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計劃主要面向有綠表資格,以及「特快公屋編配計劃」合資格人士;加上不少未售出單位現時都有租戶租住,每期放售單位僅數百個,要配合綠置居或居屋攪珠出售,故合資格而有機會購買到的人或不多。 局方表示,租置計劃現有租戶不選擇購買單位有不同原因,2021年公營房屋住戶綜合統計調查就顯示,表示無意購買單位的受訪租戶中,約三成表示由於收入不足而未考慮購買。 上李屋邨2025 上李屋邨 上李屋邨 另有不少受訪者提及非財政原因,例如約27%受訪租戶考慮到單位質素而不選擇購買,以及約18%認為租置單位樓齡較高等。
若公屋居民收到房署的遷出通知書便須遷出,設1年寬限期,亦設有上訴機制[16]。 上李屋邨2025 房委會在1987年起實施「公屋住戶資助政策」(俗稱「富戶政策」),向不再需要資助的住戶減少房屋資助,以鼓勵富戶遷出公屋單位,確保公屋資源合理分配。 租住公屋的住戶(包括中轉房屋住戶)住滿十年或以上,便需要每兩年向房委會申報家庭入息。 而家庭入息超過指定的入息限額的住戶,便須按情況繳交倍半或雙倍淨額租金/暫准證費另加差餉。 近年,因應非標準設計大廈面世,房委會在規劃屋邨時亦會將康體及兒童遊樂設施甚至花園及屋邨廣場等休憩設施與住宅大廈一同因應地盤微氣候等數據而作出適當的設計,使新落成的屋邨的環境較以往更佳。
上李屋邨: 【房協70年】消失的首個公屋上李屋 居民憶獨立廚廁房度無憂童年
例子1 – 油塘邨的項目編號「KL34RR」,代表是九龍第34個房委會項目,並按整體重建計劃興建;此編號在更改修飾詞為「RH」後,亦同時對應同一項目內的油美苑及油翠苑。 全香港142座公共屋邨的公用地方安裝了約百萬支電燈,每年總耗電量逾億度,對財政及環境均造成負擔。 房屋委員會為了推動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量,於2012年4月斥資逾2億6千萬港元,逐步更換較為節省電力的電子鎮流器,耗電量將會大減3成,預計每年可以節省3千3百萬港元的電力耗資費用,減少碳排放量相當於種植百萬棵樹木。 正是這種與時俱進的精神和新的服務,為房屋協會贏得了「房屋實驗室」的地位。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香港房屋協會的行政總裁兼執行總幹事陳欽勉先生,與我們分享市民所關注的房屋問題,以及香港房屋協會在過去兩年面對疫情和經濟挑戰時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去幫助廣大市民解決住房問題。 上李屋邨 為了強化品牌,香港房屋協會一直在建設符合最佳標準的房屋,並提供創新性的住房解決方案以滿足人口不斷變化的需求。
- 不過,所有成員均年滿60歲或以上住戶,或全部成員均領取綜援,可獲豁免。
- 設施內亦擺放了相關藝術裝置,因而獲得了2020年優質建築大獎中「多幢建築物」分組大獎[8][9]。
- 東沙島街(Pratas Street)是位於九龍長沙灣一條街道,道路名稱取自位於南中國海東北部、現屬中華民國高雄市旗津區管轄的東沙群島,道路北面連接廣利道,而南面連接長沙灣道及九龍工業學校,而大部份路段是單向行車。
- 房屋署現時未有為公屋的聾人或弱聽住戶加裝火警閃燈,有住戶主動申請亦被拒絕[30],工黨及一群聾人於2017年12月到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房屋署違反《殘疾歧視條例》[31]。
1990年代開始,公屋需求大增,房委會開始提高建築密度並減少公共休憩設施面積;1997年推出的八萬五計劃為求提供最多的單位,用盡地積比率,更使建築密度進一步上升,邨内休憩空間所剩無幾。 此現象特別可見於天水圍北的各屋邨,如天悅邨、天逸邨、天華邨等,直至2000年代初八萬五計劃失敗,公共休憩設施面積才得以逐漸增加。 戰後用14,000英鎊的捐款成立的香港房屋協會,其使命是為香港人提供體面的、可負擔的住房。
上李屋邨: 陳茂波:向習近平匯報了香港最新社經情況 包括搶人才措施
法團在9月9日的大會揀選了回標價第二高的承辦商,有業主遞交5%聯署要求推翻決定及撤換法團,不過法團搶閘在上月20日舉行業主大會,重新議決承辦商。 在11月3日大會前夕,法團管委會去信關注組稱5%聯署提出的議程「用詞不確切及不符合條例定」並入稟土地審裁處。 當日會上,管委會表明立場後離開,居民續舉行會議,重選13名管委會委員及主席。 安泰巴士總站(英語:On Tai Bus Terminus)位於香港九龍大上托安泰邨安秀道上,安泰邨安泰商場對出,供公共巴士使用。 運輸署初時建議開辦兩條專線小巴及六條巴士路線服務安泰邨,當中除213D、213X直接交由九巴營辦外,其餘均屬招標路線[18],最終4條招標巴士路線均由九巴中標[19],即六條建議巴士路線均由九巴營運。 政府在安達臣道發展區預留四幅學校用地,興建三所小學和一所中學,但只有一所鄰近安達邨的小學校舍最快2019年初落成,而另外兩所鄰近安泰邨的小學更要在2024年後才竣工。
還提供休憩用地及康樂設施,包括幼稚園、兒童遊樂區、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枱、社區服務中心及社區園圃。 2011年,概念草圖計劃興建12座樓高30層的公屋,提供8,400個單位供23,600人居住。 其中中央地盤B的2棟公屋將建於兩層高的平台上,兩層高的平台設有零售及停車場設施。 但是,由於發展計劃押後動工,加上公屋需求殷切,此用地最後改作興建出租公屋。 上李屋邨 【租置 / 上李屋邨 公屋 / 回收單位 / 租者置其屋 / 折扣率】租者置其屋計劃(租置計劃)讓公屋住戶以特惠價格購入所住單位一圓「上車夢」,而今年通過恆常化出售回收租置單位後,亦令更多合資格人士也可購入相關單位,售價更低至14萬元,相當吸引。
上李屋邨: 重建
「呢個業主大會係合法、有效嘅,而我哋嘅當選係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佢要挑戰有一定難度」。 而邨內即使已新增多條巴士路線,可是路面承載量不足,每天早上的繁忙時段經常塞車。 上李屋邨 上李屋邨 邨內亦缺乏社區中心,現時只由非政府機構承接短期社工服務隊和區議員服務居民。 安泰商場樓高兩層,提供16間商舖(及一個整體出租街市),總商用面積為4,400平方米,部份商舖為街舖,於2018年9月30日啟用。 1992至1993年間曾經所發生全港轟動的屯門色魔事件,引起當時區內居民大為恐慌,有街坊亦曾經自行組織互助小組,護送女士歸家。
在上李屋作為公共租賃房屋的先驅落成之後,隨着時間的推移,房協不斷探索各種服務模式,包括市區改善計劃、資助出售房屋、夾心階層住屋計劃,還有長者房屋。 在72年前,香港房屋協會為應對時代的挑戰而成立,在房屋發展事業上,香港房屋協會始終着眼於未來,超越逆境和不確定性,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房屋服務。 香港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尋找土地資源,為香港人提供體面的、可負擔的住房。
上李屋邨: 安泰邨
業主權益關注組召集人陳國漢持「大票」,獲645個單位授權,業權份數為33220份,佔整體業主約15%。 最終會議議程一致通過選用「奧的斯」為電梯工程承辦商 及改選13名法團管委會委員,關注組成員楊國堅當選主席,陳國漢則當選司庫。 761名業主周五(11月3日)照樣到場開會, 佔總業主數量15.77%。 大會開始後,主席劉貴華指是次會議「議程內有不少不確切漏洞」,稱短期內將再召開諮詢會及業主大會。
上李屋邨: 公共屋邨
而舊十字型大廈本來是為出租公共房屋而設計[19][20][21][22][23][24][25][26],不過因居屋計劃反應熱烈才決定將絕大部份樓宇轉作居屋發售,祇有類似居屋版本的新田圍邨裕圍樓樓宇是維持出租之用。 香港公共屋邨發展源自1953年12月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一場大火,香港政府為安頓災民,開始興建簡單實用而租金廉宜的徙置大廈,標誌著香港公共屋邨的誕生[3]。 上李屋邨 在2022年12月31日,香港約有三分之一居民(即逾224萬人)居住於香港各公共屋邨的出租單位,包括房委會85萬個 、房協12萬個[1]、以及在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大坑西邨逾1,600個的單位[2]。
上李屋邨: 樓宇
在A至D座当中,每座大厦有五至六层楼,而每层楼至少有十个单位,即每座大厦至少有50个单位,至于E座就有90个单位。 上李屋邨2025 除了上述的独立厨厕外,每户不单有独立门户,还有六扇钢窗及附设小露台以供晾晒衣物[7]。 上李屋邨位處九龍市區,交通配套上已經成熟,而且鄰近大埔道一帶的山區,環境上都較為清幽[14]。 2015年7月起,香港部份公共屋邨及居屋被揭發食水含重金屬量嚴重超標的事件。 上李屋邨 其中啟晴邨、牛頭角下邨第一期、水泉澳邨、榮昌邨樣本含鉛量,超出世衛標準。
上李屋邨: 李鄭屋邨法團入稟、拒按議程舉行大會 居民照開撤換法團
自第二次國共內戰開始,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湧入香港,人口大增下造成嚴重住屋問題,而大批移民現象衍生出不少寮屋。 上李屋规模不大而且单位数目不多,但单位内部设计和周边设施较为齐全,比起邻近的石硖尾邨和李郑屋邨徙置大厦,质素较为优胜[26]。 而上李屋落成后,房协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公营房屋发展,并沿用前者的内部设计安排(邬励德原则)在港九各区兴建房屋,提供徙置屋邨、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廉租屋邨和日后的政府廉租屋以外的房屋选择,其后随着市区发展,石硖尾和李郑屋徙置区都相继重建[1]。 在上李屋開始發展同時,模範邨也在興建當中,原規劃有七座大廈,首兩幢大廈A及B座於1952年3月建成,並開放予合資格人士申請,並於5月起開始入伙,時間上略早於上李屋[33],但到1955年4月才建成其中五幢,整條屋邨要到翌年才全數完成,比後者更遲[34]。 上李屋邨 這兩條屋邨提供的單位不多,但租金相對其他住屋較為低廉,也令港府意識到興建多層大廈可以用較小土地安置大量人口,經濟效益明顯,後來的首批徙置區都因而以七層大廈為主[35]。
上李屋邨: 安泰巴士總站
自“邬励德原则”应用在上李屋之后,虽然未能套用在徙置区,但邬励德亦提出在徙置大厦天台设课室(天台小学雏型)、地下设商店等建议,这些提议之后都化为现实,改善了日后基层生活[36]。 上李屋邨 房协于1953年邀请邬励德加入执行委员会,为发展公共房屋给予意见,后来房协为表扬邬励德,将1976年落成的香港岛大坑新公屋命名为励德邨[37]。 自「鄔勵德原則」應用在上李屋之後,雖然未能套用在徙置區,但鄔勵德亦提出在徙置大廈天台設課室(天台小學雛型)、地下設商店等建議,這些提議之後都化為現實,改善了日後基層生活[36]。 上李屋邨 房協於1953年邀請鄔勵德加入執行委員會,為發展公共房屋給予意見,後來房協為表揚鄔勵德,將1976年落成的香港島大坑新公屋命名為勵德邨[37]。
上李屋邨: 上李屋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至2019年,九巴雖開辦213B直達觀塘市中心,唯只於星期一至五上午繁忙時間服務。 直到2021年3月8日,11X延長至安泰(北),安泰邨才有巴士全日來往觀塘市中心。 除了上述路線外,九巴亦將290X改經安秀道及增設回程服務,成為安泰邨首條直達新界區巴士路線,其後更獲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與此同時,城巴亦開辦全新城巴機場快線A26,成為城巴首條服務安泰邨的專營巴士路線。 屋邨同時設有蓋行人通道連接山下通往茶寮坳的天橋及升降機系統,其中連接四順區的升降機塔,樓高更高達15層,近日獲網民評為「世界級」,因為高塔上景觀開揚,俯瞰時可將飛鵝山下的景色盡收眼底,更有區外市民專程到場試搭[13]。 蘋果動新聞找了2015年度新地公益垂直跑男子組個人賽總冠軍楊鎧駿來挑戰這330級樓梯,結果他用了1分鐘22秒跑完[14]。 屋邨在發展時引進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參與的概念,採用多項環保措施,包括在街市及停車場設置30多支「太陽能導光管」,能收集天然陽光,並作輔助照明,將光線分布於室內地方。
上李屋邨: 香港公共屋邨
安泰邨自2017年落成後,商場仍未落成,而附近無任何食肆及商店[20],居民需要使用15層天橋連升降機塔「落山」到順天邨購物;截至2018年9月30日起,安泰商場已啟用,改善居民購物情況、並可以滿足居民日常基本生活所需。 屋邨雖然環境優美、景色開揚,不過在政府欠缺規劃下,早期邨內無進駐任何商店,同時與安達邨一樣面對學位不足及交通問題,被網民選為「最差的新公屋」[12]。 值得一提的,安泰邨是黃大仙美東邨美東及美寶樓重建的次要安置屋邨,但因上述不利因素,僅有14戶選擇提前遷入此邨。
上李屋邨: 香港房屋協會
曾在上李屋居住10多年的梁維婉(Sandy),由昔日「通山跑」的小女孩,變成銀髮一族。 她說,一家人當年由中環的板間房搬至上李屋,享受獨立廚廁,除了改善生活環境,亦與同屋邨的小朋友四出「串門」,度過無憂童年。 不过自开放申请以来到落成为止,共收到约六千份申请,即至少22户竞争一户,情况激烈[17]。 就算连公务员,尤其是警员和便衣探员,都因为所属机关自有宿舍提供,而不获房协酌情处理[7]。
1966年10月14日下午四时半,位于上李屋隔邻的上李屋花园由市政局李有璇议员主持下开幕,设有花园、凉亭、篮球场及排球/羽毛球两用场地等,为上李屋一带的居民提供基本的康乐设施,这花园直到现在还仍然存在[29]。 自李郑屋和石硖尾相继重建后,周围已变为密度较高的新型房屋,同时亦有新式街市、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例如于1988年6月4日开幕,在宝丽苑基座的保安道市政大厦[30]。 上李屋邨總共有五座長型大廈,佔地近9,300平方公尺,合共提供360個單位,容納達1,900名租戶,建築成本為250萬港元[4],當時港府以市值三分之一的地價撥交房協,並提供了40年低息貸款[5]。 其中A、B、C、D座於1952年落成,單位分甲種大型單位(供四至六人家庭用)和乙種小型單位(供四人以下家庭用),僅前者有獨立廚房及廁所;而E座則於1958年落成,是房協為試驗興建工人住宅而加建,每個單位則皆有獨立廚房及廁所[6]。 除了上述的獨立廚廁外,每戶不單有獨立門戶,還有六扇鋼窗及附設小露台以供晾曬衣物[7]。
上李屋邨: 香港文匯網
賴清德與曾玟學的頭屋聯合競選服務處成立,賴清德苗栗競總主委張輝雄、總幹事徐進榮、立委湯蕙禎、行政院中辦執行長徐定禎、苗栗黨部主委李貴富及縣議員許櫻萍、徐筱菁到場助勢,肯定曾玟學是認真為民服務的立委參選人。 上李屋邨 〔記者彭健禮/苗栗報導〕苗栗縣第二選區無黨籍立委參選人曾玟學與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的頭屋聯合競選服務處,昨天開幕,國民黨立委參選人邱鎮軍也在苗栗市成立競選總部,雙方互別苗頭。 李家超一行人到達順利邨後,所到之處一直被大量熱情的市民包圍,他亦有與市民握手交談。 他表示,此次「落區」是為了考察《施政報告》發布後在一些政策範疇的實際情況,向市民解說《施政報告》政策,亦在林世雄的陪同下,了解東九龍智慧綠色集體運輸方面的規劃,更重要是呼籲選民參與12月10日區議會選舉中投票。
環境保護物料比一般石屎的受力及抗腐蝕能力高,亦有助於改善石屎剝落的情況[4][5][6]。 此外,2014年起,公共屋邨將會陸續廣泛採用LED燈,以減少耗電量[7]。 上李屋邨總共有五座長型大廈,佔地近9,300平方公尺,合共提供360個單位,容納達1,900名租戶,建築成本為250萬港元[1],當時港府以市值三分之一的地價撥交房協,並提供了40年低息貸款。
走過深水埗東沙島街與保安道,會見到幾幢樓高僅13層的大廈,其名為樂年花園,前身正是香港首個出租公共屋邨的上李屋。 於1952年落成的上李屋,當年提供360個單位,合共5幢樓宇,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屋,而Sandy一家人正是其中的幸運兒,獲抽中安排入住。 香港公共屋邨(簡稱公屋)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見的類別,由政府或志願團體興建,出租予低收入市民。 現時香港提供出租公營房屋的機構有三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上李屋邨: 柴灣茵翠苑大維修起爭議 居民關注組召大會成功撤換法團
自第二次國共內戰開始,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湧入香港,人口大增下造成嚴重住屋問題,而大批移民現象衍生出不少寮屋[13]。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 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管委會的律師指,聯署信要求否決9月9日的大部分議決,惟其中有關更換升降機的議程已於10月20日的業主大會中重新議決,質疑業主授權未必仍然有效,「所以呢個提議通過嘅議程主體內容,其實有一半已經唔存在㗎喇,所以邏輯上係有少少缺陷」。 會議前夕,法團在周四(11月2日)貼出告示,指聯署召開的特別業主大會議程「用詞不確切及不符合條例規定」,經法律顧問兩度向陳要求修正無效,指如貿然執行「錯漏的」議程進行會議,及作出具爭議性的決議,會造成屋邨混亂、爭議及不公平結果,甚至引起訴訟。 法團續稱,已就上述問題已入稟土地審裁處,惟會「無奈執行法例要求」,召開該特別業主大會,但稱不會進行任何投票,等待直至土地審裁處作出指示。
不少熱愛攝影的人仕都喜歡拍攝公共屋邨的外貌特色,及後慢慢演變成以公共屋邨作背景,拍攝人像硬照或影片。 當中較為人知曉的有石硤尾南山邨、彩虹邨、觀塘樂華南邨、觀塘坪石邨等等。 例子2 – 油麗邨 第七期的項目編號為「KL77/7」,代表是九龍第77個房委會項目,的第七期,現為信麗樓。 根據「維護公屋資源的合理分配政策」,繳交雙倍租金的住戶須每兩年申報資產。
上李屋邨: 香港法律周2023︱上周圓滿落幕創8項突破 出席人數歷屆新高
香港政府和房協一直緊密合作,為公共房屋發展提供土地,在不斷尋找新的發展用地的同時,香港房屋協會也制定了相關策略,進一步優化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為社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房屋項目。 多年以來,香港房屋協會建立了優質住宅和品牌的先鋒項目,包括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出租屋邨、資助出售房屋、長者房屋以及過渡性房屋等計劃。 在上李屋开始发展同时,模范邨也在兴建当中,原规划有七座大厦,首两幢大厦A及B座于1952年3月建成,并开放予合资格人士申请,并于5月起开始入伙,时间上略早于上李屋[33],但到1955年4月才建成其中五幢,整条屋邨要到翌年才全数完成,比后者更迟[34]。 这两条屋邨提供的单位不多,但租金相对其他住屋较为低廉,也令港府意识到兴建多层大厦可以用较小土地安置大量人口,经济效益明显,后来的首批徙置区都因而以七层大厦为主[35]。 上李屋落成初期,邻近的李郑屋村木屋区因为是从旧李、郑氏两乡村发展而来,而且战后大量移民涌入,已自有一个大型的半自给自足的社群,之后李郑屋于1955年只用八星期变为港府规划下的徙置区后,周围昔日混乱的环境已大为改善,同时设有天台小学等教育设施[28]。
上李屋邨: 附近建築
為了加強節約能源,並且減少耗電量及碳排放量,運輸及房屋局引入多項環境保護措施,包括引進兩級光度照明控制、LED燈凸面照明器及太陽能光伏板等,相關大廈因而每年節省24萬度電力,加上配合其他措施,總節省的公用設施耗電量達53%[9]。 上李屋邨 邱鎮軍說,他從任縣議員到轉換跑道當選苗栗市長,一直把民意放在首位,尤其苗栗縣需要加速前進,他會與尋求連任的第一選區立委陳超明合作,為地方發展帶來最大的推力與助力。 雜貨鋪店員陳先生表示,事前知道會有政府高層到訪,但沒想到是特首本人,覺得有些意外,他認為李家超本人沒甚麼架子,亦樂於與市民做一些互動。 他告訴李家超店鋪的生意較疫情之前差,相信特首了解情況後,他的「智囊團」會幫助解決問題。
上李屋邨: 項目編號
其中A、B、C、D座於1952年落成,單位分甲種大型單位(供四至六人家庭用)和乙種小型單位(供四人以下家庭用),僅前者有獨立廚房及廁所;而E座則於1958年落成,是房協為試驗興建工人住宅而加建,每個單位則皆有獨立廚房及廁所。 在A至D座當中,每座大廈有五至六層樓,而每層樓至少有十個單位,即每座大廈至少有50個單位,至於E座就有90個單位。 除了上述的獨立廚廁外,每戶不單有獨立門戶,還有六扇鋼窗及附設小露台以供晾曬衣物。 我們的第一個屋邨是位於深水埗的上李屋於1952年落成,是香港第一個公共屋邨。 上李屋也是一個新的突破,因為它提供了獨立的公寓,有自己的廚房、浴室和陽台,而放棄了當時流行的商業公共設施。 在香港房屋協會履行使命的過程中,香港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尋找土地資源。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 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1985年,577座香港公共屋邨被揭發存在結構問題,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 由於事態嚴重,廉政公署就問題公屋事件著手調查是否有人在興建這些公屋時涉及貪污舞弊。 2017年10月起,房委會進一步收緊富戶政策,租戶的每月入息上限定在入住公屋入息限額5倍,資產上限則定在入住公屋入息限額100倍,其中一項超標便要搬走;又或只要有一人持有本港的住宅物業,亦要搬走。 不過,所有成員均年滿60歲或以上住戶,或全部成員均領取綜援,可獲豁免。
上李屋邨: 問題公屋醜聞
特首宣布針對事件,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並抽驗了45條2005年後落成的公共屋邨,共3806個水樣辦,以及138條2005年前落成的屋邨共2639個水樣辦。 到2016年3月,4個承建商開始為11個受食水含鉛超標影響的公屋邨,更換在公用地方不合規格的喉管。 上李屋邨2025 康和一型、新十字型及部份和諧一型大廈原本是為居屋計劃而設計,但有部份項目(尤其是居屋第二十三期乙)因政府決定停售居屋而改為公共屋邨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