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子宮內膜保持雌激素和孕酮的絕佳平衡,使子宮內膜反覆進行增生、分泌、剝離,所以過度使用女性荷爾蒙劑可能會引起藥害。 電療雖然可以有效地殺死癌細胞,但可能會帶來副作用,包括陰道出血、腹瀉、疲累、噁心、小便灼熱等(請閱讀"如何克服化學及放射治療的後遺症?")。 不過大部份的副作用都可以靠藥物來舒緩,或者於治療完成後上星期內慢慢消失。 至於較年輕的患者,如果想保留懷孕的機會,先可以盡量保留子宮及卵巢,而選擇採用藥物治療,譬如荷爾蒙治療,但這個考慮只能適用於早期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病人。
- 3.改變生活習慣,節制飲食,加強鍛鍊,通過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富貴病”的發生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
- 一旦懷疑子宮內膜過厚,要進行超音波影像比對以確定厚度,超音波檢查的做法目前多採用陰道超音波檢查子宮厚度,部份未婚的患者對陰道內檢查有疑慮者,可以在脹尿後經由腹部超音波比對。
- 1.絕經過渡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簡稱絕經過渡期功血) 主要表現為月經紊亂,如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或不規則流血等。
- 子宮內膜癌是源自於子宮內膜的癌症,屬子宮體癌最常見的一種。
- 醫學界就上述3種婦科癌症,會按個別病人的病情和需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如果病人有意生育,在醫生充分評估下,未必會因癌症治療而令病人不能生育。
宮腔鏡下既可觀察癌腫部位、大小、界限是局限性或彌散性,是外生型或內生型,及宮頸管有否受累等;對可疑病變行活檢,有助於發現較小的或早期病變。 宮腔鏡檢查診斷內膜癌的準確性為94%,子宮內膜上皮瘤為92%。 早期一般婦科檢查多無所發現,子宮體不大,宮頸光滑,附件也無異常。 疾病的晚期則子宮大於相應年齡,有的雙合診後指套沾有血性白帶或附有腐崩的癌組織;有的則在宮頸口已可見到突出的息肉狀腫物。 但子宮內膜癌可與子宮肌瘤同時存在,所以子宮過大者不一定為晚期子宮內膜癌。 (一)子宮出血:絕經期前後的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状,常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為大量出血。
子宮內膜癌分期: 疾病百科
但該方案有44%的患者出現神經毒性,22%出現3~4度的粒細胞減少。 B.方法及劑量:術後全盆腔照射:劑量為40~50Gy,每周2次,4~6周完成,每次180~200cGy,用於盆腔淋巴結受累或附件有轉移患者。 ②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區:即盆腔照射區向頭側擴展區,由盆腔外照射點向頭側擴展長18cm,寬8cm包括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腎動脈淋巴結。 若僅有髂總淋巴結受累者則可用頭側擴展長9cm包括腹主動脈下段照射。 6、苦瓜茶:鮮苦瓜1個上端切開,去瓤,入綠茶適量,瓜懸於通風處陰於。
現時子宮頸癌可定期透過檢測篩查,來判斷女士下一步的檢查方案,有助及早揪出早期病變。 然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在現時較難於定期婦科檢查中篩檢出來,因此時刻留意有否不尋常的病徵並從速求醫,對於應對病情有正面作用。 醫學界就上述3種婦科癌症,會按個別病人的病情和需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如果病人有意生育,在醫生充分評估下,未必會因癌症治療而令病人不能生育。 一般對癌症的治療,主要有三種方法: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 放射治療是以不同輻射熱能,施以局部腫瘤照射,導致腫瘤細胞的死亡,其治療的劑量,除參考標準劑量外,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腫瘤體積和侵襲範圍,照射的方法,腫瘤附近正常組織的忍受度,還有病人急性反應的嚴重度。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頸癌的分期、轉移與五年存活率
許多年前,人們就知道,給實驗動物雌激素,觀察到子宮內膜細胞有絲分裂增多,可引起子宮內膜由增生過長到內膜癌的演變,而給予孕激素則可減少內膜細胞的有絲分裂。 長期持續的雌激素刺激 子宮內膜在雌激素的長期持續刺激、又無孕激素拮抗,可發生子宮內膜增生癥,也可癌變。 體制因素 內膜癌易發生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絕經的婦女。 目前,對子宮內膜癌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根據臨床資料與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制可分為兩類:雌激素依賴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 國際婦產科聯盟(International 子宮內膜癌分期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簡稱 FIGO)的系統是女性生殖系統癌症最常使用的分期系統。
- 由於手術損害淋巴結周圍的自律神經,結果病人會長期忍受排尿及排便障礙的煩惱。
- 目前全球所採用的是1988年在里約熱內盧國際婦產科聯盟開會通過的分期方法。
- 這種游離的具有活性雌酮增加,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的致癌因子,或促癌因子。
- 如果患者在更年期後再有出血的情況,無論多與少都應該盡快向醫生求診。
- 在癌灶周圍可以是萎縮的子宮內膜,腫瘤惡性度高,分化差,預後不良。
- 此癌侵襲性強,常浸潤肌層及其中的淋巴管或血管,易轉移到脊柱內,確診時常已廣泛播散。
⑤鱗狀細胞癌:此癌由不同分化程度的鱗狀細胞組成。 腫瘤多發生在子宮內膜的柱狀上皮發生扁平上皮化生的基礎上。 多見於老年婦女,因絕經後萎縮的子宮內膜常發生老年性子宮內膜炎,或因老年婦女宮頸阻塞,子宮腔積膿及慢性發炎伴扁平上皮化生。 少數嚴重的病例整個子宮內膜被扁平上皮替代,即所謂的子宮魚鱗癬。 發生在陰道或宮頸者,常與其母使用己烯雌酚有關,但發生在子宮者未見其有相關性。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內膜癌治療
脂肪會被體內某種酵素代謝成雌激素,如果過胖,這種雌激素就會增加,子宮內膜發生病變的風險就會提高。 子宮內膜癌分期2025 子宮內膜增生也會有月經量過多、非經期出血的症狀,跟子宮內膜過厚的症狀很像,所以不能單從症狀來判斷是哪一種問題。 如果合併有子宮肌瘤或肌腺症,會更棘手,因為子宮肌瘤和肌腺症也會造成經血過多,而且會造成子宮變形,在超音波下看不清楚子宮內膜,此時醫師會建議病人接受子宮內膜搔刮術,直接取出子宮內膜細胞送病理檢驗。 可以等月經結束、子宮內膜都剝落了,恢復一般狀態,再做一次超音波,比較能確定它到底有沒有增厚。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內膜癌留意4個症狀救妳一命,完全諷刺我們的人生
2、治療癌前病史,對子宮內膜有增長生過長,特別是有不典型增生患者,應積極給予治療,嚴密隨診。 若患者已有子女,或無生育希望或年齡較大者,可不必保守治療。 1、開展防癌宣傳普查,加強衛生醫學知識、教育有更年期異常出血、陰道排液、合並肥胖、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婦女,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早期診斷。 對特殊類型的子宮內膜癌(LIPSC,CCC,SC等)進行組織分級時應重視細胞核的不典型改變,若與結構分級不符合時,應將組織分級升高1級(G1、2向上提1級)。 含有鱗狀成分的腺癌應根據腺體成分,核分級進行分級。 卵巢需要切除的原因乃是子宮內膜癌病人容易同時並有卵巢癌,而且這樣的的病人也是日後卵巢癌的高危險群。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內膜癌‧名列三大婦癌第一位
CT、MRI等主要用於瞭解宮腔、宮頸病變,肌層浸潤深度、淋巴結有無長大(2cm以上)等,由於其費用昂貴,尚未作為常規檢查使用。 目前認為MRI從影像學上提供子宮肌層浸潤、腹膜後淋巴結有無轉移等價值較大,可用以指導治療(FIGO,2003)。 4.內分泌治療 子宮內膜癌分期2025 早期的動物實驗證明瞭無孕激素對抗的外源性雌激素對子宮內膜有一個持續的刺激作用,可使子宮內膜由增生發展到癌變。 Kistner於1959年證實瞭孕激素可使子宮內膜癌的腺體向良性逆轉。 以後又有作者對488例內膜癌患者的子宮內膜進行手術前後的比較觀察,結果發現術前給予孕激素治療者,其子宮內膜較治療前在結構及功能上均向更好的方向轉化。 孕激素的作用機制,按“二步機理”,即孕激素分子先進入胞漿,與受體結合形成復合物再進入胞核。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內膜癌分期症狀?
完成治療後2~3個月行子宮全切及雙附件切除術。 其特點是不具備或隻有輕度分化成上述的任何一種細胞類型或結構的癌。 此癌幾乎全由實性結構組成,癌細胞的非典型性顯著,核分裂數多,惡性程度高。 未分化癌包括小細胞、大細胞、巨細胞及梭形細胞型,它們也可以不同比例混合存在。 前面所列的子宮內膜腺樣癌伴鱗狀分化的癌,曾稱為腺鱗癌(或鱗腺癌),不屬混合性癌(WHO,1994,第二版)。 B.子宮內膜樣腺癌伴鱗狀分化:指癌內的扁平上皮成分是惡性者,過去稱子宮內膜腺鱗癌,WHO第二版分類中也建議不用;若用子宮內膜樣腺癌伴鱗癌分化,也是很明確的。
子宮內膜癌分期: 症狀
前瞻性手術分期的研究表明淋巴轉移率隨肌層浸潤深度,組織分化程度和宮頸或峽部受累而增高。 子宮內膜癌分期 癌瘤的分級、肌層受浸的深度和預後有顯著的相關性。 臨床分期對淋巴結轉移、肌層的浸潤深度、腹腔內播散、附件轉移、腹腔細胞學檢查等均不可能作出評估。
子宮內膜癌分期: 臨床症狀
盡管盆腔臟器清掃術手術病率較高,但對中心性復發的放療失敗的部分子宮內膜癌仍是可供選擇的手段之一。 手術目的一是進行手術、病理分期,確定病變的範圍及與預後相關的重要因素;二是切除癌變的子宮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轉移病灶。 子宮內膜癌分期2025 術中首先進行全面探查,對可疑病變部位取樣作冰凍切片檢查;並留腹水或盆腹腔沖洗液進行細胞學檢查。 手術切除的標本應常規進行病理學檢查,癌組織還應行雌、孕激素受體檢測,作為術後選用輔助治療的依據。 I期患者應行筋膜外全子宮切除及雙側附件切除術。
子宮內膜癌分期: 手術治療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治療完兩年內:子宮內膜癌在治療後,兩年內最容易復發,因此結束療程之後,病人務必每 3 個月回門診追蹤檢查。 初期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果是無法施行手術,例如病患年齡太大,或是有嚴重的內科疾病,無法承受手術的風險,則會改採放射治療。 Bevacizumab(Avastin,癌思停):可抑制血管新生,主要用於持續性、復發性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 子宮內膜癌大部分病人年齡分布在 45 ~ 59 歲之間,多半已停經,因此卵巢切除與否影響不是太大。 另外,未懷孕、初經早、停經晚者罹癌風險也較一般人高,因為身體歷經的月經週期數越長,表示子宮內膜越常受到荷爾蒙刺激,如此一來就更易罹患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內膜癌的中藥治療原則
最多的是息肉狀異型腺肌瘤(APAM:At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這是子宮肌瘤的一種。 不過,因為有構造的異型,一般醫生的認識不高,容易被誤診為腺癌。 分化是生物學和醫學經常使用的名稱,也就是生物的發生過程中,幼嫩細胞的集合體展現各器官或組織的特徵,稱為分化。 高度分化的細胞井然有序,保持良好的型態,接近正常型態,而癌細胞則是低分化癌比高分化癌品質更差。 最近嘗試利用荷爾蒙劑與抗癌劑組合的荷爾蒙化學療法。
醫生亦會為懷疑患上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病人作進一步檢查,包括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目的是確定腫瘤的期數及受影響的範圍,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另外,從未生育的婦女比起曾多次懷孕的婦女,患上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風險相對較高。 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常見病徵包括:陰道出血、腹痛、經期期間不正常出血以及劇烈經痛等。
子宮內膜癌分期: 臨床檢查
9.其他因素 傢族史,有卵巢癌、腸癌或乳腺癌傢族史者,患內膜癌的可能性較無傢族史者高。 經濟條件較好,尤其高脂肪飲食者,也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人群。 在美國有人作過對照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癌在文化水平高,經濟收入高的婦女中的發病率比文化水平低,經濟收入少者明顯的升高。 但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前者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較普通,時間也長且肥胖之故。 一般說來,子宮內膜癌在經濟發達國傢發病率高於不發達國傢,在城市的發病率高於農村。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內膜癌第三期的預後好嗎?
此外,腫瘤標記物CA-125的檢測,也可以幫助醫師預測腫瘤惡化情況。 ,也通常稱之為腺癌),是指連結子宮內膜和子宮內膜腺體的上皮組織細胞病變而形成。 在組織學上,有很多子宮內膜癌的子類,但主要歸類為兩種:I類和II類,取決於癌症的臨床特徵和發病機制。
陳楨瑞醫師指出,傳統的子宮頸抹片檢查,目前無法有效地篩檢出子宮內膜癌;子宮頸抹片篩檢的是子宮頸癌前上皮病變。 對此也有研究指出,當發現子宮頸抹片結果異常之後,再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發現是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只有6%。 如病情屬於子宮內膜型及一級分化,磁力共振檢查顯示腫瘤僅屬表層、未有侵蝕子宮肌,醫生會考慮處方高劑量黃體酮,並且需每三個月抽取子宮內膜監察病情有否惡化。 研究發現,高劑量黃體酮治療能有效控制逾50%早期癌症病人的病情,以便爭取時間,可待生育後再安排切除手術。 一旦確診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或卵巢癌,通常需要先透過不同方法,例如造影檢查、手術、抽取組織化驗等,來為癌症分期及判斷腫瘤體積,再按病人的身體狀況及需要,度身訂造合適的治療方案。
荷爾蒙治療:用於年輕女性早期子宮內膜癌且分化良好想保留生育能力及復發但分化較好的子宮內膜癌之治療。 子宮內膜癌分期 陰道超音波:掃描子宮內膜的厚度,在停經後的婦女若子宮內膜超過6mm,則須進一步做謹慎的診斷以排除是否有內膜癌的可能。 受飲食西化、環境荷爾蒙影響,近年來,子宮內膜癌有增加、年輕化趨勢。 黃家彥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患者多為更年期、停經女性,現在門診有時會遇到40歲左右的患者,門診遇到最年輕患者為26歲。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內膜癌飆升婦科癌症第1名 3症狀提早發現
(三)疼痛:由於癌腫及其出血與排液的瘀積,刺激子宮不規則收縮而引起陣發性疼痛,約佔10~46%。 如癌組織穿透漿膜或侵蝕宮旁結締組織、膀胱、直或壓迫其他組織也可引起疼痛,往往呈頑固性和進行性加重;且多從腰骶部、下腹向大腿及膝放射。 (1)腺癌(adenocarcinoma):約佔80%~90%。 鏡下見內膜腺體增多,大小不一,排列紊亂,呈明顯背靠背現象。 上皮有時呈乳頭狀,向宮腔內突出形成繼發腺體,呈腺套腺現象。 子宮內膜癌分期 癌細胞較大、不規則,核大呈多形性改變、深染,細胞漿少,分裂相多,間質少伴炎性細胞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