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零碳天地特別舉辦「建築.見竹」戶外藝術展,帶領大眾深度欣賞多位本地竹藝工藝師的創意作品,展示其獨特竹藝藝術,融入各種生活細節。 香港舊式遊樂場2025 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於2000年正式開幕,展出超過100尊國際及本地名人蠟像,亦提供大量精彩好玩嘅多感官展品,包括實境(AR)全息影像同VR體驗畀大家同各位名人一齊互動! 設於空中彩虹遊玩區主要以彩虹色調貫穿整個區域,令人充滿活力,盡情放電。 除了此之外,色彩斑斕的設計更可以刺激孩子們的視覺神經,亦是打卡的好地方。
- 潮流一向都短暫,很容易便被另一興起潮流蓋過,但這懷舊風不但存在了好幾年,而且還隨網絡平台的發展而愈來愈常見。
- 故此,我們將初步研究所得梳理成文,發表出來,藉此徵求更多相關的資訊。
- 直至此刻我們才意識到,有關香港兒童遊樂場發展史的資訊是如此匱乏。
- 在領展的香港物業組合中,超過六成商戶的業務均與食物相關,因此展館從「食」這個最貼近日常生活 的課題開始。
近年各社區急遽發展,不少具歷史價值的舊樓老店被拆掉,換來一楝楝簇新的納米大廈,人情味也煙消雲散;憑藉舊物,也許能喚回一點昔日的生活回憶。 有地產發展商最近在太子基隆街的幾個舖位,開設「舊香港.融舊─藝術概念館」,將50至80年代的日用品重整裝置,引起公眾對於舊樓文化及保育工作的關注,周末不妨一遊。 除了這高速玩意會被責罵外,在屋苑某範圍踢足球,也算是個「高危」活動。 屋苑內沒有足球場,我們的玩法是對著其中一棟大廈的外牆射靶。 香港舊式遊樂場 那棟大廈有一道面積特別大的牆,還對著一片空地,正好讓我們助跑然後作衝力射球,球打在牆身的聲音愈大聲便令人愈興奮。
香港舊式遊樂場: 青衣長安邨 懷舊火車攀爬架
若問我們在現代城市、背景之下,人們從抽象遊戲地景中可有何得着? 香港舊式遊樂場 香港舊式遊樂場2025 而現今也有很多關於設計的討論,我們不會鹵莽地總結說這類型的遊樂場應被重新興建,這不是我們想帶出的觀點。 遊樂場的設施在多年來經歷了不少變化,同時,人們對遊樂場功能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故此,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常盛街公園的設計以「連結的遊戲」為參照。 如果我們比較石籬遊樂場、坪石邨遊樂場和常盛街公園,便會發現雖然三者皆採用抽象的設計語言,以鼓勵自由遊戲或自由的詮釋方式,但它們的興建因由卻截然不同。 石籬遊樂場是由一位藝術家發起的,而其餘二者則是委約之作;後兩個案例的性質較為接近建築項目,而不是供大眾欣賞的藝術品。 啟用儀式由著名銀行家及政治人物 馮秉芬(Kenneth Fung)主持,他同時也是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的董事。
香港舊式遊樂場: 親子好去處2023 全港22個戶外/室內活動推介 整雪糕/摘水果/草泥馬/遊樂場
歐洲的探奇遊樂場,讓孩子們在遊戲領袖的看顧下,利用木材、金屬和磚頭等廢料建造自己的遊樂環境,令人羨慕。 但在香港卻有不少掣肘,他必須想辦法保留探奇遊樂場的冒險精神,融入其雕塑遊樂場的構思之中。 然而,由於資源所限,香港的遊樂場無法提供遊戲領袖。 那麼孩子們如何在沒有成人看顧之下安全地玩耍,而同時又能享有歷奇的樂趣呢? 大概是1967年間,他成功游說市政總署在石籬邨附近,撥出一塊面積達34000平方呎的空地興建遊樂場。
70、80年代出生的孩子,那時社會上催谷孩子讀書的氣氛還未盛行,小朋友每每放學便與三五知己到遊樂場追逐遊玩。 雖然當時遊樂場的設施簡陋,但卻是孩子們流連忘返的天堂。 親子KOL暴龍媽媽近日遊歷香港僅有的復古懷舊遊樂場,與大家一同尋找回憶。 Yum 香港舊式遊樂場2025 Me Play 位於沙田新城市廣場一期Play Park內精心打造的兒童體驗館結合親子互動主題式體驗、沉浸式學習和體驗式零售,進一步鞏固「寓學習於遊戲」的品牌核心。 旗艦店設有五個專區,透過一系列充滿趣味的工作坊和體驗,啟發並培養小朋友的創造力、邏輯思維、STEM教育、自我表達能力等,是一個讓小朋友追夢的教育娛樂空間。
香港舊式遊樂場: 親子好去處|全港4大懷舊遊樂場 鐵皮滑梯 梅花樁 獨木橋 攀爬架
暴龍媽媽提醒,由於懷舊遊樂場的安全設計不及現今的遊樂場,地板較硬,玩耍時要注意安全。 知多點:前身平山石礦場,出產花崗岩,早於上世紀70年代中停產,故現時公園以岩石公園為主題,保存不少天然花崗岩,豎立資訊板簡介岩石知識。 香港舊式遊樂場 以月球為主題,凹凸不烤的岩石包圍著一條直直的長滑梯。 穿越月龍隧道可以大玩捉迷藏,來一場太空探險漫游記!
- 我們赫然發現,小時候必玩的「公園四寶」– 舊式的鐵滑梯、鞦韆、氹氹轉、攀爬架,似乎日漸消失。
- 石籬遊樂場卻不止於此,是一個大型而整全的遊戲地景實驗。
- 這條龍是由鋼製成,而畫廊內的作品則是以玻璃纖維和環氧樹脂製成。
- 除此之外,還有一毛毛蟲模樣的攀爬鐵架,老街坊形容其充滿歷史痕跡和回憶,玩樂之餘亦少不了打卡。
公園的面積只有400多尺,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斑馬線、紅綠燈、指示牌、天橋等應有盡有,非常寫實,像真非常。 園內所有設施的尺寸均縮小了幾倍,連天橋也是迷你版,可愛極了! 孩子帶著小單車來,化身為小司機,左轉、右轉……慢慢累積道路交通知識。 觀塘海濱花園沿著海邊而建,漫步長約一公里的草地上,除可觀景、吹海風、野餐、喁喁細語外,還藏有孩子愛煞了的遊樂設施。
香港舊式遊樂場: 親子好去處2023|4.全新3萬呎海景室內遊樂場Chill Kids Club
況且被懷舊的事物,大多都關於物質貧乏、平凡不花巧的過去,實在有別於一般對於商品、及其塑造的文化身分的潮流追逐。 領匯(現時為領展)於二零一二年推出一本名為《我們的尋味時光》的刊物,紀錄了領匯所管理的商場中的懷舊小吃,以作宣傳。 若香港人懷舊只為盲目追逐潮流,當時理應一窩蜂去光顧書中的小店,但當年這刊物所換來的,卻是網絡上的一片謾罵,[2]指責領匯虛偽,不應消費這些正正被該公司趕盡殺絕的小店而去賺錢。 謾罵當中的憤怒,顯示出懷舊背後,其實承載著香港人十分在意的事情。 其中一位受訪者劉宏達(Lau Wang-tat)先生,他今天也有在座。 香港舊式遊樂場 更以自己在石籬遊樂場的美好回憶為靈感,創作繪畫和陶瓷雕塑。
香港舊式遊樂場: 香港主題攝影︱石硤尾 南山邨.走進時光倒流的舊式屋邨
我們很高興可以放映這部紀錄片,因為今年剛好是石籬遊樂場落成50周年,它依然是香港史上一件尤其重要的藝術品。 這是史靈卓(Paul Selinger)設計的遊樂場的模型。 如你們所見,這地盤兩側是大型擋土牆,而西面則是一道長長的樓梯。
香港舊式遊樂場: 生活訊息
由西式的大宅建築,到中式的亭臺樓閣,人工花園、盆景、假山小橋流水,似古裝劇拍攝埸地多過遊樂埸。 香港舊式遊樂場 巴士總站平台上的懷舊火車攀爬架,造型可愛,十分特別! 由酒樓蒸籠至各區建築,「竹」的身影隨處可見,但人們總忽略它的藝術價值。 其實「竹」不僅是低碳可持續建築材料,竹藝亦是延續千年的傳統工藝。
香港舊式遊樂場: 第 1 站 Molly Fantasy 親子樂之選
這些全都證明了一所精心設計的遊樂場,其作用之大遠超乎一個兒童遊樂的地方。 在石籬這個案例,遊樂場成為社區的地標,也是不同世代的居民的聚會之所。 此外,它還激發了具有創意的詮釋,劉先生的創作便是明證,其影響極之長遠。 自1950年代起,香港政府興建大量公共房屋,以應付急速膨脹的人口。 除了公園之外,屋邨亦成為興建兒童遊樂場的主要地方。 大埔廣福邨旁的宏福苑,雖不算大型屋苑,卻悄悄收藏了 5 條舊式鐵滑梯,螺旋形、垂直式、木架塔建的滑梯盡有,同時連攀爬架的款式也夠特別,有可愛的蝸牛形和有趣的毛毛蟲模樣。
香港舊式遊樂場: 香港共融遊樂設施一覽
回顧香港,雖然從1960到1980年代期間,「Tunnel Bridge」隨處可見,但本地設計師的設計一般都相當務實。 而且,遊樂場的設計一直是由建築師或工程師負責,而非藝術家。 故此,石籬遊樂場奇怪和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是由一位名為史靈卓(Paul Selinger)的美國藝術家所創造。 他有感於當時的香港遊樂場沉悶乏味,於是向市政總署提議興建一座雕塑遊樂場,造福香港兒童。 至於我們的研究問題,我們探問的是,到底是甚麼令石籬遊樂場和其他抽象遊戲地景得以誕生? 我們認為石籬遊樂場是屬於1950至1960年代開發的,一種特定類型的遊樂場。
香港舊式遊樂場: 香港舊屋邨之旅
隨着年代的變遷,不少公共遊樂場已經改為以塑膠為主要物料,地下鋪着安全墊,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出生的人眼中這些玩意千篇一律,並不刺激。 近年的遊樂場都安全第一,設施用塑膠製造,地上也鋪滿軟墊,數米高的爬梯已不復見。 不論是活在哪個年代的孩子,都一樣有「玩」的需要。 香港舊式遊樂場2025 這年代的小孩也許多數都以打遊戲機、玩玩具(甚至 香港舊式遊樂場 iPad)為娛樂,但在大概 100 年前,還未發明電腦遊戲、物資又沒現在豐盛的時代,小孩的最大娛樂就是在公共遊樂場跑跑跳跳了。
香港舊式遊樂場: 荃灣|香港浩海立方探游館
小朋友在這裡可以與各種稀有動物、昆蟲為伴、遊走於火山與沼澤之間,讓自己更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奧秘! 香港舊式遊樂場2025 場內多達18個遊樂設施,除了本地團隊外,共同參與遊樂場背後策劃的是來自芬蘭、擁有超過40年構建兒童樂園經驗並且一直專注於環保設計的專業團隊,小朋友更可以在此體驗芬蘭式室內遊樂場。 這個室內遊樂場適合10個月至6歲幼童玩樂,場內設有4大遊樂區,包括電動車場、Tayo 遊戲區、積木城堡及充氣彈床,場地亦會定期更換遊樂設施和玩具,讓小朋友保持好奇及新鮮感! 百田遊園亦有屯門店,大家就可以根據地點計劃好行程啦。 位於將軍澳的室內體適能訓練中心 AlphaStep,適合3-17歲小朋友及成人!
在青衣的青華苑(沒錯,又是青衣!)有個接近兩層樓高的大繩網,爬上去覺得有點搖,小朋友們會鬥快爬到最高點,然後不期然沾沾自喜。 原本小記專誠走到青衣的青泰苑,只是得知這裏有條滑梯建在一個假山上而慕名而來。 看到實物感驚喜萬分,因這不是普通的假山,而是集合了滑梯梅花樁、獨木橋和小山洞的多合一玩樂設施。 太白樓之所以叫做太白,不是因為它用了「SK1+1」而有白雪雪的外貌,而是以老闆李寶龍的父親李陞之偶像李白而命名。 (對,就是床前明月光嗰個李白)太白樓的位置,其實就是現在的西環太白臺,從兩者的名字,不難相像它們的關係吧。 但有一件意外直接導致了這兩個遊樂場關門大吉,就是1918年的跑馬地馬場大火。
香港舊式遊樂場: 親子好去處2023|12. EpicLand 歷奇王國 亞洲最大室內滑梯
在 19 世紀末,德國提出將遊樂場視為一個讓孩子體驗公平競爭、學習良好舉止和社交技能的地方,可以說是一個戶外的「人生教室」。 到了 20 世紀初,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則提出,城市街道由於有太多汽車,對兒童構成危險,所以提議在國內建造更多遊樂場,讓小孩留在裡面,不要跑到馬路。 據2019年施政報告計劃,未來幾年香港將更新170個公共兒童遊樂場,並把公眾參與元素加入成為設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此小型展覽當中包括 年間公眾參與過程中眾多小孩、家長和三十多間學校與機構的部分共創參與成果,同時誠邀請各位一同分享心目中對理想遊樂環境的想像,作為孕育新一代公共兒童遊樂場的紀錄。 全港首間Kiztopia於今年9月進駐沙田新城市廣場Play Park並開設首間海外旗艦店,場地共佔12,000呎,有多達15個遊樂體驗區域,當中最吸睛的設備包括了8條最高可達4米高的巨型滑梯攀爬區!
香港舊式遊樂場: 活動資訊
Tunnel Maze體積細小,設計簡約,經常與其他傳統遊樂場設施同場並置。 石籬遊樂場卻不止於此,是一個大型而整全的遊戲地景實驗。 當時居港的美國藝術家Paul Selinger認為香港的遊樂場沉悶無趣,於是向政府自薦設計一座雕塑遊樂場。 遊樂場獲當年的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資助,於1969年建成。 如此大型的雕塑遊樂場其後在香港不再復見,但本地設計師仍嘗試以較簡單的幾何形狀,或結合進口設施,構築出充滿趣味的遊戲地景。 The Big Things位於荃灣新地標南豐紗廠之內,是個以大自然為主題的7000呎室內遊樂場。
唯每當讀到關於舊遊樂設施的資料時,卻不斷湧出兒時於遊樂場的生活片段,更挑起了複雜的情緒,有點感動,卻也惋惜,還帶點憤怒及無助。 據我們猜測,這是設計師對傳統園林中風景如畫的廢墟的現代詮釋。 1975年,慈善團體半島青年商會舉辦了一個兒童新天地遊樂場設計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