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結構方面,大批自1960年代至1970年代遷入的市民續漸老化,出現人口老化問題。 九巴曾稱東行站為「葵涌工廠大廈」(Kwai Chung Factory Buliding),位於葵涌工廠大廈第二座外;而西行站則稱為「葵涌邨第34座」(Kwai Chung Estate Blk 34)。 在葵涌邨重建後,兩邊分站在2003年中旬一併更改為現有名稱。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第一期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負責設計、由瑞安建業負責承建[1];第二期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總建築師譚瑰儀[2]共同負責設計、由瑞安建業負責承建[1]。 2005年底於香港舉行第六次世貿部長級會議期間,來自東南亞的反世貿人士舉辦的「稻米節」就曾在葵芳邨羅馬廣場表演。
- 另外,地下大堂還設有側高窗讓天然光滲入大堂節省照明用的能源。
- 不過由於店舖較少,故此邨民也會到石蔭邨及石籬邨一帶購物,而由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環署)管理北葵涌街市是他們常去的街市。
- 最初的街坊,都來至五湖四海,他們都因為各種的天災或清拆的原因而徙置到葵涌邨,自然形成了該地的地區生態。
- 葵芳邨在立法會地區直選當中,屬於新界西(LC4)選區範圍之內[29],而地方行政則為葵青區。
- 九巴曾稱東行站為「葵涌工廠大廈」(Kwai Chung Factory Buliding),位於葵涌工廠大廈第二座外;而西行站則稱為「葵涌邨第34座」(Kwai Chung Estate Blk 34)。
葵涌於1960年代前甚少發展,直到荃灣衛星城市逐漸開發,住宅羣擴展至葵涌一帶。 加上政府亦於1970年代初興建葵涌貨櫃碼頭,使葵涌得以發展迅速。 本來屬於荃灣區一部份的葵涌,亦於1985年聯同青衣島分拆出葵青區,而城門隧道則成為往來新界東之主要幹道。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除此之外,葵聯邨第二期發展內,葵盛東邨第12座原址重建為葵盛社區公園,並因而保留舊廈遺留下來的建築結構東面最低兩層的四個單位及東立面,並改建成多用途有蓋公園舞臺以及球場看臺設施之用,社區花園還設有天然採光及自然通風的公廁,以節省能源。 第二期每層的電梯大堂也裝有花朵圖案的指示牌,並以水彩畫的風格表達出來,成為了大堂其中一項實而不華的裝飾,為電梯大堂平添上了一點新氣象,亦跟空中花園的設計概念互相呼應。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香港樓宇目錄
由於受影響居民擔心所住樓宇結構安全,房署先於第6座進行全面重修,並於1981年至1982年間把該座全部居民調遷至大窩口邨,但是房署否認樓宇結構出現問題[9][10]。 工廠大廈拆卸後原地納入葵涌邨並興建兩幢新住宅大廈——百葵樓和合葵樓,於2008年入夥,百葵樓和合葵樓也是房署首個試驗性採用全預製組件的項目,連結構性部份都採用預製組件。 但由於成效不如理想,加上正值新和諧一型與非標準設計大廈的過渡期,上述技術未有獲廣泛採用,直至2020年代初興建沙田錦駿苑及屯門和田邨為止。 香港1970年代工業發展蓬勃,吸引不少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的單身男子來港打工,寄錢回鄉養家。 由於葵涌鄰近貨櫃碼頭,並有不少船務工場,加上工廠區內紗廠及其他工業,從而為他們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2025 部份南亞人為節省交通費,加上附近租金便宜,他們會合租一個單位,在葵涌與石籬交界的屏麗徑一帶聚居,慢慢形成一個社羣。
葵聯邨第一期設有兩座樓宇、名為聯喜樓、聯欣樓,提供1,470個住宅單位,於2011年5月21日開始入夥。 葵聯邨(英語:Kwai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2025 Luen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新界葵青區葵涌葵聯路80號以及葵盛圍323號,鄰近葵盛東邨與葵盛西邨。 全邨於2008年4月完成重建後,共16座住宅樓宇,合計13,742個單位。 據立法會文件所述,葵涌邨共居住約4萬人,如以單一屋邨計算,葵涌邨現為全港居住人口最多的公共屋邨[註 1]。 與此同時,葵涌邨亦是全港擁有最多新和諧一型大廈的屋邨,共設12座。 安蔭邨的項目編號為TW14[2],由房屋署總建築師設計,當中第一期(康蔭樓、嘉蔭樓及祥蔭樓)的細部設計則由何顯毅建築師事務所負責。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葵涌邨映葵樓的交通站點
葵涌建有多個公共屋邨,大多由1964年至1970年代中發展,部份在1991年至2008年重建。 1970年代香港工業發達,工廠區內設紗廠及其他工業提供大量工作機會。 隨著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廠商將廠房北移至中國大陸,各類創意文化產業紛紛進駐空置的工廈單位,例如創意媒體集團毛記葵涌的工作室設於同珍工業大廈。 作為新機場配套基建之一的青嶼幹線,途經葵涌、青衣一帶,改變葵青區面貌。
- 提供長者服務的基督教光愛中心位於葵明樓地下;提供青少年服務的則有白普理中心及香港青年協會葵芳青年空間。
- 此通道及空中花園,為公共空間,免費開放予公眾使用,惠及附近居民。
- 政府在2019年2月1日表示完成招標,開始進行工程[9]。
- 在葵涌邨重建後,兩邊分站在2003年中旬一併更改為現有名稱。
- 由於奉行教育署(現為香港教育局)在1990年代中的一邨一校政策,故此邨內設有一所小學。
- 首批葵芳邨的樓宇在1971年至1973年建成,共有11座舊長型樓宇,建築費用約為港幣4,000萬元。
- 葵芳邨第5和第6座之問題經驗證後,發覺由於在建屋施工時偷工減料,令混凝土強度大幅低於標準,以致房屋結構受損,事件亦引發了「26座問題公屋」和「鹹水樓」的公屋醜聞。
商場內設有便利店(OK便利店和7-Eleven)兩間、超級市場(惠康)、酒樓等商舖。 不過由於店舖較少,故此邨民也會到石蔭邨及石籬邨一帶購物,而由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環署)管理北葵涌街市是他們常去的街市。 葵涌由於原來屬於荃灣區,亦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本身並無像其他新市鎮般有稱為市中心的地帶。 但隨著葵涌脫離荃灣區,區內亦多了屬於自己的公共設施,例如以「葵青」為名的葵青劇院。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葵涌邨芷葵樓附近醫院
而住於徙置區東北面的工廠大廈,當初稱為「葵涌徙置工廠大廈」,屬樓高七層的第二型徙置工廠大廈,1964年5月展開興建工程,1966年9月先啟用第三至四座,1973年4月第一至二座落成,提供256平方英尺的工廠單位[5][6]。 葵涌(chong)[a](英語:Kwai Chung)位於香港新界西南[1],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屬規劃署定義的都會區(香港市區)範圍之內。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2025 在香港行政區劃中,曾經為荃灣區,葵涌後來與青衣島一同分拆,組成葵青區。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葵涌邨合葵樓的交通站點
而附近街坊平日難以進入垃圾房內參觀,大多數只在場外拍照留念,不會阻礙他們工作。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葵涌邨逸葵樓 Yat Kwai House, Kwai Chung Estate
葵涌可以再細分為上葵涌、中葵涌及下葵涌,住宅主要集中在上葵涌及下葵涌,較多大型的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人口比較稠密,而工貿區則主要集中在中葵涌一帶。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2025 葵涌( )邨(英語:Kwai Chung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TW20RR[3](茵葵樓為TW28[3]。百葵及合葵樓為TW32[3]),位於新界葵青區,大窩口以東,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是葵青區最大型的公共屋邨。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可是,天花板及外牆剝落問題仍而持續,除第5座外,第4及第6座亦出現同樣情況,房署於1981年1月表示會徹底調查,並會採取不同方法解決有關問題[8]。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樓宇
而港鐵葵芳站一帶,連同附近葵盛游泳池、葵涌運動場、南葵涌賽馬會診所,當中包括兩個人流量極高購物中心:新都會廣場和葵涌廣場,亦儼如成為了葵涌市中心。 葵涌邨秋葵樓(Chau Kwai House Kwai Chung Estate)巴士站,位於新界葵青區葵涌新區大窩口道葵涌新區公園外,鄰近禾塘咀街,乃一對設於東、西行綫的中途站。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葵涌邨重建後園林設計圍繞「城中綠洲」概念,重建時保留了逾百棵大樹,並種植了16萬棵植物,休憩面積由重建前4.8公頃,增至7.5公頃,全邨綠化面積高達30%,面積是全港公屋之冠。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葵涌邨逸葵樓的交通站點
而住於徙置區東北面的工廠大廈,當初稱為「葵涌徙置工廠大廈」,屬樓高七層的第二型徙置工廠大廈,1964年5月展開興建工程,1966年9月先啟用第三至四座,1973年4月第一至二座落成,提供256平方呎的工廠單位[5][6]。 該工廠大廈在1973年前跟徙置區均由徙置事務處管理,後交由房委會管理。 於2002年工廠大廈最終被拆卸,受影響約700廠戶,每戶可獲約7.5萬至13.8萬港元的特惠津貼,另加現金津貼6,000港元,廠戶在該年1月底接到一年半的清拆通知,且獲凍結租金[7]。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葵涌邨映葵樓附近醫院
立法會於2017年通過撥款2.5億元興建光輝圍的斜道式升降機工程,該系統全長約40米,設有兩部升降機,每部可接載24人。 政府在2019年2月1日表示完成招標,開始進行工程[9]。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2025 工程到2022年4月6日完成,居民上山或落山只需1分鐘[10]。
葵湧邨芷葵樓平面圖: 葵涌邨曉葵樓
原先,政府打算以談判方式處理問題,但最後因事態嚴重而改為索償,而有成亦因嚴重負債而被頒令清盤。 葵涌邨內設兩層高商場,名為葵涌商場,亦設有街市(已翻新)、停車場和公共交通交匯處,滿足鄰近市民基本需要[15];商場內設有港鐵特惠站,提供大窩口站兩元乘車折扣優惠。 葵涌邨重建後園林設計圍繞“城中綠洲”概念,重建時保留了逾百棵大樹,並種植了16萬棵植物,休憩面積由重建前4.8公頃,增至7.5公頃,全邨綠化面積高達30%,面積是全港公屋之冠。 葵涌邨居民權益關注組的街坊,可謂是葵涌邨的「開荒牛」,葵涌邨1960年開始興建,1964、1965年開始入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