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7至58年上環林士街至摩利臣街的填海工程完成,1961年6月1日港澳碼頭遷至林士街的新碼頭正式啟用。 1980年代起,隨着香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這種夜市也逐漸式微。 上環大笪地 到了1970年代,市政局收回荷李活道大笪地,改建為後來的荷李活道公園,於是原本在大笪地擺賣的小販都搬到上環新填地,令其規模更大、更多人認識,往後人們亦稱其為上環大笪地。 新填地的形式跟荷李活道大笪地相似,同樣有街頭賣藝、大牌檔及乾貨攤檔等,但場內面積是大笪地的數十倍,很快吸引很多市民的注意,就連當時官方的旅遊刊物也稱它為平民夜總會。
- 上環除了新填地,在荷李活道及城隍街一帶,有一個大笪地,同樣有街頭賣藝、大牌檔及乾貨攤檔等,但規模不及新填地。
- “80”后广州仔周荣嘉说,如果大笪地消失了,广州就又减少了一个本地市井商场。
- 作者歐錦棠是演藝界名人,身兼演員、編劇、導演、作曲填詞人、武指、講師等等,曾創辦雜誌,並於浸會大學電影學院任教。
- 2000年6月,地块业主方广州地铁公司将地块出租给另间公司,建成了“宝华大笪地商业城”和华林商业广场,该公司成立大笪地商业市场管理处,将商场档口分租给各档主。
雖然2003年政府曾一度想搞返起上環大笪地,但不成氣候,好快消失。 上環大笪地 不過,隨著港英政府於1992年發展中區填海計劃,需收回將該地興趣成上環巴士總站,加上香港愈開愈多商場,人流已大不如前,「新填地」也結束了其歷史使命。 上環大笪地2025 1992年,港英政府決定收回全部上環大笪地用地,以發展中區填海計劃,昔日的平民夜總會成為現在上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 後來軍營搬遷,留下來的空地漸漸成為附近居民休憩的地方,之後聚集了很多小販擺賣、街頭表演等,有如民間墟市,稱為大笪地或平民夜總會。 到咗1992年,隨著中區填海計劃需要將呢個地方發展成中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加上大笪地已經慢慢冇人去,上環大笪地亦正式結束其歷史使命。 「大笪地」一詞最初的出現是指位於上環的上環大笪地,內有表演節目、跳蚤市場和大排檔,是以往一般香港平民於晚上的最佳娛樂場地,所以又被稱為「平民夜總會」。
上環大笪地: 上环大笪地
初时的上环大笪地以江湖卖艺者的表演为主,包括马铃薯、画炭相、木偶戏、耍功夫等,亦有讲古佬及医卜星相的人聚集讲故事及占卜,为附近居民提供娱乐。 其后该处发展成一个墟市,有著跳蚤市场的特色,售卖廉价的日常用品。 上環大笪地 上環大笪地2025 上環大笪地2025 往后更发展出大牌档一类的食肆,当中以避风塘炒蟹、豉椒炒蚬、鱼蛋、鱿鱼、海鲜粥、糖葱饼、当当糖、麦芽糖及炸萝卜饼等食品最为著名。
- 以往市民的娛樂不多,常與街坊鄰里聚集在空地消磨時間,民間墟市逐漸形成,當中位於上環新填地的大笪地,更有「平民夜總會」的美譽。
- 「青山道上春光好,花朵含笑;手挽手向前走,走上那青山道……」當時年僅六歲的鍾叮噹(本名張鍾麗裳),站在兩個疊起的汽水箱上,對著咪高峰高唱這首方靜音的名曲《青山道上》。
- 由於响港澳碼頭附近,所以唔少從澳門坐船返嚟嘅乘客,落船之後都會去大笪地食吓嘢行吓玩吓。
- 開檔時一邊擺賣,一邊攪動銅箱,有客人要買便從銅箱舀出飛機欖給他。
大笪地[1][2],粵語中有「一大塊空地」、「開闊、簡陋、專賣平價貨品的地方」意思。 上環大笪地是香港大笪地的起源,由1840年代香港開埠初期開始出現,差不多有近150年的歷史,到1990年代才正式被社會淘汰。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黃飛鴻在香港的足跡,加上作者本身是武術迷,增加了可讀性。 上環大笪地 後來,水坑口街的軍營遷往上環尾至西環頭,即大約高陞街至東邊街一帶,因此這些地方現在仍被稱為「西營盤」,意思是「軍營和盤地」。
上環大笪地: 鍾叮噹 上環大笪地唱歌賺錢
當時新碼頭附近有個日間露天停車場,有指部分在大笪地擺檔的人轉到該處,令其晚上變身小販擺賣的地方,而因為該處是新近的填海地,故稱新填地。 1970年代中期,港英政府興建信德中心,落成後於1985年將港澳碼頭移入室內,政府數次收窄大笪地範圍。 加上當時香港的娛樂活動開始漸多,好像電視台提供免費嘅電視節目、戲院播放中外電影等,令大笪地漸漸失去吸引力。 大笪地之內,既有跳蚤市場,又有大牌檔,更有不少表演節目,為昔日香港貧苦大眾於夜間的最佳娛樂場地,亦見證著香港文化的發展。 1980年代起,隨著香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這種夜市也逐漸式微。
根據1894年的《香港街道名冊》所記,中文街名音譯應為「波些臣街」,但因為太難讀,華人便按照自己取水的生活習慣,將街道改名為水坑口街,英文名則繼續保留這段佔領歷史。
上環大笪地: 香港夜繽紛│昔日香港夜市!上環新填地「平民夜總會」+荷李活道「大笪地」
“大笪地”商业市场最早自发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小贩在华林街周边行人路上摆卖,渐渐成市。 政府部门为方便城市管理,利用长寿路、宝华路交界处的地铁站出口地块集中此类商贩,形成“大笪地”式的集市。 2000年6月,地块业主方广州地铁公司将地块出租给另间公司,建成了“宝华大笪地商业城”和华林商业广场,该公司成立大笪地商业市场管理处,将商场档口分租给各档主。 上环大笪地是香港大笪地的起源,由1840年代香港开埠初期开始出现,差不多有近150年的历史,到1990年代才正式被社会淘汰。 上環大笪地2025 幫會雖然不會向小攤檔和小市民入手,幫派間卻會爭執甚至打鬥。
到咗1978年,由於市政局收返舊大笪地土地,發展咗荷李活道公園,整個上環大笪地都搬去港澳碼頭附近。 在軍營搬出後,留下一大塊有樹木的曠地,吸引附近居民在此歇息,也供小販晚上擺賣,逐漸形成了一個夜市,也就是後來上環大笪地的「原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份人转到上环港澳码头对开的“新填地”成立另一个大笪地。 上環大笪地 [2]1970年代,随著当时香港市政局将旧大笪地土地收回发展荷李活道公园,整个上环大笪地也搬到港澳码头一带。 到了1992年,随著中区填海计划需要将该地发展成中环(港澳码头)巴士总站,加上大笪地已逐渐式微,上环大笪地也正式结束其历史使命。
上環大笪地: 香港遊樂場默默變妝 共融是主調
1841年1月25日,英國海軍軍官愛德華‧卑路乍(Sir Edward Belcher)率領艦隊登陸香港,並選定港島西一個大水坑附近的高地紮營。 現在的上環港澳碼頭旁邊的巴士總站,正是昔日上環大笪地的所在位置。 上環大笪地 而在疫情稍為舒緩下,有指香港如果連續14天沒有本地確診個案,就可與澳門「通關」,對於久未出行的港人可說是振奮的消息。 再過兩年,到咗2004年1月政府又再次重新開放上環大笪地,不過因為承辦商突然消失同埋欠租,之後交由中西區民政事務署接手,但最終商販仍然賠錢離場。 商販批評政府只係依賴最高出價者嚟決定合約,而冇研究承辦商背景,亦冇監管佢哋嘅經營方式同埋多次更換管理公司。
上環大笪地: 創科博覽2022|探測月球火星 6G通信技術 香港科研領先世界
大笪地的出現,給不少人,尤其1950、60年代內地新移民,走上街頭做小販、謀生計的機會,也因當時社會缺乏娛樂,大笪地正好給市民提供低廉的消閒娛樂。 時光荏苒,上環大笪地早已散 上環大笪地 band,當年的熱鬧夜市也成為歷史回憶。 今天的特區政府能否再創造出「平民夜總會」和新的大笪地、讓「香港夜繽紛」不再只是一個口號? 但隨著當時香港其他地區也發展出類似的夜市,大笪地廣義上就泛指這一類型的夜市。
上環大笪地: 上環大笪地小販攤檔多 港人低廉消閒娛樂好去處
1992年七月,政府因中區填海計劃而收回大笪地最後一塊地,改建成現港澳碼頭巴士總站,位於新填地的上環大笪地正式結束,從此成為一代香港人的回憶。 上環大笪地 2002年政府曾因推動本土經濟而於信德中心附近的填海區空地重辦大笪地,王源磊亦重操父業在此賣飛機欖。 可惜,新大笪地欠缺舊大笪地特色,王源磊嘆已「不復當年勇」,一年多後新大笪地便提早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部份人轉到上環港澳碼頭對開的「新填地」成立另一個大笪地。 [2]1970年代,隨着當時香港市政局將舊大笪地土地收回發展荷李活道公園,整個上環大笪地也搬到港澳碼頭一帶。
上環大笪地: 荷李活道大笪地看驚險賣藝表演 大牌檔食肆嘗炒蜆避風塘炒蟹
到了1992年,隨着中區填海計劃需要將該地發展成中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加上大笪地已逐漸式微,上環大笪地也正式結束其歷史使命。 [2]1970年代,隨著當時香港市政局將舊大笪地土地收回發展荷李活道公園,整個上環大笪地也搬到港澳碼頭一帶。 到了1992年,隨著中區填海計劃需要將該地發展成中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加上大笪地已逐漸式微,上環大笪地也正式結束其歷史使命。 當時在新碼頭附近,有個日間用作露天停車場,晚上變身小販擺賣的地方,稱為上環新填地。
上環大笪地: 英軍軍營搬遷後空置地 小販聚集成為大笪地
上環除了新填地,在荷李活道及城隍街一帶,有一個大笪地,同樣有街頭賣藝、大牌檔及乾貨攤檔等,但規模不及新填地。 1970年代,市政局要收回大笪地的土地,改建為後來的荷李活道公園,於是整個大笪地順埋成章地搬至新碼頭一帶,令上環新填地的小販攤檔更多,類別更多元化,這個「平民夜總會」的聲勢更加壯大,並被稱為上環大笪地。 1992年,港英政府發展中區填海計劃,決定收回上環大笪地,改建成為現在的港澳碼頭巴士總站,令這個曾陪伴香港人度過無數美好晚上的上環大笪地,正式退出香港歷史舞台。
上環大笪地: 上環大笪地的故事
大笪地,廣東話嘅意思係一笪好大嘅地咁解,其實大笪地係有兩個地方。 第一個大概位於荷李活道個頭,十九世紀末係個區嘅著名夜市,由於中上環係香港最早發展嘅住宅區,所以夜市人流不絕,好多江湖賣藝者、講古佬、睇相佬、小販、大排檔都响個度開檔。 後來港英政府為興建信德中心,在1985年大樓落成後連接港澳碼頭。 上環大笪地2025 當時社會的娛樂場所和活動漸漸增加,加上免費電視台提供電視節目等,令大笪地的吸引力逐漸減退。 上環大笪地2025 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部分人轉了去上環港澳碼頭對面嘅「新填地」,成立咗另一個大笪地,亦係後嚟50、60年代,上環曾經被譽為平民夜總會嘅「新填地大笪地」,當時嘅人鍾意叫做「新填地」。
上環大笪地: 民間秩序 幫會坐陣
龔應添指,大型熟食檔由不同幫派勢力運作,他父親亦是幫會人士。 據王源磊所言,這些檔口稱為「江相派」,是「江湖宰相」的簡稱,亦即以迷信騙財為職業的老千集團。 市民街坊同經營檔主均不舍,許多廣州市民都有到大笪地淘貨的經歷,這裏有着其特有的市井商業味道。 「80」後廣州仔周榮嘉說,如果大笪地消失了,廣州就又減少了一個本地市井商場。 提起大笪地,很多人立即想起上環港澳碼頭對開的「大笪地」,但如果你是上環老街坊,就會高聲說:那是新填地,上環荷李活道的才是大笪地。
上環大笪地: 上環大笪地
無限極廣場由即日起至9月26日為大家帶來一趟時空旅行,透過懷舊場景、市集、相展、打卡裝置等活動,把舊日中上環的種種再次呈現眼前。 2018年八月,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被「殺街」,香港街頭表演空間進一步收窄;同年六月起,深水埗「午夜墟」被食環署和警方連番掃蕩,街頭擺賣恐被滅絕。 以往市民的娛樂不多,常與街坊鄰里聚集在空地消磨時間,民間墟市逐漸形成,當中位於上環新填地的大笪地,更有「平民夜總會」的美譽。 相信大家都聽過大笪地呢個名,咁大家又知唔知响乜嘢地方呢?
龔應添說,「三六九」冬天只賣火鍋和羊腩煲,夏天則炒小菜;入秋後至過年生意最好,過年時甚至會通宵做到四五點才收檔。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 一百多年前,上環坑口到石塘咀一段兩公里之路,人力車日夜不停服務,當時此路程公價兩毫半,不過,一般去塘西「燒銀紙」的殷客出手闊綽,一圓大紙不用找,可見消費力之驚人。 「顯影」同場亦會展出關於舊香港的珍貴收藏攝影集,包括何藩、邱良、鍾文略及翟偉良等香港著名攝影師的作品集。 「青山道上春光好,花朵含笑;手挽手向前走,走上那青山道……」當時年僅六歲的鍾叮噹(本名張鍾麗裳),站在兩個疊起的汽水箱上,對著咪高峰高唱這首方靜音的名曲《青山道上》。 鍾叮噹今年65歲,從六歲到九歲的四年裡,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每晚在大笪地賣唱,當中大多是國語流行曲,亦有少數粵語歌曲,如《木偶寄情》、《花好月圓》和《明月千里寄相思》等。
上環大笪地: 上環新填地不是大笪地? 追尋香港最早的大笪地
她在唱歌之餘,又會向觀眾兜售香口膠、陳皮梅等,賺來不俗的收入,足夠養活全家。 當時,每晚大笪地都擠滿了市民,賣唱攤檔更常被幾十至過百的觀眾包圍聽歌。 上環大笪地 上環大笪地2025 去大笪地聽歌或逛街,成為不少市民辛勞工作後的心靈寄託、娛樂活動,甚或放鬆身心的減壓方法。
上環大笪地: 香港
當時她的父親彈琴,她唱歌,用一毫半租一盞大光燈,加上一個大咪箱,就能唱上一整晚。 藝人鍾叮噹(原名鍾麗裳)在1950年代曾在上環大笪地賣唱,當時6歲的小女孩每晚就站在疊高的汽水箱上,在父親的琴聲中,大唱國語歌和廣東歌。 去澳門,最常是到上環信德中心的港澳客輪碼頭乘坐客輪;以往,在碼頭未遷入室內前,不論買票或輪候上船也在林士街的露天碼頭進行,人們在炎夏日子坐船是相當辛苦。 作者歐錦棠是演藝界名人,身兼演員、編劇、導演、作曲填詞人、武指、講師等等,曾創辦雜誌,並於浸會大學電影學院任教。 作者以老香港的角色出現,通過導賞形式,講解港島區的地道傳說,趣味無窮。 由於是英軍佔領香港開闢的道路,英文就直接命名為 Possession Street。
後來2002年9月,特區政府計劃重新開放「上環大笪地」,變成有300多個檔位嘅跳蚤市場。 上環大笪地2025 不過攤位喺短短一年時間急劇減少,只剩20多攤,有啲小商販因為承辦商欠政府半年租金而面臨被逼遷同埋倒閉,小商販後來決定向當時嘅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求助。 初時的上環大笪地,以江湖賣藝者的表演為主,例如畫炭相、木偶戲、耍功夫等,亦有講古佬及醫卜星相的檔位,為附近居民提供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