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呼籲,唯有串聯起民眾急救技巧、救護人員與醫院,纔有可能救回最多的人。 同時,近年來為了增加民眾的急救意願,相關單位也開始推行連續壓胸的CPR,不用吹氣,楊翔文表示,這樣的作法必須建構在兩個前提之下,一是患者有心臟問題,二是身處城市。 現在,在學校教育及各種政策落實下,楊翔文觀察到,會做且敢做CPR的民眾也越來越多,這項技能不管用不用得上,仍需要定期複習。 「意圖是可以被建立的,而且急救者並不需要獨當一面,身邊的人提供即時協助是無可取代的!」楊翔文指出,其中「自我信心」是最需被建構的面向,能使人們在呼吸、心跳停止後4-6分鐘內,不因退縮而錯過急救的黃金時間,搶救病患生命。 急救,是維持生命徵象及避免二度傷害,每個人一生中平均會遇到3.48次緊急事件,救護車到達約需4-8分鐘,黃金救援時間僅有4-6分鐘,因此旁人能立即急救,才能讓傷病患者更有機會存活或者康復。
高屏分會陳會長與巨匠電腦南區羅經理談妥,自即日起,巨匠電腦提供中山高雄、三多、鳳山、裕誠、岡山、路竹六間電腦教室,與高屏科丁合作推廣公益程式教育課程。 如何將 Pre-hospital 的流程與 處理機制更為細膩,讓人民素養可以獲得整 體提升,需仰賴公部門與民間團體攜手合作, 有效整合產、官、學與民間資源,以期符合 臺灣社會的救護醫療體系可以持續積累動能, 並且向下紮根,計畫性培訓不同層級的救護 人力。 在一次的晚餐時間,一位爸爸在餐桌旁突然倒下,女兒見狀後替爸爸報案。 他看見了,當那位父親被送進急診室時,他的女兒在外頭開始崩潰大哭,甚至腳軟跪了下來。 新聞報導中,也常聽到有人雖然急救回來,心臟還能動,但是卻腦死變成植物人,因此從患者倒下後的「4~6分鐘」,要把握黃金搶救時間,纔有可能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
楊翔文: 提供資料信息
臺灣帝亞吉歐總經理程展鵬(Atul Chhaparwal)則表示,相信得主堅定的信念和行動,可以種下改變的契機,代領臺灣走過被疫情籠罩的低迷氛圍。 計畫評審、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表示,今年的疫情讓全世界再次關注經濟及環境之間平衡的重要性,相信他們將乘著這股改變的潮流,讓夢想發揮更大更深遠的影響力。 臺灣有一個夢想資助計畫,鼓舞民眾勇敢踏出逐夢第一步,實踐自己的夢想,今天來賓是第16屆夢想資助計畫得獎者,他們將暢談自己既有且未曾消逝的創新精神。 高屏分會所舉辦的110年度暑期線上課程於今日結束,共開設28個班次,參加學員高達 1,935人,可謂結果豐碩。 高屏分會陳會長與劉文堂榮譽總會長、蔡坤龍總會長、黃俊傑祕書長、蔡旻軒理事召開線上會議。
- 拍攝急救相關的影片,楊翔文希望能夠找到最高等級救護員(EMT-P)來做示範,但當時二〇一八年全臺有EMT-P資格的人數僅不到一百人,而這些救護員又大多在消防單位或是國軍當中,加上需要拍攝前置漫長的練習,多數消防人員、國軍難以配合如此長時間的拍攝工作。
- 會接觸這領域也是種機緣,翔文學長在大三時跟著朋友去上醫學院開的「民眾基本救護」,基本上就是初級救護技術員 的課程。
- 大三那年他修了緊急救護課程,和消防局一起出勤,當時的通報說,有位父親喫飯時倒下,讀國中的女兒在急診室外崩潰大哭。
- 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醫護領域的教學 只能線上進行,安妮所拍攝的教材影片,因應 時空背景的限制,提供額外的參考價值。
- AiBee臺灣公司行號搜尋:臺灣經濟部商業司公司行號查詢資料,提供便捷快速查詢公司行號名稱、公司地址、資本額、營業項目、營業狀態等等公開資訊。
楊翔文強調「經驗轉換」的重要性,影片中的種種示範及步驟,雖可以用簡易畫面草草帶過,但楊翔文非常清楚,若今天教導的內容能更加符合真實情境,就能夠大幅減少學用落差的風險,因此「擬真」是救護醫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讓緊急救護不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能落實於生活中的知識技能。 AiBee臺灣公司行號搜尋:臺灣經濟部商業司公司行號查詢資料,提供便捷快速查詢公司行號名稱、公司地址、資本額、營業項目、營業狀態等等公開資訊。 坊間流傳許多民間偏方,燙傷後不沖水而是敷牙膏、在中風病患手上扎針放血,正是因為民眾沒有足夠的機會獲得正確的急救知識,才會造成現今急救救傷的窘境。 比起一般的合作案,學長談到,現階段緊急救護教學影片纔是他最想做的,因為將緊急救護與影片平臺連結才讓他更深刻感受到當初「做一個有能力影響別人的人」的想法因而與影像工作結下機緣的初衷。 在這次的採訪當中,看到了安妮怎麼了團隊、楊翔文先生賦予了急救一個新的面貌,顛覆了以往對於急救較為生硬的刻板印象。
楊翔文: 安妮怎麼了 讓急救教育結合創新影音(校園記者投稿)
慈濟基金會自2017年起推出「FUN大視野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今年(2022)進入第六屆。 除了臺灣本地還擴大至亞太地區徵件,於12月3日、4日在新北市新店靜思堂舉辦公益實踐計畫決審暨交流活動, 參加的團隊有孵化組二十五組、加速組八組及亞太區四組。 最近,網路電視節目「木曜四超玩」中的「一日幕僚」創下近千萬的超高瀏覽人次,其中節目的學姐更是造成轟動。 楊翔文 我希望將來也會有「一日創客」,讓民眾更瞭解創客世界,體會自造者的樂趣,或許也會讓創客圈中俊男美女學長學姐們,一夕爆紅,甚至帶動臺灣的創客瘋潮。 一年一度的東京自造者嘉年華會(Maker Faire Tokyo 2018)甫落幕,對臺灣的創客來說格外興奮,因為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首次率領14組自造團隊參與。 身為南科AI_ROBOT衛星自造基地,我真的非常高興,因為藉此盛會可以大大提升臺灣創客的國際能見度,看到我們的努力,作為臺灣創客的一份子,與有榮焉。
- 在歐美,公部門所管轄的救護體系負責 處置較為緊急的情況與偏遠地區的教育培訓, 沒有立即致命性危機的輕症救護就會轉介民 間單位,營造市場需求,吸引更多願意投身 相關產業的人才,自然就能成為產業與教育 的良好生態。
- 楊翔文表示,給民眾的教材主要是希望當真正緊急狀況來時,民眾面對相對應的情況,可以做出最合適的處理程序。
- 更不用說以往緊急醫療救護的教材,不是10幾年前的版本、就是偏向消防領域。
- 在臺灣,接受到專業的救護訓練的 EMT-P 救護員約有 2,300 人,高達 2,200 人以上在 消防跟軍警體系裡面服務,所以訓練的本質就 是要從事相關的臨牀工作,即便有相關教學安 排,但絕非其主要的工作內容,這樣的人力狀 況,就會限制這個領域的專業發展。
- 但目前國、高中對於緊急救護的教學品質參差不齊,有的學校會扎扎實實的上足4小時的課程加上操作,也有的學校只用1堂課的時間,讓百多名學生一起在大禮堂一起上。
- 最後楊翔文也到處找資源湊成200萬元,成功啟動「全民急救3.0」計畫。
- 「我從沒看過一個人崩潰,情緒這麼的大。」這畫面讓楊翔文十分震撼衝擊,成為他改變人生志願的契機。
任嬌10月16日墜樓身亡,但消息隔了2天後才曝光,整起事件撲朔迷離,相隔2個月後,警方調查結果出爐,認定她當時是因為喝酒一時失足,墜樓事件純屬意外。 楊旭文也透過工作室嚴正聲明,他涉毒、涉及任嬌墜樓意外事件等傳言,全都「嚴重失實,均屬謠言!」要求網路傳言立刻自行刪除,否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楊翔文 立遠生醫參與「臺北市全球復甦聯盟國際研討會暨發表EMS… 【企業臨場服務專欄 Part6】復工評估,讓您安全的回到職…
楊翔文: 相關視訊
在歐美,公部門所管轄的救護體系負責 處置較為緊急的情況與偏遠地區的教育培訓, 沒有立即致命性危機的輕症救護就會轉介民 間單位,營造市場需求,吸引更多願意投身 相關產業的人才,自然就能成為產業與教育 的良好生態。 臺灣雖然尚無相關科系,但在 教育普及化以及持續宣導救護醫療的情況下, 許多年輕學子對於 CPR、哈姆立克法皆具基 本素養,楊翔文提出接下來臺灣應逐步發展 後端的培力課程,讓不同救護機制更能靈活 運用,人們也能理解如何在自救與被救之間 取得平衡。 在倡議行銷的部分,目前有和急救相關APP進行合作,或是協助相關協會來推廣共同的理念,讓專業人士瞭解相關問題,也讓更多人認識急救領域,這將會是在未來,安妮怎麼了希望能在急救生態中所扮演的角色。 大學就讀土木系的楊翔文,當時也在校內積極參與影音性質的社團,甚至培養出了拍影片的興趣,讓他在畢業時就成立了自己的影音工作室,也為日後拍攝急救教學影片的工作,打下扎實的影音基礎。 「我從沒看過一個人崩潰,情緒這麼的大。」這畫面讓楊翔文十分震撼衝擊,成為他改變人生志願的契機。
楊翔文: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中文網站
後來楊翔文在參加救護技術員的課程時,他發現了急救領域當中卻乏有效的學習方式,像是急救員有很多需要技術類型的操作,但當時的救護員卻只能夠看課本的文字、照片來學習相關技術,很多細節也沒有辦法好好表示,這也讓他了萌發了將急救框架變成影音的念頭。 「安妮怎麼了?」透過影音急救教材及教學模組開發,升級國內急救教育系統,有別於一般急救訓練單位直接教授學生,我們更著力於讓現有的急救教育更有效率,並讓急救教育發生在過去沒辦法發生的地方。 創立至今,楊翔文認為「安妮怎麼了」更像是一間出版社、一個研發單位,提供教材和教學方法,指引新手或指導員方法,充實教學內容與技巧;2022年,「安妮怎麼了」意識到救護員訓練中缺乏氣切病患的照護方法,因而出了一套專門講解氣切的教材,實踐「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做一件對的事情」的初衷。 此外,身處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往往礙於時間不足、學校提供的安妮(CRP教學用假人)不夠,以及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等原因,讓緊急救護教學幾乎無法完好的實行。 「安妮怎麼了?」團隊也曾參加過往年的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的評選,報告人楊翔文提及去年和今年的大架構方向是一樣的,但是內容做了很多的調整,包含去年沒有止血課程,因為止血這件事是去年底才發生的,所以今年才加進來。
楊翔文: 緊急救護零距離──「安妮怎麼了?」 創辦人楊翔文
楊翔文解釋,臺灣對於緊急醫療救護的概念約是從20年前才起步,而且人才大多是在消防體系內。 楊翔文2025 而這樣的系統訓練出來的人,多是投入第一線救護,專長也偏向技術操作,很少從事專門的教學或研究。 「緊急醫療救護在臺灣才發展約20年,比較類似一種訓練,但在先進國家,急救醫療大多是學位制的。」決定加入楊翔文救護志工後,又為了考取EMT-2(中級救護員)執照而去受訓,這也讓他看到了臺灣緊急醫療救護的瓶頸。
楊翔文: 相關連結
拍攝急救相關的影片,楊翔文希望能夠找到最高等級救護員(EMT-P)來做示範,但當時二〇一八年全臺有EMT-P資格的人數僅不到一百人,而這些救護員又大多在消防單位或是國軍當中,加上需要拍攝前置漫長的練習,多數消防人員、國軍難以配合如此長時間的拍攝工作。 但在急救領域中啟蒙楊翔文的關鍵,是一堂大學時叫做「民眾基本救護」的選修課。 在課堂中開始接觸了急救的相關知識,且該堂課在學期末提供了實習的機會,可以跟著消防局救護車去認識急救現場的樣貌。
楊翔文: 金龍獎獲獎人員 楊翔文
課程中一部分將以團隊合作的方式,讓孩子在與人的相處中學會共好共享,感受到對人很好的價值。 「唯一比死亡更悲懼的,是那些本來可以避免的死亡。」世界復甦聯盟將「CPR訓練列為學校的必修課程」訂為提升存活率的十個步驟之一。 國內僅有極少數的學校擁有足夠的即時回饋CPR教具,可以直接執行教案內容,止血課程更是沒有相對應的教具,因此透過此計畫老師可以同步用低門檻的價格,租賃即時回饋CPR教具及止血教具,補足學校教具缺口以提升課程品質。 103年1月1日加入義消救護團隊服務至今,經歷隊員、小隊長、副分隊長。 平時致力於救護義消教育訓練,除了舉辦新型態聯合分隊常訓,亦自組讀書會以提升隊員知能,認真負責,不遺餘力。 除環保生態以外,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亦涵蓋教育、公益、技術創新等領域,如推廣偏鄉小學機器人教育的陳秋蘭、決心建立急救相關資訊平臺的楊翔文、志在發展農村微型木藝產業、改善經濟的陳文靜、將資料科學及分析帶入農田,增加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吳君孝等。
楊翔文: 第1062集(下)- 臺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李怡潔
然而,學員要是想在課餘的時間複習,就只能靠課本的文字和照片拼湊上課的記憶。 不過課本輔助畢竟有限,很多細節無法表示,也造成了學員們在學習上的困難。 「自我學習與學習速度的重要性」和「勇於去改變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翔文學長將這兩句話送給土木系的學弟妹們。 翔文學長在訪談中表示,這些工具現在的工作上沒有用到很多,但研究所就是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自我學習」就是很重要的一環,尤其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領域的入門門檻都降低,懂的多還不如學得快。 不僅如此,在拍攝時,團隊講究真實情境的模擬,除了拍攝場景多用路邊、公園等生活場域,並設計現實生活裡可能發生的急救情境,讓民眾碰到緊急情況時,可以減去經驗轉換帶來的麻煩。 影片中結合真實的道路場景,在教學時也並非是要求觀眾記住傳統「叫叫CD」的口訣。
楊翔文: 媒觀基金會結閤中嘉 拍攝媒體識讀短片
A:當你發現身邊有人躺在地上、走著走著突然倒下,且「無意識、沒有正常呼吸、無脈搏」,呈現「心肺功能停止」,就需要立即進行急救。 楊翔文2025 「安妮怎麼了」成立四年,楊翔文最常被學生問到「如果是墜樓能不能做CPR?」、「如果是溺水能不能做CPR?」楊翔文表示只要患者呈現「無意識且沒有正常呼吸」,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就可以施作CPR,不管是車禍、被電到、噎到……都一樣。 「因為你就算再怎麼慌張,你一定還是比救護車更快救助這個人。」楊翔文說,在沒有意識、沒有正常呼吸的狀況下,此時就得應用CPR、AED急救,或者趕緊撥打119,聽從電話中的引導跟指令。 雖然最後並未達成200萬元的目標、僅募到104萬元,但以非商品型的募資計劃來說,其實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
楊翔文: 安妮怎麼了 讓急救教育結合創新影音
去年只做線上課程,沒有做實際的工作坊;經評審委員建議要做實體課程,所以他們把工作坊加入今年的企畫中,期待執行內容越來越清晰與完整。 有別於以往的團體課的模式,學員在課堂之前就要先看1小時的線上課程,到了現場就直接進行一系列的關卡。 開始施作技術上的練習以及測驗,若能快速進入狀況,在現場大概3、40分鐘就可以完成課程,如果不熟練、測驗未通過也不用擔心,就一直不斷重來即可。 然而,2020 年 5 月臺灣的疫情升溫,防 疫規範進入三級緊戒,政府倡導減少社交行 為,安妮團隊幾經商討提出改善方案,只要 完成線上課程的學員有練習需求,就可以提 出申請將教具寄送到府的服務。 於是安妮團隊開發出 自動回饋的練習模組,讓教具可以直接反映 學員的救護動作是否正確精實,還可以透過 Google meet 來進行考覈。
當年楊翔文才大三,正是求學時光最輝煌的日子,也是投身緊急醫療領域的起點。 當時楊翔文與朋友一起選修《民眾基本救護》,在他的想像中,課程教的應該是類似卡通《名偵探柯南》的解毒技巧,沒想到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其實教得有點難耶!」楊翔文坦白地說。 計畫先與鄰近的學校簽合作備忘錄,讓他們知道有這個基地開放給大家使用,再擴展至臺灣各地甚至國外,只要有適合的課程都可以使用這個基地空間。 「夢想是和學校合作,我們提供獵人學校空間,把『學校』的概念變大,讓太麻里溪流域的孩子們,都能走進大自然的環境,而不是在硬邦邦的水泥間裡學習。」從部落出發分享給更多人,對環境有感,讓孩子能夠愛山愛海,喜歡上自然,更進一步對環境在乎,願意去守護所愛的環境。
楊翔文: 「安妮怎麼了?」 新媒體時代的急救教育資源
然而這一整套的教學模式,不只獲得許多老師的好評,運用在一般的救護員訓練中,也有效的縮短了受訓時間。 另一方面,臺灣的緊急醫療救護證照,除了EMT-1、EMT-2以外,還有最高級的EMTP。 比起EMT-1的40小時、EMT-2的280小時,EMTP的上課、受訓時間是驚人的1280個小時。 如果用周間休假的時間上課,全部上完也要8至10個月的時間,而且很少開課,想上也不見得有得上。 南科的AI_ROBOT自造基地項目包括智慧醫療、智慧機器人、無人載具、AR/VR等等,匯集臺灣和各國的創客,在此交流激發各自精彩,突破既有的框架,產生無數的創意,製造能夠翻轉世界的新世代產品。
計畫首先辦理常態性師資的工作坊,提供相關的教學內容,告訴老師可以怎麼樣教。 還有一些CPR的教育,雖然行之已久,但是CPR在臨牀上、實際運用上,還是有一些的更新,希望透過工作坊告訴老師,教學內容可以更接近實務。 再把工作坊的內容濃縮成線上課程;如果老師沒空參加工作坊,還可以上線上課程瞭解相關的資訊;再以很便宜的價錢租賃教具給學校,能將更全面、更好的教具、更好的教育方法在學校實踐,使用之後再讓它轉到下一間學校繼續周轉。
這項目標需要投 入大量的資源,英國紅十字會、美國心臟醫學 學會等國外大型 NGO 都在這件事情上都有所 著墨,今天安妮團隊接下這個重擔,不計時間 與金錢成本,以創意行銷來推動救護醫療相關 議題的普及率。 而團隊則將線上、線下做結合,民眾可以先在網路上自行看影片學習完後,到實體合作定點進行平均四十五分鐘的操作課程,且當中每個人都能分配到一具訓練用的人體模型安妮—來做實際練習。 楊翔文表示,給民眾的教材主要是希望當真正緊急狀況來時,民眾面對相對應的情況,可以做出最合適的處理程序。 畢竟急救並非是民眾的工作,學習完後可能過了好幾年才會遇到需要急救的狀況。 在團隊所做的輔助醫療當中,又分別為兩個部分,民眾與專業人士,兩者的教學方針有所不同,在課程設計上也需要客製化量身打造。
楊翔文: 土耳其大地震後 臺灣善行為的紀錄
但他近年有更多在外國獲得EMTP證照或學位的專家回到臺灣,為臺灣緊急救護盡一份心力,相信能有效的提升整體的環境。 但目前國、高中對於緊急救護的教學品質參差不齊,有的學校會扎扎實實的上足4小時的課程加上操作,也有的學校只用1堂課的時間,讓百多名學生一起在大禮堂一起上。 這些年,《安妮怎麼了?》接連完成了針對救護員的全民急救「1.0」及「2.0」。 楊翔文為了測試測試民眾究竟對緊急救護是否有感,在2019年時決定運用羣眾募資的方式,讓民眾實際參與其中。 更不用說以往緊急醫療救護的教材,不是10幾年前的版本、就是偏向消防領域。
另外楊翔文,也想辦一場活動,讓救護員可以免費邀請自己的好朋友、爸媽、甚至心儀的異性參加,並且讓救護員們分享自己的專業。 若讓更多人明白緊急救護在做什麼,才能徹底改變緊急救護的整體環境。 對於未來,楊翔文想給予救護員更多的支持,計畫在「全民急救4.0」上路時出版一套完整包括書籍、影片的救護員教材。 創辦《安妮怎麼了?》,讓楊翔文的人生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雖然曾遭質疑不專業,甚至被醫事人員當面嗆聲:「救護員就是個職能訓練,他們什麼都不會!」他仍把每一次當成溝通、解釋的機會,讓大家明白救護員在做的事。
楊翔文: 楊翔文的其他商標
以往民眾對於急救教學的印象,可能停留於到指定地點聽講授課,結束後再進行考試,這過程當中會花費大量的時間。 急救教育大改革落在一位年輕的民間救護員身上,楊翔文說做起來真的很累人,專業示範人員少,救護器材高達三十三項,整理跟管理都需要專家,「快崩潰的時候,都會想起學長說的:要勇於改變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慶幸有這麼一羣人,一起打造臺灣最好的救護員教科書。 教材之外,民眾的急救態度更需要建立,「有次接獲健身房通報,教練已做CPR但沒用AED,錯失挽救生命的機會,問他原因竟是不敢操作、怕做錯」,學了為什麼沒有信心做? 細細推敲,與過去培訓方式有關,以前只要學習時數滿了、考試通過就好,很少確認是否明瞭正確步驟及操作熟練,因此他想要改變機制,走能力取向,「確認學會了才能結業」。 大三那年他修了緊急救護課程,和消防局一起出勤,當時的通報說,有位父親喫飯時倒下,讀國中的女兒在急診室外崩潰大哭。 楊翔文2025 他說:「在那之前,我從未感受過生命的脆弱。」也意識到救護員可以改變許多人一生,因此加入救護義消,更自費進修成為中級救護技術員。
從近年發生藝人的身體不適的事件,我們可以發現急救仍有不可被忽視的重要性。 若是未來有更多人可以藉由這樣新的學習方式來得到急救的技能,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提升整體社會的福祉。 在未來展望的部分,楊翔文也談到,希望團隊可以做到人才培育以及倡議行銷。 因為在教育研發的工作上,能夠找到擁有急救知識又瞭解寫作的人才是較為稀少,多半也有其他的工作選項可以選擇。 因此團隊開始招募實習生做培育,挖掘在校園中對急救有興趣的學生,讓他們知道如果在急救領域想要更深入,其實還有很多能力可以培養,或是開發原先就已有急救知識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