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成挖蜆熱點 水口掘蜆 村民望保育海灣留在自己家鄉反而沒出息。 水口村的山歌大概也如同此理,年代遠去,上一輩不自覺埋沒自身的文化。 2016年初,香港大學環境生命科學學會研究水口村的生態,指出水口灣一帶超過180種生物棲息。 除了泥灘底下的蜆,還有盧氏小樹蛙、存活地球4億8千萬年以上的「活化石」馬蹄蟹。 水口泥灘是多個摸蜆泥灘中最大面積,三面環山,大約有2至3個維園的大小,更可以看至紅樹林、大石群、石灘及不少生物。 要到達摸蜆地方,可以於東涌站附近的巴士站乘搭11號大嶼山巴士,車程大約40分鐘,到水口村下車。
掘蜆活動可能會影響底層動物,改變底棲生物群落的構成及密度,並減少生活在海灣地區或附近一帶的其他動物(例如水鳥)的食物來源。 由於體型較大而能繁殖下一代的成熟蜆隻常為人發現,故較易過度採集,餘下只有繁殖能力有限的幼小蜆隻。 水口掘蜆 再者,過度掘蜆,亦會令尚未成熟的小蜆遭採集,以致其並無機會成長。
水口掘蜆: 大嶼山水口村沙泥灘(掘蜆 , 天空之鏡)
如掘蜆活動不受規管,最終或會導致區內蜆類的數量和品種多樣性整體下降。 水口村摸蜆是很好的親子活動,水口灣天空之鏡是很好的攝影好去處,水口村之旅樂趣多多,即使不是一家大細,不是龍友,都應該來水口走一趟。 水口摸蜆除了蜆穫豐富,也會看到水口泥灘常見的史前生物。 水口摸蜆越摸越起勁,不知不覺日落西山,magic moment倒影下的水口天空之鏡,是絕美的景色。
- 沿着泥灘行出去摸蜆,收穫比水口少好多,但只要留意泥灘中的一個個小孔,被水覆蓋時候孔內會有水泡冒起,就證明孔內有蟶子。
- 蜆隻亦是多種動物如蟹類,鳥類,魚類等的食物來源,若蜆類消失,其他生物亦會受影響。
- 但香港是一個平日好天,周末才下下雨的怪地方,所以要把握機會,準備好所需物資,太陽出來都可以隨時出發。
- 陳就榮看見一些中年村民搬回來住,到機場打工如侍應、保安、酒店等。
- 位於大嶼山的塘福和石壁之間,有一片一望無際、育有紅樹林的平坦沙灘。
整個泥灘約有兩至三個足球場大,記者於平日前往,人流較少,在水邊位置摸了大概個半鐘,已經有半桶收獲,但蜆較為細隻,似平時街市常見的沙蜆。 農村不像現今城市人,對生育沒太多顧慮,陳鳳明是9兄弟姊姊中年紀最小的,她的兄弟都定居市區,1988年陳鳳明也就搬出去。 「住觀塘最初每晚失眠,因為街外太嘈雜,直到凌晨後才逐漸安靜。在水口村,晚上8時後就水盡鵝飛。說來也奇怪,後來偶爾回水口村住,反而會耳鳴。青馬大橋落成後,這份鄉村寧靜逐漸被打破。多年來,晚上照樣有貨車駛過。」叔叔陳就榮57年出生,五兄弟中最小。 「可能小時候通山跑,每日踢幾個小時足球,中學同學都說我膚色特別黑,跑步也比他們快。當學徒時,師傅曾稱讚鄉村出來的人較老實,又不怕蝕底。」兩代水口村年青人到市區謀生。
水口掘蜆: 大嶼山水口泥灘摸蜆 士多$20租借工具+港版天空之鏡打卡|郊遊好去處
但香港是一個平日好天,周末才下下雨的怪地方,所以要把握機會,準備好所需物資,太陽出來都可以隨時出發。 於元朗市中心的泰豐街乘綠色33號專線小巴,過了流浮山迴旋處,於鴨仔坑下車,沿海灘方向走十五分鐘左右到達。 這裡是著名的掘蜆天堂,你可以在附近的小店租用器具,在退潮時展開你的尋蜆之旅。 此外,由於「沙白」是一種濾食性的蜆隻,能透過虹管過濾並進食水中的浮游植物及有機物,令水質變清。 水口掘蜆2025 彭舉例,一隻成年的蜆隻平均每日能過濾約200公升的水,若蜆隻數目長期下降,水質亦會變得混濁。 蜆隻亦是多種動物如蟹類,鳥類,魚類等的食物來源,若蜆類消失,其他生物亦會受影響。
- 如果捉到的蜆太小(身長短於4cm),就可以將那些蜆BB放生,讓牠們繁殖生長,長大才捕捉吧!
- 從元朗乘33號小巴,去到鴨仔坑下車,沿着海灘方向行,大約15分鐘左右便到達,不過要留意沙灘附近的士多於平日不會開門,所以要預備好水及食物等補給品,亦要自備摸蜆工具。
- 原來水口村並非只得挖蜆,還有反映昔農村生活的圍頭話山歌。
- 大家記得要愛護生態環境,只捕捉適合自己食用份量的蜆就夠了,不要過份捕捉蜆或捉蟹等海洋生物,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要摸蜆就要必備摸蜆三寶,包括膠筒、泥扒和小櫈,不過於水口村附近的士多設工具租借服務,大約$20一套,按金$50,溝通好還工具時間後就可以岀發,真的十分方便! 由士多岀發,步行10至15分鐘就到達泥灘,都是直路十分易行。 近年香港掀起一股「摸蜆熱」,每逢假日總有大批遊人湧到育有逾180個物種、可欣賞「天空之鏡」美景的水口灣摸蜆。 由於過度捕撈,有居於當地逾30年的村民見證水口的「沙白」體積由8年前如手掌般大,縮小至現時只有一個5元硬幣般細小,但遊客仍不放過。 面對「滅絕式」摸蜆,村民只能搖頭輕嘆:「有點心噏!」有環保團體擔心,過度掘蜆會令「沙白」和處於同一沙灘、有「活化石」之稱的馬蹄蟹同告滅亡,環團擬訂立《掘蜆守則》,呼籲公眾可持續地摸蜆。 可是,這項休閒活動如不受限制,便可能會危害水口的蜆類和潮間帶的生態。
水口掘蜆: > 香港好去處搜尋
從元朗乘33號小巴,去到鴨仔坑下車,沿着海灘方向行,大約15分鐘左右便到達,不過要留意沙灘附近的士多於平日不會開門,所以要預備好水及食物等補給品,亦要自備摸蜆工具。 水口掘蜆2025 飽覽「天空之鏡」美景的水口灣摸蜆熱潮近年興起,過度摸蜆令蜆隻數量急降、體積變細,甚至影響整個水口灣生態。 為加強保育,有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合作制定一套自願遵守的掘蜆守則和工具,例如不建議取走身長少於4厘米的「沙白」,以確保牠們有機會繁衍後代;摸蜆後亦要「填氹」,恢復泥灘原貌。 環團亦將招募公眾人士成為生態調查義工,協助調查水口的生態;若想純粹欣賞水口生態,亦有公眾生態導賞團可以參加。 每年4月至10月,特別是暑假,都係摸蜆的高峰期,時間就因應各區潮汐漲退而各有不同,出發前建議上天文台網站查詢,而一般都是中午及落前時分。 而地點方面,熱門的泥灘/沙灘都處於大赤嶼山南部沿海地區,包括長沙,貝澳、及水口等等。
他們還會插秧種米,定期坐渡輪到中環,將菠蘿、米等農產送到西環食品批發市場。 現時村內仍有數十幅農田種果樹、荔枝和木瓜,由老人家照顧。 水口掘蜆 但幾十幅田以外,更大範圍的農田已經荒廢,變成牛群的棲息地。 此外,WWF亦會制定8個《掘蜆守則》,包括呼籲遊客只取走足夠自己食用的蜆及摸蜆後要把凹陷處填平。 彭解釋,若沙灘遍地洞穴,沙下的生物容易被捕獵者捕獲;底層的沙含氧量亦較低,如蓋住沙面生物,如螺類,就會不利牠們生活。 沿着泥灘行出去,離岸愈遠愈大機會摸到蜆(但亦愈危險,要份外小心),揀啱地點就可以蹲下來用泥耙挖開泥沙,雖然摸不摸到都是靠運氣,但最好選擇之前未被挖過的地方,摸到蜆的機會會大一點。
水口掘蜆: 有人會將掘到的蜆拿回家煮,不過因為未知該海域的水質及食物安全如何,記者還是建議大家享受完掘蜆的樂趣後,就可以將他們放生!
流浮山的下白泥,出晒名有靚景又浪漫,而且還是一個摸蟶子的熱點,在近黃昏的時分,斜陽映照泛金的泥灘,絕對令你驚喜。 不過要留意沙灘附近的士多平日大多數唔開,所以要預備好水等補給品及自攜 摸蜆 工具。 來到泥灘,平日並不多人,但下白泥的景色確實一流,沙灘和近海的泥灘融合,水流在岸邊形成一條河,中間又有一個小小的綠洲,屬影相的熱點。
水口掘蜆: 【水口摸蜆】大小不放過 港版「天空之鏡」沙白、馬蹄蟹恐滅絕
當然,摸蜆活動,愛玩小生都很愛玩,但不是太鼓勵過度掘蜆的,對生態和土質也不好,而且遊人多了,垃圾就多了,自然環境就會退化啊。 水口掘蜆 近年來,香港好多人都喜歡回歸自然,行山、看日落、甚至摸蜆! 愛玩小生上網爬文,發現一個大嶼山好去處 – 水口村。
水口掘蜆: 掘蜆客連「BB沙白」亦不放過 村民心噏
沿着泥灘行出去摸蜆,收穫比水口少好多,但只要留意泥灘中的一個個小孔,被水覆蓋時候孔內會有水泡冒起,就證明孔內有蟶子。 大嶼山有不少地方都可以摸蜆,包括貝澳、大澳及水口等,當中以水口最受歡迎。 水口掘蜆 由東涌乘坐11號巴士於「水口村」站下車,車程約40分鐘,下車後即見士多,可以買些飲品及零食,亦可以在此租用摸蜆裝備:泥耙、水桶及膠凳仔,之後再步行約15分鐘到泥灘。 摸蜆必須選擇潮退的時間(可於香港天文台網站查看每日的潮汐漲退時間),水口的泥灘非常大,約有六至八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從士多望過去,非常廣闊。 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及環境運動委員會資助,開展「環保基金--發掘水口」計劃,盼透過科學方法研究和公眾教育活動共同保護這個豐富的海洋棲息地。
水口掘蜆: 天空之鏡打卡
項目主任彭莉恩留意到前往水口灣摸蜆的遊客,通常會到附近士多租借俗稱「摸蜆三寶」的櫈子、水桶及泥耙。 WWF於是與當地三間士多合作,制定《掘蜆守則》,並向遊客派發可循環再用的保育尺,教導遊客可持續地摸蜆。 流浮山的下白泥,是香港數一數二擁有最漂亮日落景色的地方,同時亦是一個摸蟶子的熱點。
水口掘蜆: 大嶼山水口村成挖蜆熱點 村民二代回流望保育海灣、拍紀錄片
水口的泥灘非常大,約有六至八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從士多望過去,非常廣闊。 想摸蜆但又嫌大嶼山太遠的話,原來沙田區內亦有2個出名兼交通較方便的摸蜆地方。 經常聽沙田友話烏溪沙經常有人摸到一大桶蜆,於是記者又親身入去考證下。 烏溪沙有2個地方可以摸蜆——海星灣及泥涌,前者近馬鐵烏溪沙站,走過去約6分鐘,不過沒有救生員,亦沒有士多(沒有用具可租借),要自己帶備所有物資前往。
水口掘蜆: 香港電台
當中,文蛤(Meretrix meretrix) 水口掘蜆 是備受採集的蜆類,而不少食家更公認其為本地美食。 水口掘蜆2025 水口掘蜆 他說,現在多了人來水口掘蜆,非常歡迎,讓更多人知道水口這裡,而且生態資源也是共享的啦。 每一年村民都會去掘蜆,世世代代都是一樣,不過近年產量就不如前,但仍是很多的啊。
水口掘蜆: 士多租借摸蜆工具
為保育水口生態,世界自然基金會獲得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及環境運動委員會資助下,開展「環保基金--發掘水口」計劃,未來會制定《掘蜆守則》,包括不建議遊客帶走太細小的蜆隻,期望透過自願遵守的形式,減低對水口環境影響。 為保持生態平衡,掘蜆也是有規則的,小於4cn的蜆需要埋回泥中,不要帶走。 水口的蜆大大小小有各樣品種,當中主要包括沙白、三角蜆及沙螺等。 若想扶老攜幼探索水口,WWF將於下月起逢周末與舉辦公眾生態導賞,公眾可欣賞水口的生態,增加公眾對泥灘對環境的重要性的認識,當地村民亦會示範如何利用傳統而不破壞環境的方法掘蜆。 為加強公眾參與,WWF 水口掘蜆2025 水口掘蜆 將招募公眾人士成為生態調查義工,協助研究水口的生物多樣性,以推廣公民科學。 義工需計算蜆類的數量及量度蜆殻的長度、沿泥灘尋找馬蹄蟹的足跡並將所掘到的蜆放回原處。
水口掘蜆: 大嶼山基建日多 村民搬回水口村打工
大嶼山原居民的青春期途中,往往到市區繼續中學或大專學業。 水口掘蜆2025 因為大嶼山的村民只能在梅窩南約中學,及佛教筏可中學二擇其一,而且沒有大學。 陳鳳明讀完預科,修讀兩年酒店管理,第一份工作是雜誌編輯,又做過副刊記者。 要去水口村,大家可以乘坐港鐵到東涌站,之後往東涌巴士站乘坐11 / 水口掘蜆2025 11A 巴士或藍色新界的士前往水口村(水口運動場下車),巴士車程約30分鐘左右,下車再跟過小徑往海邊方向走便可。 水口村交通:要前往水口,可在東涌站B出口東通巴士總站,乘11號新大嶼山巴士,在水口村下車,步行約10-15分鐘即到水口泥灘。 位於大嶼山的塘福和石壁之間,有一片一望無際、育有紅樹林的平坦沙灘。
摸夠蜆後,可以拿着戰利品回到士多,付費讓他們為你炮製,如豉椒炒、油鹽水或白灼等。 水口掘蜆2025 一邊望著廣闊的藍天大海一邊品嘗自己摸到的蜆,真是别有一番風味。 位於大嶼山南的水口村,鄰近挖蜆勝地水口灣,吸引不少市民周末到來遊玩。
水口掘蜆: 香港電台
另外,越近海邊,越容易摸到蜆,但需注意安全,以免走出太遠位置。 水口掘蜆 水口掘蜆2025 如果捉到的蜆太小(身長短於4cm),就可以將那些蜆BB放生,讓牠們繁殖生長,長大才捕捉吧! 大家記得要愛護生態環境,只捕捉適合自己食用份量的蜆就夠了,不要過份捕捉蜆或捉蟹等海洋生物,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水口掘蜆: 【水口摸蜆】大小不放過 港版「天空之鏡」沙白、馬蹄蟹恐滅絕
原來水口村並非只得挖蜆,還有反映昔農村生活的圍頭話山歌。 網上雜誌《城市日記》(Urban 水口掘蜆2025 Diary)與導演陳浩倫合作的紀錄片《水口婆婆的山歌》,在一名曾定居市區、近年回歸鄉村的原居民陳鳳明協助下,得以完成。 她和同村族叔、經營士多的陳就榮,兩代人同樣為生計,曾經到城市發展。 踏入夏天,又係時候同陽光玩遊戲,但游水同打波已經滿足唔到愛新鮮的港人,最近就流行去海邊摸蜆/掘蜆。
這片沙灘,就是近年被多個旅遊網站推薦為摸蜆熱點的水口灣。 在水口村居住逾30年、經營「鳳凰士多」的陳就榮見證著水口灣的滄海桑田。 新機場落成、青馬大橋、東涌新市鎮的出現,是村民回歸水口的誘因。 陳就榮看見一些中年村民搬回來住,到機場打工如侍應、保安、酒店等。 30歲以下的村民,大多是離開水口的村民的下一代,而他們喜歡自然環境,交通便利下決定搬回來,但他們的工作仍集中香港和九龍。 掘蜆時通常都是各佔一地,遊人各自成各的掘,加上泥灘地大空曠,也可以保持社交距離到適當的社交距離,不過大家還是要戴好口罩才可!
最近,在政府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的支持下,世界自然基金會配合「環保基金 – 發掘水口」計劃,設計了蜆類保育尺,以供市民參考。 透過提供此掘蜆參考工具,建議掘蜆者避免採走體長少於蜆類保育尺(5厘米)的蜆類,從而令蜆隻有機會繁殖及生長。 此外,水口的店鋪亦參與其中,於出租掘蜆工具時,提供有關保育尺。 水口小學校舍800呎只有一個老師從大嶼山原居民的童年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