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屈地街及銅鑼灣電車總站均設有供頭等乘客使用的候車亭,戰後已拆卸。 申請費包含付予八達通卡有限公司的按金50港元;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收取、不可退還的港鐵學生乘車優惠計劃行政費20港元;以及八達通卡有限公司收取、不可退還的手續費20港元。 早於1904年,電車公司顧問工程師已經建議一個直達深圳的九龍電車計劃,其後電車公司先後四次向政府提出申請,表示有意於九龍提供電車服務,但由於當時已興建九廣鐵路,方案遭當時港英政府否決[87]。 於1949年10月製造的#120是香港電車首輛第五代「戰後型」電車,電車公司在翻新時原本有意保留這輛電車的舊車身[57],可惜因為車身結構出現問題而放棄[58],於是在1991年依照1949年的第五代電車模樣為#120重造車身。 除了供日常載客及租借的#120之外,香港歷史博物館的1950年代展區收藏有一輛戰後型電車#50,可供參觀人士走進車廂內參觀;香港海洋公園於2011年增設的「香港老大街」景點,園方邀請電車公司仿照第五代電車在1950年代的模樣,製造一輛戰後型電車在「香港老大街」展覽[59]。 拖卡在投入服務初期曾經是頭等車廂,但乘客普遍認為拖卡收了頭等車費卻沒有頭等的享受,加上拖卡被拖行時所發出的噪音頗大,所以拖卡並不受乘客和電車沿線的居民歡迎。
乘客從後門上車,在前門下車,下車時於前門駕駛員的位置繳付車資,登車用的後門設有單向轉動的旋轉門柵防止乘客逃票,1998至1999年間登車門位置加裝閉路電視,除減低乘客逃票的機會外,亦可避免乘客被電車車門夾倒的意外。 由於電車車廂的通道較為狹窄,在車廂擠滿乘客時,在車尾的乘客或會較難走到前門下車及繳付車資,乘客如因此在後門下車,仍有責任在下車後走到車頭繳付車資。 處理申請期間,申請人可購買「臨時學生八達通」乘搭港鐵。 購買「臨時學生八達通」費用為70港元(包含付予八達通卡有限公司的按金50港元及可用儲值額20港元)。 當領取個人八達通或完成啓動/延續八達通上「學生身分」手續時,可交回此「臨時學生八達通」並獲退回按金及其餘值。 1912年開始採用雙層電車,這款第二代電車不再分為頭等和三等兩款車,取而代之是新增的上層是頭等,下層是三等,第二代電車在第一代的單層電車頂部加裝了公園式座椅並增設貫通上下層的樓梯,但上層是露天的,並沒有上蓋,雖然上層頭等座位景觀開陽,但隨時面對日曬雨淋。
通學電車: 申請資格
為了刺激乘客量,電車公司與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推行一套實時車務調動系統,冀求做到按照實際環境加快車輛調配,以節省乘客的候車時間,以增加電車吸引力[40]。 通學電車2025 2005年3月,跑馬地電車總站裝設了電子顯示牌,方便乘客得知下班電車的目的地。 2007年11月開始,完成維修後的電車都會換上新駕駛盤,第一輛作出這改動的電車是#38。
- 過往因為電車公司未有給予電車司機足夠的用膳時間[84],所以乘客會經常看見電車司機把盛有飯餸的飯盒帶入電車的駕駛席,每當電車在交通燈位遇上紅燈須要停車等候時,司機便會抓緊等候紅燈轉綠燈的數十秒至一分鐘時間趕忙吃幾口飯[85]。
- 到1881年,香港人口增長至160,400人,可是當時只有馬車、人力車和轎子等簡陋的交通工具,根本無法應付需求,急需引進集體運輸系統。
- 由於汽車此時在英國和歐美發達國家漸漸普及,很多供應電車組件的外地廠商都面對轉型,不再生產電車組件,因此第四代電車除了底盤外,很多零件都是在香港製造,電車公司一直製造這款雙層電車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並已完成了超過一百輛,所以又稱為戰前型電車[51]。
- 使用上述支付工具時,除使用AlipayHK易乘碼外(需於下車付款前於手機程式選擇合適票價選項,60-64歲「樂悠咭」持有人及12-64歲「殘疾人士身分」個人八達通持有人如使用AlipayHK易乘碼需付成人票價),其餘支付工具只提供成人票價;更換新款電子支付收費器預計於2023年7月完成。
[13]車上間中亦會有稽查員向乘客驗票,及防止售票員透過售賣未使用的舊車票作弊。 因為填海計劃需要重新檢討,加上在環境保護團體的壓力下,填海面積縮減,未必能夠預留地方鋪設電車軌道。 其後高等法院原訟庭於2004年3月9日裁決駁回保護海港協會「中區(擴展部分)分睿區計劃大綱圖」提出的司法覆核後,填海計劃得以順利延續。 通學電車 加上2008年香港電車公司母公司九倉將一半股權售予法國運輸公司VTRA,明確表示建議於中環新海濱興建新線。
通學電車: 廣告政策
他表示路線將連接天星碼頭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屬於循環線,而公司亦擬重新製造多代舊式電車(有單/雙層)行駛。 香港電車公司有1輛由新電車改裝而成的路軌保養電車,該輛電車車底裝設有兩個大擦,上層為一個由交流電驅動的吸塵機,達45匹馬力,作為掃清路軌用途,而路軌保養電車亦配備隔音裝置,減低運作時噪音。 至2013年4月,香港電車公司將會在路軌保養電車上加設安裝兩組磨碌,有幫助於將高低不平的路軌磨平。
該公司最初表示有興趣興建這條鐵路,並打算以低地台現代雙層電車行走,但最終因為不合乎成本效益,因此計劃未能落實[90]。 於是政府及後邀請了當時剛成立的九廣鐵路公司建造輕軌鐵路系統。 加掛拖卡的電車需要在車尾進行改裝,包括加裝車勾和接駁電路。 為方便候車乘客識別後方已加掛拖卡的電車,所以獲分配拖卡的雙層電車,都在車頭正面的右上方塗上黃色和黑色組成的斜線條紋用作標識。
通學電車: 電車全景遊
1978年7月5日,環境司鍾信於立法局提出,由香港政府以32億港元全面向九龍倉全面收購香港電車公司,並且邀請香港地鐵(現為港鐵)以輕便鐵路取代電車服務[31];其後於《地下鐵路首日通車特刊》中提及香港地鐵聘請顧問公司研究,除了提出興建港島綫外,並計劃以新型電車系統取代原有的路面電車,以及將中環的一段電車路軌改為地底行走。 上述研究使不少人揣測政府是否計劃結束香港電車提供的服務。 電車公司在1984年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市民大多傾向保留電車,而其他同類調查亦反映收費差異和站距等因素令市民無意取消電車,因此香港電車的服務未有因地鐵港島綫於1985年開通而被取消。
通學電車: 車隊資料
香港電車(英語:Hong Kong Tramways)是香港的一個路面電車系統,來往香港島東區的筲箕灣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另有環形支線來往跑馬地,每日平均接載18萬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另外有英國黑池電車和埃及亞歷山卓電車部分路線使用雙層電車,非全數採用)及最大的服務中雙層電車車隊[2]。 2010年代初期,香港電車有限公司委託顧問進行可行性研究,建議在東九龍興建現代化電車系統,以取代香港政府建議的環保連接系統。 2013年4月29日,香港電車公司向發展局提交在啟德發展區發展軌道全長12公里的現代化電車系統的建議方案,如果成功獲得通過,預計於2018年至2031年分三階段啟用;其造價為28億港元,比較興建環保連接系統便宜得多,而且日後如有需要,走綫可以伸延至土瓜灣、新蒲崗、觀塘和九龍灣外圍,比較環保連接系統所到達的網絡更廣。 由於香港電車通車時幾乎全線沿海旁而建,因此這個計劃的另一個意義就是令電車可重臨中環天星碼頭的海旁[92]。 據估計,支線由上環街市開始,由林士街進入填海區西部,一直沿著海旁至填海區東部(維園道一帶)返回英皇道原有的電車路。
通學電車: 電車租賃
以前的廣告都是用油漆以人手繪畫並成為一種傳統技藝,後來因為電腦繪圖出現,用打印机印製大型防水海報,再於車身上張貼,由於效率較高,所以取代了由人手在車身繪畫廣告[18],到現在除了特意保留1950年代風味的120號電車外,其他電車如有客戶委託廣告都會以全車身廣告形式刊登。 八達通是香港其中一種電子收費系統,普通卡的大小和信用卡相同,內置晶片,使用時把卡片放在接收器上即能完成付款過程。 香港電車由2001年8月16日起於全線電車提供八達通付款服務,收費機設於前門的駕駛席旁,乘客在下車時拍卡付費。 通學電車2025 通學電車2025 例如北角區的電車總站曾經在七姊妹泳場時期及名園遊樂場開業期間,分別使用「七姊妹」和名園,而跑馬地的舊總站亦因應愉園遊樂場而名「愉園」。
通學電車: 港鐵學生乘車優惠計劃 (2022/2023學年)
1991年首季,電車公司的母公司九龍倉將銅鑼灣霎東街電車廠拆卸,原址興建時代廣場及銅鑼灣站A出口。 位於石塘咀的屈地街電車廠取代霎東街電車廠的功能,而西灣河的東區走廊橋底則增設供電車停泊及小型維修的設施。 1954年,因應位於銅鑼灣的羅素街電車廠經歷為時三年的擴建工程完成,1932年起運作的北角電車廠關閉,羅素街電車廠亦改名為霎東街電車廠。 1904年7月2日,首次有電車駛離車廠作試驗性行駛;經過隨後多天的測試後,香港電車終於在同年7月30日啟用[20]。 辦理新申請 [2] – 已持有附相片的個人八達通 或 延續申請手續時,須繳付行政費20港元,並將即時獲發收據。
通學電車: 空調電車
請跟據信件上的指示使用八達通App,於網上一站式啓動新八達通及八達通上的「學生身分」。 你亦可以攜同此信件、身分證明文件及新八達通到任何港鐵客務中心@辦理啓動。 如持卡人於任何時間退回個人八達通,發卡公司有權從按金中扣取10港元或由發卡公司全權決定的金額,作為八達通的成本費用。
通學電車: 黑豆咖啡國際評鑑獲2星獎章 頭份青創基地展現成果
#88與#171的最大分別是車窗並非密封式,乘客依舊可自由開啟車窗,方便因應氣候變化而調節空調溫度,而為了阻隔陽光的熱能,玻璃均採用有散熱塗層的單層反射玻璃。 #88與#171一樣車頂設有兩套空調機組,車頭的一套供應上層車廂,冷氣透過車頂兩側的隱藏式冷氣槽從多個固定式出風口吹出;車尾的一套則供應下層車廂,冷氣通過車尾右側的冷氣槽送到下層,亦因如此,上層車尾為梗窗並特別裝設一排4座位。 通學電車2025 通學電車 電車公司於2016年6月2日先行邀請媒體假屈地街電車廠試乘新空調電車,並計劃於2016年6月6日起為#88作試驗性營運,計劃為期3個月,乘客可以平常票價乘搭,電車公司會於首4星期測試4種不同的車廂溫度,並收集乘客意見[70][71]。 在測試期結束後,車身顏色由淺藍色改為白色主調,並繼續投入日常載客服務。
通學電車: 軌道方向控制
2000年代開始後,電車公司持續為電車進行升級,以令運作更有效率及更加安全。 2000年10月24日,電車公司推出三輛「千禧電車」(#168、#169及#170),車身骨架棄用柚木而全面使用鋁合金製作車身,車身結構的翻修年期可由4年增至10年[1]。 車頭和車尾的擋風玻璃採用整片式的曲面流線設計,令整輛電車的外觀更為流線及充滿時代感[52]。
通學電車: 電車司機
機構發言人指,格羅西及其團隊的視察行動,一度因有人開槍而暫停,槍聲持續了幾分鐘,格羅西的車隊因而停止前進,但車隊並沒有即時危險。 通學電車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15日到烏南部扎波羅熱地區俄控核電廠視察,了解第聶伯河下游的卡霍夫卡水壩遇襲決堤後,對核電廠冷卻系統供水造成的影響。 發現核電廠附近河流和水庫水位明顯下降,而冷卻系統的水位暫時沒變,但預計只能維持數月,往後或要以地下水代替河水,對廠內六個反應堆進行冷卻,避免過熱。 今凌晨3時26分許,桃園楊梅高鐵南路十段1家機電工程公司1樓廠房起火竄出火苗,廠內鎂鋁合金原料全面燃燒,消防人員到場後立…
在1990年代末以前,多數電車以現今電車出廠時的控制系統。 電車司機的正前方為一有刻度的控制桿,用來控制電車的速度。 在1996年發生的一次電車意外中,司機因為駕駛席附近的控制設備起火而離開了車廂,電車則在無人駕駛下繼續前進。 之後電車公司逐漸將電車的控制系統現代化,以電子控制取代旋桿及機械電阻調節車速,並配以駕駛失知制動裝置避免同類意外。 通學電車 另外,電車上層的通道不是作為企位,只供登車乘客往座位就坐及下車乘客往車頭走動,而根據運輸署的《道路使用者守則》,電車上層和梯間都不准站立[1]。
駕駛席的前方有一支控制車速的控制桿,司機可將桿推拉到不同刻度,以機械方式切換電路連接電阻的方式,通過控制電流調節直流電動機的轉速。 速度分為八度,當中一至四度為較慢的,五度至八度則是較快的,司機需把控制桿由一度拉至八度加速,推至負一度至負八度以減速,拉回至N停車。 如果司機長時間將桿拉到高波段,電路的機械接點和電阻便有可能因持續處於高電流而出現過熱,在1996年便曾經發生控制設備起火後陷入無人駕駛的意外(詳見「電車安全」章節),事件引起香港社會對電車安全的關注,電車公司因此決定將電車的控制系統現代化,開發以電子設備控制車速取代以往的純機械設計。 控制系統經過現代化的的電車,司機只要將控制桿拉到所需的車速後,控制系統便會自動調節電動機的轉速,使電車以司機選定的速度行車;如果司機沒有持續操控電車,系統將會使電車停駛,防止電車在無人操縱下仍然行進。 現時採用電子系統控制行車的電車稱為「八字車」或「度字車」,在駕駛面板上有兩組七劃管組成的顯示器,左邊的數字顯示電動機所處的波段,右邊的數字則為目前的行車速度。
在車尾的旋轉式單向閘門改用感應式控制開閉的擋板,登車乘客只要踏入車廂,擋板便會自動開啟[63];由於乘客無需推動單向閘門即可登車,不但可便利乘客登車,也可避免以往的三杆式旋轉閘,因為旋轉桿易被乘客的隨身物品勾倒而妨礙登車,而閘門的擋板在開關時會發出警示聲,減低乘客被夾倒的機會。 座椅採用公園式設計,由金屬框架及長條形木板組成,上層最前排座位因為均面向前方,所以視野開陽,上層車尾的座椅則為橫向並維持包廂佈局。 下層車廂的座椅編排初時與千禧電車相似,兩旁座椅均面向車頭,但因為發現坐在車廂右側最後一張座椅的乘客容易撞到樓梯底部,所以右排座位被改為與第五代電車相似的橫向佈置。 首輛安裝第七代車身進行測試的#168電車於2011年2月17日投入服務。 2015年,電車公司製造了一輛供日常載客的空調電車[69],生產成本比傳統電車貴20多萬元,新電車獲編配有吉祥意味的#88。 #88採用第七代電車的全鋁合金車身,在亮相時貼有淺藍色為主,並以中英文標示「冷氣電車試驗」及( Pilot Cooler Tram)字樣的全車身自我宣傳廣告。
通學電車: 通學電車
使用已加註「學生身分」個人八達通人士(包括12歲或以下)須留意,在使用有關個人八達通乘搭港鐵以外之交通工具時,必須遵從該營運公司的規定及條件,而12歲或以下人士有可能被收取全數成人車資。 頭份警方指出,尤其保護行人安全,為政府當前重要政策,全國警方也從5月1日起加強轄內重要路口取締車輛不讓人及不依規定停讓等交通違規執法,也將積極協助各道路主管機構進行保護行人等相關會勘,也希望學校教育向下扎根,從小培養學童正確交通安全認知,並養成「禮讓行人」及「尊重行人」的觀念與行為,以降低交通事故。 已退休的前政府規劃師薛國強,通過其出任董事的「智仕顧問公司」於2015年和2017年兩度向城規會申請取消中環至金鐘的一段電車路軌[100],聲稱可以紓緩中環一帶交通擠塞問題。 薛國強又認為港鐵西港島綫通車已完全取代電車,電車應結束歷史任務,市民不應「抱殘守缺」,聲稱走路可能比乘搭電車快捷。 此舉引發廣大市民,甚至一些政治人物、名人和藝人等的強烈不滿,民間團體成立一人一聯署捍衞電車大聯盟反擊,號召市民聯署反對規劃申請,並批評薛國強不應為了方便開私家車出門的人士,而犧牲中下階層出門所須的廉價公共交通工具。 2014年12月28日港鐵西港島綫局部通車後,香港電車每日乘客量比較往年同期減少一成,由每日20萬人次降至18萬人次,隨着西營盤站於2015年3月月底啟用,預計電車將會面臨更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