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後南沙公與侄君濊(潤宇祖)商議共覓村址,旋於羣山環抱之間覓得龍脈,選定龍口地形如鳯之處合建上水圍,即現今圍內村,並於明末六十年前完成。 上水廖萬石堂2025 自玉公生如圭(長房),如璋(二房)及如璧(三房)及如興 (遷往樟木頭, 後移居烏溪沙) 四子。 長房如圭祖生應文應武,二房如璋祖生應龍應鳯,三房如璧生應綱應紀。 後仲傑公㩗應武返閩,應紀亦早夭無嗣,自是三房四鬥因而形成。
相傳廖氏遠祖廖剛及其四個兒子皆任高官,每人官祿二千石,合共萬石。 上水廖萬石堂2025 第一進為「前廳」,臺基相對較低,用於接待客人及擺放雜物。 前廳正中是由一對高門組成的「檔中」,用以保障祠內私隱,只有在貴賓光臨時才「大開中門」。
上水廖萬石堂: 建築
一九三二年,廖族為提倡教育,培育人才,將廖萬石堂改作鳳溪小學。 每年二月初二鄉中父老齊集廖萬石堂中舉行春祭典禮,春祭後在祠堂外「分豬肉」。 下午的盤宴在後廳舉行,只有廖族61歲以上的長者方可參與。 上水廖萬石堂 平日則用作議事、飲宴、婚喪喜慶等用途,是鄉中社交活動的中心。
廖萬石堂位於上水門口村,由廖族於1751年建成,是香港最具規模的祠堂之一。 「萬石」之名與宋朝(960年 – 1279年)廖族遠祖廖剛及其4名兒子有關。 相傳他們5人皆為高官,年享俸祿合共萬石,後人為紀念他們,遂將祖祠命名為「廖萬石堂」。 今族分為三大房,長房如珪、二房如璋及三房如碧,和六系,但有兩系絕後,餘下四系,即應文、應龍、應鳳及應綱,建有祠堂3間、私塾5所。 其後人口增加而治安好轉,向村外拓展實為必要。
上水廖萬石堂: 上水廖氏
“萬石”之名相傳廖氏遠祖廖剛及其四名兒子先後於北宋時出任高官,每人俸祿各二千石,合一萬石,後人遂將祠堂命名廖萬石堂以爲紀念。 廖萬石堂曾於1932年闢作鳳溪小學,到1974年才搬遷往圍東(上水馬會道)新址。 上水廖萬石堂2025 1983年一個由廖族成員、北區政務處、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其他政府部門組成重修小組,工程費用約100萬元,除30萬元由政府資助,餘款皆由廖族承擔。 重修工程由1984年11月開始,分期進行,1985年底完成,同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1986年3月1日由時任港督尤德爵士夫人主持開光典禮。 到明朝萬曆年間,廖族子孫繁衍,因避李萬榮之擾,故建圍自保,在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動工興建,次年完工,即今天的上水圍「圍內村」。 上水廖萬石堂2025 康熙初年,鄭成功起兵,故清朝在沿岸地區厲行遷界,上水鄉被迫遷徙。 至康熙七年才遷回上水鄉在此正式落地生根[2]。
上水廖萬石堂: 上水鄉
兩者以供族人祭祀婚喪及集會之用,兩者及廖萬石堂現在均為香港的法定古蹟或歷史建築[5]。 禮成後六十歲以上的族人可分得豬肉,即俗稱的「太公分豬肉」,以表示福壽綿延。 上水廖萬石堂2025 最後進行食盆菜後,整個秋祭儀式便完成[7]。 廖萬石堂位於香港新界上水上水鄉門口村與中心村之間,爲上水廖族最大的祠堂,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清光緒十七年曾經重修。
- 廖萬石堂曾於1932 年闢作鳳溪小學,到 1974 年才搬遷往圍東(上水馬會道)新址,先後於 1983 及 1994 年兩次重修,現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 到明朝萬曆年間,廖族子孫繁衍,因避李萬榮之擾,故建圍自保,在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動工興建,次年完工,即今天的上水圍「圍內村」。
- 明德堂毗鄰顯承堂,有應龍和應鳳兩兄弟團結一心,和睦相處及互相照顧之意思。
- 上水廖氏祖先為廖仲傑,元末時從福建汀州南遷至寶安,初住屯門,再遷深圳福田,最後定居於本名為「鳳水鄉」的「上水鄉」。
- 下午的盤宴在後廳舉行,只有廖族61歲以上的長者方可參與。
- 前廳正中是由一對高門組成的“檔中”,用以保障祠內隱私,只有在貴賓光臨時才“大開中門”。
祠堂必須早晚上香,族例由族中年長男性負責,現已改由上水鄉鄉公所承擔。 上水廖萬石堂 前門外築有照壁(風水牆)以阻擋太陽直射祖先木主,又有風水擋煞的作用,門前有廣闊的院落。 大門是褐色,因按《大清律例》老伯姓是不可用朱紅色的大門,門上有門神及如意、吉祥的銅鋪首,大門兩側設有鼓臺,大門兩旁的牆壁用紅粉石製成,具防潮的功能。 屋頂以青色瓦片鋪蓋,屋頂之下有精美的木雕簷板,正脊以灰雕和一對鰲魚裝飾,承託的七架樑及斗拱雕刻精美,下以石柱及木柱支撐,整座建築物滿佈華麗的彩塑、木刻、壁畫及泥塑。
上水廖萬石堂: 上水鄉簡介
廖萬石堂是上水廖族最大的祠堂,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 年),在清光緒十七年曾經重修。 所謂「萬石」,相傳廖氏遠祖廖剛及其四名兒子先後於北宋時出任高官,每人俸祿各二千石,合一萬石,後人遂將祠堂命名廖萬石堂以作紀念。 廖氏先祖原籍福建,於明代(1368 至 1644 年)遷居上水雙魚河,子孫其後居住附近一帶。 廖萬石堂曾於1932 年闢作鳳溪小學,到 1974 年才搬遷往圍東(上水馬會道)新址,先後於 1983 及 1994 年兩次重修,現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廖萬石堂屬於三進兩院建築,整座建築裝飾華麗,題材多為傳統吉祥圖案。
上水廖萬石堂: 上水廖氏
明萬曆年間,第七代祖先廖南沙因族人散居各地,倡言聚族而居,選定地形如鳳的風水地,合力建村,即今日的圍內村。 前廳正中是由一對高門組成的「檔中」,用以保障祠內隱私,只有在貴賓光臨時才「大開中門」。 十八世紀時,廖族勢力至為顯赫,這可從他們所建的祠堂 — 廖萬石堂中印證。 廖萬石堂始建於雍正初年,並於乾隆年間重修,屬三進兩院式建築。
上水廖萬石堂: 上水鄉
1932年,廖族為提倡教育,培育人才,將廖萬石堂改作鳳溪小學,直至1974年鳳溪小學(現稱鳳溪第一小學)遷往上水馬會道現址。 圍內村因地狀長方形,圍牆分四鬥,東南西北四斗子孫各居一方。 東鬥應龍子孫居圍內村東面; 西鬥應鳯子孫居圍內村西面; 南鬥應綱子孫居南; 西鬥應文子孫居西, 又因立圍於梧桐河上,故取名上水圍。
上水廖萬石堂: 建築
有傳廖仲傑與文天祥的後人私交甚篤,隨南宋兵敗而南遷。 廖仲傑約在公元1350年定居於上水,後娶侯氏為妻,得廖自玉一子,是為二世祖。 上水廖萬石堂2025 上水廖萬石堂 廖自玉得四子,分別是如圭、如璋、如璧及如興。
上水廖萬石堂: 上水鄉簡介
上水廖族先祖廖仲傑於元代(一二七九至一三六八年)中葉自褔建南遷廣東,初居屯門,旋遷深圳河以北的福田村,最後纔在上水雙魚河定居,他的子孫其後散居附近一帶。 廖明德堂乃西鬥分祠,建於1828年,又名應鳳廖公家塾。 屬凹鬥式二進式設計,深二十餘米,濶十二餘米。 明德堂毗鄰顯承堂,有應龍和應鳳兩兄弟團結一心,和睦相處及互相照顧之意思。
上水廖萬石堂: 上水廖氏
第二進為「過廳」,上有「澤綿萬石」的牌匾,是議事、慶祝、宴會的地點。 神龕設於「後廳」,臺基最高,供奉祖先牌位,中堂(正廳)上座供奉宋丞相大學士廖光景,中座供奉上水鄉開基祖廖仲傑至四世祖,排列次序是左昭右穆,下座供奉中霤之神。 兩翼為「配賢祠」及「配享祠」,分別供奉有功名的祖先及對建祠有功人士的靈位。 上水廖萬石堂2025 上水廖氏源自河南,其後遷居江西、福建,於南宋末年廖仲傑避蒙古兵而南遷,初居屯門,再遷深圳河以北的福田,最後定居上水雙魚河,仲傑公是為上水的開基祖。
上水廖萬石堂: 上水鄉
如興後代遷至沙田烏溪沙落禾沙村,上水鄉以如圭為長房,如璋為二房,如璧為三房,是為上水廖氏的三房。 上水廖氏第四代有六子,分別是長房所生應文、應武,二房所生應龍、應鳳,三房所生應綱、應紀。 上水廖萬石堂 上水廖萬石堂 而應武及應紀無嗣, 上水廖萬石堂 上水廖萬石堂2025 部份廖氏子孫分支到沙田、烏溪沙和屯門一帶,第四代原有六人,只剩四人,分為四鬥,長房為北斗,三房為南鬥,二房為東、西兩鬥。 而翌日則會到二世祖廖自玉位於粉嶺和合石的墓地祭祀。 而秋祭的目的,在於維繫族人與先人的關係,強化族人慎終追遠的傳統孝行及透過祭祀來加強族人之間的凝聚力及身份認同。 上水廖萬石堂 每年的秋祭都花費數十萬,會從廖氏各房的祖產祭祀基金來填補,而這些資金的來源是祖產的田租、地租所得。
上水廖萬石堂: 建築
平日則用作議事、飲宴、婚喪喜慶等用途,是鄉中社交活動的中心。 祠堂必須早晚上香,族例由族中年長男性負責,現已改由上水鄉鄉公所承擔。 廖萬石堂位處龍脈之首,萬石挺拔,翠竹環繞,龍氣集中,分瀉兩旁,廖族於東西方分建顯承堂(應龍廖公家塾)及明德堂(懷隱廖公家祠)兩所分祠。 上水廖萬石堂 廖萬石堂是傳統三間三進二院式建築,三進分別是前廳、過廳及後廳三部分,分別座落在不同高低的臺基上,廳堂由兩個天井分隔。
上水廖萬石堂: 上水鄉簡介
1819年至1898年間,莆上村、中心村、門口村等先後建立。 根據《廖氏族譜》可追溯至西晉子璋公開始,是自有文獻以來的源頭。 子璋公因武功顯著而封為衛鎮國大將軍,其子孫十分繁衍,散居各地[原創研究? 上水廖氏祖先為廖仲傑,元末時從福建汀州南遷至寶安,初住屯門,再遷深圳福田,最後定居於本名為「鳳水鄉」的「上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