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痣細胞惡變:組織病理黑痣的惡變通常最早發生在真皮表皮交界處,痣細胞呈異常增生,且痣細胞巢擴大互相融合。 異型黑色素細胞不僅在表皮內擴展,而且向真皮內侵襲性生長。 偶然,痣細胞的惡變也可從真皮深部開始,但在其他部位仍可見殘餘的痣細胞。 但仍有作者認為,如病人情況允許也可施行包括區域淋巴結清掃在內的手術治療,這樣可起到減少瘤體負荷,強化化療、放療和免疫療法效果,減輕癥狀作用。 ①肢端雀斑樣痣型黑瘤(acromelic freckle-like nevoid melonoma):發病可能與外傷有關。
- 若已經診斷確定是黑色素瘤,要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訂定不同的治療計畫,如只是位於皮膚表層,切除即可。
- 由於上述原因,診斷惡性黑色素瘤最好是根據全部切除的病變而不是部分切除的病變所確定。
- 但約1/3 MM患者無痣細胞痣史,如Clark(1969)曾在組織學上觀察兩組病例(各為209例和60例),分別僅有20例(9.6%)和5例(8.3%)與痣細胞痣有關,再者,MM好發於面和頭皮等曝光部位。
-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龍浩鋒表示,黑色素瘤可分為表淺性、結節性和肢端性,前兩類較常見於白種人患者的身軀和手腳,肢端性黑色素瘤則多出現於足底、手掌或甲床等部位;以往有研究發現,8成華人黑色素瘤患者均屬於肢端性。
- 推測惡性黑色素瘤的預後必須靠多種因素的綜合分析。
- (1)惡性雀斑樣痣(lentigo maligna):又名Hutchinson雀斑,少見,常發生於年齡較大者,60~80歲男性。
真皮上層可有少許噬黑素細胞及輕度炎癥浸潤。 比較成熟的損害中,則可見變平的表皮內基底層中黑色素細胞密度明顯增高。 很多黑素細胞沿表皮真皮交界處任意排列,細胞細長呈梭形,核呈顯著異性性,有的皺縮,有的遠較正常者大。 真皮上部除結締組織日光變性外,常有明顯帶狀炎癥浸潤,浸潤范圍可達周圍正常表皮的下方,其中含大量噬黑素細胞。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1.診斷要點 臨床上根據上述分型註意密切觀察皮損變化,尤其應註意一些痣細胞痣惡變指征:①黑痣突然增大,隆起。 有時惡性黑色素瘤與交界痣或復合痣的鑒別診斷很困難,在診斷時應遵循如下原則,即在診斷上寧願“過診”,而不要“低診”。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治療
在臨床上分為四種類型,既原位黑素瘤、淺表散播性黑素瘤、結節性黑素瘤、惡性雀斑樣痣黑素瘤。 惡性黑素瘤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2025 (malignant melanoma)是由皮膚和其他器官黑素細胞產生的腫瘤。 原發性黑素瘤均由表皮內的黑素細胞增生所致,其表現為色素濃重的逐漸增大的結節,周圍可繞以紅暈。
2.腫瘤細胞侵犯水平不同有不同的預後共有5類侵犯水平 ①水平1:腫瘤完全限於表皮內,有完整的上皮基底膜。 ②水平2:瘤細胞延伸超過上皮基底膜,早期侵犯乳頭真皮,但未貼近網狀真皮。 以上兩種預後好,治療後5年生存率100%。 ③水平3:腫瘤充滿全乳頭真皮,並達到乳頭和網狀真皮之間的界面。 治療後5年生存率為80%:④水平4:腫瘤穿透網狀真皮,治療後5年生存率為65%⑤水平5健康搜索:腫瘤侵犯皮下組織治療後5年生存率為15%。 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痣,有些痣是先天性的,有些是後天形成的。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惡性黑素瘤治療
侵犯期的瘤細胞大小和形狀有變異,可為上皮樣、梭形、痣樣或混合型。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2025 多數惡性黑素瘤均起源於正常皮膚的黑素細胞,約40%~50%發生於色素痣(參見第125節痣和發育不良性痣)。 惡性黑素瘤在兒童中很少見,但可源於出生即有的非常巨大的色素痣。 暈痣通常會自行消失但在極少數病例會成為黑素瘤。
以上新型治療方法正在研究中,不久的將來可用於臨床。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2025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2025 在以上10項診斷條件中,以前5項更為重要,而後5項為參考條件,免疫組織化學診斷:核仁組成區銀染色(AgNORS):惡性黑色素瘤中,大部分瘤細胞核內可見多個清晰的銀染色陽性的黑色小點,為鑒別良惡性黑色素瘤的一個輔助指標。 2交界活性:真皮表皮交界處細胞不典型性增生,細胞發散不成巢,或巢與巢間互相融合,表皮突間的基底細胞層,有不典型黑色素細胞連續性增生。 民眾偶爾會發生「指甲上冒出黑線」的情況,稱為「縱向黑甲症」,通常是因指甲下面皮膚長了良性的痣或色素斑,並延伸至指甲表面所致。 而按郭育宏皮膚科診所衛教資料所示,惡性黑色素瘤也可能在指甲上產生黑色變化,要是出現以下徵兆,務必注意可能是黑色素瘤在作祟。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死亡率高嗎?
惡性痣者:交界處細胞巢大小不一,常較大,且互相融合,細胞較松散,可向水平方向擴展,細胞分散於表皮全層,個別細胞較大,核有異型性,可見核分裂像,常伴炎癥反應。 細胞漿無色素者,可用Fontana染色,有些胞質內可顯示色素顆粒。 又稱黑色素細胞癌,是惡性度最高的皮膚癌,好發於老年人,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很容易轉移,致死率也很高。 臨床上,皮膚會產生不正常且不均勻的黑色素沉澱,不痛也不癢,會有向外擴散的現象。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症狀是什麼?跟一般的痣差在哪?嚴重時會奪命的黑色素瘤該看哪一科?
然而,正因為黑色素瘤本身容易擴散、轉移至全身,切片檢查結果將會影響疾病未來的治療計畫。 若因患者的錯誤觀念而延誤了治療的時機,實在得不償失。 癌症已位居國人十大死因超過三十年,根據最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2011年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大癌症,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2025 常見皮膚癌有三種,分別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 其中惡性度最高的為黑色素瘤,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容易轉移且很難治療。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惡性黑素瘤病因
瘤細胞主要位於表皮下部,聚集成巢,似paget細胞,而表皮上部的瘤細胞則單個散佈,其核不典型,染色深,胞質豐富,含有多少不等的黑素顆粒,幾乎都無樹枝狀突。 真皮內有噬黑素細胞與炎癥細胞浸潤,其浸潤范圍可超過病變而達到周圍正常表皮下方。 (2)表淺擴散型黑瘤:成群的黑素細胞均是惡性的,不像雀斑樣痣型黑瘤那樣,黑瘤細胞呈多型性。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該如何預防?
用黑素瘤抗原作為疫苗可能也會成為一種治療方法。 本病的手術效果與腫瘤的組織學類型、病變侵襲深度及有無淋巴結轉移等有直接關係,臨床所治療的患者由於多數發現較晚,故一般認為術後5年生存率在20%~30%之間,如治療時尚屬早期,手術中無淋巴結轉移者,術後5年生存率達70%~80%。 也有文獻報道術後輔助以其他綜合治療10年生存率可達62%,而有局部淋巴結轉移者術後5年生存率為10%~20%,10年生存率為0,有血行轉移者術後5年生存率僅有5%。 手術切除是黑瘤的主要治療手段,化療、放療以及免疫療法等僅作為手術的輔助或作為無法手術的晚期病人的姑息性療法。 惡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診斷和及時合理治療仍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及早局部切除仍是爭取治癒的最好方法,化療僅適於晚期患者,免疫療法仍處於試用階段。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診斷
本病初起在瞼緣或眼瞼皮膚有色素結節,逐漸變為蕈狀腫大,內中所含色素多寡不一,但發展迅速,易造成廣泛而高度的轉移,其轉移途徑由淋巴結或血路轉至內臟。 病程短者1~2個月,長者可達10~20年不等。 患者每因腫瘤的反覆出血,或合併感染而來就醫。 進入這一階段後,患者的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系統。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2025 研究人員通過向表面蛋白質植入疫苗分子,達到加強免疫系統,形成抗體的效果。 播散性或結節性黑素瘤需要廣泛切除包括深筋膜在內的組織。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症狀
他稱該病在醫學上有不少連帶因素,例如家族曾有人患病或日曬太多,亦會有機會患上黑色素瘤。 大部分惡性黑素瘤在診斷時是早期,大約85%的Ⅰ期和Ⅱ期黑素瘤是可以治癒的。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預後與分期是反相關,只有40%~50%的Ⅱ期病人存活超過5年。 總之,目前惡黑治療仍不理想,Ⅰ~Ⅱ期患者採取比較徹底的手術切除,力爭達到治癒,Ⅲ~Ⅳ期轉移患者使用綜合療法,以期達到緩解、延長存活時間和減輕患者痛苦的目的。 治療必須個體化,考慮到患者的年齡、醫療條件、患者本人與其家人的期望。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的中醫治療
早期皮損為深淺不一的色素增深斑,邊緣不規則且不清楚。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2025 如病變位於甲母質,則甲及甲床可出現縱形色素條紋。 (2)紫外線輻射:反復照射290~320nm波長的紫外線不僅可導致黑素細胞數量的增加,且可引起其質的變化。 MM的發病率與陽光特別是紫外線的照射有關。 據以色列統計,農業工人MM的發病率(每年15.4/10萬)較城市(每年1.7/10萬)高;海岸地區(每年3.5/10萬)較山區(每年2.0/10萬)高。 有人認為惡性雀斑樣痣型MM與陽光的直接照射有關,非曝光部位的結節型MM則可能因日光作用,曝光區皮膚釋放一種物質進入血中(日光循環因子),作用於非曝光部位皮膚的黑色素細胞所致。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黑素細胞
惡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又稱皮膚惡性黑瘤(malignant melanoma of skin),是源於表皮正常黑素細胞或原有痣細胞的一種惡性腫瘤,雖較皮膚癌少見,但惡性程度高,進展迅速,病情險惡,預後極差。 部分數據顯示,在治療黑色素瘤的同時使用β受體阻滯劑可有效提升患者之預後,降低惡化速率、復發率及死亡率[6] [7]。 亦有研究證實,阻斷β2及β3腎上腺素受體可有效減緩黑色素瘤生長,並改變其腫瘤微環境中逃避免疫相關機制[8], 為治療的新興研究方向。 對於膚色較淺的人而言,紫外線暴露是造成黑色素瘤的主因[2][4]。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黑素瘤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皮膚癌
不幸的是,張恒遠近年因罹患黑色素瘤,是一種高度惡性腫瘤,雖積極治療,但仍不敵病魔,於5月13日晚間8時58分病逝,享年36歲。 大陸歌手張恒遠2013年參加選秀《中國好聲音2》獲得亞軍出道,其中翻唱《夜空最亮的星》令人印象深刻,不料14日驚傳罹患惡性黑色素瘤過世,年僅36歲,留下妻子和1歲孩子,令外界震驚又不捨。 對此工作人員也透露,他病情早在幾年前就發現,無奈今年癌細胞突然擴散。 根據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資料,2020年共紀錄1,086例皮膚癌新病例,當中黑色素瘤佔106例, 按皮膚癌症類別劃分,每10萬人口計算的黑色素瘤粗發病率為1.4;相比2011年約50例,10年間增加一倍。 大陸歌手、《中國好聲音第二季》亞軍張恒遠因患黑色素瘤離世,享年僅36歲。 黑色素瘤屬皮膚癌一種,死亡率為皮膚癌中最高,香港衞生署資料顯示,2020年新增106例病例,比2011年增約一倍;同期死亡患者也由每年約30例升至約50例。
該型黑瘤,初期呈輻射性生長,最終才進入垂直生長期,有些根本不進入垂直生長期。 (1)雀斑樣痣型黑瘤:在病變的褐色、棕色和黑色區域,表皮內黑素細胞形態有很大變異。 在褐色區域,黑素細胞數量增多,有些細胞大小正常,有些較正常細胞大,有些是典型的或怪異的。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在扁平的黑色區域,許多形態不同的黑素細胞取代瞭基底膜,沿表皮—真皮交界面形成條帶狀,角蛋白細胞位於其上方,真皮乳頭層在其下方。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症狀有哪些?
(4)肢端雀斑樣痣型黑瘤:在其斑塊區,鏡下可見基底層有大的黑素細胞增生,核增大,染色質類型不典型。 胞漿充滿黑素顆粒,樹狀突變長,可伸展到顆粒層。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在丘疹或結節區,瘤細胞通常是梭形的,並擴展到真皮層。 (3)典型的結節型黑瘤:瘤細胞起源於表皮—真皮交界處,可分別向上方和下方侵入表皮和真皮,尤以向真皮侵入的傾向性大。 在被侵襲的表皮外側區域,不見非典型的黑素細胞瘤細胞,可表現為上皮樣細胞或梭形細胞。 大多數的黑色素瘤病例都發生在皮膚上,例如手掌、腳掌、手指、手指甲或腳甲。
表淺擴散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種類
在我們統計的病例中,有46例黑素瘤發生於甲下,其中9例開始為甲黑線,經過數年後黑線增寬形成黑素瘤。 (3)Bowen病:生發層內常見角化不良,基底層通常保持完整。 瘤細胞對抗角蛋白抗體染色陽性,而對S-100蛋白染色陰性。
②聯合化療常采用順鉑、達卡巴嗪(DTIC)、卡莫司汀(BCNU)、他莫西芬、長春新堿、放線菌素D、環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5-Fu)等聯合化療,化療原則是進行長期間歇療法。 (1)按侵襲深度分級:Clark(1969)在研究瞭黑瘤侵襲深度與預後的關系後,根據侵襲深度將黑瘤分為5級。 活體組織切片是分辨良性瘤和惡性瘤的小手術,適用於檢驗大部分癌症。 醫生會局部麻醉疑似患處的部位,用小型手術刀切一小片該處的組織,再送到化驗室,在顯微鏡下細看增生的細胞是良性還是惡性,一般通常數天至 2 星期就會得悉結果。 E(Evolving 改變):當痣出現異常凸起,特別是表面產生變化,像是原本長毛的痣掉了,或是皮膚潰爛不會癒合,可能就有問題。 1最有效的單一化療藥物是達卡巴秦(dacarbazine DTIC),可達20%緩解率,其他藥物亞硝基尿(BCNU)的有效率為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