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太平山街一帶發生鼠疫,政府為了確保消滅疫症,遂把該區所有樓宇清拆。 請幫助我們保持地方乾淨整潔,保護歷史古蹟免受損害。 因為在這裏,每一堵牆、每一扇門都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 請幫助我們保護那些曾經為在這裏工作或生活過的人提供遮蔭和好運的一樹一木。 二號差館:於一八六八年啟用,座落在灣仔道與東海旁(即今莊士敦道)的交界。 灣仔填海工程於一九二九年完成後,新的二號差館於一九三二年在新建成的告士打道旁落成,取代了原來的舊警署,也就是今日的灣仔警署。
有關這個制度流傳下來的資料不多,但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 今期我們繼續回顧七號、八號及九號「差館」的歷史。 七號差館:第一座「七號差館」座落皇后大道西與薄扶林道交界,於一八五八年啟用;至一九○二年遷往附近建於德輔道西之海員宿舍舊址。 一九五二年,第三代「七號差館」在原來德輔道西與西邊街交界之聖彼得教堂的舊址落成。
八號差館: 保留火爐煙囱及拱門
為令舊翼中心有較大空間感,建築物將加入新元素,包括將舊有窗台走廊位置改為玻璃幕牆,並可隨時拆除,還原設計。 戴麟趾康復中心新址分為南翼及北翼大樓,南翼前身是舊半山區警署,樓高五層,主要提供精神科服務,北翼則重點提供職業及物理康復治療服務。 由於舊半山區警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新中心已盡量保留了差館舊有的建築特色,包括拱門、窗框、火爐及旗杆等,市民可在服務時間入內參觀。 為配合港鐵西港島線的工程,原本位於港島般咸道的戴麟趾康復中心,將改建成為西港島線西營盤站的出入口。 康復中心將搬往舊半山區警署原址,康復中心會保留警署舊有的建築特色,最快於下周一啟用。 由於西營盤站計劃於戴麟趾復康中心現址設立其中一個出入口,因此港鐵公司屬意將之重置於現時已空置的舊半山區警署之內。
- 乘搭公共交通前往中西區戴麟趾康復中心 David Trench Rehabilitation Centre.
-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聯盛大廈,紅磡灣中心,家維邨,黃埔唐樓,隆基大樓。
- 是位於香港金鐘的一條街道,與正義道及金鐘道形成像三角形的土地,名稱來自其旁邊的香港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 第三代八號差館於1928年啟用,當時半山區的治安需求增加,政府於1935年拆卸第三代舊半山區警署,原址重建為現存建築物,為第四代半山警署。
- 雲地利道,,是香港島快活谷的一條行車馬路,單程路南北走向,南起自跑馬地藍塘道,近北帝譚公廟及巴士站和跑馬地電車總站,北至樂活道近黃泥涌道教堂。
- 一號差館:位於禮頓道的南端、波斯富街的盡頭,即今電訊盈科東區機樓之所在地;於一八五三年啟用,至一九三○年代中期拆卸。
- 五號差館:建於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的交界處,一八五七年啟用;其後用作滅火隊總局及宿舍,直至位於德輔道中的新滅火隊大樓於一九二一年底落成後才停用。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 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上述九所警署中,只有三間尚存,這也難怪時至今日,仍有人稱灣仔警署為「二號差館」、西區警署為「七號差館」、港島總區刑事總部為「八號差館」了。 八號差館 是位於香港金鐘的一條街道,與正義道及金鐘道形成像三角形的土地,名稱來自其旁邊的香港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1845年4月17日,該冷藏庫在雪廠街建立,供應來自北美洲的冰塊予附近的醫院及居民,直到1880年代為止。 高陞街開闢之後,由於地點近上環南北行,藥材商於南北行地段飽和後,就紛紛把商行移至高陞街發展。
八號差館: 香港神託會靈基營(舊沙田警署)
港鐵表示,中心設計力求簡約及講求實用性,昔日差館的臨時監倉將搖身一變成為寫字樓,審犯地方則改為配藥室。 原警署大樓及附近種植了很多樹木,當中絕大部分沒受工程影響;甚至在設計上亦考慮樹木的發展,如為了不妨礙高街入口旁的一棵巨型木棉樹生長,在該處興建的升降機就特別改用鋼鐵支柱及玻璃外罩興建。 八號差館2025 新的中心會為港島西的市民繼續提供原有的精神科及復康等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預計每日可服務接近1,000人次。
改建工程由港鐵公司負責費用,預料最快2010年落成啟用,屆時新復康中心內將設置展區介紹該建築物的歷史。 位於香港西營盤、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舊半山區警署(俗稱「八號差館」),將會進行改建及活化,作為附近的戴麟趾復康中心的重置選址,以配合港鐵港島綫延綫(西港島綫)西營盤站的工程。 位於西區高街一號的舊半山區警署建於一九三五年,屬三級歷史建築物,警署○五年空置。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指出,八號差館前身是女孤兒院,為女童提供醫療服務,在這條街道上亦有很多與醫療及醫學發展相關的建築物,如贊育醫院、醫學博物館及香港大學醫學院等。 他認為將八號差館活化為康復中心,符合歷史意義,因它曾經是西環醫療發展元素之一;將它還原至原來的用途,符合社會價值之餘,亦可保留市民的集體回憶。 八號差館2025 八號差館 位於般咸道的戴麟趾康復中心,已服務港島西居民超過50年。
八號差館: 我們的位置
由於彌敦道南行車輛不准左轉入窩打老道,因此碧街就成了彌敦道南行車輛前往窩打老道的最快捷徑,車流不少。 亦因該處鄰近油麻地及旺角的購物區,以及是油麻地站的出口座落點,人流甚豐,以彌敦道以東的一段人流最多。 碧街(Pitt 八號差館2025 八號差館2025 Street),是香港油麻地的一條街道,西接渡船街,經過彌敦道後東接窩打老道,與豉油街及登打士街等街道平行。 隨着陸海通大廈和皇后戲院於2007年底一同被拆卸,現時戲院里已沒有戲院。
八號差館: 歷史文化剪報資料
由於建議的西營盤站需要清拆位於般咸道的戴麟趾康復中心,地鐵因此建議利用前半山警署現有建築加以擴建及重置康復中心,新的康復中心於2011年4月18日開幕。 殖民地時代建成的八號差館,將變身成淡黃色外牆的戴麟趾康復中心。 在2005年2月,地鐵公司(現稱港鐵)完成西港島線的可行性研究及興建方案,並且遞交政府審議。 由於建議的西營盤站需要清拆位於般鹹道的戴麟趾復康中心,地鐵因此建議利用前半山警署現有建築加以擴建,以重置復康中心。
八號差館: 服務條款
前者將會放置各種大型儀器,提供職業治療、物理治療及水療等復康服務;後者則會用作心理治療服務。 而建築物附近的近百棵木棉、榕樹及樟樹,只有12棵會受影響。 大館致力於古蹟保育,特別是保存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歷史空間和物理特徵。 大多數建築物都是以維持過去的面貌為目標,因此某些建築物可能比較不方便使用。 戴麟趾康復中心新址分為南翼及北翼大樓,南翼前身是八號差館,樓高五層,主要提供精神科服務,北翼重點提供職業及物理康復治療服務。 八號差館2025 位於高街一號F的八號差館,建築物樓高五層,有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洋溢裝飾藝術氣息,主要設施包括報案室、羈留室及員工宿舍。
八號差館: 開放時間
位於高街的舊半山區警署又稱「八號差館」,建於1934至1935年,屬第四代「八號差館」。 第一代「八號差館」位於太平山區差館街,約於1870年建成;1890年 代遷至毗鄰的醫院道。 第三代於1928年在高街落成,6年後拆卸並於原址重建成現存的建築物。 警署樓高五層,包括報案室、羈留室及員工宿舍,直至2006年為止一直被用作為港島總區刑事總部,後於2011年改建成戴麟趾康復中心南翼。
八號差館: 警署 (香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林曉晴)為配合港鐵西港島線工程,原位於西半山般咸道的戴麟趾康復中心,已搬到高街的三級歷史建築舊半山區警署(八號差館),歷史建築再度成功活化。 中心昨日正式重開並舉行開幕典禮,重置後的康復中心面積較舊址大1.6倍,為中西區居民提供精神科、職業治療及藥劑科等服務,料每日可為1,000人次服務。 半山警署為香港警務處最早設立的警署之一,按編號列為八號差館。
八號差館: 香港八號差館擬改建成復康中心
新康復中心保留了不少原來舊警署的建築元素,包括窗框、火爐、煙囪及拱門等。 八號差館 八號差館2025 此外,原來的羈留室改建成中心的辦公室、審訊疑犯的房間則變為配藥室、舊有火爐的位置成為了病人候診室,而繳費處則設於兩道拱門入口。 由於中心位處港鐵西港島線範圍內,醫管局及港鐵遂於2009年開始展開中心的重置工程,並於本年3月完成。 八號差館 舊半山區警署現存建築屬於第三代,於1935年落成,並沿用早期「八號差館」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