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核心抗體檢查(HBcAb或抗HBc):檢測結果呈陽性表明過去或當前感染過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只有瞭解前兩項測試(HBsAg和抗HBs)的結果才能完全理解該項結果。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因此需要向自己的醫生進一步確認,才能完整了解自己的乙型肝炎狀況。 所謂「乙型肝炎抗原」化驗,即測試體內是否帶有乙型肝炎病毒。 若結果顯示有陽性反應,即表示曾受感染,並有病毒潛留體內,而終身成為帶菌者,便不需要接受防疫注射。
乙肝病毒經血液或體液接觸傳染,主要病徵包括發燒、疲倦、噁心、腹痛、黃疸及茶尿等,然而,大多數患者均沒有任何病徵,故並不知道已受感染。 血液檢查除了能診斷過去或目前的病毒性肝炎感染,也能檢測出對甲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能力。 因此,接種疫苗前應先進行血液檢查,以確定甲型和乙型肝炎的感染狀況。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如已經具有甲型肝炎或乙型肝炎抗體的人士,則無需接種疫苗。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每12人就有1人感染 預防乙肝2件事很關鍵
常見的原因,是乙肝病毒沒有在人體爆發,免疫系統因應情況,暫且偃兵息鼓,不用生產過多抗體而已。 免疫系統是有記憶的,會記住病毒的形狀,並因應時機,分配力量。 乙肝病毒不多,抗體自然可以「減產」,但倘若病毒增生,就會重新生產抗體應付。 並不是所有慢性乙肝患者都需要治療,如果沒有出現症狀,只要定期檢查即可。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如果出現症狀,則更需要定期到醫院檢查肝臟損傷和癌變情況,向醫生了解病情進展。
- 急性或慢性肝炎康復後,有部分人會獲得終生免疫能力。
- B肝病毒為有包膜病毒,其病毒包膜的表面蛋白可成為表面抗原,在感染人體時能被相應的抗體蛋白所識別[6]。
- 如果生活作息維持正常,乙肝相關檢驗指數均在安全範圍內,即被視為健康帶原者,與常人無異。
- 醫生決定哪些病人何時使用哪些藥物來治療。
- 凡是肝臟功能正常但是體內還存在乙肝病毒者,為乙肝帶原者,乙型肝炎病毒會長時間停留在帶原者身上,繼續傳染與他有血液或性接觸的人士。
- 避免與人共用針筒、剃刀、牙刷及其他可能受血液污染的物品。
乙肝被稱為肝臟的沉默殺手,它是一種嚴重且致命的病毒感染,可能導致肝硬化、肝癌。 某些感染者在起初沒有任何症狀,肝臟卻在持續受損。 好消息是,做好兩件事情很關鍵:「接種疫苗」可以有效預防乙肝病毒感染,進行「乙肝篩檢」可以降低肝癌風險。 慢性患者需要定期覆診及接受檢查,醫生會按其情況作個別評估,有需要時可處方抗病毒藥物作為治療。 這些藥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複製,減低出現肝衰竭、肝硬化及肝癌等併發症的機會。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病毒檢查
接種完成共3劑的接種程序後,逾95%的健康人士能夠產生足夠的抗體,以長時間抵禦乙肝病毒的感染。 約四份一的帶病毒者日後會患上慢性肝炎,甚至演變為肝硬化和肝癌。 未受感染者可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以確保長期免疫。 血液化驗發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核酸檢測呈陽性結果的捐血者,本會會通知他們化驗結果,並建議他們不可再捐血,其捐出的血液會被棄掉。
這些藥物在病人身上的效果因人而異,有的能有效控制病情。 以往為人詬病的抗藥性副作用,在一些新藥已可減至10%或以下。 而號稱可以保證「大三陽」轉陰的藥物廣告則是不可信的。 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不同,不是消化道傳染病。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傳播
急性或慢性肝炎康復後,有部分人會獲得終生免疫能力。 凡是肝臟功能正常但是體內還存在乙肝病毒者,為乙肝帶原者,乙型肝炎病毒會長時間停留在帶原者身上,繼續傳染與他有血液或性接觸的人士。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在香港,帶原者的人數約佔全體華人十分之一。 九成患上肝癌及三分之二患肝硬化的人士都是與乙型肝炎帶原者有關。
- 乙型肝炎所引起的早期徵狀不是很明顯,就好像重感冒一樣,包括輕微發熱、全身疲倦、肌肉痛、頭痛、食慾不振、厭惡吸煙,隨後會噁心嘔吐、上腹不適和脹痛、便祕或腹瀉等。
- 乙型肝炎與肺結核、血吸蟲病和愛滋病並列為中國四大傳染病[12]。
- 在亞洲東部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已有成為地方性流行病之趨勢,約有5至10%的成年人為帶原者,而在歐洲以及北美洲,帶原的比例降為不到1%[1]。
- 血液HBsAg轉陰的患者身上,肝細胞仍可偵測到病毒的核酸,痊癒的定義仍有待進一步的確認。
- 雖然大部分慢性肝炎患者沒有症狀,但卻有機會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2],亦為慢性肝炎患者死因的15%至25%[1]。
同年世衞估計,全球乙型肝炎每年的新感染者約為150萬人。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人體的抵抗力是否足以對抗B肝病毒的入侵,需要B肝表面抗體在血中保持一定的水平,也就是維持一定的B肝表面抗體濃度,這就是B肝表面抗體滴度。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如果B肝表面抗體滴度過低(低於10mIU/ml),就有可能失去保護作用,人體仍然會感染B肝。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抗體不足!要補打加強疫苗嗎?
在感染B肝病毒後的恢復期或注射B肝疫苗後出現,B肝表面抗體陽性說明對B肝病毒有免疫力,一般不會再感染B肝。 B肝表面抗體(HBsAb)是對B肝病毒免疫的保護性抗體。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它的陽性表明既往感染過B肝病毒,但已經排除病毒,或者接種過B肝疫苗,產生了保護性抗體。 血清中B肝表面抗體滴度越高,保護力越強。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急性乙肝
刺青和針灸曾經在1980年代造成許多乙型肝炎感染的案例,而隨着消毒技術的進步此情況已經少見[7]。 乙型肝炎病毒是目前已知五種肝炎病毒的一種: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以及戊型肝炎病毒。 治療淋巴癌,醫生用化療加「利妥昔」,使陳太免疫力下降,有可能令肝病毒轉趨活躍,例如「表面抗原」有可能轉呈陽性反應,「表面抗體」則轉陰性,「脫氧核糖核酸」數量上升,嚴重可引發肝功能衰退。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
乙肝篩查只需要一份血液樣本來進行血液檢測即可,這種檢測需要得到所有三項乙肝血清標誌物的測試結果,才能充分了解一個人是否已經感染或是否存在感染乙肝病毒風險。 乙型肝炎病毒大量存在於患者之體液,主要是血液、胎水、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並經母嬰、體液接觸或性接觸傳播。 母親若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是很可能會把病毒傳給嬰兒。 而受乙型肝炎感染的嬰兒,亦會有約 70% 至 90% 機會成為帶菌者。 因此計劃生育的夫婦,應盡力保障自己及下一代,免受此病毒威脅。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患上甲型肝炎可能毫無病徵,也可能出現發燒、食慾不振、嘔吐、腹痛及黃疸等病徵。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甲型肝炎是由進食了被甲型肝炎病人大便污染的食物、食水,或經由沾染病毒的手或物品傳播。 受感染者的病徵包括:食慾不振、發冷發熱、噁心、嘔吐、極度疲勞、關節疼痛、黃疸、尿液呈茶色、肝臟發大等。 只有極罕見的情況下,患者會因病情惡化而死亡。 本地2015至2016年的流行病學研究數據顯示,香港有約7.2%人口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於2020年,本港約3.4%孕婦已感染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 病毒檢查
✅乙型肝炎帶菌者應定期進行與乙肝有關的身體檢查,包括抽血檢驗肝酵素、接受肝臟超聲波檢查肝臟組織有否變得粗糙或有肝腫瘤。 HBeAg(B型肝炎e抗原)臨牀意義:1. 為B型肝炎病毒複製時產生的一種小段遊離形式勝? 急性或慢性B型肝炎時,血中的HBeAg數值會上升,3. HBeAg呈現陽性時,表示病毒複製活躍,血液具高度傳染力。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疫苗接種
• 食慾不振 • 疲倦 •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大便淺色或尿液為深色。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免疫學「二對半」檢驗
也就是說,含有甲肝病毒的食物和水,進入沒有破損的消化道仍可引起傳染,而含有乙肝病毒的食物和水只能通過消化道上的粘膜創口傳染。 除非有兩個人口腔附近有傷口,否則也不會通過接吻傳染。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然而社會上人們普遍把乙型肝炎認為是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染,因而有乙肝歧視現象。 甲型肝炎是一種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本港自1988年已實施兒童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 在計劃下,所有初生嬰兒在出生時會於醫院接種第一劑疫苗,其後再按上述時間表到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接種第2、3劑疫苗。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疾病。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部份感染者未能完全清除病毒,終身成為慢性帶菌者(慢性乙型肝炎)。
因此每個人都應通過乙肝篩檢,來瞭解自己的乙肝病毒感染狀況。 在日常生活中,慢性乙肝患者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並採取各種預防措施以防止病毒傳播。 其家庭成員或伴侶亦應接受血液檢查,如沒有抗體更應接種乙肝疫苗。 急性乙型肝炎目前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患者需要透過充足休息自我復原。 在休養期間,患者須注意均衡飲食及戒酒,更應避免與他人有血液或體液接觸,以免傳播病毒。
在肝臟受損的情況下治療是必須的(以上數據為2006年1月的數據)。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2025 在這裏也是由醫生來判斷應該使用什麼措施。 PEG幹擾素治療一年之後,後續的觀察當中HBsAg抗原轉陰率逐年提升,4年之後已上升到11%。 這是人類至目前為止對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血液HBsAg轉陰的患者身上,肝細胞仍可偵測到病毒的核酸,痊癒的定義仍有待進一步的確認。 乙肝的臨牀檢驗最常見的方法是進行「乙型肝炎抗原二對半」驗血體檢。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免疫耐受期(潛伏過程)
據統計,大約有 25% 乙型肝炎帶菌者會轉化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因此,帶菌者應定期進行檢驗,監察肝臟的功能及肝臟的健康狀況,以便及早診治。 乙型肝炎尤其在東南亞和非洲熱帶地區流行。 通過推進種疫苗的方法在北歐、西歐、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佈得以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 黃種人看起來比白種人對乙型肝炎病毒更為易感染。 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的因紐特人,以及亞馬遜叢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乙型肝炎顯著高發,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45%。
二對半(兩對半)包括5項內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體、乙肝e抗原、乙肝e抗體、乙肝核心抗體。 乙型肝炎亦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致的肝臟細胞發炎。 目前本港大約8%人口,即約每13人中便有一人為乙型肝炎帶病毒者。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慢性肝炎
於2006年統計,全球約180個國家將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列為國家的衛生政策之一[9]。 並同時要求輸血用的血液皆須接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檢驗,並且在性交時使用保險套可以預防感染。 在感染的初期,護理照護需視病患的症狀所調整。 若患者有可能會發展成慢性肝炎,則給予抗病毒藥物,如惠立妥(英語:Tenofovir)或幹擾素,但這些藥物價格不菲。 若病情發展嚴重,惡化成肝硬化,則肝臟移植(英語:Liver transplantation)將會是可供選擇的醫療手段之一[1]。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是什麼?
治療後有可能使病毒基因的含量少於可偵測的水平,即為健康且傳染性低的帶原者。 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拉米夫定、阿德福韋、新藥恩替卡韋、新藥替諾福韋二吡呋酯、新藥替比夫定(Telbivudine),和注射藥物幹擾素(PEG Interferon)等。 每種藥物的有效性差別不大,但對於具體患者這可能因人而異。 治療方案應由醫師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
• 黃疸(皮膚和眼白發黃) • 流感症狀(出現發熱) • 噁心嘔吐 • 關節疼痛 • 右上腹疼痛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肝炎的治療
免疫注射的程序包括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別為0、1及6個月。 按以上程序完成三次注射後應該再檢驗是否產生表面抗體,通常無須再接受加強劑注射。 現在有兩種疫苗(DNA重組酵母乙肝疫苗與中國倉鼠卵母細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其安全、有效的程度一樣。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傳播途徑
另外,若果在日常生活容易感染乙肝的人士,例如血液化驗師,或者伴侶患有乙肝,便建議盡快注射加強劑,加強抗體。 自1988年起,香港政府為所有初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三次注射之後,絕大多數人會終身帶有乙肝抗體。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我們的免疫部隊,正是這樣一支後勤充足的勁旅,像有細胞能分析病毒獨有的蛋白質。 由於特徵只長在乙肝病毒表面,所以叫乙肝表面抗原。 成年人接種了第一針乙肝疫苗後,一個月後打第二針,再等五個月後打第三針。
所有在香港出生的嬰兒均會接受有關的防疫注射。 第一次在嬰兒出生時在醫院注射,第二、三次則在母嬰健康院注射。 (請參閱免疫注射時間表) 若嬰兒的母親為帶菌者,嬰兒須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接受額外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防止病毒經母親傳給嬰兒。 完成接種共三劑的乙型肝炎疫苗後,母親是乙型肝炎患者的嬰兒應接受血清測試,以評估嬰兒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及乙型肝炎感染情況。 詳情請參閱「接種疫苗後的血清測試」資料單張。 若孕婦的乙型肝炎病毒載量屬高水平,可於懷孕後期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以降低病毒載量及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風險。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肝炎種類
• 乙肝表面抗原檢查( HBsAg):檢測結果呈陽性表示已被感染,並且可以通過血液將乙型肝炎病毒傳播給其他人。 患者還需要進一步檢測以確定是「急性」還是「慢性」乙肝感染。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 ❌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影響到全球3.25億人,每年造成140萬人死亡。 ❌僅次於結核病的第二大致命傳染病,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人數比愛滋病毒高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