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以中環、觀塘為核心的都會區發展早已臨近飽和,位處於新界北部的新都會區將提供不可多得的核心商業區用地,無可否認符合香港都市發展的迫切需要。 然而對上一次香港政府的大型規劃已經要數到1989年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北部都會區如此具規模的城市發展能否有效落實,取決於特區政府的執行能力。 政府會提升陸路口岸的基礎建設,包括在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佈局下,完善陸路口岸和清關安排,以及在規劃重建沙頭角口岸及發展「港深西部鐵路」和北環線支線時,研究採用「一地兩檢」及「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安排。
- 1963年,關注城市生活質素、代表地方政府進步力量的飛鳥田一雄當選橫濱市市長,並在兩年後開始提出都市再發展計劃,把當時分散發展的橫濱整合。
- 他希望「北部都會區」可解決青年住屋問題,建議繼續興建過渡性房屋,加快舊樓活化。
- 香港在新界北發展國際創科新城,發揮深圳河兩岸的制度組合優勢,與深圳已有的高新技術產業形成戰略互補,從而將創科行業的集聚效應最大限度地加以發揮,顯然是北部都會區成功的關鍵。
- 阮穎嫻解釋,政府強調創科,因這是高增值並多元的產業,而香港作為發達地區,亦不適合發展帶來污染的工業。
- 現時部分新發展區如新落成公屋,社區未能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交通配套、就業機會均不足。
- 貫通下白泥到尖鼻咀,以此帶動尖鼻咀/流浮山/白泥的沿岸發展接通港深西部鐵路沿線站點和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內已規劃的環保運輸系統 。
今天香港政府發展北部都會區的舉動,讓人不禁聯想起國家在九十年代發展上海浦東新區的計劃。 但是自八十年代以來,在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帶動下,南方沿海地區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經濟快速發展,而上海則顯得故步自封,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的地位逐漸受到挑戰。 上海市的GDP佔全國的份額從1978年的7.5% 降到1992年的4.1%。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如何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
就像政府期待的那樣,北部都會區或將成為未來20年香港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區域,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聯絡大灣區最重要的區域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建設北部都會區將進一步強化香港與深圳的合作紐帶,讓香港有機會藉助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優勢,形成“北科創、南金融”的全新發展格局,實現香港的“二次騰飛”。 北部都會區另一大重要目標,則是緩解困擾香港二十年的土地與住房問題,故規劃在30000公頃範圍內增加超過90萬個住房單位。
過去整個新界北的人,如果要就業,大部分都要到香港市區,也就是港島或者九龍東、尖沙咀這些地方,導致交通運輸有很大的壓力,這也是過去北區欠開發的原因之一,就算開發也要低密度,就是擔心基建無法負荷,那麼現在由於他可以本區居住本區工作或者跨境工作,那麼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跨境陸路交通方面,港深政府已成立“推動港深跨界軌道基礎設施建設專班”,共同構建“軌道上的大灣區”,粵港兩地政府正全力推進“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待疫情受控和免檢疫“通關”逐步實施後,可讓符合資格的香港私家車經大橋往來香港與廣東省,而無須事先取得常規配額。 她亦提出下一屆可能增設副司長一職,領導「北區都會區」和「明日大嶼願景」等大型區域發展,強化跨局跨部門協作,制訂成效指標方便監察,並與深圳市政府緊密聯繫。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客席助理教授陳家富博士從生態神學檢視經濟發展和環境間的關係,指出經濟學應包括價值判斷,需顧及自然和整個社羣的福祉。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指出
除了關注濕地,胡明川指大家都忽略北區的農地,尤其在打鼓嶺和坪輋,發展或令農地默默無聲地消失。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講師阮穎嫻博士從經濟角度分析,指政府發展北部都會區是因為內地政府希望達到協同效應、提升經濟效率,並預計當未來兩地交流增加,土地價格會漸趨模糊,兩地制度或會融合。 就創科產業發展,劉國勳議員認為,北部都會區應優先重點關注金融科技、生物醫藥科技兩大重點領域。 劉國勳議員建議,專責部門/機構組由行政長官或司級官員領導,組內成員除可包括相關的政策局及政府部門領導,以加快政策協調。
亦有民眾抱怨元朗、屯門等多區交通堵塞情況嚴重,發展北部都會區應當優先考慮道路建設,對於經濟發展與民生便利意義更大。 此外,亦有民眾建議新建鐵路可引入內地軌道交通公司,不僅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亦有助於未來跨境對接。 「北部都會區」勾劃出香港的未來藍圖,絕大部分市民表示支持,認為可解決香港房屋問題。 政府切忌「捉到鹿不懂脫角」,未來應研究如何切實完成數項大型基建工程。 調整思維、加快步伐是建設「北部都會區」的重中之重,例如在交通方面,縮短「北部都會區」鐵路的規劃時間,加快興建現有鐵路項目及壓縮五條新鐵路的時間表,可考慮引入競爭和邀請深圳方面協助興建。 與此同時,在產業方面宜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模式,在新發展區打破先蓋廠房、後招租的舊模式,聚焦主打產業,並洽商龍頭企業先批地、後興建,一旦龍頭企業落戶,生產鏈的上下游企業自然衍生大量就業職位,推動新界北的就業狀況。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北部都會區 發展相當4個香港島面積
胡明川認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策略中,政府收地作濕地保育公園,並涵蓋所有保育區,這在保育上有很大突破。 濕地保育區的意思是指,除非是保育生態環境,或有絕對壓倒性的公眾利益而必須進行的基礎設施項目外,在該區不容許任何新發展。 她指環保團體多次提出這個做法,惟地權問題影響保育效果,「香港久未試過因保育緣故而收地」。 此外,當局亦表示會保留一個生態走廊,由深圳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至八仙嶺郊野公園,讓雀鳥移徙。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2025 北部都會區的新田科技城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相輔相成,一直以來備受關注。 劉國勳透露,政府會以「批地+定向招標」的形式吸引內地的龍頭企業落戶新田科技城。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的重點只有一個:如何落實
這裡可以不妨設想,可以將房屋局加多個功能,為《城市規劃局》,也負責全香港未來城市規劃,效仿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方式。 這樣可以更清晰的把城市的總體規劃考慮的周全,以服務市民,安居樂業的總體規劃為出發點去設計香港未來的城市發展。 被譽為新加坡「城市規劃之父」劉太格曾說過:「香港不缺地,但缺規劃」,政治領袖要有正確價值觀,不要只趕著建幾棟標誌性建築、搞形象工程,藉此取得政績;規劃師要有文學者的心、科學家的腦和藝術家的眼。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北部都會區:引領新經濟引擎創新科技 重點佈局於北部都會區
一河之隔,港深融合,讓兩地交通運輸更便捷,成為「北部都會區」重點內容。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稱《發展策略》)細節,配合中央《十四五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及前海計劃發展。 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佔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主要為天水圍、元朗和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以及包括古洞北、落馬洲和文錦渡等,並擁有7個跨境陸路口岸。 林鄭月娥稱北部都會區將會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北部都會區二手筍盤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臺,成立於2015年9月。 除了前篇所述「北部都會區」具有較「快」及較「慳」的優點外,該規劃更具備一個「明日大嶼」沒有的優勢:更具靈活性和彈性。 港府探討將東鐵線延伸至深圳羅湖,並在深方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增設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以釋放羅湖/文錦渡及上水北一帶的發展潛力。 6日香港特區政府也同步公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以下同稱《發展策略》)。 保安局今年第二季會開放原屬禁區範圍的沙頭角碼頭,容許旅行團在指定區域觀光購物或乘船前往荔枝窩、吉澳等旅遊景點,並計劃今年年底前就進一步開放中英街以外的沙頭角墟諮詢市民。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重點基建項目
在產業結構上,香港金融、航運、貿易發達,但在製造業和科技方面是短板,缺乏大型科技企業,這恰好是深圳的強項,兩地可以優勢互補,還可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補齊各自短板。 一旦建成以後,就形成了一個啞鈴式的雙都會區的一個佈局,啞鈴的兩頭,那麼中間也會建配套的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電力來往,有一個西部走廊,有一個東部走廊,這些基礎設施現在很多其實也已經建成了,會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 目前這樣的一個雙都會區的佈局,啞鈴式的佈局,主要的話可以理解成南金融、北創科,在整個新界北北部都會區跟深圳交界的地方去建立創業科學中心。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相關項目
但凡涉及發展北部都會區的土地房屋、經濟、創科等不同方面和範疇,將會由不同決策局官員來作出回覆或負責相關的工作,我認為在「政出多門」,而且「各自為政」的情況下,缺乏一個負責統籌和協調的部門是不理想的。 就發展北部都會區,我有三個建議,一是必須成立跨決策局建立協調機制和統籌各項工作;二是土地開發程序必須大幅精簡,政府應盡快檢討過時的規劃相關的法例法則和審批程度,有需要時修訂有關條例或要求,為推展發展項目拆牆鬆縛及採納嶄新的思維和建議。 倘若能夠做到此三項建議,相信有助達致「發展與保育並存」,並能加速有序推進工程項目的落成。 首先,北部都會區需要積極主動引進國內外的大型科技企業,為其提供土地等各方面的優惠條件,吸引它們將其亞太研發中心落戶此地,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的高新科技發展。 北部都會區要新建一批世界級的研發機構,要在人才引進政策上大膽創新,要在整體規劃上考慮創造最優質的工作生活環境以吸引國際高端人才。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 構建「北部都會區」
在都會區裏,由於土地用途多元且佈局緊湊,居住和就業人口及企業高度聚集,可以帶動鄰近地區經濟發展 。 在完善規劃方面,政府將成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由行政長官親自帶領作高層政策指導和監督,並會成立由財政司司長主持的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由專家和社會人士出謀獻策。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2025 她又指,兩個計劃的財務評估仍未完成,而按照港府現時的財政情況,未知是否能夠同時推進兩項大型計劃。 不過她認為,北部都會區能協助打破“一國兩制”蘊含的發展矛盾,具有重大策略意義,既能與鄰近地區互補不足,發揮協同效應。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中國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會更好地把香港的龍頭的作用,還有它背後大灣區對它的支持落地。 香港從全球吸引到了一些非常優秀的人才,但是這些人才如果沒有跟他們配套的各個層次的人才結合,是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的。 另外,香港的物理空間和市場空間是有限的,所以香港的一些很好的設計、很好的概念理論,還有一些科技的突破,一定要有內地的市場空間,還有內地的供應鏈配合。 Bowtie 公司醫保的保障涵蓋門診、牙科、手術及身體檢查等,照顧企業員工的不同需要投保及索償程序皆能網上處理,整個過程不涉及中介,員工可以透過簡單易用的一站式管理平臺,自行遞交索償申請和查詢進度,讓公司的有限資源能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減少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成本。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首先,要留意特區護照/回鄉證是否需要續期,以及留意不同貨幣的匯率走勢,包括人民幣兌港幣、日元兌港元、英鎊兌港元等等。
而商業樓面面積有400萬平方呎,若以每平方呎3,000元計算,收入則為1,200億元,兩者相加只有2,400億元。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香港是個階級分化分明的社會,穿皮鞋的從不願與穿拖鞋的屈就同一屋簷下,如果規劃島上建設大量的公屋,自然,相鄰島嶼就算起私宅,也未必能賣個好價錢,所以項目的土地收益或要打個折扣。 在片區統籌上,政府可參考深圳南山區、英國倫敦矽環島的成功例子,前者由私人發展商主導,將南山打造成科技金融城,區內亦有保障性住房及大型購物中心、並引入優質名校等。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香港即時
我對這兩個建議都表示支持,無論是設立一個新的北部都會管理局又好,新開設一個副司長統籌也好,目標始終是一致的,就是以更高層面的統一協調機制去協調各司及各決策局及統籌有助加快推進落實發展藍圖的工作,做好做大北部都會區。 10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時稱,特區政府將在香港北部建設一個300平方公里、可容納250萬人生活的都會區,與深圳特區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佈局。 同日,香港特區政府公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以下簡稱《發展策略》),勾勒了北部都會區的遠景規劃,提出“構建香港第二個經濟引擎”的長遠目標。 積極保育生態 — 逐步收回私人擁有且具生態價值的濕地和魚塘,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為「北部都會區」建設提升環境容量。 另啟動法定程序,在2024年把紅花嶺約500公頃土地指定為郊野公園,與深圳梧桐山風景區互相呼應,打造貫穿深港兩地的生態走廊。
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指,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填海兩個計劃同樣投入巨大,質疑現時政府財政狀況,未能同時推展兩項龐大發展計劃。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林鄭月娥接受深圳衞視駐港記者訪問,她提到,港深兩地應該發揮好「港深所長、國家所需」作用,國家在哪些地方有需要,港深兩地應該聯手去發揮好各自的優勢,而不是以前說的「國家所需、香港所長」。 往後的「香港所長」,可能要與深圳一起打造,尤其是在科技、創新等方面。 在2022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興建中鐵綫,由元朗錦田途經葵涌連接九龍塘,紓緩屯馬綫的載運壓力,大大縮減新界居民往返市區的交通時間。 李家超說,政府會在區內規劃多項亮點設施,包括文化設施羣、專上教育院校、大型體育設施等,並將落實新積極保育政策,逐步收回具生態價值的私人濕地和魚塘,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香港文匯報
新界西北選區候選人周浩鼎表示,「北部都會區」發展對香港未來絕對有利,但他認為發展的同時,需考慮新界西北即屯門及元朗的發展。 前海至洪水橋的鐵路接駁必須加速進行,帶動屯門及元朗區居民的就業機會。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北都」構想整體創造15萬個創科就業職位,總職位超過65萬個,我認為除創科職位外,也要配備足夠零售飲食等配套,帶動更多基層就業,這樣才能惠及不同階層。
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6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這裏擁有多達7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發展策略》把擬議的個別發展項目,與毗鄰的鄉郊和保育土地,創新地有機整合和提升為都會區,以期創造發展容量,滿足經濟和民生需要,並同時優化環境,達致可持續發展,以迎接深化港深合作帶來的新機遇。
故此,北部都會區需要引進國際一流的教育、醫療衞生資源,建設優質的公共服務設施,增加對一流人才的吸引力。 (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陳鳳翔亦認為,有跨境需求的市民現時往返兩地的手續較為複雜,若政府能夠在跨境的軟、硬兩方面加以改善,能夠進一步縮短跨境需時,會較為便利。 「硬就是指鐵路交通方面,市民能更方便地往來兩地;軟是指面容識別等技術問題,這些都會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他表示,相信在「北部都會區」的落成下,港深兩地能夠在民生、經濟等方面進一步融合。 特區政府去年發表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已提出五大重點軌道交通項目,其中一半規劃與深圳相連,今年的施政報告也對北部交通多有着墨,包括提出在運輸基建方面興建「三路三鐵」,這些基建對港深人員流動起到關鍵作用。
況且,業界預估真正填海所耗費的支出或更高,因為整項填海工程是分階段完成,如果二十年後繼續填海,相信單是那時的砂石價格,恐怕都將是天文數字。 若僅是填海工程以及相關配套的交通及環保工程等已經逼近萬億大關,「明日大嶼」項目又如何賺到錢? 阮穎嫻認為,林鄭月娥在二〇一八年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與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計劃都很不同。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伍美琴教授從聯合國採納的《新城市議程》(New Urban Agenda,下稱《議程》)的角度來看北部都會區,指出發展不單要考慮經濟,更要顧及弱勢和大自然,惟政府現在的規劃未有相關論述。 要令北部都會區成為香港新中心,政府應擔當先行者的角色,將部分重點政府部門,搬進北部都會區以帶動發展。 劉國勳議員建議,政府應盡快羅列清單,列出會搬進北部都會區的政府部門,讓各界看到願景及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方向。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 北部都會區發展慢?議員:政府正在提速
並會加快推展多個規劃中的道路基建項目,包括十一號幹線、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屯門繞道、獅子山隧道改善工程等。 政府2021年10月公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發展策略》)(請按此瀏覽政府官方網頁),建議於北部都會區內推行多個土地發展、鐵路和自然保育項目,額外開拓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建設具規模的創科設施,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連接北部都會區的運輸系統將以鐵路為主,其中建議的鐵路項目包括興建連接洪水橋/廈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以及把正在規劃的北環線向北伸延,經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
相反,如果「明日大嶼」這個龐大的整體性規劃,工程中其中一環有什麼閃失滯後,達標就要延遲,可能嚴重影響預期的房屋供應。 一個龐大的規劃如果能及時完成,當然是提升治理水平的明証,但如果像過去一樣,政府工程延期又延期呢? 眾所周知,正如沈子高在一篇文章所說,前屆政府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本來就是一個把各項計劃統整而成的『組合計劃』,所以它的風險指數相對低」[註2]。
於2021年10月6日由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為2021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之一部份,預料會於二十至三十年內分階段實施。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好處2025 她強調,對交椅洲填海持開放態度,也同意政府現階段沒理由放棄,但質疑經濟效益及財務可行性。 她指出,政府提出的5800億元成本只是去年預估的非常初步數目,未包括工程細項及經濟效益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