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稱,更換後的喉管強度與重量的比(強重比)較原有喉管高,亦更易維修,料可使用50年。 水務署改名 環保署今年2月招標採購約160部智能飲水機,將設置於政府室內及室外場地,按標書內容,合約最快今年5月開始,為期5年。 合約列明,智能飲水機採用免觸控斟水設計,可記錄飲水機出水量,以及配置隱藏出水口等;飲水機以食水喉管為水源,濾水裝置須符合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NSF)認證,可過濾並去除重金屬鉛等。
- 由於新界部份地區仍然未有鹹水供應,故仍每天使用珍貴淡水沖廁。
- 水務署轄下設有客戶服務科、發展科、機械及電機科、設計及建設科、運作科和財務及資訊科技科等。
- 由於香港淡水資源缺乏,水務署自1958年開始引入鹹水(即海水)作沖廁[66]及部分消防用途,以減少淡水的消耗,至今是世界上廣泛使用海水沖廁的少數地區之一。
- 在1982年6月1日,香港政府亦解除長達60年的限制用水法例,實現24小時供水[19]。
- 水務署昨證實,有逾百年歷史、同樣以古羅馬式建築風格建造的克頓道及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早於10多年前已拆卸,而時任發展局長是特首林鄭月娥。
香港的食水系統分成17個主要供應區,每區基本上設有數個抽水站和配水庫及各自的管道分配網[93]。 住宅使用之沖廁淡水由政府補貼,一年花去超過三億公帑[79]。 水務署改名 水務處現正開始擴建於薄扶林、元朗及天水圍冲廁用的海水供應系統;新界西北的海水沖廁水系統已於2015年初完工[80],獲供海水冲廁的人口提升至八成半[76],東涌海水供應系統的規劃工作亦已展開[81]。 而港島山頂、南區、西貢及離島區人口比較分散,所以並無制定海水沖廁的計劃。 水務署改名2025 而北區未獲提供海水沖廁,是因為人口比較密集的上水和粉嶺區不貼近任何海岸[77]。
水務署改名: 服務
2006年秋季,環境保護署曾展開北區示範計劃,每日向上水的住宅、學校及安老院,提供再生水作沖廁、淋花以及人工溪流和噴泉等流水景色等其他非飲用用途[88],效果良好;但2008年年底試驗計劃完成後環保署卻將相關水管拆除,並表示無正式實行時間表[79]。 不過2014年政府表示正研究在遠離海邊的地區如上水、粉嶺和新界東北新發展地區以再造水作沖廁及其他非飲用用途[26],因為上述地區安裝和操作海水供應系統的成本相當高昂,水務署已展開相關的規劃工作,預計由規劃到開始供應再造水需時約八年[82]。 由於香港淡水資源缺乏,水務署自1958年開始引入鹹水(即海水)作沖廁[66]及部分消防用途,以減少淡水的消耗,至今是世界上廣泛使用海水沖廁的少數地區之一。 到2015年,海水供應網絡已覆蓋香港達八成半人口,每年節省約2億8,000萬立方米的淡水,相等於香港約兩成的總水用量[67]。 2001年,香港海水沖廁系統曾獲英國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頒發「Chris Binnie 持續水務管理大獎」,此獎項表揚一些改善水資源的可持續性,並且造福社會的項目、政策或研究[68]。 政府在將軍澳為興建海水化淡廠預留了土地,將軍澳海水化淡廠位於將軍澳137區,面積約10公頃。
環保署回覆查詢稱,為鼓勵市民培養自備水樽的生活文化,以減少消耗塑膠樽裝水,從而在源頭減廢,政府一直多管齊下推出不同措施,政府場地設置的自動售賣機自2018年起已逐步停售1公升或以下的塑膠樽裝水,現時逾九成場地已落實停售,餘下將陸續透過更新合約,落實停售。 特首政策組(英語:Chief Executive’s Policy Unit),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於2022年12月28日成立,主要職能為向行政長官提供意見。 特首政策組由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改組而成,前身可追溯至1989年成立的中央政策組。 政策組以一名組長為負責人,其職級相當於首長級薪級第8點(D8)。 香港總面積為1 098平方公里,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土地已發展為集水區,其中包括:引水道、引水隧道、水塘、濾水廠、抽水站、配水庫及水管等。 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再造水生產設施於2011年年初投入運作,設施主要由三組過濾部件組成,包括碟形過濾器、超過濾薄膜及逆滲透薄膜,這個再造水設施每日可產生1000立方米的再造水,用作灌溉綠化廠房的植物和稀釋污水處理過程所需的化學品[89]。
水務署改名: 申請指引及參觀水務設施規則
所有喉管在一定距離,皆裝設隔離閥,以確保當喉管進行局部維修時,只有少數用戶的供水受影響。 在喉管放置方面,倘若環境許可,喉管會盡量沿路邊小徑或行人道鋪設,而不選行車道。 水管沿線通常每隔250米會設置沙井,以備維修之用[11]。 水務署改名 1897年首先在九龍引進水錶及收費制度,當時的九龍水務辦事處推出以水錶量度住宅和商業樓宇的用水量。
在濾水過程中,原水(即未經處理的水)會先被混入化學品(如明礬和熟石灰),進行攪拌,然後流入澄清池凝聚和沉澱,再流進快速重力濾水池,利用砂及無煙煤進行過濾[85]。 水務署改名 為保障自身利益,當註冊用戶不再是處所的業主、租戶或住戶時,應向本署申請結束帳戶,而該申請應在用戶權結束日之前的30天內(但不少於14天)提出。 以個人名義申請承接住宅用水或沖廁用水的客戶,可致電本署客戶諮詢熱線辦理轉名手續。 至於橫跨粉嶺公路管道部分,杜穎雯稱考慮到公路車流量,不太可能封路施工,故團隊採用「內套喉管法」,即在原有管道內套入外徑2米的聚乙烯喉管。 水務署改名2025 不過輸水管的橫截面面積因此縮小,團隊在管道附近用「無坑敷管法」另建造一條較細的水管,以維持原有的輸水量。
水務署改名: 水庫儲水量
在海水沖廁系統設立初期,香港曾建有如佐敦谷水塘及馬游塘水塘等露天的鹹水水塘[69]。 鹹水的供應範圍最初限於政府及政府補助的高密度住宅,其後擴展至市區及新市鎮。 系統起初不受歡迎,因為每棟樓宇必須另建管道才能配合系統運作。 自1972年起,海水改為免費提供[70],當局透過徵收水費收回系統成本。 至1991年,香港使用海水沖廁率約百分之65;至2014年達約百分之80[71];至2015年,隨著新界西北海水供水系統投入運作,普及率達到百分之85;而海水供應網絡下一步將會擴展到位於大嶼山的東涌[72]。
- 居民不滿大業主只按約3%業權比例承擔工程費,加上同集團的管理公司可就工程收取經理人費,質疑大業主變相毋須付款 ,居民已自組關注組爭取權益。
- 水管主要為水泥內搪的球墨鑄鐵管,或水泥或環氧樹脂內搪的軟鋼管[11]。
- 假如以個人名義登記的註冊住宅用戶即將永久離開香港,而且未能等待退回按金餘額(不超過500元),註冊住宅用戶可帶同香港身分證或護照、按金收據(如有)和有關離港的證明文件,親自到本署的灣仔客戶諮詢中心辦理手續。
- 食水管的使用年限由30至50年不等,視乎地質狀況和喉管物料的種類而定。
水務署(英語:Water Supplies Department,縮寫作 WS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轄下的部門,專門負責香港供水,包括供水及配水系統的規劃、建造、運作和維修保養。 水務署轄下設有客戶服務科、發展科、機械及電機科、設計及建設科、運作科和財務及資訊科技科等。 錦綉花園物業管理處回覆本報稱,俊業資源有限公司是商業物業的業主,該公司的運作、功能和帳戶是獨立於發展商俊業海外建設有限公司和管理公司,3間公司性質不同且財政獨立。 管理處又稱,錦綉花園沒有「不可分割份數」,屋苑內共用空間及設施均由住宅及商業物業的業主共同使用,以道路及地下水管為例,雖然屬發展商擁有,但發展商在這情况並非「用者」,故住宅及商業物業業主必須支付有關共用設置的維修更新費用,這符合香港物管界採用的「用者自付」原則。 屯門濾水廠淡水來自七公里外的大欖涌水塘,由於水源增加,水塘供水日趨穩定,成為濾水廠用水力發電的契機。
水務署改名: 部門分類
近年水務署在開拓水源再次透過海水化淡提供另類水源,採用逆滲透薄膜技術(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technology)進行海水化淡的技術及財務可行性研究已完成,設於屯門及鴨脷洲的試驗廠試行運作,證明海水淡化在技術上可行。 1957年大欖涌水塘啟用時,港府隨即開始鋪設連接邊境及大欖涌水塘的水管和開挖輸水隧道,準備購買廣東省淡水,接收跨境供水的輸水工程於1960年10月完工,港府在此期間與廣東省政府進行購買淡水的談判。 1959年廣東省政府下達廣州市自來水公司為香港供水工程提供設計的任務。 由深圳水庫安裝水管至邊界,年供水量為2500~4000萬立方米。 水務署改名2025 水務署改名 在寶安縣的共同努力下,於1961年農曆新年開始輸水到香港[20]。 而在1960年11月,香港政府就先與廣東省寶安縣人民委員會達成協議,香港每年會向廣東省購買2300萬立方米的水[21],每年供應增加1千萬立方米以應付人口增長的需要。
水務署改名: 政府引入「智能水機」 更衛生鼓勵自攜樽
如果前註冊用戶還有水費未付,本署或會要求申請人提供文件,例如律師信、已蓋印花的租約、買賣合約等,以便本署核實申請人承接用戶權的生效日期。 現時香港每年平均有1,300多宗水管爆裂個案,漏走之食水佔全香港供水量達兩成[79]。 根據香港審計處的估計,2011年因水管滲漏及爆裂所造成的食水浪費高達2億立方米[74]。 因此水務署自2000年起推出《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2015年前分階段更換約3000公里的老化水管,以改善供水網絡的狀況。 自計劃推出後,滲漏率由2001年25%減為2013年17%至18%,期望兩年後減為15%[97]。 水務署改名2025 以往,黃泥涌附近的溪澗是比較可靠和充裕的水源,政府便參考中國傳統農業灌溉技術,利用竹筒接駁成水管以供應附近洋人住宅區[13]。
水務署改名: 香港文匯網
雖然不斷興建水塘,因水管爆破和長期滲漏等因素,但供水量仍不足以支持快速增長的人口。 1960年代,在船灣淡水湖和石壁水塘建築工程進行的同時,香港政府亦開始跟廣東省購買食水。 香港政府不敢過於依賴中國的輸水,所以亦曾考慮海水化淡的方法來取得淡水,於1975年建成樂安排海水化淡廠。 但因為運行成本過高及來自東江的供水日趨穩定的關係,海水化淡廠在1982年關閉及停用,並在1992年以爆破方式拆卸。 近年水務署在開拓水源再次透過海水化淡提供另類水源,採用逆渗透薄膜技術(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technology)進行海水化淡的技術及財務可行性研究已完成,設於屯門及鴨脷洲的試驗廠試行運作,證明海水淡化在技術上可行。
水務署改名: 海水化淡
根據新協議,雙方同意廣東省在1982年為本港提供2.2億立方米饮用水,其後每年可增加供水量直至1995年[22]。 1989年廣東省當局和港府簽署長期供水協議,規定供水由1995年的6.9億立方米,續年增加,在2000年時已達到7.8億立方米。 香港現今主要有兩大水源[6],除了降雨(天然集水方式所收集到的雨水)外,主要是由東江水供應到港。 在1960年代時,鑑於香港食水嚴重缺乏[7],當時香港政府大膽構思在大埔船灣興建兩條堤壩把島嶼連起來成為船灣淡水湖[8],成為全球第一個「海中水庫」[9];在1970年代,政府也以同樣方法,在西貢糧船灣洲興建萬宜水庫[8]。 在19世紀至20世紀,鑑於香港淡水短缺,加上缺乏天然湖泊,當時的香港政府已經在不同地區興建多個稱為「水塘」[註 1]的儲水庫(兩個圍海築成的水庫並不稱為水塘)。
水務署改名: 供水系統
根據署方紀錄,克頓道配水庫建於1908年,以混凝土建造圍牆及地台,紅磚鋪蓋圍牆內壁和建造支柱及拱形上蓋。 另一於1901年興建的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亦因老化和滲漏,有可能影響斜坡及斜坡下樓宇安全,於1997年停用,並於2010年拆卸。 水務署改名2025 水務署改名2025 水務署原址建造新海水配水庫,稱曾就工程諮詢古蹟辦,古蹟辦亦不持異議。
水務署改名: 再造水
水務署今日(11日)宣布,於屯門食水售賣站增設的自動船舶食水售賣機正式投入服務。 水務署現時設有七個船舶食水售賣站,為船舶私人供水賬戶供應食水,以滿足船舶用水需求。 水管主要為水泥內搪的球墨鑄鐵管,或水泥或環氧樹脂內搪的軟鋼管[11]。
水務署改名: 搬出 – 結束帳戶及發還水費按金
隨着近年智能飲水機愈趨成熟,政府計劃增加智能飲水機數目,首批160部最快今年內投入服務。 水務署改名2025 與沿用多年、需以人手操作的飲水機比較,環保署指智能飲水機採用免觸控斟水設計、可記錄並顯示飲水機運作數據,以便適時安排維修保養,確保食水安全,加強公眾對飲水機的信心。 有環團指過去政府鼓勵市民自備水樽一直流於口號,支援不足,促引入新一代智能飲水機,挽回市民對使用飲水機的信心,做到源頭減廢。 水務署改名 管理處續稱,是按屋苑總綱發展藍圖總樓面面積「住宅部分」與「非住宅部分」收取其應付份額工程費,初步估算每個花園洋房單位業戶平均需付約10萬元,商業物業業主需付約1500萬元,但強調工程計劃未有定案或決定,經理人酬金實際數額亦未決定。
有關使用水錶的收費規例於1897年獲得通過,為今後的水費制度奠定基礎[12]。 2013年3月19日,發展局表示將會於2014年與廣東省洽談於2015年後購買東江水的價格[28],價格將會按照運作成本及物價升幅等洽談[29]。 香港房屋委員會或香港房屋協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住宅單位租戶如要申請結束帳戶,應通知有關的屋邨辦事處;至於已購入香港房屋委員會或香港房屋協會轄下公共屋邨住宅單位的業主,則應循以上途徑直接向本署遞交申請。 當註冊用戶不再是處所的業主、租戶或住戶時,請通知水務署(下稱本署)結束水費帳戶及申請發還按金。 在扣除用戶的欠款後,按金餘額 (若有) 將會退回註冊用戶。
水務署改名: 申請及公用表格
2008年12月簽訂新協議,根據這項綜合協議安排,港府會每年一次過向廣東省方面付款,在現行協議下,每日供水比率會有較大靈活性,以配合於本地收集所得的雨水在季節上的變化,這會使香港能更有效地控制水塘的存水水平,從而減少浪費情況,並節省抽水成本[22]。 【明報專訊】東江水是本港主要水源,但供水系統部分輸水管已呈老化,其中連接東江原水及船灣淡水湖的上水及粉嶺一段約5公里P4水管早前展開改善工程,水務署近日宣布工程今年1月已基本完工,新水管已投入使用,現正修復路面。 水務署稱,工程涉及的其中3.6公里水管位於人煙稠密地點,包括靠近上水港鐵站及粉嶺公路,團隊須採取「無坑敷管法」及「內套喉管法」創新工程技術,減少掘路面積、降低對市民影響。 水務署改名2025 在香港,水務署負責管理供水系統,而污水和雨水管道系統則由渠務署管轄[92]。
筲箕灣南安街今晨(13日)有地下鹹水管爆裂,射出逾20米水柱,附近部份路面被淹浸,水務署其後派員到場關水掣。 水務署改名 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古蹟辦的架構是以館長職系為主,重視考古、博物館工作,但卻沒有人員具建築結構、土木工程等專業知識,形容架構過時,建議政府應在古蹟辦引入相關專才。 首相会随着内阁改组而增加、裁撤、重组内阁和非内阁部门或将部门改名,故部门情况可能会随时变化。 水務署改名 非內閣部門通常由資深公務員,名為常務次官或第二常務次官掌管。
政府稱,明白近日社會對主教山配水庫的關注,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將領導一個工作小組,檢視相關部門在處理事件上的情况,並提出改善措施,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 【明報專訊】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清拆工程掀起社會關注後叫停,惟另有兩個百年水庫難逃厄運。 水務署昨證實,有逾百年歷史、同樣以古羅馬式建築風格建造的克頓道及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早於10多年前已拆卸,而時任發展局長是特首林鄭月娥。 水務署稱當年已就清拆工程諮詢古物古蹟辦事處意見,古蹟辦不持異議。 你可考慮使用地址更改服務,把新地址透過互聯網同時通知多個政府部門及非政府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