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從二次大戰結束的1945年約60萬到1950年代中期的十年間激增至220萬,使香港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1],對香港當時的醫療、房屋、教育及就業構成沉重壓力。 這位混搭招數極多的女人在時尚圈打滾,當時紐約紅極一時的夜店Studio 54是她跟朋友們的蒲點,比如大名鼎鼎的藝術家Andy Warhol就是她的密友。 在這樣的藝術創作的氛圍下,對個人的時尚和創意美學的修養不難有所提升。 當時大家都追求一種非物質主義的生活方式,偏愛奇異服裝和發型,因此流浪旅遊是其中一種流行的生活,民族風因此而起。 其中一個70年代巨流行的混搭潮流,就是民族單品。
圖案風格近於速寫,先繪後裁;開衩較高,方便展露美腿。 羅朱玲玲女士於1977年穿著這件長衫競選香港小姐奪冠。 30年代初,緊窄腰身和突顯身段曲線的旗袍已在上海大行其道,造就了大批旗袍裁縫。 英國時裝品牌Superdry全新2018秋冬系列正式在各大店鋪酷跩上市啦,據悉,這一次Superdry首波主打復古校園風潮,帶你重返復古黃金時代,一起來pick。 在2018北京時裝周上,時裝藝術界的新寵兒周牛牛帶來了讓人驚喜的潮流趨勢。
50年代香港服裝: 時尚與文化說亮片俗的, 敢不敢進來顛覆自己的”審美觀”!
霓虹招牌見證了香港的繁華和變遷,你能從中觸摸它的市井氣息、文藝情調和城市競爭力。 香港每年大約有3000個「未經授權」的招牌被拆去,但霓虹招牌依然未死。 文/丁曉潔 「二三十年前,我隻身來到這裏。當我晚上沿著彌敦道駕駛時,看到的幾乎全是霓虹招牌,那種在夜晚時分最常見的招牌。 有一種攝影聖地如墾丁,如大阪如瑞士,如天堂但你想不到那裏是香港前段日子,《極限挑戰》播出了在香港錄製的一期,讓我們想要出行香港的意欲又蠢蠢欲動。
- 動物醫院結合長照,可依據寵物狀況提供慢性疾病、癱瘓、失智、癲癇、腫瘤、心臟病及關節退化等方面照護。
- 香港的旗幟與徽章在1950年代出現了重大的修改,一直沿用到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為止。
-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 虽然现在的香港无法复制当年的辉煌,但她依旧保持着一种其他城市无法言说的时尚与美感。
- 穿搭是單純的服裝搭配;混搭是有衝突感卻沒有違和感的穿衣方式,定義是把不一樣的元素拼湊 .
香港藝人陳冠希的品牌CLOT不斷發展,引領了明星開店的潮流,徐濠縈以多年時裝經驗,採購大量型格潮服,大秀女性主義。 葛民輝、古巨基等人也發揮自己的潮流觸覺,連台灣藝人羅志祥、五月天的阿信都殺入香港,分別開出了「STAGE」和「STAYREAL」潮店。 步入千禧年,香港慢慢擺脫97金融危機的烏雲,香港時尚娛樂業發展又一次步入高峰。 追求時尚群體也越來越年輕化,不少學生族成為本土時尚訊息的最主要接受者。
50年代香港服裝: 香港不僅是剁手黨的天堂,也是攝影愛好者的聖地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製衣業發達,加上西方文化和電影明星的影響,西式服裝廣泛流行,取代了長衫和唐裝衫褲,成為新興時裝。 70年代-以人為本的自由世界70年代是個活在當下的年代,這個開放的社會,混搭風潮已經步入完整階段,沒有局限的飛放自我,原因有二。 第一,1969年人類首登月球,安在家中看電視已接觸到遙不可及的太空。 循規蹈矩的生活方式已經out,而潮流文化和社會話題更加息息相關。 例如天文科技的突破,帶來space age的概念,以太空為主題的設計湧現。
「衣J即衣服,是用來保護身體的,也是作為一個文明人的. 须品之一。五、六十年代時,一般香港市民對衣著的要求不高’. 不如現今般有變化急速的衣著潮流°但 … 這是一組來自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街拍照片,從這些照片中我們可以一窺當時的香港在歲月中留下的痕跡。 上世紀50年代香港的一條大街,路面非常乾淨, … 隨著長衫所承載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象徵提升,長衫設計不再以簡約為時尚,用料和做工更為細緻講究。 第一階段以傳統剪裁的無肩縫、原身出袖、具前後中縫的平面結構為主,內穿長褲,與男袍無異。
50年代香港服裝: 中國美女驚艷韓國人!他們如何看100年來中國的時尚變化
這不單只是香港第一個電視台,更是全球華人地區第一個電視台。 不過,電視在1950年代的香港仍處於起步階段,並未開始普及起來。 單聽名字你已經可以感受到是一間非常之有格調的小店。
- 雖然到現在也不知道真偽,不過小編認為買賣二手衫,其實很難避免。
- 比如曾於巴黎開設工作室的設計師唐書琨回到香港,成為當時香港時裝設計領域的先行者,以及楊遠振、馬國明、劉培基、文麗賢等一批青年設計師。
- 穿搭是單純的服裝搭配;混搭是有衝突感卻沒有違和感的穿衣方式,定義是把不一樣的元素拼湊在一起,變成嶄新且多元的組合。
- 舊式消閒活動如街頭表演、漫畫書攤檔、馬票或字花等博彩活動依然盛行。
由於國共內戰後,共產黨和退守台灣的國民黨在意識形態處於對侍,又有大批來自中國大陸居民遷入香港,令香港的政局同樣不穩定。 香港政府有內部文件指出,34所市區學校被列為受共產黨員控制,當中24所位於新界。 另外32所學校受到左翼份子控制,譬如職員及教師。
50年代香港服裝: 想要買Carven男裝的人需要抓緊時間了 因為不久後就變成絕版了
进入到新时代时期的香港,显然已经没有了八九十年代与新千年之后的辉煌与喧哗,但直到今天,香港人带领的时尚潮却并未离开过。 本土潮牌CLOT、CMS的诞生,潮流媒体《milk》《yes》的诞生。 黄伟文、徐濠萦、黎坚惠表达自我的潮流态度,也是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的产物。
50年代香港服裝: 這個一百年前的運動品牌,其實早就把你現在追的潮流玩遍了
「歸」是用熨斗把衣片凸出部分歸直;「撥」是用熨斗使衣片彎曲部分移位,配合人體凸出的部位使衣服更貼身。 說回香港,如果說水上人的服飾是傳統服,也只能說勉強說過去,那多是勞動時穿著的簡便衣物,節日喜慶或士族衣裝都不是同一類衣飾。 50年代香港服裝2025 漢服不對,旗袍也不對,所以後來有人打趣說香港人的傳統服飾其實恤衫牛仔褲:因為香港歷史不長,夾硬拿中國的服飾說是香港的才不正確。 然而這個說法也不完全無道理:由開埠起,除了長衫香港人也穿西服。 西服並不是英國古代那種宮庭式或是維多利亞風長裙,而是比較像上班場合那類,男西裝,女套裝。
50年代香港服裝: 文化香港最值得去的地方
1949年後,上海作為東亞時尚中心的位置逐漸失去,香港因其地理和社會優勢把上海取而代之,由此,香港的時尚產業開始迅速發展。 時代在變,人們的時尚風潮也在變,50年代女人從工,服裝多為工裝。 中國真正進入了藍灰綠的無彩色服裝時代,一片片「紅海洋,藍海洋,綠海洋」。 也許你沒有看過《了不起的比爾蓋茨》這本書,但至少看過巴茲•魯爾曼執導的這部電影,其中美輪美奐的場景和華麗的服飾,讓觀眾沉醉於20世紀20年代的奢華。 不同於其他年代,20世紀20年代有著夢幻般的浪漫,這更讓許多女性觀眾想去那個年代一窺究竟。 雖然時尚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但它已經縮小到現代織物,服裝和配飾。
50年代香港服裝: 社會文化
夢露一直保持着別人眼中性感誘惑的女神形象,而她在穿著上就沒有太多的混搭痕跡。 2010年香港時尚界,造型師隱居幕後,明星歌手靠引領絕對時尚的局勢有所轉變,一批真正專著於時尚造型領域的人才更多的受到人們的注意,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時尚偶像。 如香港知名時尚買手徐濠縈、時裝文人黃偉文、黎堅惠等一批時尚專才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50年代香港服裝: 經濟
二十世纪50年代,香港社会生活依然艰难, 但人们已开始重视衣着。 【大紀元2022年01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七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50年代,被譽為世界服裝史上「最經典、最優雅的時代」,當時的連衣裙 50年代香港服裝2025 … 一九四九至一九九六年港九上海縫業成衣/縫工價目表反映出五十年間長衫工價的變化。 以女裝單長衫為例,在一九四九年最少件工價五元五毫,半個世紀後單件工價上升了差不多一百倍。 而且從工價佔當時一般市民收入的比例看,長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實屬超然。 50年代香港服裝2025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香港的服裝潮流追隨內地大城市。
50年代香港服裝: 回望百年長衫歲月 香港長衫故事展在廣州展出
曾以其精湛手藝為電影《花樣年華》、《2046》及《諜海風雲》女主角製作長衫數十套,名揚業界。 感謝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資助以1940至1970年間香港中式服裝為主題的口述歷史項目,透過文字和相片,將過去的服裝歲月印記及社會風貌重現讀者眼前。 50年代香港服裝2025 有關款式尚可在舊相片或粵語片中尋找到蹤影,但中裝文化及工藝的歷史紀錄就難找到有系統的記載。 50年代香港服裝2025 1953年的兩個填海工程為香港增加300萬平方呎的土地。 [13]早期工業中心在狹窄地方製造有不少按鈕、人造花、雨具、成衣及鞋子等商品。
50年代香港服裝: 開學季盤點香港那些獨具特色的校服 旗袍長衫百褶裙眼花繚亂
女性化的飾品像手套和珍珠都很受歡迎,經典穿著例如像翻領套裝搭配合身且有腰間裝飾(peplum)的外套,加上窄的長鉛筆裙。 50年代香港服裝 米蘭的義大利城市是國際公認的世界上最重要的時尚資本之一,隨著巴黎,紐約和倫敦。 另外就是公認的在全國的主要的樞紐,與羅馬、佛羅倫斯等各大中心。 米蘭在時裝、紡織和設計等領域已建立了悠久的歷史。
本土潮牌CLOT、CMS的誕生,潮流媒體《milk》《yes》的誕生。 黃偉文、徐濠縈、黎堅惠表達自我的潮流態度,也是這一時期應運而生的產物。 老一輩的香港人表面洋化,但內心仍然歸屬於中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所以華洋共處,中西結合。 燙髮踩高跟鞋,旗袍絕不馬虎;油頭穿皮鞋,長衫絕不湊合。
50年代香港服裝: 細數歷年來的時尚變遷,憑什麼香港能成為亞洲「時尚之都」?
香港女性穿著長衫的風潮肇始於內地服飾文化的改變,特別是五四運動期間女穿男袍的現象,以及1929年國民政府確認長衫為禮服的規定。 旗袍是一種在近代被發明的中國女子的服裝,一種將清朝時期的滿族旗裝長袍和西式剪裁融合而成的衣服,在20世紀曾廣泛流行於中國,以上海和香港的女性為代表。 這時香港女性對華人身份十分自覺,認為長衫最能夠表現她們的體態美。 長衫成為城中女性最端莊的外出服和上班服,是女性在社會和知識上與時並進的標誌。
隨着中產階層的人口增長,設施齊全的大型私人屋苑相繼面世,香港整體的居住情況已較五十年代大大改善。 六、七十年代間,本港的交通工具轉趨機械化,人力擔抬的轎在戰後已幾近絕跡,巴士和電車仍是主要的陸上交通,而新式公共交通工具和行車隧道亦相繼出現。 一九六七年香港首條行車隧道--獅子山隧道通車;一九六九年小巴由原來行走新界的「白牌車」,轉為合法經營;一九八二年火車更由柴油推動改為電氣化。 海底隧道和地下鐵路分別在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九年通車,俗稱「嘩啦嘩啦」的電船遂成為絕響,渡海小輪的重要性亦大減。 戰後十多年間,香港人口急增二百四十萬,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未能滿足市民需要,加上受到內地政治運動的影響,抗爭運動此起彼落。 50年代香港服裝 一九六六年天星小輪加價、一九六七年新蒲崗人造花廠罷工事件、大專界一九七一年發起的「保衛釣魚台運動」,以及一九七三年市民「反貪污捉葛柏」示威,都是這個時期的印記。
50年代香港服裝: 香港時尚史:時尚夠了,接下來就要表達自我態度|眼界
這一時期,影視文化成為了時尚的里一部分,「無線藝員訓練班」的開設,「香港小姐選舉」的舉辦,密集式的將娛樂流行文化發揚光大。 「古著」一詞來自日本,英文稱作「Vintage」,服裝風格起源於英國,Vintage這個 … 著的裙裝,不再講求腰身,剪裁直筒寬鬆,下腰線落在腰部以下;或是50年代受到法國 … 2020年9月5日 — 但隨著女權主義的覺醒,時裝開始漸漸模糊了界限60年代的嬉皮風格和80年代搖滾朋克風格,中間的過渡正好是70年代,其實我們很難用一個準確的詞來形容70年代 50年代香港服裝 …
當還沒有Coachella的時候,美國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在1969年已經在舉辦了。 服裝是文化的寫照,不同年代的服裝,代表社會的經濟、生活模式,以及消費者喜好的改變。 香港文化博物館明天(8月19日)至明年3月31日舉行「潮 — 香港時裝設計」展覽,回顧香港時裝的歷史及發展歷程。
50年代香港服裝: 潮流趨勢,現在可能是個誰說了都算的東西
店舖位於中環閣麟街,客群多是中上流階層,包括本港及海外顧客。 長衫與旗袍(Qipo),有說是廣東話跟普通話的分別,但事實剪裁及布料有所不同,這個容後再說。 但若說旗袍是旗人(滿人)的服飾,香港人應該是漢人(所謂南方人其實不是漢人,但不在此論),所以該是漢服。
這些品牌不僅擁有輝煌的過去,也與現代時裝精神碰撞出強烈的火花,被賦予了更多的時裝內涵。 Vogue今天就為你仔細介紹五個你不容錯過的經典老牌。 你的衣櫃裡沒有一條連衣裙,就代表著你不是一個真正懂得生活的女人。 如果說時尚界最具奇幻魅力的三個字是什麼,答案可能就是「小黑裙」。 人們喜歡能夠任意描摹的漂亮,卻不再有耐性等待時間醞釀的優雅。 而在上世紀50年代,優雅是每個女人融入生活細枝末節的形態。
50年代香港服裝: 特寫:長衫——遊走在「時尚之都」香港的百年傳統服裝
幾乎世界所有的媒體都以其為頭版頭條.有人甚至驚呼:是Dior的「New Look」真正的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讓人們遭受戰爭重創的心靈重歸美好與寧靜。 1950年代的盆領、大翻領使頸部和肩部的線條顯得柔和。 取代過往的荷葉 邊裝飾,新的「彼得潘式」領口採用針織與皮草的層疊使用。 舊式百褶半裙、大幅的裙擺被改良成無褶A字裙,長度也相應縮短,使穿著者活動更加自如。
Simon編著的粵語書《教你學粵語》,是國內第一本使用香港語言學學會拼音方案的粵語圖書,香港人、廣東人、台灣同胞、泰國人、日本人、美國人都購買的粵語教材。 至於電視廣播方面,自1967年無線電視啟播,以及1971年由黑白轉為彩色廣播後,長篇電視劇便成為香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 1975年無線、麗的、佳視、港台和商台鼎立,廣播道被冠以「五台山」之名。 至於電影裏常見的香港帆船,亦陸續被機動漁船取代。
作者公眾號「玩透香港」垂直發展的香港城區中心,有不少高樓的頂層都租給了環境優雅的餐廳,這些地方往往帶有戶外的露台,享有怡人的風景。 50年代香港服裝 本篇就為大家數一數排名前五的屋頂戶外酒吧,無論是約會小聚,還是來港旅遊,都是絕佳選擇。 1962年香港大會堂落成啟用,表示香港政府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與演藝場地方面作出更大的承擔,日後在大會堂舉行的各種活動和展覽,為香港市民的文化生活增添色彩。
其實要了解70年代的流行樣貌很簡單,回家翻翻爸爸媽媽年輕時候的照片就懂了! 然而因為全球化及人口遷移,每個國家的人口成份也越來越多元化,遲一點形成的國家(例如美國)都難以以一種服飾完全代表一個國家。 (相反,比如說日本可以用和服能完全代表日本傳統服)。 有很多不同原住民形成的台灣,加上後來遷入的人口,民族或傳統服是什麼也有多樣性,外國人不會有一個統一、明顯的印象。 1951年,港督葛量洪委任賈士域(Keswick)就香港高等教育作出研究報告,當時的結論是不主張在香港大學以外另設一所新的大學。 至1959年,港督柏立基邀請富爾敦(J. S. Fulton)來港考察,並建議香港大學開設中文部,但被港大拒絕。