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台》,是通過對金陵鳳凰台的憑弔,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 馮班:登鳳凰台便知此句之妙,今人但登清涼台,故多不然此聯也(“三山半落”二句下)。 次聯定過崔語,紀昀:原是登鳳凰台,不是詠鳳凰台,首二句只算引起。 氣魄遠遜崔詩,雲“未易甲乙”,誤也。 陸貽典:起二句即崔顥《黃鶴樓》四句意也,太白縮為二句,更覺雄偉。
有一種神鳥,翅比大鵬,尾如孔雀;其羽五彩,其名鳳凰。 登金陵鳳凰台 身居四瑞獸之一,堪稱百鳥之王,天下見之祥瑞安寧。 在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三隻鳳鳥降臨在金陵永昌里,招引來大群鳥類,呈現出百鳥朝鳳的殊勝景象,亦展示了南國煙雨的繁華風流。
登金陵鳳凰台: 金陵鳳凰台-李 白
然 如此的年齡,如此的處境,尚留心於 模仿他人的作品,其苦學精神,乃後學者之楷模。 在金陵鳳凰台上置酒賞景,想要延緩歲月的腳步。 奔流不息的流水閱盡了古今萬事,想到這裡不禁豁然開朗,就像烏雲散去一樣。 想要問一問古時候鳳凰的祥瑞是為了誰而降落的。
- 鳳凰台:台址說法不一,大體認為修建於南朝宋元嘉年間,因幾隻狀如孔雀之大鳥飛集金陵西南,而眾鳥群聚,乃稱該地為鳳凰裡,並築鳳凰台。
-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劉後村曰:古人服善。
- 據《景定建康志》:「其山積石森郁,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那江中「白鷺洲」,橫亙於金陵西長江裡,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
- 李白作詩信口而成,直抒胸臆,沒有彫琢痕跡,世稱「詩仙」,與「詩聖」杜甫齊名。
- 诗人没有让自己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 他在詩中寫道:「一朝去京闕,十載客梁園」。
”“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 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 ”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 ”陸游所説的“杳杳有無中”正好註釋“半落青天外”。 “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説“二水中分白鷺洲”。
登金陵鳳凰台: 登金陵鳳凰台翻譯及註釋
唐代最美的四十句写景诗句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与“宋词”并称双绝,深受世人喜爱。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唐诗中最唯美的那些名句。 《诗境浅说》:(“吴宫”一联)慨吴宫之秀压江山、而消沉花草、晋代之史传人物,而寂寞衣冠。 付凭阑一叹,与“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句调极相似,但怀古之地不同耳。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二句,只是承上“凤去台空”,极写人世沧桑。
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 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 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 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 登金陵鳳凰台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刘后村曰:古人服善。 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黄鹤》第四句方成调,《凤凰》第二句即成调;不有后句,二诗首唱皆浅稚语耳。
登金陵鳳凰台: 作者/出處
然而先生妙眼妙手,于写吴后偏又写晋,此是其胸中实实看破得失成败,是非赞骂,一总只如电拂。 我恶乎知甲子兴必贤于甲子亡,我恶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于种瓜豆人哉! 此便是《仁王经》中最尊胜偈(“吴宫花草”二句下)。 看先生前后二解文,直各自顿挫,并不牵合顾盼,此为大家风轨。 《诗薮》:崔颢《黄鹤楼》、李白《凤凰台》,但略点题面,未尝题黄鹤、凤凰也。
登金陵鳳凰台: 賞析一
許多人都把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與崔顥的《黃鶴樓》相比較。 這兩首詩都屬登臨言愁的傑作——崔顥懷鄉,李白念長安。 仙人乘鶴,鳳凰飛舞,仙氣縹緲,皆得唐詩之妙。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離開已經很久了,現在也該再回來了。 豪士俊傑無用武之地,只好彈琴喝酒解悶。 春風吹拂下,山花都開放了,我們怎麼能辜負這樣的好景呢? 六朝皇帝的墳墓已經被草木深深覆蓋,舊日宮殿也已經長滿了綠苔。 別再提那些傷心事了,還是盡情地喝酒吧,歌舞鐘樂都在催我們了。
登金陵鳳凰台: 作者略伝
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 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 《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
登金陵鳳凰台: 金陵鳳凰台
五六句寫台上看到的景物;三山遠隔雲煙,如在天外;白鷺洲被大江沖割為濛濛沙洲。 最後歎息報國無門,愁悶萬端,是美麗的金陵風物為李白暫時解說了苦惱。 ”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 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 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Li Bai
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 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 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登金陵鳳凰台 《登金陵鳳凰台》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贊揚。
登金陵鳳凰台: 登金陵鳳凰台創作背景
李白眼看安祿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時鳳凰鳥憩息鳳凰台的傳說,而今鳳凰鳥不再來,隻有江水依舊向東流。 《登金陵鳳凰台》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讚揚。 三山(江蘇省南京市三山) 登金陵鳳凰台 關於“三山”,史書上有很多的記載。 在南京的“三山”,卻是因為李白的一首詩《登金陵鳳凰台》而聞名。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詩人登上鳳凰台,觀賞壯美的長江,憑吊歷史、感慨當今,所有的人都會成為匆匆的歷史過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恆不變的。 全詩將歷史與現實、自然的景與個人的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氣呵成,抒發了有志難酬的感慨。 其頸聯氣勢磅礴、構思巧妙、對仗精工,佳句天成。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説,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 當年鳳凰來遊象徵着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台空,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江邊。 據《景定建康志》:「其山積石森郁,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那江中「白鷺洲」,橫亙於金陵西長江裡,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 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天寶年間,為李白奉命「賜金還山」、南遊金陵時所作。
登金陵鳳凰台: 金陵の鳳凰台に登る 李白
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 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登金陵鳳凰台: 作者簡介
所以在《唐才子傳》中,辛文房為崔顥作傳,提到了李白罷詩的事跡,卻沒有說他的後續作品是爭強好勝的模仿之作。 因在作者心中,《黃鶴樓》與《登金陵鳳凰台》無所謂高下,同為盛唐登臨懷古詩的雙璧。 台閣高築見證一代王朝由盛而衰的過程,自身卻也隨著帝業的消逝逐漸荒蕪,僅剩一截斷壁,殘存著有鳳來儀的記憶。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登金陵鳳凰台: 【詩詞賞析】 鳳凰台上鳳凰遊 鳳去樓空江自流
气势恢宏,情韵悠远,诚登高揽胜之杰作。 ⑹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⑸三山:山名,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⑷晋代:指东晋,晋室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登金陵鳳凰台2025 登金陵鳳凰台2025 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世族士绅、达官贵人、社会名流。
登金陵鳳凰台: 《古近體詩 登金陵鳳凰台》(李白)譯文賞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有人說此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 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託,並非完全寫景。
登金陵鳳凰台: 黃鶴樓 / 登黃鶴樓
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金陵巧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 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 鳳凰台:台址說法不一,大體認為修建於南朝宋元嘉年間,因幾隻狀如孔雀之大鳥飛集金陵西南,而眾鳥群聚,乃稱該地為鳳凰裡,並築鳳凰台。 2吳宮:指三國吳所修太初、昭明二宮。
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 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白鷺洲 位於河中,把 秦淮河 分隔成兩條水路。 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裡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