方法,更有效地辨識、診斷與治療疾病。
來稿請寄,並附真實姓名、職業、聯絡電話,一經錄用,將發布在《蘋果新聞網》即時新聞區,惟不付稿酬。 請勿一稿兩投,本報有刪改權,當天未見報,請另行處理,不另退件或通知。 醫師的職業認同需要被尊重,但是,我們也認知到有些患者具有安樂死需求。 或許,我們可以考慮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開放安樂死,但是不交由醫師執行,而是由受過相關訓練的專家來執行。 美國哲學家Michael Tooley(2005)提出這種想法的可能性,他認為,安樂死交給專家來執行可能更恰當。
張明智醫生好唔好: 1 臺灣醫材產業市場
醫師反對安樂死有其合理性,安樂死可能違反醫療倫理,並且破壞醫師與患者之間的信賴關係。 胞外泌體是直徑40-150奈米的囊泡,由細胞膜包覆醣類、脂質、蛋白質、以及調控細胞的核酸片段及基因訊息因子等物質。 近年研究人員發現腫瘤細胞會製造並釋放大量的外泌體,當腫瘤外泌體被接收細胞吸收後,所攜帶的mRNA等基因資訊分子會改變細胞的基因或蛋白質的表現,可作為癌症早期篩檢的依據,但仍須更多研究纔有機會投入臨牀應用。 液態活體檢測 (Liquid Biopsy) 是一種血液檢查,一種新的體外診斷方式,可以改變傳統活體組織切片檢測 (biopsy) 所面臨的挑戰。 傳統活體採檢以手術切片、針頭穿刺等侵入式方法取得腫瘤組織,必須定位腫瘤位置,發現時通常已晚;手術、穿刺成本高且困難,例如內臟腫瘤樣本取得不易,以及癌症確診、追蹤,需要多次、多時間、多位置取樣檢測;更遑論患者感到疼痛與害怕的抗拒。 Synchron在今年 (2021) 初完成B輪4,000萬美元募資,預計投入在年中通過的植入式腦機介面人體臨牀試驗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