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臺北報導】黑痣變大、流血,可能就是皮膚癌的癌變症狀! 醫師也提醒,若民眾擔心身上黑痣可能癌變,民眾可透過『5不辨識法』 黑痣癌 辨識身上黑痣,如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病竈不小、不平等不明斑塊,建議盡早至皮膚科就診。 黑痣癌2025 而醫師會利用非侵入性「皮膚鏡檢測」幫助民眾分辨良性及惡性皮膚癌。 同時應掌握就醫三步驟:「及早發現、手術切除、基因檢測」,且不要輕言放棄,纔是正確治療新策略。
- 目前,基底細胞癌的治癒率最高,而黑色素瘤的存活率最低。
- 1名50多歲男性,從小在右臀部有一塊黑痣,隨著年紀增長,黑痣逐漸長大超過10公分。
- 雖然過度曝曬太陽確實會造成皮膚產生皺紋及老化,但若說,曬太陽會造成皮膚癌,就言過其實了。
- 在和病患詳細的告知與溝通後,目前接受黑色素癌的免疫療法。
- 如果根據皮膚症狀的特徵懷疑癌細胞已經發生轉移,將對患者進行全身篩查,確定淋巴結和其他組織有無癌細胞。
臺灣的黑色素癌盛行率約十萬分之一,每年約兩百多個新診斷個案。 雖然比起歐美(十萬分之十左右)、紐西蘭(十萬分之四十左右),亞洲國家黑色素癌的盛行率偏低,但往往發現時往往期別更為嚴重,其中六成的人為肢端黑色素瘤(主要在手掌、足底、指趾尖等部位)。 黑痣癌 由於中國人的“基底細胞癌”很多呈黑色或褐色,所以在發病的早期極易誤診爲色素痣。 如果誤診或者治療手段不當,會延誤最佳的治療時間。 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腫瘤之一,多見於中年以上膚色較淺的成人,尤其是日曬較多的戶外工作者。
黑痣癌: 黑色素瘤
如果根據皮膚症狀的特徵懷疑癌細胞已經發生轉移,將對患者進行全身篩查,確定淋巴結和其他組織有無癌細胞。 此外,黑色素瘤的惡性程度比較高,在早期僅表現爲一顆“黑痣”,無潰爛或其他表現,當發現時,很可能癌細胞已經遠端轉移到臟器甚至腦部。 黑痣癌2025 皮膚癌最早期的症狀也只是出現一塊斑或黑色小結節,不癢不痛,沒有主觀症狀,因此普遍不會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尤其對於偏遠地方的中老年人羣,皮膚癌常常發展到較晚期後纔得到診斷和治療。 因此,提高防病意識,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非常重要。
醫生提醒她,突然起的小黑斑要引起重視,建議她到皮膚科看看。 由此,吳阿姨就來到了桐廬一院醫共體皮膚科,找到了徐佳麗醫生。 E(Evolving 改變):痣的本身產生任何變化,快速隆起、擴大、顏色變化、新症狀如出血、發癢,可能就是有問題的痣。 C(Color 顏色):良性的痣,顏色均勻,但如果痣深淺不一,有不對稱的多種顏色,或外圍有白的一圈等,就要注意。 黑痣癌2025 B(Border邊緣):良性的痣邊緣圓滑,境界分明,有問題的痣可能邊緣缺一角,或突起,或呈鋸齒狀,或是沒有明顯分界,例如黑色褪成灰色然後又消失不見。 A(Asymmetry 對稱性):若痣的左右、上下不對稱,表示有一邊的生長速度快過一邊。
黑痣癌: 容易被誤診成痣的基底細胞癌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張文震醫師則是強調,皮膚癌可分為黑色素細胞癌和非黑色素細胞癌2種類型。 其中,黑色素細胞癌好發於60多歲族羣,此型別雖然僅佔所有皮膚癌患者的7.8%,但因惡性高且易轉移,故患者往往僅能存活數個月,致死率相當高。 有先天性黑色素痣的病人,後續發生黑色素癌的風險也可能隨著痣的大小上升而增加。 而合併衛星病竈的先天性痣,也在某些研究中被發現會增加黑色素癌。 因此,即使是從小到大就有的痣,若有任何變化,增大的比率與身體成長發育不成比例,仍須盡快尋找皮膚專科醫師協助。 酷熱天氣出門要記得防曬,否則一不小心身上的黑色素痣,可能轉變成黑色素癌而不自知。
- 臺北榮總皮膚部李政源醫師張雲亭主任表示,患者經過廣泛性手術切除,合併骨盆及鼠蹊淋巴結廓清術後,黑色素癌細胞仍轉移擴散至全身多處,如腹壁、肺部等。
- 也可以用物理的療法,比如腐蝕療法、電凝、電灼、冷凍、激光等來燒灼腫瘤,使腫瘤壞死、脫落或者氣化,但因爲不能明確邊界是否切淨,目前臨牀較少使用。
- 民眾平時也應養成防曬習慣,避免陽光過度的曝曬。
- 皮膚癌的面診很重要,臨牀醫生的經驗豐富度直接影響皮膚癌的判斷能力。
- 經過皮膚切片、影像學檢查後,診斷罹患先天性黑色素痣轉變而來的惡性黑色素癌,並同時合併骨盆腔的淋巴結侵犯。
- 但由於其表現多樣化,即使是皮膚科醫生在臨牀上也有可能會將其誤診爲其他的良性結節,因此需皮膚鏡等檢測手段輔助鑑別。
面對晚期黑色素細胞癌,化療是普遍使用的治療武器,但反應率僅9%,成效有限、治療不易,難以達到病患與家屬的期待。 不過,臺灣有近1成5的黑色素細胞癌患者具BRAF基因突變,可透過阻斷BRAF基因傳導路徑的方式有效抑制腫瘤成長,目前這類藥物也已有健保給付。 臺北榮總皮膚部李政源醫師張雲亭主任表示,患者經過廣泛性手術切除,合併骨盆及鼠蹊淋巴結廓清術後,黑色素癌細胞仍轉移擴散至全身多處,如腹壁、肺部等。 在和病患詳細的告知與溝通後,目前接受黑色素癌的免疫療法。
黑痣癌: 黑痣?還是皮膚癌?5不辨識揪癌蹤
但由於其表現多樣化,即使是皮膚科醫生在臨牀上也有可能會將其誤診爲其他的良性結節,因此需皮膚鏡等檢測手段輔助鑑別。 如果身上有斑斑點點與痣,平時應該隨時注意觀察,並依循下列「ABCDE」5個準則,無論是原有或新生的黑點,當發現有「ABCDE」的變化時,就要儘速就醫。 如果有黑色素癌家族史,或從小特別容易長出黑痣的民眾(全身痣的數目大於50顆),更要特別小心。 黑色素瘤需要和黑痣進行鑑別,特別是足底和指甲中的黑痣。 一般的黑痣的顏色雖深淺不同,但比較均勻,不會形成團塊狀。
黑痣癌: 手指突然多個小黑點,直接忽略就好?他76歲確診「黑色素癌」,積極治療搶回性命…
最新研究發現,採用阻斷BRAF基因傳導路徑的方式來治療晚期黑色素細胞癌患者,相較於傳統化療可讓患者維持近7個月病情不惡化,中位數存活期更突破1年。 另外,使用傳統化療僅有約1成的患者病情獲得改善,但新的標靶療法可使可使近6成的患者癌細胞明顯減少,反應率大幅提升。 首先,臨牀醫生將根據患者皮膚的症狀進一步判斷有無發生癌變的可能,如果懷疑是皮膚癌,需要通過皮膚鏡檢查、活體組織檢查,CT或MIR等檢測進一步確認。
黑痣癌: 皮膚的黑痣也可能是癌,發現晚了可能會要命!
黑色素瘤也叫做惡性黑色素瘤,最常見表現是一塊黑斑或一個黑色結節,可出現在不同部位。 黃種人普遍出現在肢端,即手掌、足掌,手指,足趾、甲下。 黑痣癌 黑色素瘤出現在肢端時,通常表現得像一顆“黑痣”,皮膚科醫生能夠根據臨牀特點分辨出是否可能具有危險性,但是患者常常難以分辨。 特別是,黑色素細胞癌惡性程度高,容易轉移到其他器官,存活期僅數個月,在過去,治療僅有廣泛性切除病竈、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等方式。
黑痣癌: 黑痣確診惡性腫瘤,差點就晚了!身上這些痣,一定盯緊
也可以用物理的療法,比如腐蝕療法、電凝、電灼、冷凍、激光等來燒灼腫瘤,使腫瘤壞死、脫落或者氣化,但因爲不能明確邊界是否切淨,目前臨牀較少使用。 黑痣癌2025 皮膚癌中,基底細胞癌發病最多、最常見,有不同的臨牀表現。 例如,基底細胞癌可以長得像一塊硬斑、一顆痣或黑色的結節,還有些像潰瘍,肉眼看着不一樣但是在顯微鏡下又有着共同的特點。 其中最常見的是表現爲一個較小的黑色結節很多時候會被認爲是一顆痣。
黑痣癌: 「ABCDE」5個準則 及早揪出癌蹤
民眾平時也應養成防曬習慣,避免陽光過度的曝曬。 如果有懷疑,就醫後醫生也表示要持續觀察時,除了單純只以肉眼觀察外,可多用相機或手機明確記錄。 皮膚癌的面診很重要,臨牀醫生的經驗豐富度直接影響皮膚癌的判斷能力。 第一,生物製劑在皮膚癌上的應用,將爲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第二,應提高每個人對皮膚癌的認識,實現早診斷早治療,因爲早期的發現和治療基本上可完全根除皮膚癌。 基底細胞癌基本上不發生遠處轉移,因爲其癌細胞來源於皮膚表皮和真皮之間的基底層,特點是在局部侵襲,往周圍增長,一般不經過血液、淋巴道而發生轉移。
黑痣癌: 身上一顆小黑痣,竟可能是「黑色素癌」!醫生教5個判斷要點,快速揪出罹癌跡象
1名50多歲男性,從小在右臀部有一塊黑痣,隨著年紀增長,黑痣逐漸長大超過10公分。 最近幾個月內,痣的右半部開始產生變化,逐漸突起發癢,搔抓後局部竟出血,因而求診。 經過皮膚切片、影像學檢查後,診斷罹患先天性黑色素痣轉變而來的惡性黑色素癌,並同時合併骨盆腔的淋巴結侵犯。 目前,“黑痣能惡變爲黑色素瘤”的結論仍然缺乏足夠證據支持,但在臨牀工作中判斷是否爲黑色素瘤時,仍需考慮以上幾種黑痣的變化。 皮膚鏡下看到這顆丘疹是藍灰色卵圓巢,藍白結構,分枝狀血管。 鏡下所見進一步證實了徐醫生心裏的疑惑,高度懷疑是皮膚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基底細胞癌。
黑痣癌: 皮膚黑痣的A、B、C、D、E自我檢查方法
另外,日常應做好防曬,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活動,避免皮膚直接接觸石油、瀝青、焦油及砷等化學物質,積極治療如潰瘍、炎症、燒傷瘢痕等皮膚慢性病症。 硬化型:最惡性,邊界不清楚,顯示爲淡黃色的白色萎縮性斑塊,常具潰瘍,出血,硬皮,常被誤認爲是疤痕,常在以後發現,且生長很快,通常超過可見邊界 。 淺表型:皮膚病變爲紅斑狀鱗狀斑塊,周圍浸潤和生長較少,可能有輕度糜爛,大量淺表基底細胞癌提示砷暴露。
黑痣癌: 手指突然多個小黑點,直接忽略就好?他76歲確診「黑色素癌」,積極治療搶回性命…
但是鱗狀細胞癌有可能會發生轉移,一旦癌細胞突破基底層,並由血液、血道和淋巴道轉移到全身,就不只是手術治療那麼簡單了,還需要進行放療化療,且並非一定有效。 還有一些黑色素瘤長在指甲下,表現出指甲紫黑色的改變,雖然發生外傷後也可見黑色指甲,但出現不明原因黑色指甲時,就要當心可能是黑色素細胞發生病變的結果。 色素型:類似於結節型,但病竈上有棕黑色色素沉着,很像痣或黑色素瘤,容易誤診,並且常見於皮膚較黑的人。 針對全身已多處轉移的黑色素癌病患,由於侵犯範圍廣,手術已無法切除,傳統的化學治療,除了全身性的副作用外,治療的療效也未必很好。 因此免疫療法在近年來已成為黑色素癌末期病患的重要選擇之一。
美國黑色素癌的治療準則,也將免疫療法列為第四期的黑色素癌病人的治療首選。 一般來說,判斷黑痣有沒有可能變成黑色素瘤,主要根據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個看黑痣的邊界是否清晰。 黑痣癌 黑痣癌 如果邊界清晰,良性的可能性大;如果邊界模糊,像是在往外擴張,這種黑痣惡變的風險較高。 鱗狀細胞癌,最開始時可以只表現爲一個斑塊,因長在身體的不同部位而表現不同,可能合併在疤痕裏出現,有時可繼發於尖銳溼疣、鮑溫病,但最常見的還是在曝光部位。 主要表現是斑塊、潰瘍,有時也會出現像肉芽一樣的結節。 結節型:是最常見的類型,開始時呈灰白色或蠟狀小結節,較硬,逐漸增大,表現爲珍珠狀半透明凸起的丘疹,或具有明顯毛細血管擴張的結節。
雖然過度曝曬太陽確實會造成皮膚產生皺紋及老化,但若說,曬太陽會造成皮膚癌,就言過其實了。 而且有些人因為怕曬太陽,反而導致身體缺乏維生素D。 人體若缺乏維生素D,會提高罹患骨質疏鬆症、憂鬱症及其他癌症的機率。 ● 黑痣癌2025 保證良好的生活環境,應儘量避免長期接觸有害的化學物品如瀝青、焦油、砷化物、苯並芘等,避免長時間的皮膚暴曬。 經過與家屬的溝通,徐醫生儘快爲患者安排了手術。
此外,平時也要注意身上的斑斑點點與痣,有否出現變化,牢記「ABCDE」觀察5個準則,才能及早揪出癌變風險。 收治這名病患的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楊志勛指出,患者被確診時,一直存有「沒曬到太陽的地方就不會得到皮膚癌」的錯誤迷思。 事實上,曬太陽不是導致罹患黑色素瘤的主要原因。 張雲亭主任表示,有研究指出,全身良性痣的數目也和黑色素癌的風險有相關。 此外,黑色素癌最重要且能夠改變的風險因子,就是陽光曝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